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废的皇后:宋仁宗郭皇后被废案探议

作者:杨果 刘广丰    来源:中国历史评论

年度大剧《清平乐》正在热播,剧情围绕宋仁宗赵祯的一生展开,展现了北宋恢弘的历史场景。其对北宋朝代的人文风貌展现与铺陈激起了观众的兴趣,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当然,电视剧毕竟只是电视剧,在历史还原度和真实性上做了戏剧处理,引发了部分争议。其中,与电视剧开篇赵祯废郭皇后中所展现出的宋仁宗“仁慈”不同,真实历史上的郭皇后被废有着更多潜藏的真相……
电视剧《清平乐》宋仁宗郭皇后是宋代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后,郭皇后被废事件是仁宗时期宫廷矛盾掺杂朝臣斗争的产物,其结果则是直接导致了宰执与台谏斗争的公开化,困扰北宋一代的“党争”也由此揭开序幕。本文试图从宋仁宗与刘太后、郭皇后之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兼及仁宗时期内廷外朝的权力格局,探讨郭后被废一案的原因,从而揭示北宋政治的某些特征。

壹 郭后之立
讨论郭后被废一案, 需先讨论郭后之被立,因其被立实出于刘太后的政治考虑,并已为其后来被废埋下了伏笔。郭氏被立为皇后,事在天圣二年 (1024 )九月 ,仁宗当时十五岁,实际主政的是垂帘听政的章献刘太后。是时, “皇太后手书赐中书门下 , 以故中书令郭崇孙女为皇后”,正式确立了郭氏的皇后地位 。

贰 帝后感情的衰退
当然,郭后之废,首先事关仁宗和郭后之间感情的变化。如前所述,郭后初立之时,仁宗对她并不中意。但当时的仁宗毕竟只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对年仅十三岁的郭后也并无特别的成见。而且, 刘太后对后宫的禁遏很严格, 如司马光所说:“章献明肃太后保护仁宗皇帝最为有法, 自即位以后, 未纳皇后以前, 仁宗居处不离章献卧内, 所以圣体完实, 在位历年长久,章献于仁宗此功最大。”可以想见,纳后之初,仁宗能够经常接触到的同龄女性,主要就是郭氏。于是, 这对少年夫妻 , 实际成了亲密的玩伴 , 青梅竹马之间培养起了感情。《长编》卷117景祐二年 (1035)十一月戊子条记载郭后被废至逝世前后之事,有这样一段文字:

金庭教主、冲静元师郭氏薨。后之获罪也,上直以一时之忿, 且为阎文应所谗, 故废之, 既而悔之。后居瑶华宫, 上累遣使劳问, 于是又为乐府辞以赐后, 后和答, 语甚凄怆, 文应大惧。会后小疾, 文应与太医诊视, 迁嘉庆院。数日, 遽不起。中外疑文应进毒, 然不得其实。时上致斋南郊, 不即以闻。及闻, 深悼之,诏以后礼葬,其兄西京左藏库使、昌州刺史中和迁昌州团练使, 内殿崇班、閤门祗候中庸迁礼宾副使、度支判官。

可见, 废后不久仁宗即有悔意, 此后一直与郭氏有联系;郭氏死后, 仁宗痛悼不已, 大力升迁其兄。

看来, 仁宗与郭后的感情并不算坏。惟其如是, 夫妻感情又何至于恶化到仁宗废后呢?从夫妻关系来看,双方各有原因。

郭后方面, “骄妒”、“争宠”是最主要的 “恶行”。尽管在夫妻关系上 ,防止丈夫与别的女人有性接触是妻子的本能和应有的权利, 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这被视为嫉妒恶行, 更被列入“七出 ”之条。因此, 郭后若要保住自己的地位, 必须与其他皇后一样, 付出一定代价, 那就是 “不与其他嫔妃争宠, 不干涉朝政”,从而形成一种“道德自虐”。然而郭氏生性并不隐忍,“争宠”势在必然。《长编》卷130明道二年十二月乙卯条载:“初,郭皇后之立,非上意,寖见疏,而后挟庄献势,颇骄。后宫为庄献所禁遏,希得进。”司马光也说:“后恃章献骄妒,后宫莫得进,上患之,不敢诘。”对于郭后遏制“后宫不得进”,章献刘太后是很赞成的,她不愿意年轻的仁宗因沉溺后宫而荒废学业和国事, 婆媳俩在这方面结成了天然的同盟。仁宗对此当然大为不悦,尽管他与郭后有一定的感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值血气方刚,对于身边的宫娥嫔妃他颇欲宠幸,但他不敢对母亲有所违逆,只能把心中的怨气撒向自己的妻子。身边的大臣们也持大致相同的态度,郭后 “骄妒”的形象由此铸成,仁宗与郭后的关系蒙上了又一层阴影。

平心而论, 尽管郭后有 “骄妒”的恶名,但她与仁宗夫妻感情的恶化,责任其实更在仁宗方面。

刘太后在世时仁宗不得不有所收敛, 刘太后一死, 年方二十五岁的仁宗便“稍自纵, 宫人尚氏、杨氏骤有宠。”结果是身体日渐衰弱,甚至一度 “不豫 ”。仁宗的过度放纵, 当时即引起外至朝臣、内及宦官的非议。仁宗废郭氏后不久, 石介在给新任枢相王曾的信中提到:

正月以来, 闻既废郭皇后, 宠幸尚美人, 宫庭传言, 道路流布。或说圣人好近女室, 渐有失德。自七月、八月来, 所闻又甚, 或言倡优日戏上前, 妇人朋淫宫内, 饮酒无时节, 钟鼓连昼夜。近有人说圣体因是尝有不豫。春秋传曰:“是为近女室, 疾如蛊, 非鬼非食, 惑以丧志。”斯不得不为虑也。太祖、太宗、真宗三圣人, 以天下相传授至于陛下, 陛下当复传于子传于孙, 以至于亿万世也。今圣嗣未立, 圣德或亏,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湎淫内荒, 万一成蛊惑之疾,社稷何所属!天下安所归乎!

石介所闻者, 虽只是宫廷传言, 却也道路流布。当时他是南京留守推官, 事情流传到他那里, 可见在当时的东京城中, 已经流言满天了。刘太后死后, 仁宗过度纵欲导致与郭皇后的感情趋向淡化;郭后则失去了自己最有力的依靠。但郭后似乎没有注意到形势的这种变化, 她的 “争宠”行为由于仁宗的纵欲而变得更加激烈,屡在仁宗面前与尚、杨二美人“忿争”,以致发生了 “误批上颈”事件。郭后的此次举动, 彻底激怒了仁宗,成为废后事件的直接导火索。

叁 刘太后专权的结束
郭后之废 , 更与仁宗不满刘太后专权有直接关系。已有研究者指出, 仁宗废郭后缘于他对刘太后当政时期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 二人矛盾很深。作为刘太后力主所立的皇后, 郭氏的被废, 从深层上看, 确实是仁宗长期积郁的对刘太后不满的一种情感宣泄。

刘太后在世期间 , 对仁宗的教育与管束相当严格, 司马光曾形象地记述刘后如何管教仁宗:上幼冲即位, 章献性严, 动以 礼法禁约之,未尝假以颜色, 章惠以恩抚之。上多苦风痰,章献禁虾蟹海物不得进御, 章惠尝藏弆以食之,曰:“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上由是怨章献而亲章惠, 谓章献为大娘, 章惠为小娘 。

刘太后显然, 刘太后扮演担任了一位 “严母”的角色。小自仁宗的日常生活,大至其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熏陶,刘太后都相当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仁宗对刘太后的专横越来越不满, 但无论是出于“孝道”、亲情或是政治需要, 仁宗都只能隐忍不发。

刘太后去世不久 ,事情便发生了变化。仁宗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亲生母亲并非刘太后,而是已经去世的李宸妃。此番变故,非仁宗所能料及, 他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尽管后来在朝臣的帮助之下, 仁宗查清了李氏去世的真相, 知其生母是正常死亡并得到厚葬, 因而没有追究刘太后及其外戚;但是, 他多年来对刘太后的不满情绪终于爆发,不久,仁宗就把刘太后生前宠信的内侍江德明、罗崇勋等人,以及宰执大臣中包括吕夷简、张耆等逐出朝廷。

不仅如此,仁宗在情色方面也变得“稍自纵”,这其实也是对刘太后的一种反叛,或者说是他对自己处理宫闱事务权力的张显。正如吕夷简曾经就太后垂帘一事向蔡齐所感叹的:“蔡中丞不知, 吾岂乐为此哉?上方年少,恐禁中事莫有主张者尔。”在年轻气盛的仁宗看来,刘太后身后的家国能由自己当家作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朝廷上众大臣的制约, 加上自身懦弱的性格, 使得国事未能让仁宗事事称心;作为“家事”的宫闱之事, 又受到皇后郭氏一如既往地干预。在仁宗心目中, 这自然是刘太后遗留下来的阴影。仁宗反感郭后对他的“禁谒后宫”,不希望郭后继续主导宫闱事务、使自己再次陷入被管束的境地。出于宣泄自己长期被刘太后管束与压抑的情感之需要, 仁宗决心反叛太后,张显自己刚刚获得的权力;更何况他与郭后的夫妻感情已不断淡化甚至趋向恶化。废后之意,在仁宗心里萌发、滋长。

肆 臣僚力量的介入
废后之时, 宰执与台谏的介入,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使仁宗废后的念头演为事实。宰执一方力主废后, 代表人物是当朝宰相吕夷简。明道二年 (1033 )四月, 吕夷简曾因郭后一语而被罢相, 他一直怀恨在心, 不过仅仅数月, 他便从内侍副都知阎文应处得知 “批颈”事件, 遂极力怂恿仁宗废掉郭后。台谏一方反对废后, 以右司谏范仲淹、权御史中丞孔道辅为核心, 他们恪守儒家正统, 认为对“国母”不可轻言废立,提出“宜早息此议,不可使闻于外也。”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

如前所述,仁宗方面已萌生废后之意,但他一直难下最后决心。在废后诏书尚未颁布之时, “上意未决”;直到废后诏书颁行,仁宗还下过一道诏书,称:“中宫有过,掖廷具知,特示含容,未行废黜,置之别馆,俾自省循。供给之间,一切如故。”这道诏书言辞闪烁,以至臣僚上疏质疑:“未审黜置别馆,为后乎!为妃乎!诏书不言,安所取信!”可见仁宗犹豫之迹。
宋仁宗然则,仁宗何以最终赞成废后之议。关键之一实乃台谏之介入。废后本是仁宗自己的“家事”,尽管在“家天下”的专制时代,皇帝家事即是国事,大臣僚佐皆可参与,但最终的主导者仍应是皇帝本人。台谏不仅累章论奏废后是“失德之举”,并声称:“夫废后谓之家事,而不听外臣者,此唐奸臣许敬宗、李世勣谄佞之辞,陛下何足取法!”如此再三,反倒更刺激了仁宗的独尊意志。就仁宗来说,显然不愿刚摆脱太后的阴影, 又重陷大臣的掣肘。事情发展至此,废后与否已非正题, 仁宗欲藉此立威逞强,才是题中真意。与废后接踵而至的贬黜台谏, 其意也在于此。尽管台谏大臣曾经力谏刘太后还政、为仁宗谋取一人独尊的权力,但他们同样想把仁宗纳于自己所代表的意理权威之下。这种局面, 正如刘静贞女士所说:“一人尊疆的尊王理念与公罪不可无的自我期许间,实在存在着无可避免的矛盾性。”

结果是, 废后之事起初于仁宗本无可无不可, 然而台谏介入、对他施以压力, 加上旁有宰臣、内有宦官对他煽动挑拨, 使其废后之事势成骑虎, 不得不为。明道二年 (1033 )十二月, 仁宗一纸诏书, 废掉了郭皇后, “诏称皇后以无子愿入道,特封为静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别居长宁宫。”随后,范仲淹、孔道辅等被贬官出京,其余人等各被罚铜,富弼等众多官员交相上疏论争,均无结果。废后之事实际演变为宰执与台谏两大集团的政治争斗, 困挠北宋一朝的党争也由此揭开了序幕。

景祐二年(1035)十一月, 废后郭氏逝世,年仅二十四岁。

关于郭氏被废以后及其逝世时的情形,前引《长编 》卷117景祐二年十一月戊子条已记载得很清楚。司马光于此有更形象的描述:

故后郭氏薨。后之获罪也, 上直以一时之忿, 且为吕夷简、阎文应所谗, 故废之。既而悔之。后出居瑶华宫, 章惠太后亦逐杨、尚二美人, 而立曹后。久之, 上游后园, 见郭后故肩舆, 凄然伤之, 作《庆金枝》词, 遣小黄门赐之,且曰:“当复召汝。”夷简、文应闻之, 大惧。会后有小疾, 文应使医官故以药发其疾,疾甚,未绝,文应以不救闻,遽以棺敛之。

此记载与《长编》略有不同,不过,二者俱认为仁宗在废郭氏之后甚有悔意, 对郭氏也很怀念。郭氏之死 , 虽无直接证据 , 但从诸多记载来看, 估计确实与阎文应和吕夷简有关。

综上所述, 宋仁宗郭皇后被废事件, 是北宋朝廷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 也是宋仁宗长期被压抑的情感的一次爆发 , 是他为了张显权力所作的决定。刘太后在世之时, 对仁宗在生活上管束甚严, 在政治上也多有压抑, 仁宗的不满在内心酝酿, 但缘于孝道与亲情, 他只能隐忍不发。太后去世后, 仁宗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不满的情绪猛烈迸发, 郭皇后被废事件成为一个突破口。因此, 仁宗废郭后,与其夫妻感情的变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缘于对母后主政的不满,对 “一人尊疆”的渴望。仁宗力图摆脱刘太后的阴影,使自己的权力得以彰显,这本是政治的需要,但却以皇帝家事的形式反映出来,而皇帝的家事又不单纯只是家事,于是士大夫们交相论列,引发了一场宰执集团与台谏集团的政治斗争。结果是仁宗虽然成功地废除了郭皇后,但不久,在臣僚的极力谏言下,尚、杨二氏也被驱逐出宫,《长编》卷115景祐元年八月壬申条记载此事称 :

郭后既废, 尚、杨二美人益有宠, 每夕侍上寝, 上体为之弊, 或累日不进食, 中外忧惧, 皆归罪二美人。杨太后亟以为言, 上未能去。入内都知阎文应早暮侍上, 言之不已, 上不胜其烦, 乃颔之。文应即命毡车载二美人出, 二美人泣涕,词说云云, 不肯行,文应搏其颊,骂曰:“宫婢尚何言?”驱使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