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战后的海军条约时代,各海军强国如何背地里扩张海军?
文:明潭暗水
一战爆发的重要导火索便是英德两国在战前毫无节制的海军竞赛,为了防止这种极端情况的再度出现,各主要海军强国在伦敦与华盛顿先后签订了两回关于限制各国海军军舰吨位与性能指标的条约。虽然大家都签订了条约,但各国还是在背地里偷偷想尽一切办法在不过分违约的情况下疯狂扩张海军,这一时期各国海军的建设也将极大影响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20年的休战”,在这20年里,两种趋势居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德意日极权主义迅速无情地发展,另一方面是西方民主国家试图遏止海军发展的国际潮流,虽然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毫无成效。
1917-1918年间,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保持着融洽的关系,但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海军少将威廉·S·本森对英国的海上经济封锁失去耐心,他迫切要求更具进攻性的策略。
随着德国的投降,公海舰队停泊在斯卡帕湾日渐锈蚀.有关如何处置它们的问题引起了协约国之间的分歧。德国人的自沉事件干净利落地替英国解决了这一问题。图中.战列舰“巴登”号令人生畏的380毫米主炮清晰可见.该舰后来被打捞并最后被用作皇家海军训练炮术的靶舰
早在1915年,一向持保守态度的总统威尔逊开始支持“战争预备”的方针,以防御将来在欧洲可能出现一个强大的胜利者构成威胁,他提出要创建“无可匹敌”的世界第一大海军。旨在抗英的最高海军机构确立了“海军第一”的主题。结果产生了1916年计划,决定建造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以及140艘轻型舰艇。此计划一旦实现,将产生一支在质量上超过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舰队。然而,当美国卷入战争时,事实表明需要大量供应的是护航舰艇和商船;主力舰不仅过剩,而且由于建造时间太长根本没有使用价值。
威尔逊总统推迟了1916年计划,但告知英国,他不能接受战后英国的海上霸权,因为那是“全球专政”的工具。英国对所有国家实行一视同仁的经济封锁,这使他与中立国美国的企业家之间产生了很大摩擦。反过来,美国人在不知不觉中给英国留下这样的印象:英国被战争拖垮﹐因此非常憎恨美国人重建战后市场的商业活动。
作为1918年11月停战的条件之一,德国必须交出所有的潜艇和公海舰队的大批舰艇,由战胜者做最后处置。
28500吨的德国战列舰“巴登”号被皇家海军拖向岸边.并在浅水区被扶正坐底。很显然,要使拥有如此大的尺寸、吨位和复杂性的一艘舰艇恢复浮力并非易事。1919年7月.即在该舰被凿沉后的仅1个月后,它被打捞并恢复浮力
公海舰队在斯卡帕湾停泊了7个月,因闲置而日渐锈蚀,这个时候盟军却在争论如何处置他们。法国和意大利都希望自己尽可能获得更多利益,而英美则力图避免这样的处置方案。英国要求毁掉舰队,以杜绝德国重新拥有它们的任何机会。有些美国人也想销毁舰队,他们确信英国将按战时损失的比例来设计吨位的分配方案,这将使英国获得压倒性的较大配额。美国温和派提出,为了避免过分羞辱战败的敌人,应归还德国相当大一部分的吨位。
僵局最后由德国人自己打破了。1919年6月21日,德国人在了解到即将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的细节后,利用英国看守舰队暂时离开的空档,凿沉了公海舰队的相当大一部分。协约国的愤怒很快得到了安慰。作为补偿,他们没收了一些德国商船,而法意海军则瓜分了德国残存的新型轻型舰。
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和约规定了以后德国军舰的规格及其他事务。装甲舰不能超过10000吨,巡洋舰不能超过6000吨,驱逐舰和鱼雷艇各自不能超过800吨和200吨。不允许拥有潜艇和飞机,军队人数限制在15000名志愿兵以内。英国还提出,要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把潜艇作为战争武器,但由于美国态度暧昧、法国反对而未能实行。
尽管在日德兰海战之前就开始设计,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吸取了这一海战中的教训,又增加了5000吨的装甲防护。尽管这些增加的装甲使其航速降低2节,但水平面的防护依然有缺陷。该舰后来常作为舰队旗舰服役,但最终未接受进一步改进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几乎全盘接受了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计划,只有一点英国无法接受,即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要保障公海的绝对自由。威尔逊不得不承认这个结果,由此美国得出观测结论,认为英国的海上霸权比“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好不到哪去。威尔逊总统重申了“1916年计划”,但暗示,如果能够实现他建立国际联盟的抱负,这一计划可以再次推迟。美国新闻界反感的谴责他“扩张主义”( spreadeaglism),同时也谴责英国“没有任何战略意义的顽固坚持霸权”。
尽管如此,英国已经拆毁了400多艘军舰,其中包括40艘主力舰。1919年8月,英国政府采纳臭名昭著的“十年条例”( ten-year rule),由此产生了一连串的设想:在随后的十年内,英国不会卷入大规模战争,这样财政部就能减掉国防预算的一个大头。
受战争削弱的英国,当然不会再试图寻求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尤其是那种它无法获胜的竞赛。事实上,美国的敌意更多是指向日本,而英国与之则是结盟的。日本刚从德国手中获得了接管西太平洋群岛的委任统治权,这对美国利益造成威胁。日本正处于扩张状态,在英国提供的协助下,它积极建造自己的舰队,其数量将超过美国规划过的任何太平洋舰队。
德国3艘“袖珍战列舰”中的第二艘“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4年在威廉港服役,该舰舰长正在向刚集合的舰员宣读新任总统阿道夫·希特勒发来的贺电。背景中是旧战列舰“黑森”号,该舰不久被改为靶舰
日德兰海战后英国服役的主力舰仅有“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于1918年8月投入使用,同级舰原计划共要建造4艘,最后仅1艘完工。该舰在一份呈送给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本森上将的秘密报告获得了嘉许。报告称,它在命中的精确性、速度和装甲防护方面的“完美平衡”,结合了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最佳特征。此报告就像详细介绍新产的家庭轿车一样随意,它根据仅有的“胡德”号主要参数( 41000吨,30.5节,8门15英寸炮),提议建造45000吨,32.5节,8门16英寸炮的军舰。两者的装甲带都只有12英寸。日本建造2艘长门级战列舰时已经引入了16英寸炮,美国也作出回应,建造了4艘32500吨的马里兰级战列舰,均装有8门16英寸炮,但航速只能达到21节。
英国已经做好了造舰准备,这与美国在国际联盟呼吁削减军备恰好针锋相对。尽管如此,在对英国的不利批判中并没有援引日本先例,而是指出皇家海军实力与目前的国防需要完全不相称,就以往历史而言,英国最终都会和重要商业对手开战,而且英国其实一直居于领先地位。
反英派海军作战部部长本森,积极推动了1916年计划的实施。1920-1921年,美国开始着手建造6艘43200吨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以及6艘43500吨的列克星顿级战列巡洋舰。同时,日本开始启动“八八舰队”计划,即建造8艘38000 吨的战列舰和8艘40000吨的战列巡洋舰。1925年,英国开始意识到他国作战舰队已经彻底超过本国后,随着形势转变为当时的“一强标准”,而英国的国家威望也受到威胁,英国定购了4艘46000吨的战列巡洋舰。后由于财政短缺,才没有进一步订购4艘48500吨、装18英寸炮的战列舰。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地中海舰队是那一地区重要的安定力量。此照片展现的是位于马耳他港内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一列主力舰只.最前端2艘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它们右舷方向有1艘R级战列舰。此舰艇后段是⒉艘郡级重巡洋舰。而背景中干船坞里的另1艘尚未改装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说明此照片摄于1930年左右
1921年,鉴于主战政策不仅破坏国际关系,而且在事实上造成了毁灭性的损耗,美国新主政的哈定政府联合多方力量反对主战派。1921年11月,美国邀请5个主要海军强国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限制海军军备会议”。会议期间,美国依靠情报机关监听各代表团与其政府间的每次联络,因此总能捷足先登。美日提议放弃造船计划,在文字上作出了巨大牺牲。而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确实的计划,只能通过进一步削减现有舰队来表明自己与美日同样的决心。此时提出了让造舰计划“休假”,这将使那些本来就陈旧过时的舰只更加破旧。
1922年2月签订的《华盛顿条约》,在1936年以前都影响着大型军舰的参数。英、美、以及态度勉强的日本,同意各自拥有的主力舰数量比率为5: 5: 3,总吨位分别为525000:525000:315000。法国和意大利也达成了主力舰总吨位不超过175000吨的限制。条约还规定主力舰单舰吨位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超过16英寸。航空母舰同主力舰一样的比率,两个最大的舰队英美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是135000吨。现有航空母舰可被划分为“试验型航空母舰”,并可以随时被取代。新造航空母舰除非条约中有特别规定,否则每艘不能超过27000吨。其余舰艇每艘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能大于8英寸。此条款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它促使签约国造出了强有力的新型军舰,通常称为“条约型巡洋舰”( treaty cruiser)。签约国还禁止对太平洋区域和海岛增加防务。
美国海军第一代舰队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超乎寻常的尺寸和航速很早就显示出了大规模舰载机联队以及高效率组织飞行甲板活动的优势。然而这2舰依然装有8英寸主炮.说明航空母舰的真正用途尚在定义中
此时,1902年签订的英日同盟需要进行第二次续约。新约规定签约双方在对方受到一个以上侵略者攻击时,有义务在军事行动上协助对方。日本日益尖锐的态度,引起了英美的焦虑,美国认为华盛顿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外交计策,它把英日同盟转变成包括美国自己和法国在内的四国公约,从而使英日同盟失去了意义。日本虽接受《华盛顿条约》,但同时觉得受到了英国的轻视和冷落,它没有获得让其感到海军地位有了保障的10:10:7的比率。
条约允许各签约国把两艘要报废的主力舰舰体改造成航空母舰。但每艘航空母舰不能超过33000吨。由此美日各自获得了2艘大型航空母舰,从而在早期就已经了解了大规模舰载机联队的优势。英国已经达到吨位上限,所以只能等吨位较小的“勇敢”号和“光荣”号完成改造。
华盛顿会议后,美国拆毁了15艘主力舰,日本拆毁了10艘。英国拆毁了20艘,但鉴于大战后存留下来的军舰状态不佳,英国被允许建造2艘新型纳尔逊级战列舰,为此就必须抛弃4艘更旧的舰。
随着英国皇家空军(RAF)在1918年4月成立,皇家海军不仅把1500架飞机和55000位人员转移到了皇家空军,同时还移交了他们丰富的经验、热情和革新的天赋。第五海务大臣这一职位被废除后,英国高水平海军航空兵也失去了发言权。
《华盛顿条约》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即在签约国间拖动了一轮在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8英寸的限制下尽可能高水准建造巡洋舰的竞赛。尽管日本设计了一系列优秀的舰艇,但他们在吨位上作了假。图为1928年下水的重巡洋舰“足柄”号
应日本邀请,英国派出代表团协助创建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兵。日美海军都已拥有了独立的海军航空兵,作为先行者的英国对航空兵控制却不断减弱和损失。飞机列于海军名下却由空军提供。由于航空母舰的空间有限,舰载机多功能化趋势明显,但与此同步的是飞机性能下降。
尽管英国皇家空军1923年创建了英国海军航空兵(FAA)作为沿海区防卫的一部分,但是皇家空军更重视自身作战策略的发展,并没有妥善处理海军的特殊要求。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海军航空一直受着这种潜移默化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它在二战中的表现。
美国的陆军部和海军部保持着对各自独立航空兵的控制,尽管这无法阻止野心勃勃的陆军准将威廉·米切尔将(绰号“比利”)积极筹划把战略轰炸作为独立的战争胜利者,不需要任何协助。因为急于评估重型炸弹对军舰的杀伤力,美国海军从1921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试验用的靶舰包括俘获的敌舰,它们锚泊在海面上,每次轰炸的空隙,有人上船记录船只损坏程度。受邀参加的米切尔有他自己的日程安排:那就是证明陆军轰炸机能击沉战列舰。他没有采取预定的轰炸程序,而是让他的飞行员用2000磅的炸弹轻松解决掉了“东弗里斯兰”号战列舰。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验没有证明任何东西而仅仅达到了米切尔想要的宣传效果。
连续几届德国海军总司令都有系统地巧妙回避了《凡尔赛和约》强加给德国海军的限制。记载中被销毁了的火炮其实是被储存起来。光学器件和布雷设备被寄存在荷兰和丹麦的代理公司。销售设备所得资金均用于“黑色”计划,此计划的内容之一便是由驻荷兰的办事处雇佣战时德国潜艇设计组。办事处通过柏林的一个起掩护作用的公司为德国海军部服务,该公司与芬兰、西班牙及土耳其签定为他们设计及监督潜艇制造的有利合同。通过这种手段,同时延长对潜艇的试航,德国发展出了自己的设计,接着为德国海军投入连续生产。
1921年美国海军计划对俘获的德国战列舰的轰炸试验被“比利”·米切尔的陆军航空队捷足先登。尽管其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但米切尔十分公开地证明了只要用重型炸弹就可以击沉战列舰。图为受到轰炸的“东弗里斯兰”号
华盛顿会议后的5年内,英国有12艘,日本有10艘新型8英寸主炮重巡洋舰建造完毕或正在建造中。然而,英国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轻巡洋舰以用于贸易护航。美国试图将华盛顿会议的限制条款推广到更小型的舰只,于是在1927年召集了日内瓦会议。意、法拒绝参加此会议,而英美则对各自的巡洋舰要求互不相让,会议失败。《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一支1914年前规模的小舰队,用来训练。法国和比利时贪婪的战争赔款要求使德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德国舰队的重建也必然减慢。1925年,训练巡洋舰“埃姆登”号的完工标志着一个新开端。在它之后又建造了一小批轻巡洋舰,这些巡洋舰严格限制排水量,但集合了焊接中的许多技术减轻了自身重量。
《凡尔赛和约》允许德国建造10000吨的装甲舰,且不限制舰炮口径。同以往一样,最重要的参数仍然是防御、速度和火力装备,这使新军舰有三种最优设计:
1、305毫米(12英寸)炮;200毫米装甲带;航速21节;
2、305毫米炮;200毫米装甲带;航速18节;
3、280毫米(11英寸)炮;100毫米装甲带;航速26节。
《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装甲舰的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但未限制主炮口径,于是德国设计了装6门280毫米(11英寸)和8门150毫米(5.9英寸)炮的装甲舰,它们时常被称作“袖珍战列舰”。柴油动力使该舰达到26节的航速以及相当高的续航力。图中所示的“施佩伯爵”号实际上超过对外宣布排水量的23%
最后选定第三种设计并于1928年投入生产。新军舰拥有6门280毫米炮和8门150毫米(5.9英寸)炮,可以对抗任何1艘条约型巡洋舰。它的航速可使它逃脱任何火力超过它的军舰的追击,只有英国尚存的3艘战列巡洋舰航速更高一筹。新军舰用柴油机驱动,只能以19节的航速航行21000海里,袭击商船的潜力非常明显。到1934年,德国共建成了3艘这样的装甲舰,它们常被称作“袖珍战列舰”。
《华盛顿条约》的5个签约国再次企图限制轻型舰只,于是1930年召开了伦敦会议。日本想要打破《华盛顿条约》所规定的5: 5: 3的比率束缚。它已建和正在建造的共有12艘重巡洋舰,实际排水量比所宣称的多15%。美英终于在巡洋舰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意总吨位为335000吨。美国将建造18艘重巡洋舰和未知数量的轻巡洋舰,英国则分别是15艘和35艘。就驱逐舰达成总的规定是单舰不超过185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130毫米(5.1英寸)。然而,每支驱逐舰队只允许16%的驱逐舰单舰排水量超过1500吨。潜艇水面排水量不能超过2000吨,火炮不能超过130毫米。在潜艇方面,日本享有完全的平等。
由于法、意谈判陷入僵局,会议在舰船总吨位上达成如下协定,以吨(英制)表示:
主力舰的建造假期,一直延续到1936年,英美日同意各自报废4艘、3艘和1艘旧主力舰才宣告结束。日本继续玩弄骗局。按规定上述每国要报废的舰艇中均可有1艘被保留,但必须拆除武备,而日本“比叡”号战舰所保持的状态使它以后能进行现代化改造并重新恢复武备。日本还为三联6英寸炮塔和双联8英寸炮塔设计了通用的炮座直径,这样就能简单的将巡洋舰从“轻型”升级为“重型”。还有各种军舰和辅助舰的船体设计,都适合于以后改造成航空母舰。
尽管英国勉强接受了巡洋舰不超过50艘的限制,而不是它所希望的70艘,但会议标志着英美海军关系的缓和。从1922年到1930年,当英美双方在为优势而争执不休时,其他国家的造舰速度已经超过了他们。这是一个粗略的军舰数目,包括建好的或正在建造中的:美国11艘;英国74艘;意大利82艘;法国119艘;日本125艘。
1931年10月服役的美国海军的巨型飞艇“阿克伦”号气囊内容积600万立方英尺。它在1933年4月的一场风暴中失事,73人遇难,其中包括航空局局长、海军少将w·A·莫菲特,他是美国海军航空的先驱者之一。图中的系泊船为经改装的油轮“帕托卡”号(AV-6)
随着日本不断扩张,其军队被拖入中国战场,美国胡佛政府为了缓和日益加深的财政危机,放慢了海军建设速度﹐降低造舰规格,并使海军军官学校一半的毕业生退伍。
更进一步的普遍裁军会议于1932年在日内瓦举行,但各国代表团都追逐本国利益,会议失败。英国试图重提拥有70艘巡洋舰的要求,但这将影响对全球吨位所做的限制。美国希望限制舰只的数量;英国想要禁止潜艇;法国则要求拥有大型潜艇。值得注意的还有德国回到了会议席。虽然德国仍然处于政治动乱状态,其代表团却坚持要求“权利平等”。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已经扫除了君主制的最后实权,而德国抱定决心要改良军备。国际联盟的威慑力已经失效,《日内瓦条约》也成为一纸空文。英美都开始考虑自身兵力状况。
英国政府寻求节俭导致了军人工资的削减,由此引起的不平定导致了因弗戈登兵变。1931年的造舰计划被取消。不公正的“十年条例”也暗地里被放弃。英国着手建造装备了6门或8门6英寸炮的巡洋舰,而外国这类巡洋舰已经可装备15门主炮。1932年美国富兰克林·D·罗斯福出任总统后,实际一直在努力缩小美国现役舰队的规模,直到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后才停止。此法使得资金可以假借资助工业的名义而用于海军新建设。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民主选举为德国总理。1934年8月兴登堡逝世后,他继任总统并由此获得德国国防军最高司令官的头衔。德国退出普遍裁军会议,还联合日本脱离国际联盟。日本声称它不会再受1930年《伦敦条约》的束缚。由于德国海军实际上已经违反《凡尔赛和约》规定,着手进行3个阶段的“重建计划”,英法只能直面现实于1935年初表示愿意放宽条件。希特勒对此的回应是重新恢复征兵制度,这实际上已完全违反《凡尔赛和约》。
德国改良海军装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法国受“袖珍战列舰”的威胁,准备开工建造2艘敦刻尔克级战列舰取代超龄主力舰。这2艘舰从1932年开始着手建造,它们航速30节,吨位达26500吨,装有8门330毫米( 13英寸)炮。墨索里尼在1934年做出回应,开始建造2艘35000吨(实际超过41000吨)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它们航速也是30节,但装有9门380毫米( 15英寸)主炮;由于德国计划建造另3艘“袖珍战列舰”的计划已无法应对法国更为强大的舰艇,德国从1935年开始秘密建造2艘31850吨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为了同时支持经济发展和海军建设,罗斯福总统于1934年策划了《文森–特拉末尔法案》。美国向来建设不足,此立法使海军得以在合法界限内最大限度地更换老旧舰艇和扩充实力。它涉及到大约100艘船,但仍被普遍认为是为了抗击日本而改良装备。
英国本国舰队衰败,大部分舰只过时,同时还面临着远东和地中海日益增长的威胁,因此它试图与德国海军进行调解。在一个预示出英国之弱势的双边协定中,英国“允许”德国建造等于英国皇家海军吨位35%的各式军舰。德国再次开始建造潜艇,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只不过由于最近的历史教训,英国才不敢放弃对潜艇的限制。如果“按德国的观点”,德国认为同意45%甚至100%都是必要的。作为报答,双方达成了所谓的《伦敦协议》,规定潜艇应该受国际法的限制,并且不允许不先警告就袭击商船。
英国人相信,即使是35%的吨位就已经到达了德国资源所能负担的极限,因此当德国提出造舰目标后英国人大为震惊,德国计划到1942年,建成6艘主力舰,4400O吨航空母舰,18艘巡洋舰,37500吨驱逐舰和17500电潜艇。
没有一国的海军拥有足够的驱逐舰.皇家海军亦是如此.结果不同级别的舰艇时常混合作战。此图中,较旧式的驱逐舰“愤怒”号带领着3艘更新型且火力更猛的驱逐舰:2艘部族级和1艘J级。”愤怒”号舰桥两翼安装有20毫米厄利孔机炮.且该舰后桅已被拆除,说明这张照片摄于战时
法国与苏联签定了毫无价值的互助条约,宣称它的目标是凭借自身的力量赶上墨索里尼的2艘35000吨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法国的这两艘新舰于1935年到1936开始着手建造,它们分别是“黎塞留”号和“让·巴尔”号。
墨索里尼1935年在阿比西尼亚的军事行动受到了国际联盟的严厉谴责,但只遭到毫无实效的制裁。英国不能冒开战的风险,于是开始推行绥靖政策,结果只换来了意大利独裁者的轻视。1936年阿比西尼亚正式被吞并,这激起了希特勒的野心,他随即出兵武装占领莱茵兰。4个月后,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和意大利都支持法西斯主义者的叛乱。
看到欧洲自以为独具天赋而白白浪费了和平的大好光阴,美国开始步入孤立主义。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第一部《中立法》,但是它仍然派代表团参加了预定12月举行的伦敦裁军会议。征兆并不好,因为意大利拒绝接受任何新的限制。日本未参加此次会议,其政府已经为建造主力舰中的猛兽——大和级战列舰做了空前的保密准备,此战列舰吨位达65000 吨,火炮口径超过了18英寸。
在这样的氛围里,其他强国与以往相比表现得很奇怪,他们要进一步限制自身。英国提议未来的主力舰不能超过25000吨和12英寸口径主炮,这完全不切实际,最后采纳了35000吨和14英寸主炮的上限。这个提议含有一个重要的附带条款,即意大利和日本也必须在1937年4月1日前同意此限制,如果不同意,那么16英寸主炮也是可以接受的。
鉴于改良军备已经一再延迟,英国不可能等到最后期限,因此在新设计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上只装备了14英寸炮。而美国在更早的时候就明智的坚持装备16英寸炮。
新的“皇家方舟”号证明航空母舰只需23000吨就够了,这个数字得以被采纳作为后续舰只的标准。然而,很快更多人察觉到来自轰炸的威胁,因此随后的舰级在同样的吨位限制下增加了水平面防护,这极大降低了航空母舰的飞机搭载量。
由于没有重型装甲防护使得“皇家方舟”号得以内建双层机库,并增加飞机搭载量。由此而产生的高干舷设计使该舰飞行甲板得以避免受海浪影响,但由于舰身运动而增加飞机起飞过载。由于设计上的缺陷和不完善的损管导致该舰在1941年11月被1枚鱼雷击中便沉没
此时英国每艘巡洋舰吨位限制在8000吨,但没有数量限制。早先为回应国外装备了6英寸炮的大型巡洋舰,英国建造了昂贵的城级轻巡洋舰,其排水量达9400吨。此时英国海军部试图将同样的攻击力量压缩到8000 吨的排水量限制内,从而产生了殖民地级轻巡洋舰,结果相当不成功。
英德海军协定后,海军上将雷德尔作为总司令,审查预计到1946年至1948年的平衡舰队之构思时,没想到会被其元首希特勒告知,与大英帝国的战争可能到1938年之后就会爆发。1936年开工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超过限定吨位10000吨以上,这继续证明在实际中,德国人的骗术成功了,并且相当成功。
由于希特勒混乱政策的阻碍,雷德尔构思中的所谓“Z计划”受挫,按此计划本来可以创建一支强大的舰队,但是此过程当然也会引起国外的剧烈反应。事实上,德国于1939年3月吞并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次月,德国否定伦敦协定。此时,战争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1939年9月,各参战国舰队的有效实力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