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坛不倒翁——李东阳
2024-02-06
文:丁俊贵
一、史评
德业皋夔,文章韩孟。著忠勤于四世,蹈夷险以一心。功业施于天下而人不知,风节表于一世而士咸服。曩者内朝变故,以及西寇抢攘,左右维持,驯致底定。……尽宰相致仕,始于韦贤,而事业未见;功成请老,见于裴度,而文章则无传。其或兼是二长,则又多亏晚节,未有全美之善,卓如我公之贤。
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李东阳是我国明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于天顺八年举进士,入翰林。弘治八年入阁,与徐溥、刘健、谢迁共辅朝政。经治之治,史所称道。正德改元,武宗昏聩,刘瑾等宦官窃取朝政,残虐天下。刘健等一批气节之士愤然去官,李东阳被强留,以首辅辅政。面对刘瑾等熏天的气焰,李东阳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但是也多亏了他调停于其间,多所救正,使得能够于四年后清除刘瑾,挽回朝政。
二、一枝独秀
明朝是一个值得佩服的朝代,因为它做到了强汉、盛唐、富宋所做不到的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
尽管仔细去看明朝的每一个帝王,似乎都有奇特之处,比方说明朝是一个特务机构的名声比朝中一二品大臣的名声还要大的朝代;
比方说明朝的宦官插手朝政比历朝历代都有多,偏偏皇帝却能够掌控得很好;
比方说明朝也出了不少的丹药皇帝、短命皇帝,万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依然能够保证朝局不乱。
李东阳是明孝宗时期的臣子,在明孝宗当政期间,李东阳一直都活跃在朝廷中枢,而且颇得明孝宗朱佑樘的重用,更是当时的太子朱厚照的老师之一。
李东阳是一个饱学之士,为人十分刚正清廉,而明武宗朱佑樘性子比较跳脱,根本就不喜欢皇帝那种死板生活。朝中的一些大小事务,基本上都由内阁几位大学士帮他打理,所以他也没有太多的烦心事。
朱佑樘身边的八个大太监得势,以刘瑾为首,被称为朝中的八虎。这八只老虎得势之后就开始排除异己,打击朝中那些不听他们话的大臣。内阁三位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也跟刘瑾闹了不少的不愉快。跟刘健谢迁不同,李东阳采取的策略更多是隐忍,甚至在某些地方都是依附于刘瑾达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在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多次向朱厚照请辞的之后,朱厚照准许了刘健、谢迁请辞,而独独留下了李东阳。
为什么会唯独留下李东阳呢?
很多人都觉得是因为李东阳依附刘瑾,所以才会留下他,也有人觉得是因为李东阳对刘瑾溜须拍马所致。
实质并非如此,毕竟李东阳的名声并不算差,尽管在刘瑾当权时期,有不少人对他有意见,但是他却没有为虎作伥。他只是在依靠刘瑾的权势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是帮助刘瑾在做事。当刘瑾要戕害那些正直的大臣的时候,多次出手相救,保护了不少的正直大臣。
如果单单是因为他没有辞职成功就说他是一个奸臣,这是不公正的。
大家都知道,宦官当道的时候,基本上称得上是权倾朝野的存在,哪怕是内阁的臣子,也没法跟这些皇帝亲近的阉人相比。
后世对李东阳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尽管有一点点小的瑕疵,但这并不影响李东阳在后世人心中的地位。
正所谓直如弦死道边,弯如钩反封侯。历史上有太多刚直不阿宁死不屈的英雄最终下场悲惨,反倒是那些知道弯腰的人,才能够长久的留存。
且不管身后的名声到底如何,他们在世的时候做了什么事,是否问心无愧,或许只有生活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人能够明白。
三、主要成就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世代为行伍出身,入京师戍守,属金吾左卫籍。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的玄武湖西浒。
(一)政治成就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上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二)文学成就
李东阳“天资英迈,读书一目数十行下,辄成诵不忘。少入翰林,即负文学重名。”但是李东阳很谦逊“然恒持谦冲,未尝以才智先人。”
李东阳主持文坛数十年之人,其为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燕对录》等。后有清人辑编《怀麓堂集》和《怀麓堂全集》等。
文学方面,李东阳主要有三点主张:一、主张学古,反对模仿。二、言由心生,诗文真情。三、知言养气,文主于气。
(三)书法成就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于篆隶造诣尤高。他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有书法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四、轶事典故
(一)巧答景泰帝
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父亲带他觐见景泰帝,李东阳因人小脚短,跨不过门槛。景泰帝见此情景,便脱口出了上联:“神童脚短。”东阳应声对下联:“天子门高”。景泰帝高兴地将他抱坐膝盖上,见其父亲还站立在一旁,又出上联:“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答道:“嫂溺叔援,权也。”
李东阳和程敏政同时作为神童,被景泰帝召见入宫殿。据说景泰帝正在吃螃蟹,便以此出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道:“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从容答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说:“这个孩子将来会当宰相。”殿试后第三天,李东阳中了第三名神童。
(二)饱学好谋
李东阳在文学上的成就十分辉煌,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崇拜他的人很多,李东阳从来不需要从官场上找满足感,即使是官员也有对他的文章十分推崇的。
当时内阁中有三人,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配合默契,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三人分工明确,对当时的朝政秩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到了正德年间,朝政已经不受控制,内阁再厉害,也管不了皇上,刘瑾的专权,朝政日益衰败。刘健,谢迁都致仕了。李东阳上书也请求致仕,但是明武宗没有同意,李东阳成为了内阁首辅。
刘瑾是很看好李东阳的名声的,李东阳在士子中声望很高。李东阳知道刘瑾势大,不管是暂时性的,还是真的不敢惹刘瑾,李东阳依附刘瑾是事实。
刘瑾在朝阳门外面造玄真观,李东阳为其写碑文,称颂刘瑾。李东阳也因此被国子监的学生嘲讽。
(三)不拘小节
王阳明落第,众人觉得很可惜,王阳明也是天才,他爹还是状元,很多官员都来安慰王阳明。李东阳也来了,李东阳对王阳明说,来年一定高中,要不写一个《来科状元赋》,怎么样?结果,王阳明真的写了。李东阳也是够会安慰人的了。
有一次,李东阳与同僚们聚会,并且写了一篇《翰林同年会赋》,在文章中,李东阳用个人籍贯和一种事物代替某个人,来夸赞大家,而不直接叫名字。李东阳自己是湖南人,便自称楚璞;刘淳是四川人,就成为蜀锦;焦芳是河南人,便称他为河马。因为焦芳的脸比较长,李东阳是用马的脸长来说焦芳。杨一清说“地冻马蹄声得得”。李东阳怎能示弱,便说道“天寒驴气嘴腾腾”。
李东阳是很喜欢喝酒的。找各种人喝酒,多半自己是不用花钱的。李东阳善于谋略,可却是一个极度放荡有趣的人。
对于写诗,也是十分上瘾。李东阳曾经和好友约定,大家都不写诗了,谁写就惩罚谁。他的好友答应了,但是李东阳怎么能忍住啊。他倒是也没写,便开始集句。把古人的诗句拼凑在一起,算是缓解手痒的痛苦。好友听说之后,觉得李东阳耍赖,李东阳认为集句不算写诗,不算违规。反倒是催促好友,你怎么还不写啊,你快写诗啊。首辅大人就是这么有趣,自己立的规矩,自己不遵守,自己耍赖,玩得不亦乐乎。最后还是李东阳先写了。好友便惩罚了首辅一只鸡。
首辅大人文坛领袖,声望极高,一旦有了这么高的名声,便很难放下。李东阳快不行的时候,曾经被他调戏的杨一清去看他,说要给他文正的谥号。文正这个谥号是文臣的谥号中最好的了。也是分量最重的。就是说李东阳是当代文臣领袖。这下可把李东阳激动到了,竟然要叩头。李东阳太高兴了。感觉现在去世也没有遗憾了。因为这事,李东阳也被讽刺了一把。有人做诗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他们认为是杨一清和李东阳关系太好了,才给了李东阳这谥号。最后,李东阳去世,也确实是这个谥号。虽然李东阳有些爱玩,爱闹,但是他的政治贡献还是很大的。
(四)诗文趣事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李东阳气暖。”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老翰林惊叹不已。
正德年间,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在后来推翻刘瑾的斗争中,李起了关键性作用。
李东阳与彭泽交往甚密,常有唱酬。彭对李诗不太赞赏。后来,彭泽官场失意,离京回乡。李东阳赠诗一首:“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彭读到开头四句便深为感动,读完全诗,潸然泪下。反复吟诵数十遍,爱不释手,对儿子说;“现在我才发现西涯的诗写得这样好,意境如此深远。我恨不能与他重相见,把酒论诗文!”
李东阳之幼女,嫁于山东曲阜孔闻韶。未嫁之前,其女以孔家园林狭小,花木稀少为词,稍有责难。孔家为此大兴土木,扩充屋宇,修葺亭台楼阁。孔闻韶乃孔子六十二世孙,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班超一品之阶”。同年孔府花园竣工,东阳之女亦于当年出嫁,封为一品夫人。可谓三喜临门。袭封后,东阳代衍圣公作谢恩表,并代作大门联。联云:“与国戚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此时东阳已是暮年,遣词造句,颂扬得体,忧国忧民,一片忠心。
(五)自夸其子
李东阳有一个独子名叫兆先,字贞伯,自幼颖敏绝人,有一目数行之资,写文章下笔立就,文名甚高。时称过父。可是李兆先游侠无度,天天寻花问柳,因此致病。有一天,李东阳经过儿子书馆,在桌上用纸写道:“今日柳陌,明日花街。焚膏继晷(一作诵诗读书),秀才秀才!”意在规劝儿子。李兆先回到家里后,看到了此条,便来到李东阳的书房,在纸上写道:“今日黄风(一作骤风),明日黑风(一作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时人传为笑谈。后来李兆先每次入场参加考试便会生病,因此他许久也没中上个举人,不到三十岁便病死了,李家因此绝嗣。可李东阳在其《麓堂诗话》中,却还大夸特夸自己的儿子“慧识巨眼出唐人之上”。
五、忍辱负重,锄奸救国
明武宗时,由于太监刘瑾擅权,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见时势难为,屡次上疏请求致仕,武宗同意让刘、谢二人致仕,惟独留下了李东阳。李不自安,上言:“臣等三人事同一体,而臣独留,何以自容?不知何以为处。”他虽然多次上章,可终究未得武宗允许,反而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因为刘瑾重其文名。可他做事大多依附刘瑾。据传刘瑾于朝阳门外造玄真观,东阳写了碑文,极其称颂刘瑾。后来,朝廷抓捕刘瑾,被泄密,人们认为这是李东阳搞的鬼。国子监一监生趁黑题诗于其门嘲讽他:“才名应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回首湘江春已绿,鹧鸪啼罢子规啼。”因为鹧鸪啼声好像“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
刘瑾当权用事的时候,仗着明武宗的宠幸和放纵,对百官作威作福,生杀予夺全看他心情,百官无不震恐俯首。朝廷、内廷,还有朝野,谁敢反对他,必定赶尽杀绝。
但是在这白色恐怖时期,却有一个大学士,却能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一方面与刘瑾忽远忽近,若即若离,行明哲保身、韬光养晦之计;另一方面他又与朝廷诤臣暗通曲款,多次营救大臣于刘瑾屠刀之下。这个人就是内阁首辅李东阳。
朱厚照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耍。许多大臣对其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也毫不在意。而刘瑾等八个太监就是爱玩的朱厚照最好的玩伴,每天只为哄小皇帝开心,这八个人也就是所谓的”八虎”。在得到朱厚照的欢心和信任后,他们也逐渐得到了许多政权,把政治搞得令人发指,死一百回都不足以抵罪。
身负上任皇帝的重托的三个阁臣–刘健、谢迁、李东阳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再任由刘瑾等人胡闹,国家要亡了。刘健发起六部九卿等人联名上书皇上要求赐死”八虎”。皇上也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不杀吧大臣们就不干活了,杀吧自己又舍不得。无奈之下,派亲信太监王岳去和几个阁臣讲和,询问一下要怎样才能罢手。刘健首先情绪激动,言辞犀利,必须让他们死,谢迁随后,只有李东阳保持了沉默。面对刘健和谢迁惊异的目光,他这才缓缓地表示,应该严惩违法的太监。可是,狗急是会跳墙的。朱厚照抵不住刘瑾等人的哭泣谈情,加上自己内心确实不舍,依然决定不处置这八个人。这下就很让大臣伤心了。于是刘健、李东阳、谢迁递交了辞职信。而刘瑾得知了李东阳当时对处置自己一事中的犹豫态度后,就认为他是自己一党的。于是,打发刘健、谢迁打包走人,而把李东阳留下了。李东阳送别他俩时,他们讽刺东阳,”你当初要是态度坚定,这会儿咱们就能一起走了”。
不只这俩人不理解李东阳,很多人也不理解李东阳,真的以为他叛变了,不正直了。甚至他的门生罗玘也躲避他、误解他,路上相遇,东阳主动和他打招呼,他却不搭理东阳。晚上还回了封信,大致意思就是,人家其他俩人都走了,还留下干啥,也不害臊,以后我不是你的门生了,咱俩没有关系了。
殊不知李东阳决不是刘瑾的同情者,他之所以会犹豫,恰恰是因为他注意到了被其他大臣忽视的因素–朱厚照的性格。这位皇上是不会杀死自己的玩伴的。
因为他早知道皇帝一点也不想除掉刘瑾,不然之前他的上疏就不会被无视。倒刘派被一网打尽,而李东阳能够幸免,可见他有其他人不具备的政治洞察力。
李东阳忍辱负重,继续在大家的误解下,寻找时机,消灭刘瑾,拯救国家。
后来,刘瑾越发猖獗,几乎到了想杀谁就杀谁的地步。兵部主事王守仁(王阳明)上疏触怒刘瑾,仗五十,“毙而复苏”,谪贵州龙场驿丞,这官小的不能再小,偏远到不能再偏远。就这样刘瑾还不放过王阳明,要在半道上弄死他。逼得一代大学者、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在杭州假装投江而死,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及,夜夜江涛泣子胥。”当时王阳明父亲是南京吏部尚书,刘瑾勒令致仕,也就是逼他退休。
在此情形下,李东阳从屠刀下救活很多人,比如尚宝卿顾睿、副使姚祥、郎中张玮,因李东阳营救,“濒死而释之,各坐谪戍”。不管怎样,他们总算捡回一条命。
正德三年,平江伯陈熊不愿满足刘瑾索取,刘瑾要弄死他。李东阳说:“平江伯有免死铁券,杀了他岂不寒了天下武臣的心?”刘瑾很不高兴,就把陈熊打个半死,没收铁券,流放海南。
御史王时中被刘瑾逮捕,身背重枷,连续三天三夜露天站在三法司门前,多次跌倒,眼看撑不住。李东阳替他向刘瑾说情,这才被释放。
给事中安奎、潘希曾,御史张彧、刘子励,兵部尚书刘大夏、南京刑部尚书潘蕃,大学士刘健、谢迁,……都被刘瑾下狱,也都是李东阳从中周旋,终得幸免。
李东阳曾奉旨主编《大明会典》,书成,刘瑾认为该书“坏祖宗旧制”,书版毁弃。参与编写的人员从吏部尚书梁储以下,统统降职,唯有主编李东阳,一切如故!
刘瑾杀人不眨眼,为什么对李东阳礼遇有加呢?正德三年十一月,刘瑾在朝阳门外建成玄真观,李东阳亲自撰写碑文,极力称颂刘瑾的功德。可能这就是刘瑾需要李东阳的地方——来自知识分子的代表、内阁首辅恭敬地称颂。
师弟兼密友杨一清遭到刘瑾迫害,他奋力救出,让其先隐居避世,以待来日。终于有一天,杨一清被再次起用,去平边患。这一次,八虎之一张永被派去监军。然而他和刘瑾是有嫌隙的,对于刘瑾做的许多坏事他是不能苟同的。这时,杨一清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他的智慧,去说服张永和自己一起打倒刘瑾。而这位张太监也不负所望,和杨一清一起向皇上告状把刘瑾告倒。
皇上虽然把刘瑾打入大牢,可对其还是有情义的,还派人把棉被送过去,李东阳绝不容许刘瑾复起。联名许多大臣,上书皇上刘瑾各大恶行。查抄刘瑾的家中,发现许多武器,朱厚照以为他有反心,最后终于决定,将其处死。
最令人称奇的是,正德五年,太监张永、都御史杨一清抓捕刘瑾下狱,随即凌迟枭首,刘瑾一党也都被收拾干净。而一向跟刘瑾走得很近的李东阳,竟然毫发无损。他还建议皇帝不要再追究那些曾与刘瑾书信往来的官员。皇帝竟听从了他的建议,一把火烧掉了从刘瑾府上查抄的全部书信。
御史张芹弹劾大学士李东阳,身附刘瑾逆党,应严惩不贷。奏章呈上来皇帝连看都不看一眼。
正德皇帝非常信任李东阳,多次派他担任殿试读卷官。李东阳晚年一再请求告老还乡,皇帝都不准。直到死前几年才光荣退休。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死后赠太师,谥号文正。这是极高的哀荣。
李东阳真是一位奇人、神人。在明朝皇帝昏庸,权臣(刘瑾)乱政、国家一片黑暗的漫长时期,李东阳不仅能够与狼共舞,救忠良于刀锋之下,还能在刘瑾一党覆灭之后保自身于刀山火海之余。李东阳屹立政坛50年,波谲云诡,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
刘瑾终于倒台了,李东阳也终于心安了。
有时候,忍辱活着比潇洒离去更需要勇气。我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是值得敬佩的,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忍受被别人误解,被唾弃地活着呢?
李东阳能看清刘瑾的可怕,看清朱厚照的内心,能够忍辱活在政治生活里,只为有一天能消灭刘瑾这个祸国殃民的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