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立皇后事件:古代皇帝—贵族政体的终结和外戚专权现象消失

初唐四杰之一的才子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起首一句便是“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在唐初那个婚姻非常讲究门第的时代,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子怎么可能登上权力的巅峰?

乾陵无字碑

乾陵,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门外六公里处的梁山北峰上。这是今天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武则天出生于并州文水县(在今山西)。父亲武士彟,是隋朝末年河东(今山西部分地区)地区的木材商人。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许多像武士彟这样的木材商人因之发家致富。不过,武士彟并不是那种只懂得赚钱的普通商人,他还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随时准备着进行更高层次的政治投资

起初,武士彟是太原副留守王威的心腹,但经过认真权衡利弊之后,他开始倾心结交当时坐镇太原的李渊,也就是后来建立大唐的唐高祖。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笔回报丰厚的投资。从李渊的角度出发,他也需要得到太原土著豪强的支持,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在李唐建国的道路上,武士彟立下了不少功劳。太原起兵之初,他就被任命为大将军府铠曹参军。唐军平定长安之后,他被赐以“太原元谋勋效功臣”的称号,并担任了尚书兵部下面的库部郎,主管全国的武器装备事务。三年之后,武士彟晋升为工部尚书,这表明李渊的确很看重他的经营管理的才能。经过这样攀龙附凤的投机,一个庶族出身的富商从此步入了高官的行列,成为大唐王朝的新贵。

武则天之母杨氏顺陵走狮

在唐初,门阀士族虽然丧失了政治特权,但在社会上仍有极高声望,因此,武士彟在时人眼中仍被视作暴发户。不过,很快一次婚姻改变了这一切。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在武德四年(621 年)病故,于是唐高祖亲自做主,把隋朝权贵——观王杨雄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也就是后来武则天的生母

弘农杨氏为天下高门,又是隋朝皇室近亲,在那个“婚”与“宦”决定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时代,作为当朝新贵的武士 能攀上这样的亲事,自然求之不得。到了武则天出生时,她的家庭已实在不能算是“寒微”的

武则天是武士彟与杨氏生的第二个女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武士彟去世,当时武则天年仅十一岁。她的生活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无忧无虑的童年转眼成为过去,因为父亲前房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哥哥元庆、元爽对杨氏母女显然不算太好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幼年武则天的性格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她变得隐忍而坚强。仇恨的种子在她心中已经种下,即使到她后来手握天下大权之时,她仍对这两位异母哥哥曾经的态度和行为耿耿于怀,使其相继被流放而死

那么,这个普通的贵族小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的呢?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三年之后,在她十四岁那年,武则天被唐太宗召入皇宫,成为后宫的一名“才人”。《新唐书· 武皇后传》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母杨恸泣与诀,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母韪其意,止泣。既见帝,赐号‘武媚’。”

上述材料生动反映了武则天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侯门一入深似海,何况是皇宫!母亲杨氏的悲戚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的态度,从她坚定决绝的语气来看,似乎宁愿入宫碰碰运气,也不愿呆在家里受气,她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冒险精神在此时已开始显现。

在唐初,皇室的婚姻通常取当朝勋贵子女为对象,武则天能被召入宫,并不奇怪。当然,武则天的美貌也是重要因素。一些唐史专家认为,洛阳龙门奉先寺那尊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来塑造的

无论这个推测是否属实,我们都可以依稀看出史书所载武则天“龙睛凤颈,方额广颐”的神采,何况这尊大佛正是武则天在当了皇后之后,以“脂粉钱二万贯”赞助修凿的。与明代版画相比,庄严端正的卢舍那大佛或许更接近武则天的容貌和气质。

洛阳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除了过人的美貌,武则天也有着出众的才华,至今我们仍可以在她晚年亲自书写的《升仙太子碑》(此碑今在河南偃师县府店乡府店村南)中,感受到一种流丽、秀逸之美。

然而,在太宗时期的后宫,这位武媚娘过得似乎并不如意。十二年过去了,她的地位丝毫没有提高,身份依然只是当年入宫时受封的五品“才人”。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她刚毅的个性。

武则天在晚年曾回忆起她年轻时的一则故事:据说当时唐太宗有一匹雄健狂烈的骏马“狮子骢”,即使是身手矫捷的骑手也不能驯服它,而柔弱的武则天却出人意料地站出来说:“只需给我三件东西,我就能驯服这匹马。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如果铁鞭打它不服,就用铁檛击打它的头部,如果还是不服,就以匕首割断它的喉咙!”

虽然据武则天自己回忆,唐太宗当时对她的胆识颇为赞赏,但从情理推之,她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残忍,恐怕不免会让太宗有些反感。有个细节似乎透露出一点隐情:与武则天大致同时入宫的一位徐才人,很快就因知书达礼、性情柔顺被太宗封为九嫔之一的“充容”,而武则天虽然也试图表现自己,但历经十二年,却一直没有得到这样的升迁机会。

武则天晚年书写的《升仙太子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黄正建

唐朝的嫔妃制度是这样的,除了皇后之外有四妃,就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之外就是九嫔,九嫔有九位,第一等就叫昭仪;九嫔之下又是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才人之下还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结构。那么武则天第一次进宫的时候,被封为才人,也就是婕妤、美人、才人中的最低一等

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新兴力量的较量。幸运的是,虽然没有得到唐太宗的青睐,但武则天却渐渐与小她三岁的皇太子李治有了感情。同样是在《讨武曌檄》中,骆宾王就指责武则天:

“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先后侍奉太宗、高宗父子两代皇帝,自然有悖于人伦。武则天后来自述说,太宗早在贞观时就因其德行出众,把她赏赐给了李治,这自然只是她的一面之词,是她为了掩盖自己在伦理方面的缺憾而编织的谎言。

无论两人的感情是如何开始的,有一个事实却很清楚,那就是当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之后,二十五岁的武则天虽一度按照惯例,与太宗那些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一起在感业寺出家为尼但很快就被唐高宗召回后宫,进而被封为“昭仪”。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不顾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的坚决反对,废掉了出身关陇集团高门的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史称“废王立武”。这个事件不仅仅是两个女人的斗争,更是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来济等大臣相继被贬杀,关陇贵族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支持武则天的,则主要是一批依靠科举入仕的新进官僚如许敬宗与李义府等,通过“废王立武”的斗争,这些人开始在唐王朝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刘后滨

关陇集团是在北朝后期,即西魏、北周开始形成的以关中陇右地区的军事贵族为核心的政治集团,隋唐的皇室以及隋唐皇室的姻族都出自这个集团。唐高宗李治支持武则天,他与舅舅长孙无忌、大臣褚遂良等人代表的关陇贵族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这件事情的最终决策上,手握兵权的元老重臣李勣(即徐世勣,也就是瓦岗山的徐茂公)的态度至关重要,在高宗犹豫不决的时候,是他对高宗说出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这句话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

自东汉以来,皇帝总是和当时最有势力和影响的豪强大族或贵族联姻,皇后的废立不单纯是其家事,而是国家大事。正因如此,高宗要反复征求宰相大臣的意见。然而,唐初的社会结构已经有了重大变化,当时山东士族已经崩溃,关陇集团也已衰落,国家政权已不再建立在门阀和贵族的基础上了,李的话实际上点破了这一点。

“废王立武”,不仅标志着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统治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皇帝—贵族政体的终结。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基本上不再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