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管家”吕夷简
在宋朝历史上,连续出过三代宰相的家族凤毛麟角,吕氏家族是其中之一。吕梦奇的孙子吕蒙正,是宋代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出身的宰相,历仕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吕梦奇的曾孙、吕蒙正的侄子吕夷简是宋仁宗的宰相,吕夷简的儿子吕公著是宋哲宗的宰相。一门三宰相,世所罕见。
吕夷简是宋朝最有影响的宰相之一,人称“权相”和“大宋管家”,在宋仁宗时期曾三入中书省,前后主政20余年;其政治权谋少有匹敌,产生的影响也最为突出。史称,吕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元朝人修《宋史》时,对其总结道:“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
一
吕夷简的爷爷吕龟祥与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是同胞兄弟,吕夷简便是吕蒙正的堂侄。吕蒙正退休后,宋真宗亲自抵达洛阳探视,他问:“爱卿诸子中谁可以重用?”吕蒙正想起叔叔吕龟祥的孙子、他的堂兄弟吕蒙亨之子吕夷简已经名登进士榜,其才足以辅助国家,便不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力推吕夷简。吕蒙正说:“诸子皆非良才,可用者有侄吕夷简,有宰相才。”吕夷简因堂叔吕蒙正的延誉而见知于宋真宗,成为仕林新秀。
吕夷简,字坦夫。他9岁时,其状元堂伯吕蒙正已入居宰相之位,为他树立了人生楷模,也成为他刻苦读书、考取功名的一大动力。
宋真宗初年,20来岁的吕夷简进士及第,从此步入政坛。他担任的第一任职务是绛州(今江西省新绛县)军事推官,也就是衙门里的幕僚官。在出任数地州郡官后,吕夷简步入中央的御史台供职。
吕夷简在从政早期,充满政治热情,不乏关心民瘼、直言敢谏之举。
吕夷简在地方做官时,发现朝廷对农具征收赋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利于农业生产。于是,他上书要求免除该项沿袭已久的杂税,得到朝廷的批准。毫无疑问,此属善举,百姓受益。他得到宰相王旦赞赏,也获得各方好评。
宋朝的军队在镇压四川李顺起义后,指挥员将一个俘虏押送到京师,奏称是叛逆首领李顺。御史台仔细审讯后,发现是个冒牌的李顺。领导的意见是赶快结案,免得上下难堪。但吕夷简秉公办理,向皇帝如实汇报了案情,结果引得大家很不高兴。
负责东南漕运的发运使李溥是当权派丁谓的党徒,为了迎合皇帝,给自己树立政绩,拼命征调钱粮。吕夷简查知后,便上奏弹劾其过分行为。此事自然招致丁谓的不快,为此与他结下了仇。
总之,尚处于下级官位的吕夷简认真履职,照章办事,既无把柄可抓,其出身又不一般,权贵们尽管不愉快,也拿他没有办法。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反倒赢得了许多朝臣的好感。
二
吕夷简因政绩突出,再加之吕蒙正的赏荐而仕途顺畅。天禧四年九月,他官居刑部侍郎、权知开封府时,宋真宗在宫内屏风上手书“吕夷简”3个大字,欲委以重任。字迹未干,宋真宗便旧病复发卧床不起,根本顾不上提拔吕夷简的事。乾兴元年二月,宋真宗驾崩。年幼的宋仁宗登基,刘太后垂帘听政,吕夷简仍任职于开封府。
宋仁宗即位不久,朝中便发生了剧烈的权利角逐。宰相丁谓因权势熏天,独揽大权,树敌过多,又遭到刘太后的厌倦,不可避免走向绝路。
吕夷简旗帜鲜明地支持参知政事王曾对决丁谓,丁谓遭到贬官流放,大批追随者也被驱逐出朝。朝廷大洗牌的结果是王曾拜相,与老臣冯拯并主中书省,而吕夷简和鲁宗道也官拜参知政事,成为副宰相。这一年,吕夷简43岁,正是年富力强、大展身手的时候。
吕夷简进入中书省,很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支持王曾劝刘太后将昔年伪造的各种天书随先帝下葬,以绝劳民伤财的荒诞之举再起,由此标志着多年大规模迷信活动的终结。他还劝谏刘太后奖励忠臣,远离奸邪,匡扶幼主。
天圣六年二月,宰相张知白病死,宰相王曾推荐吕夷简接替,枢密使曹利用则推荐张士逊。张士逊是赵祯在东宫时的僚佐,他的位阶比吕夷简高,刘太后想让张士逊当宰相。刘太后召见王曾,表示张士逊资历高于吕夷简,应该提拔。王曾苦心劝谏,指出选择辅臣应首先考虑才能。此时的吕夷简,已深谙朝中内幕,张士逊虽然平庸无能,却是宋仁宗藩邸旧人,又有刘太后和曹利用的支持,而自己根基尚浅,不便与其相争。他从长远考虑,只得明智地采取了退让之策。于是,刘太后正感到难以决断时,吕夷简主动向刘太后表示,张士逊是侍奉陛下最久的老臣,且具有纯懿之德,还请先予重用。刘太后当然乐得顺水推舟,就势传诏起用张士逊。不过,吕夷简的谦虚退让给刘太后留下了好印象。后来,曹利用与刘太后发生矛盾遭到贬逐时,张士逊因与曹利用关系密切,主动说情营救引起刘太后的反感,于是一并被贬。机会又一次来临,当王曾再次推荐吕夷简时,“谦恭能让”的吕夷简终于获得了次相之位。
三
身处庙堂之上的吕夷简,吸取王曾因得罪刘太后被贬出朝的教训,逐渐放弃了直言敢谏的特性,转而热衷于权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斡旋于两宫之间,以明哲保身为要务。
一方面,在涉及刘太后利益时,吕夷简尽可能地顺从,取悦对方。
有一年冬至,又逢刘太后寿辰。吕夷简不顾范仲淹等人的激烈反对,与皇帝率群臣赴天安殿朝贺,满足了刘太后的虚荣心。另外,对外戚封官加爵以及专横不法之类的事,他也不太管。如刘太后兄长家一个得宠婢女出入皇宫,收钱替人说情,刑部侍郎赵稹因此被擢为枢密副使,吕夷简对此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道元年,皇宫发生大火。灾后,依照天人感应之说的惯例,官员们可以议论朝政得失。秘书丞刘越等官员乘机上奏要求刘太后还政天子,吕夷简内心有同感,却不表态支持。翌年,年迈多病的刘太后拜谒太庙前,表示想穿戴天子的衮冕,参知政事薛奎认为不妥,但吕夷简也不加阻拦。刘太后遂如愿以偿。从诸如此类的事例中,可以窥见吕夷简顺从刘太后、尽可能回避冲突的事实。
另一方面,在关乎宋仁宗地位、感情的重大问题上,吕夷简运用权谋据理力争,从而赢得了皇帝的感激和信任。
刘太后垂帘听政后,多疑猜忌,她以宋真宗早夭长子托梦为由,将宋真宗异母兄弟之子赵允初养于宫中,一旦宋仁宗不听话,可以随时取而代之。这的确对尚未亲政的宋仁宗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赵允初长大成人后,吕夷简深感情况不妙,担心发生变故,思前想后,他决定出面解决。在他耐心而坚决的说服下,刘太后只得放弃原来的打算,传旨令赵允初出宫。此举使得吕夷简一直能深深打动宋仁宗。
明道元年二月间,宋仁宗的亲生母亲李宸妃病死。在吕夷简的坚持下,李氏才得以入葬,李氏胞弟李用和也获得提拔。
吕夷简在宋仁宗生母葬礼中的表现,又是其权术的一次高明运用。此举在消弭两宫芥蒂的前提下,既为赢得宋仁宗以后的信赖打下又一块重要基石,还替刘太后家族长远利益考虑,同样获得了他们的好感。他的这一表现,还在政坛博得了很高的赞誉。
此外,吕夷简对尚未亲政的宋仁宗还不失时机地表现忠心。明道元年皇宫发生大火后,百官都赶往皇宫求见,但宫门却被紧锁。在宰执大臣的请求下,天子登上拱宸门,在城楼帘子内接受群臣的朝拜。吕夷简因为距离太远,看不清君王的面容,所以独自不拜。宋仁宗遣人下来询问其故,他答道:“宫廷有变,群臣希望亲见陛下容颜。”天子遂挑起帘子接见群臣,他这才放心朝拜。这一忠心之举,也给宋仁宗留下了深刻印象。
吕夷简在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的精明表现,对稳定政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得两宫的一致好感,从而稳定了自己的地位。
四
明道二年三月中,操持最高权柄10年有余的刘太后毙命,23岁的宋仁宗终于勤政。
这年四月里的一天,宋仁宗回宫和郭皇后谈及吕丞相正在配合天子清除刘太后亲信,还上书陈议八事,提出多项施政改革主张。郭皇后不以为然,随口说道:“难道独有吕夷简不附和刘太后吗?他不过是多机巧、善应变罢了!”天子最怨恨追随刘太后的人,一想到吕夷简就是当时做的宰相,并且还独任相位4年,便忘掉吕夷简的许多好处,当即决定将其赶走。
第二天早朝时,吕夷简率领百官入宫。众人刚排序站稳,他突然听到丹墀上宣读诏书,内容竟然是免去他的相职,授予使相官衔外放为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市)地方官。退朝后,吕夷简通过关系密切的宦官阎文应了解到真相,由此恨上了郭皇后。
继任者是张士逊和李迪,他们的智识都比不上吕夷简。时隔5个多月,张士逊遭到罢免,吕夷简重回首相之位。经历这次短暂打击,吕夷简除了更加谨慎圆滑之外,也寻找机会报复郭皇后。
说来也巧,吕夷简才回到都城一两个月,郭皇后就闯了大祸。郭皇后因和后妃发生口角,便扇她们耳光,却误打在皇帝脖子上。皇帝大怒,便想废掉皇后。宦官阎文应见皇上发怒,就劝皇上宣近臣入宫议此事。
吕夷简入见后,皇帝指了指脖子上的伤痕,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吕夷简说:“汉光武帝刘秀是古之明主,尚因皇后怨谤而废后,何况今次郭氏打伤陛下?”范讽因想巴结吕相,他也说皇后当废,他所提的事由是:郭氏为后9年,不曾生子。
十一月,郭氏因这“两罪”而被降为净妃,吕夷简总算出了一口恶气。随后,他将劝谏“皇后不当废”的言官孔道辅和范仲淹逐出京师。
对待威胁到或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政敌,吕夷简更不会手软。对于与他同主中书省的李迪和帮助他登上相位的王曾,他都不择手段进行打压、排挤。结果,李迪被逐出相府,王曾自请罢相。
为了消除天子的疑心,并博得进一步的信赖,摸透了庙堂门道、琢磨透了宋仁宗脾性的吕夷简主动辞职离朝。但他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再施权术,通过推荐庸才王随、陈尧佐、张士逊的手法,为自己的复出铺垫了道路。
康定元年五月,吕夷简如愿以偿第三度入为首相。
五
经过多年的磨炼,吕夷简深知宰相不好当,伴君如伴虎。因此,他始终不敢稍有懈怠,更加小心谨慎。
庆历初年,宋仁宗服药多日,多日未上朝。他病好后,就派员速召两府大臣。吕夷简闻命,过了数刻才赴召。官宦们见吕夷简竟在宫里“闲庭信步”,就催他快走,同僚们也请他走快几步,吕夷简却“愈缓步”。
吕夷简慢吞吞的,导致辅臣们都来迟了。宋仁宗就问:“朕久疾方平,喜与公等相见,何故迟迟才来?”吕夷简慢慢语道:“陛下不豫(天子有疾的讳称),中外颇忧,陛下忽召臣等入觐,臣等若奔驰以进,恐旁人将有妄议,使国人惊虑。”宋仁宗闻听后,极赞吕夷简“得辅臣之体”。
吕夷简与范仲淹的交锋,发生在景公式三年。这一年,代理开封知府的范仲淹给天子上了一道《百官图》,排列官员资序,明确标出合理的升迁顺序,要求对官员的升降、大臣进退的事,不宜仅听宰相专断。随即范仲淹又上书仁宗皇帝,抨击时政积弊,并以历史上权臣乱政之例告诫天子。显然,这些言辞是针对吕夷简的。吕夷简对此极为愤怒,运用权势,罗织罪状,打击报复对手。
吕夷简最终挑中“朋党”的罪名,指责对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结果,范仲淹被贬谪为饶州(今江西省波阳县)知州,为他鸣不平和关系密切的余靖、尹洙、欧阳修等多位官员被打成朋党,也先后遭贬。
晚年的吕夷简,享尽了荣华富贵,也看惯了世间百态,心态逐渐平和了许多。有条野史反映他的豁达大度。一位叫张球的儒生,大概家境困难,就给吕夷简献了一首诗:“近日厨间乏所供,孩儿啼哭饭箩空。母因低语告儿道,爷有新诗上相公。”他读罢该诗,即馈赠儒生百贯铜钱。
刚跨过庆历三年的年头,吕夷简染上了重病。宋仁宗听说老臣生病,十分关切,另封吕相“司空”和“平章军国重事”的尊衔,让吕相三五天才上一次朝。宋仁宗将自己的胡须剪下,赐作吕夷简的药引子,他下手诏说:“古谓胡须可疗病,今剪以赐卿。”
这却没能起到起死回生之效,吕相上奏说:“所患未痊,右手尚难举,忝居重任,深不遑安,乞罢政事。”皇帝虽一再挽留,吕夷简却屡求罢退。
庆历三年春,皇帝终于让吕夷简离职休养。吕夷简在退隐前,还为朝廷荐引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
时隔不久,一代重臣吕夷简在家中病逝,享年64岁。宋仁宗得悉噩耗,哭着对群臣说:“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这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评价。按照惯例,朝廷追赠其太师、中书令的至高官位,谥号“文靖”。因吕夷简生前受封许国公,故以后宋人称其为吕许公。
吕夷简的4个儿子在史上都具有贤名。他的三子吕公著是宋哲宗时朝的宰相,次子吕公弼是宋神宗的枢密使,长子公绰和幼子公儒也都曾任官。放眼煌煌赵宋,能以五世三相而煊赫百年的世家唯有莱州吕氏一门。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这三任“吕相公”都在其任上大放光彩。
吕夷简为大宋王朝所建立的功勋,《宋史》记载得清清楚楚:“自上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内外无间,天下晏然,夷简之功为多。”至于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也是时代使然和身不由己,自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