何宗莲:从北洋将军到民国时期山东慈善第一人

泉城济南有一处名为颐园的私家园林,是北洋高官何宗莲宅邸。颐园俗称何家花园,位于济南老城以西,与大明湖隔河相望。花园占地数十亩,假山池塘,小桥流水,奇葩异草,参差其间,颇有江南园林风韵。何宗莲早年随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是北洋集团元老人物,民国后署理察哈尔都统兼陆军第一师师长,后调北京任总统府侍从武官、将军府弼威将军等职。1918年,何宗莲退出军界,回家乡济南定居,其间赈济灾民,广结善缘,并与山东各界名流人物多有交往,静谧的颐园见证了何宗莲后半生的历史风云。

作者 :王凯

投身行伍结识袁世凯,仕途顺畅一路攀升

何宗莲是山东省平阴县人,世代务农,家庭贫寒。

何宗莲长大成人后,恰逢淮军名将吴长庆以广东水师提督身份会办山东军务,驻防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一带,督办山东海防事务,何宗莲便投奔吴长庆,吃起了兵粮。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步竟为其日后发迹埋下了伏笔。

几乎在何宗莲投营当兵的同时,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的袁世凯也来投奔父亲的老熟人吴长庆。

吴长庆与袁家关系颇为复杂:

袁世凯叔祖袁甲三曾任清廷兵部侍郎,后到安徽办团练,最后官至漕运总督。

吴长庆父亲吴廷香是安徽庐江著名乡绅,太平天国时期在乡办团练,1854年太平军攻打庐江,吴廷香派儿子吴长庆向袁甲三求援。袁甲三向子侄们征求意见,只有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主张派兵救援。由于迁延时日,庐江被太平军攻克,吴廷香被杀。吴长庆率其父旧部加入李鸿章淮军,随李转战各地,步步高升。到袁世凯投奔他时,吴长庆已官至提督高位,而袁世凯的嗣父袁保庆则于10多年前逝于江南盐巡道任上。

因袁保庆力主救援吴廷香,吴长庆非常感激,所以与袁保庆结为兄弟,后来袁保庆在南京病故时,吴专程前往吊唁并主持了葬礼。

此时见袁世凯千里来投,吴长庆想起当年袁保庆之恩,于是将袁留在营中,跟随幕僚张謇读书。袁世凯不是读书的材料,办起事来却是井井有条,恰好此时朝鲜发生壬午政变,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派吴长庆率部平乱,吴长庆让袁世凯主持前敌营务处,随同入朝。

何宗莲就是在此期间与袁世凯相识,并逐渐成为袁世凯的心腹。

1885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设立天津武备学堂,从淮军各营挑选精健聪颖、略通文墨的年轻军官和士兵入堂学习,何宗莲便在其中。

天津武备学堂是晚清第一所培养新式陆军军官的著名学校,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李纯、张怀芝、雷震春、何宗莲等皆出于此。袁世凯去世后,这些武备学堂毕业生或控制北京政府,或割据一方,在民初政坛上呼风唤雨,风云一时。

袁世凯在朝鲜一待就是12年,风云际会,让他崭露头角,赢得了李鸿章赏识,也让他从庆字营(吴长庆部)一名未入流的官佐,很快升为候补同知、候补知府、简放海关道和浙江温处道等职,并获得了“不唯知兵,且谙时变”的赞誉。从朝鲜回国后,清政府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推荐袁世凯督练新式陆军。1895年12月,朝廷正式颁布上谕,派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

袁世凯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军官随其到小站练兵,比较出名的有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此3人日后被誉为“北洋三杰”。何宗莲也被袁世凯揽入营中,担任左翼步兵前队领官,后升为管带。袁世凯的新建陆军编为左右两翼,左翼步兵两营,右翼步兵三营,营的长官叫管带;营以下编为队、哨、棚,相当于今天军队中连、排、班的编制。

日俄战争爆发后,袁世凯以“边防吃紧,兵力不敷分配”为由,编练六镇新式陆军。其中第一镇为八旗子弟兵,共4营,主要负责拱卫京师,由汉军镶白旗人凤山担任统制。后来凤山调离,何宗莲担任了第一镇统制兼甘肃河州镇总兵;辛亥革命后军制改革,何宗莲任陆军第一师(原陆军第一镇)师长兼察哈尔副都统,1912年10月以副都统身份代理都统职务。

北洋军阀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官至督军可以称“帅”,到督军以上比如巡阅使、经略使可称“大帅”。后来官场上奉承这些武夫军头,一律呼之为“大帅”。何宗莲担任的察哈尔都统与督军平起平坐,所以人们都叫他“何大帅”。何宗莲还有个侄子何丰林,曾经担任上海淞沪护军使。一家出了两个“大帅”,这在平阴一带非常有名,坊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小站练兵图。此时何宗莲已成为小站练兵骨干之一
封疆大吏无故被免,弼威将军息影林泉

何宗莲代理察哈尔都统期间,内修政治,外控旗盟,政声良好,在边防上更是颇有建树。但就在这时,何宗莲却突然被北京政府免去第一师师长和代理察哈尔都统之职。关于免职原因,许多地方史料都语焉不详,只是笼统地说因镇压兵变不力,故被免职,至于兵变详情就无从考证了。何宗莲在北洋军中资历很深,虽然比不上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这些大佬,但却与曹锟、张怀芝、雷振春等人不相上下,比后来赫赫有名的秀才大帅吴佩孚高出许多,如果不是这次莫名其妙地被去职,何宗莲在仕途上可能还会再进一步。

1915年8月,何宗莲调任北京总统府侍从武官。从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到这个闲差,说明他已失去袁世凯的信任。袁世凯死后,何宗莲继续担任总统府侍从武官,不久又被授予将军府“弼威将军”称号。

将军府是袁世凯在任时设立的军事顾问机关,实际上是一个安置闲散将领的荣誉机构。对于军队高级将领,由将军府统一授予一个称号,这叫冠字将军。

凡是在地方主政并且直接带兵者一般冠以“武”字。不直接带兵或者原来带兵后来被解除职务的一般冠以“威”字。

比如督理江苏军务的北洋大将冯国璋直接带兵,故被授予宣武上将军;

陆军总长兼管将军府事务的段祺瑞没有直接兵权,所以被授予建威上将军。

何宗莲被解除陆军第一师师长和察哈尔都统职务后,被授予“威”字系列的弼威将军。

将军府安置的这些闲散军人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待遇优厚,月俸一般都超过1000大洋。要知道,当时在北京花几千大洋就可以买一所大四合院。何宗莲在军中干了几十年,也有了一些积蓄,当时北洋政坛斗争激烈,你方下台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何宗莲于是借回乡扫墓之机,携带家眷回了老家山东。

何宗莲老家平阴县离济南不远,为了生活便利,他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江南风景更为有趣”的泉城作为自己养老之所。何宗莲在济南西护城河畔买了几十亩土地,建了一处园林,院内北部为住宅,南部辟为花园,名曰“颐园”,取颐养天年之意。

颐园建有厅堂两座,即客厅和方亭。客厅为砖石混合结构,正面四楹抱厦,木制花棂隔扇做墙。室内桌椅几案高雅华丽,书画古玩点缀其中,正中悬挂着大总统黎元洪手书的“千城之寄”匾额。方亭则模仿中南海四照堂的样子,四周以门窗替代墙壁,门窗用优质木材制作,雕刻细腻,以进口玻璃遮罩。门窗东西方向有四,南北方向有五,室内宽敞明亮,何宗莲经常在此与家人、朋友一道品茗饮酒,谈天说地,饱览园内美景。

据何宗莲的后人回忆,颐园面积很大,占地76亩,其中近半为湿地。何宗莲喜欢莲花,于是因势利导,在园内挖土成溪,小溪绕厅堂而过,园内遍植莲花,每当盛夏来临,姹紫嫣红,煞是好看。颐园内种植的名贵花草皆是何宗莲侄子何丰林从印度购买,假山所用太湖石也是从江浙一带运来的。园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曲径通幽,一步一景,虽处北地,却有苏州园林之风韵。

何宗莲归隐泉城后,宦囊虽然不是十分丰富,但依然华屋瀛泽,奇花异草,珍馐美馔,高车驷马,从来不肯自贬身价——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也可以看出何宗莲的为人和性格。

对日交涉挺身而出,老当益壮维护治安

何宗莲平静的归隐生活不久便被打破了,1922年中日双方就青岛问题展开谈判,何宗莲以守边名宿和地方名流身份参与了这场交涉。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对青岛垂涎已久的日本趁机对德宣战,占领了美丽的胶州湾,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扩展。1922年2月4日,中日双方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6月2日,中日双方在北京互换两国政府批准的《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文件,条约正式生效。此后,中日双方在北京举行鲁案善后谈判,协商接收青岛行政和胶济铁路的具体事宜。

1922年6月7日,北京政府委派王正廷(巴黎和会中国政府代表之一)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中方委员长,联合委员会下设行政和铁路两个委员会,行政委员会由何宗莲领衔负责,主要讨论青岛行政接收等议案。6月29日至11月29日,经过50轮谈判,双方就青岛行政交接相关的公产、邮电、盐田、矿山、海关等问题达成协议。12月初,中日签署《山东悬案细目协定》28条及其附件10项,青岛正式回归中国。在这次谈判中,何宗莲出力甚巨,交涉中凡是与军事有关的问题,大都由他办理,特别在日本撤军问题上,何宗莲对王正廷帮助很大。

1928年5月初,北伐军进入济南,北洋军阀张宗昌望风而逃。日本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侵占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5月3日,日军侵入中国政府设立的山东交涉署,将国民革命军交涉员蔡公时割去耳鼻,然后枪杀,并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随后,北伐军撤出济南。日军大规模侵入济南,大肆屠杀平民,致使泉城血流成河,尸横遍地,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济南惨案”。

此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移驻泰安办公,济南处于无政府状态。为维护济南治安,并与日军交涉、接洽,济南城内总商会、红十字会、商埠商会等民间团体建议由当地士绅牵头,成立临时治安维持会。这个建议得到日军认可,济南临时维持会随之成立,何宗莲被推举为会长,商界名流于耀西(东莱银行济南分行经理)等任副会长。维持会下设交际、总务、内务三处,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实事求是地说,这个维持会是与日本侵略者合作的产物,但何宗莲利用他的身份和影响,维持济南市面稳定,救济、保护并营救了由日军暴行造成的数以万计的济南难民。1928年6月,何宗莲与日军多次接触、交涉,使千余名北伐军官兵得到释放。7月,日本浪人与中国不法商人勾结,盗买中国古代文物,何宗莲与日本驻济领事馆多次交涉,最后将被盗文物成功追回。

何宗莲所作所为客观上保护了中国人的利益,得到济南百姓的拥护和认可,但为日方所不满。正在这时,原山东督办张宗昌派人与日军联络,企图恢复在山东的统治;临时治安维持会的一些头面人物也背弃初衷,投靠日本人,为己牟利。在这种情况下,何宗莲觉得留在维持会已失去意义,并且还会有污自己名声,于是登报宣布辞去临时维持会会长一职,并与之脱离一切关系。

1929年5月,日本军队撤出山东,山东省政府从泰安迁回济南,维持会一些亲日头目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罪查处。何宗莲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而且还成为新政府的座上宾。


济南中山公园曾建何宗莲(字春江)纪念碑
兴办实业赈济灾民,成就一番慈善事业

何宗莲虽然出身行伍,却颇有经济头脑,他明白坐吃山空不是个长法,回济南后便寻找机会投资实业。恰好这时济南镇守使马良投资经营的山东成业造纸厂停业待售,何宗莲便与朋友集资接办,更名为华兴造纸厂。

何宗莲接手这家工厂后,注入新的资金,造纸厂获得新生,获利甚多。可惜好景不长,1923年造纸厂遭遇火灾,厂房、设备、产品焚烧殆尽。当时何宗莲侄子何丰林正在上海担任淞沪护军使,在江浙一带呼风唤雨,他邀请一些江浙财阀入股何宗莲的造纸厂,使企业重新焕发了活力。

何宗莲还入股了其他一些企业,所获利润除一些必要开支外,大都赈济了灾民和百姓,何宗莲也由此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慈善家。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民国初年的这场官场变迁,竟然意外成全了何宗莲的另一项事业。

何宗莲首次涉足慈善业是在1920年。这一年春夏之交,山东大旱,鲁西北30余县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灾民多达400余万人。据史料记载,老百姓“质妻鬻女以济眉急,易子析骸以求生活”。何宗莲看到这种情况,想到自己年少时经历的苦难,决心走出安静的颐园,赈灾救民。

1920年9月,山东省灾赈公会正式成立,督军田中玉、省长齐耀珊被推举为名誉会长,会长由刚刚卸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的晚清外交家吕海寰担任,何宗莲以副会长身份主持实际工作。何宗莲通过私人关系,在社会上募集到大批善款,然后派人到奉天(今辽宁沈阳)购买粮食以济灾民。但由于铁路运输原因,这批救人性命的粮食无法及时运到山东。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的初春季节,灾民急需粮食度日,何宗莲便利用个人影响力,先后致电北京国务院和控制京奉、津浦铁路的北洋同仁张作霖、曹锟,请他们看在老朋友面子上多多关照。后来这批粮食顺利运抵山东,解决了大批灾民的燃眉之急。

屋漏偏遭连阴雨。旱灾刚刚结束,一场百年不遇的水灾又袭击山东。1921年7月19日,由于连日暴雨,黄河利津县宫家口段堤坝溃决,河水漫流,利津、无棣、沾化、滨县变成一片汪洋。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地灾民无法度日,只好徙居黄河大坝,绵延40余里,景象十分凄惨。不久济阳境内黄河大堤又遭溃决,山东灾情雪上加霜。但当时军阀当政,只知穷兵黩武,对灾情漠不关心,多亏何宗莲带领灾赈公会同仁多方筹措资金、粮食,方使灾区百姓渡过难关。

何宗莲的善行在山东影响甚大,他也由此被推举为中国红十字会济南分会会长。20世纪20年代的山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以何宗莲等地方士绅为首的山东赈灾机构实际上已替代政府行使赈灾、慈善职能。

1931年8月,何宗莲在济南去世,鉴于他在慈善和赈灾方面的功绩,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并批准在济南为其建立纪念碑。1934年8月,何宗莲纪念碑在济南中山公园落成,碑上镌刻着国民政府褒奖令和省主席韩复亲自撰稿的何宗莲传略,可惜此碑后来被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见证了何宗莲后半生风风雨雨的颐园,后来则是数易其主,又疏于修葺,已满目荒凉。1949年后,当年美丽的颐园仅剩少许建筑和残破的假山,大部分成为荒地。后来颐园旧址部分被一家工厂占用,另一部分被当地机关征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在颐园原址上修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就是今天的济南市青少年宫,当年的老建筑也被完好保存至今。

这些斑驳的老房子,其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何家花园,亦名颐园、何氏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