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案丨奇迹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怎么会“放走”33万英法联军?

1940年5月,在德国闪电战的攻势下,英法联军防线崩溃。5月26日晚,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开始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30多万军人,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珍贵的力量。

英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亨利·莫尔指出:“欧洲的光复和德国的失败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的!”

历史的见证人、美国战地记者威廉·夏伊勒在他的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详实地记录了这 一被称为“奇迹”的历史事件。

摘自:《 第三帝国的兴亡》

作者:[美国]威廉·夏伊勒 著

译者:董乐山 等

自从5月20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突破盟军防线进抵海边的阿布维尔以后,英国海军部就根据丘吉尔亲自下的命令调集船只,为英国远征军和其他盟国军队可能撤出海峡上的各处港口做准备。非战斗人员和其他“用不着的人”立即开始渡过这个狭窄的海面前往英国。

到5月24日,我们上面已经谈到,北面的比利时前线已接近崩溃,在南方,从阿布维尔沿海岸向北猛扑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攻克布洛涅、包围加来以后,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阿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的九个师和法国第一军团的十个师都被夹在中间了。

1940年西线攻势

虽然在包围圈南端,运河、沟渠和泛滥地区纵横交错,地形不利于坦克的行动,但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的装甲军已经在海岸上的格拉利沃讷和圣奥梅尔之间主要障碍之一阿运河彼岸建立了五座桥头堡,准备给盟军以彻底打击,使他们受到从东北方推进过来的德国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的夹攻,从而完全消灭他们。

5月24日晚上,最高统帅部突然发来紧急命令,这道命令是在伦德施泰特和戈林怂恿之下,不顾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的激烈反对,由希特勒坚持发出的。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一线,不要再向前推进,这就给了戈特勋爵一个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机会,他和英国海军及空军都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伦德施泰特后来体会到这一点,他说,这个喘息机会导致了“战事中几个重大转折点之一”。

德国在眼看就要取得这次战役中最大胜利的时候,怎么会发出这道难于解释的命令呢?下这个命令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负这个责任?这些问题在有关的德国将领中和历史学家中,曾引起过一场大辩论。

以伦德施泰特和哈尔德为首的将领,把责任完全推在希特勒身上。丘吉尔在大战回忆录第二卷中为这场争论火上加油,他认为这个命令出自伦德施泰特,而不是希特勒,他引述了伦德施泰特司令部的战争日志作为论证。在一大堆互相矛盾、众说纷纭的证词之中,要弄清楚事实真相是很难的。

在准备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本书作者曾写信给哈尔德将军本人请他阐明,不久就接到一封有礼貌的详细的回信。根据这封信和其他许多现在能够得到的证据,也许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平息争论,即使这不是最后的结论,但至少也是有相当说服力的。

弗兰茨·哈尔德,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说到这道著名的命令的责任问题,不管伦德施泰特后来怎样辩解,他必须与希特勒分担责任。

元首在5月24日早晨曾到伦德施泰特将军设在查尔维尔的A集团军总司令部去过,伦德施泰特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

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索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他还说,如果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缩得太小,就会妨碍空军的活动。停止前进的命令可能是伦德施泰特获得元首的批准以后立即发出的。因为据丘吉尔说,英国远征军曾截获德国那天上午11点42分下达那个命令的无线电报。希特勒和伦德施泰特当时正在开会。

总之,那天晚上希特勒从最高统帅部发出了正式的命令,这在约德尔和哈尔德两人的日记上都有记载。参谋总长极感不快。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的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左翼,由于元首的直接命令,都将因此完全停止下来!消灭包围中的敌军,要留给空军去干!

这个表示轻蔑的惊叹号表明,戈林参与了希特勒的决定,现在我们知道他的确是参与了的。他曾建议由他的空军单独来消灭被包围的敌军! 哈尔德在1957年7月19日给本书作者的信中举出了他之所以做出这个野心勃勃、不自量力的建议的理由。

在以后的几天中[即5月24日以后],终于弄明白希特勒的决定,主要是受戈林的影响。陆军的迅速行动,对于这个独裁者来说,几乎变成了不祥的事情,因为他缺乏军事训练,毫不了解这一行动究竟有多少危险性和它的成功的可能性。他常常有一种忧虑的情绪,觉得会出现不利的情况……

戈林很了解他的元首,因此就利用了这种忧虑情绪。他建议单独用他的空军来收拾这个大包围战的残局,这样就可以不必冒必须使用宝贵的装甲部队的风险。他提出这个建议……有一个理由,这个理由说明了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的特性。 在陆军一帆风顺的作战以后,他要为他自己的空军在这次大战役中取得最后决战的机会,从而在整个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

哈尔德将军接着在来信中谈到了布劳希奇1946年1月在纽伦堡监狱中同空军将领米尔希和凯塞林谈话以后对他所做的一个说明。据说这些空军军官宣称:

戈林当时[1940年5月]对希特勒强调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战斗中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这一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

事实至此已很清楚: 希特勒受戈林和伦德施泰特的怂恿而下、但遭到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竭力反对的计划,是让空军和博克的B集团军去扫荡陷入重围的敌军。B集团军谈不上有什么装甲部队,他们这时正在慢慢地把比利时军队和英国军队驱到海峡西南地区。而拥有七个坦克师、在敦刻尔克西面和南面的运河线上停止前进的伦德施泰特的 A集团军却要原地不动围住敌人。结果是, 不论空军或博克的集团军都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

5月26日早晨,哈尔德在日记中愤怒地说:“从最高统帅部发来的这些命令真是莫名其妙……坦克都像瘫痪似的停在那里不动。”

左一: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

最后,5月26日夜间,希特勒取消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并同意这样的意见:由于博克的部队在比利时进展迟缓和海岸附近运输舰活动频繁,装甲部队可以继续向敦刻尔克前进。但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太迟了;被围的敌人已经得到加强自己的防务的时间,一边抵御,一边开始偷偷地逃到海里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希特勒之所以发出这个命运攸关的命令,也是有其政治原因的。5月25日,据哈尔德说,这一天一开始,“布劳希奇和元首之间在包围战中下一步行动的问题上就发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争吵”,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现在政治当局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观念,认为决战要在法国北部而不应在佛兰德斯一带进行。

这一则日记曾使我感到大惑不解。 因此我写信给这位前参谋总长,问他是否能够回忆一下希特勒要求在法国北部而不在比利时结束这一战役的政治原因是什么。哈尔德记得很清楚。

“根据我现在还是栩栩如生的记忆,”他回答道,“在当时我们的谈话中,希特勒用两个主要考虑来支持他的停止前进的命令。 第一个考虑是军事上的理由:地形不适于坦克的活动,由此而造成的很大损失,将会削弱即将对法国其他地方进行的进攻,等等。”然后,哈尔德写道,

元首举出了第二个理由,他知道,我们作为军人是不能反驳这个理由的,因为这是政治上的,而不是军事上的理由。 这第二个理由是,为了政治的理由,他不希望这个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居民重大损失的最后决战,发生在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

他说,他想把这个日耳曼后代佛兰德斯人居住的地方变成一个独立的民族社会主义的区域,从而使他们和德国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他在佛兰德斯地区的支持者为此已经做了长期的活动。他已经答应他们,使他们的国土不致遭到战争的破坏。如果他现在不实践诺言,那就会严重损害他们对他的信任。这对于德国将是一桩政治上的损失,这是他作为政治上负责的领袖所必须尽力避免的。

荒唐吗?如果说这看来好像是希特勒又一次突然发生神经错乱(哈尔德写道,他和布劳希奇“没有被这种理由说服”),那么, 他对另一些将领透露的另一个政治上的考虑,却是比较合理而且重要的。伦德施泰特的作战处长君特·布鲁门特里特将军在战后对英国军事作家李德·哈特追述希特勒5月24日和伦德施泰特的会晤时说:

希特勒当时的心情很好……并且告诉我们,他认为战争在六个星期之后就可以结束。他希望战事结束后,能和法国缔结一个合理的和约,这样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道路就打开了……

后来,使我们觉得惊异的是,他竟用钦佩的口吻谈到大英帝国,谈到它的存在的必要,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说,他所要求于英国的,不过是它应当承认德国在大陆的地位。德国如果能够重新获得它的殖民地,那当然最好,但也并不是非如此不可……他最后说,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国在一个英国认为可以接受而并不有损自己尊严的基础上媾和。

希特勒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常常向他的将领们、向齐亚诺和墨索里尼表示这种想法,并且最后公开地做了表示。齐亚诺在一个月以后发现,这个纳粹独裁者当时正处在成功的顶点,竟反反复复地提到保持大英帝国作为“世界均势的一个因素”的重要意义,他不禁感到惊异。

7月13日,哈尔德在日记中谈到元首对于英国没有接受和平感到非常迷惑不解。那一天,他对他的将领说,用武力迫使英国投降,“对德国没有什么好处……只对日本、美国和别的国家有好处”。

因此,可能是(虽然还有人怀疑)希特勒把他的装甲部队遏止在敦刻尔克的前面,目的在于想使英国避免一场奇耻大辱,从而促进和平解决。而这个和平解决,照他的说法,必须是这样的:英国让德国放心地重新掉头东向,这一次是进攻俄国。他还说,伦敦必须承认第三帝国独霸大陆的地位。在以后两个月之中,希特勒深信,这种和平已在他的股掌之中了。他现在和过去几年一样不了解英国民族的特性,不了解它的领袖和它的人民要不惜牺牲作战到底加以保卫的是哪种世界。

过去和现在对于海洋都缺乏了解的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做梦也想不到熟习海洋的英国人竟能够从一个设备已荡然无存的小小港口和暴露在他们鼻尖下面的沙滩上撤退了30多万人。

5月26日晚上7点差3分,在希特勒取消停止前进的命令以后不久,英国海军部发出通知,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敦刻尔克撤退计划的代号。那天晚上,德国装甲部队恢复了从西面和南面对这个海港的进攻,但现在装甲部队发现进攻很困难。戈特勋爵已经有时间部署了三个步兵师,在重炮的配合下,抵抗他们的进攻。坦克的进展迟缓。

就在这个时候,撤退工作开始了。由850艘各种类型、各种动力的大小船只编成的舰队,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小帆船和荷兰小船(其中有许多都是由英国滨海城市的人民志愿驾驶的)集中在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大撤退

一直到“发电机计划”执行到第四天即5月30日的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才发现发生了什么事情。四天来,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一直在重申,被围敌军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我的日记中记录的5月29日的一份公报断然说道:“在阿图瓦的法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周围地区的英军在我们的集中进攻之下也在走向毁灭。”

但英国军队并没有走向毁灭,他们是在走向海上去。当然,他们没有带走重武器和装备,但是可以肯定,这些人将会活下来,有朝一日再投入战斗。

一直到5月30日早晨,哈尔德还在日记中满怀信心地写道:“我们所包围的敌人正在继续崩溃。”他承认,有的英国人“打得很猛”,其他的人则“逃至海滨,想用不管是什么漂浮在海上的东西渡过英吉利海峡”。“崩溃(Le Débǎcle)。”他最后这么说,指的显然是左拉描写普法战争中法国崩溃的著名小说。

下午,在与布劳希奇会议以后,参谋总长终于发觉这许多运载英军逃跑的小得可怜的船只的意义。

布劳希奇很为恼火……要是我们的装甲部队没有被阻止的话,早已在海岸边把袋形阵地的口封上了。恶劣的天气使空军无法出动,现在我们只有站在一旁,眼看成千上万的敌人在我们鼻尖底下逃到英国去。

被炸毁的敦刻尔克港

著名的德国空军到哪里去了呢?据哈尔德记述,它有一部分时间是由于恶劣的天气不能出动。其余的时间则是遭到英国皇家空军意外的抗击,后者从海峡对面的基地起飞,第一次成功地向德国空军挑战。英国新式的喷火式飞机虽然在数量上居于劣势,但证明胜过梅塞施密特式,他们击落了笨重的德国轰炸机。有少数几次,戈林的飞机趁英机未来的间隙时间飞到敦刻尔克上空,使这个港口受到很大的损失,一时无法使用,部队不得不完全依靠从海滩上船。

德国空军对船只也进行了几次强袭,861艘中有243艘沉没,其中大部分是德国空军炸沉的。但戈林向希特勒许下的歼灭英国远征军的诺言却没有实现。

6月1日,德国空军进行最大的一次攻击(也受到最沉重的一次损失—双方都损失飞机30架),炸沉了英国驱逐舰三艘和一些小型运输舰,但这一天撤退人数仅次于最高的那一天,共撤退了64429人。到第二天黎明时分,只有4000名英国士兵还留在包围圈中,由当时守住防线的10万名法国士兵保护着他们。

敦刻尔克救了英国部队。但是丘吉尔6月4日在下院提醒他们说:“战争不是靠撤退来打赢的。”英国的处境的确是严峻的,比近一千年前诺曼人登陆以来任何时候都要危险。它没有陆军保卫岛屿,空军力量在法国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剩下的只有海军。挪威战役已经表明,大型战舰是很容易遭到以陆地为基地的空军的攻击的。现在德国轰炸机从基地飞过狭窄的英吉利海峡,只需5分钟到10分钟的时间。

当然,法国还坚守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以南的地方,但是,它的最精锐的部队和最精良的装备已经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损失殆尽,它的数量不多、陈旧过时的空军也已大部分被毁了。它的两个最著名的将军—现在开始领导那个摇摇欲坠的政府的贝当元帅和魏刚将军—已经不再想和这样一个优势的敌人打下去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说

当1940年6月4日,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起立发言的时候,这些惨淡的事实,使他的心头十分沉重。当时,从敦刻尔克开回来的最后一批运输舰正在把人员卸下来。正如同他后来所写的那样,这时他已下定决心不仅向本国人民,而且也向全世界—尤其是美国—表明,“我们决定继续战斗是有重要理由的”。正是在这个时刻,他发表了他那著名的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演说,这篇演说必然可以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演说相媲美:

欧洲大片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虽然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政体所有凶恶的统治工具的魔掌之中,但是我们绝不气馁认输。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不断增长的力量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么大,我们都将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农田和街道上战斗,我们将在山中战斗。我们绝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者它的一大部分土地已被征服,或者挨冻受饿—我一点也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那个由英国舰队所武装和保卫的海外帝国,也将战斗下去,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机挺身而出,用它的全部力量把旧世界援救和解放出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