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再现吐谷浑
2022年3月的最后一天,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下简称“全国十大”)揭晓,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等十个项目脱颖而出,被评选为2021年度的“全国十大”。这十处遗址不仅代表着我国当下考古学最新的发展成就,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成功当选实至名归。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近来年,我国每年都会开展千余项考古工作,想要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可谓竞争激烈。2021年度当选的十个遗址在终评公布前,谁也不敢说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入围终选的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当选,在笔者看来可以用八个字形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所以如此评价,并不是因为它的价值不如其他遗址,而是因为去年入选“全国十大”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也是一处吐谷浑王族墓葬。尽管这两处墓葬群不在一个省份,年代也不尽相同,但均与我国历史上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息息相关,这种情况难免会增加甘肃这处遗址当选的变数。说实话,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墓葬群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确实令人有一些意外。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评委们在评选考古新发现时,首要的考量还是遗址自身的价值。
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早在清朝末年,这处墓葬群就已经被人发现。20世纪40年代,我国现代考古学先驱夏鼐先生、阎文儒先生等对该墓葬群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截至20世纪末,共出土数百件珍贵文物和九方墓志。经过研究,考古工作者初步了解了吐谷浑墓葬的规制、布局等情况,为研究吐谷浑的起源、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等提供了一手资料。
尽管当今学界对吐谷浑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学者们又将希望寄托于武威的这处墓葬群。近年来,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成果丰硕—通过系统的调查与发掘,确认吐谷浑王族墓葬共计23座;发现迄今为止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首次出土唐代白葡萄酒实物遗存;首次确认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并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种类多样的唐代丝织品。此外,墓葬中的一些胡床、大型床榻、成套武备、笔墨纸等随葬品也均为同时期墓葬中所罕见。这些发现对研究吐谷浑史、唐朝与西部少数民族关系史、唐代军事建制史,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唐蕃战争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作为长安以西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高等级墓葬群,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当选“全国十大”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在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地方政权。从西晋晚期趁乱建国,到唐初被强大的吐蕃所灭,吐谷浑国祚长达350余年,周边大大小小的政权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它依然岿然不动。不仅如此,在大一统的隋朝建立后,吐谷浑仍在发展壮大,国力达到鼎盛,其疆域东起甘肃临夏,西到甘肃敦煌,北至祁连山,南至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大有与隋王朝分庭抗礼之势。在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吐谷浑拿到这样的“剧本”不失为一个奇迹。
趁乱兴起,逆境壮大
吐谷浑的奇迹肇始于两群马打架。没错,正史里就是这么记载的。为保证故事的完整性,我们得从三国说起。
这一时期,鲜卑五部之一的慕容鲜卑,在其首领莫护跋的带领下,从鲜卑山迁移至辽西地区,协助司马懿对抗辽东公孙渊的政权。因平定有功,莫护跋获准在棘城 (今辽宁义县)建立政权,臣服于曹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了莫护跋之孙慕容 涉归执政时,慕容鲜卑已实力强劲。在野心的驱使下,慕容涉归竟然打起了西晋边境的主意,结果可想而知—被晋武帝司马炎狠狠地揍了一顿。第二年,郁郁而终的慕容涉归将首领职位传给了嫡子—慕容廆,而庶长子吐谷浑仅分得了700户部众(一说1700户)。
饶是如此,慕容廆仍然忌惮这个庶出的大哥,总想除之而后快。直到有一天,两家的马匹在吃草时发生了撕咬,慕容廆觉得机会来了。《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中记载,慕容廆对此很不满:“先公处分,与兄异部,牧马何不相远,而致斗争相伤。”吐谷浑则说:“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异,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面对无理取闹、总是找茬的慕容廆,吐谷浑一气之下带领部众一路向西,先是来到阴山,然后顺黄河转而南下甘肃,最终到达甘肃临夏附近,打败世居这里的羌人和氐人,建立起自己的地盘,成为了陇西一带的霸主。
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成为首领后,以吐谷浑为国名和族名,在沙州(今青海贵南县)嗣位并设置百官,真正的吐谷浑由此诞生,也开启了扩张之路。与此同时,中原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早已元气大伤,加之包括鲜卑其他部族在内的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一直虎视眈眈,西晋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刚兴起的政权。
后来西晋灭亡,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偏安一隅的吐谷浑或向强大的政权俯首纳贡,或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实力与之一战。如此游走于诸国之间,吐谷浑硬是在险象迭生的乱世之中坚持了下来。然而与吐谷浑同根同源,由慕容廆后代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政权则相继覆灭。分析原因,必须注意到当时的大环境,中原地理环境虽好,但是竞争也大,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直到 382年,前秦苻坚统一中国北方征服西域时,也没有注意到吐谷浑,毕竟存在感太弱了。
吐谷浑就这样巧妙地利用中原地区的混战,低调地发展着,其第九位统治者阿柴(也作阿豺)在位期间,吐谷浑疆域迅速扩张,成为西北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政治力量。
左右逢源,夹缝求生
经过数百年的混战,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尽管这一历史时期并不安稳,但社会环境比东晋十六国那会儿不知强多少倍。乱中谋生的吐谷浑,再也无法低调装透明了。面对这个不知不觉中壮大的政权,南北双方势力都想拉拢。吐谷浑没有将国家命运和身家性命压在某一方,而是左右逢源,谁的话都听,谁也不得罪。从这一时期吐谷浑可汗的官职或爵位来看—慕璝为赫连夏河南王、北魏大将军、西秦王、刘宋陇西王,吐谷浑统治者将墙头草这招玩得炉火纯青,刘宋、北魏等政权势力都是其依附的对象。
吐谷浑与南朝建立了藩属关系。刘宋政权建立后,阿柴便派遣使者向继承东晋法统的刘宋朝贡。尽管南朝政权不断更迭,但是阿柴之后数位吐谷浑统治者均保持着朝贡关系,以寻求南朝的庇护。就连以天子自称的吐谷浑可汗伏连筹也不例外,他向萧齐称臣,获封镇西将军等官职。
与此同时,吐谷浑也没有忘记巴结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吐谷浑与北魏的接触始于慕璝擒献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的末代君主赫连定。根据《宋书》记载,北魏太武帝神䴥三年(430年)四月,拓跋焘大败赫连定,但还是让赫连定逃跑了。后来,赫连定打算横渡黄河攻打北凉的蒙逊,就在渡河之时,赫连定遭到了慕璝的攻打,大败被俘。为了讨好北魏,慕璝派使者将其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大喜,封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不过,慕璝也不想做亏本生意,又向北魏要了土地和财宝,只不过被北魏一口回绝。
慕璝的弟弟慕利延继位后,被北魏封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改封西平王。慕利延表面上臣服北魏,接受封号,但却并不朝贡,转而频繁向刘宋遣使朝贡。北魏统治者对此忍无可忍,命人率军讨伐吐谷浑,斩首5000余级,降众“一万三千落”。慕利延被迫逃往于阗国,遣使向刘宋求援,打算进入刘宋控制下的益州避难,刘宋也同意了慕利延的请求。不过,北魏只是为了教训这个不听话的小弟,并未继续追击。好了伤疤忘了疼,在这之后,吐谷浑还想玩这套把戏,北魏也未顾及同族之情,再次派兵攻打。吐谷浑大惧,上表求改过。北魏随即退兵,此后吐谷浑年年向北魏纳贡,直到灭亡。
有意思的是,吐谷浑对北魏的朝贡完全是出于对其实力的忌惮,而对南朝的朝贡则是主动而为之,至于这一被迫、一主动,有学者指出吐谷浑始终遵奉南朝,无论其本身动机如何,均可视为在多元状态下对有代表性的、传承有序的主体文化的认同。
天下大定,好运到头
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随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彼时,各方势力自顾不暇,更不要说再找吐谷浑的麻烦,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吐谷浑外部压力最小的一个阶段。直到隋朝建立,吐谷浑还与其进行和亲。或许是过得太安逸,或许是对自己的势力过于自信,吐谷浑开始与隋朝为敌,数次侵犯边境地区。隋文帝杨坚怒火中烧,派大将反击,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吐谷浑打得措手不及。尽管被揍得很惨,但是吐谷浑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仍然在边境小打小闹。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征吐谷浑,率领部队出击追杀至青海湖一带,吐谷浑可汗伏允通过欺骗隋军,才得以率领十余骑逃出生天。就在吐谷浑觉得自己即将谢幕时,历史送给了它一个大礼—隋朝灭亡了,吐谷浑趁机恢复实力。
唐朝取代隋朝之后,吐谷浑又开始故技重施:一方面主动向唐王朝示好,帮助其灭掉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李轨政权,且请求与大唐和亲;一方面又在边境地区制造骚乱。唐朝并不是没有关注过这个“上蹿下跳”的西北小国。它实在太不老实了,短短数年就入侵唐朝达24次之多,西北的兰州、凉州等11个州县,都被吐谷浑劫掠过。但是,建国之初的唐朝内部还不稳定,北方还有不听话的突厥,根本无暇顾及吐谷浑。看唐朝并无动作,吐谷浑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唐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竟然把唐使者给扣押了下来,以求争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派大将斡旋,吐谷浑都表示拒绝。这一下子就击穿了唐朝的底线,忍无可忍的唐太宗亲自下达《讨吐谷浑诏》,称其“剽掠边鄙,略无宁息”,并派出赫赫有名的大唐“战神 ”李靖作为统帅攻打吐谷浑。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几场大规模的战役后,吐谷浑主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再无兴风作浪的资本,带头闹事的吐谷浑可汗伏允被逼自尽。著名诗人王昌龄写下了“前军 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名句。
然而,唐朝并未一举将吐谷浑歼灭,而是扶植了伏允之子慕容顺(不再以吐谷浑为族名)。由于威望不够,慕容顺很快便被手下杀害了。唐朝又扶植他的儿子慕容诺曷钵为吐谷浑新一任可汗,甚至派兵帮助他稳定国内政权,并将弘化公主嫁给他为妻。唐朝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有利可图:一方面吐谷浑作为游牧民族,有唐朝所需的战马、皮革等军事物资;另一方面,这一时期青藏高原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正在逐渐壮大—就是后来灭了吐谷浑的吐蕃,唐朝扶植吐谷浑可以建起一道屏障,暂不与吐蕃发生正面冲突。吐蕃见到吐谷浑与唐和亲,也不甘示弱,派使者禄东赞请婚,这才有了后来“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
偏安一隅的吐谷浑,熬走了一个又一个王朝,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最终灭掉他们的竟是同在高原上的吐蕃。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大军对吐谷浑发起了最终的总攻,后者节节溃败,最终不敌,在国祚延续了350年后,迎来了灭亡的结局。尽管唐朝有意扶持吐谷浑,希望它能成为自己和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但此时已经无力回天,吐谷浑终是化作历史的烟云。
沉寂千年,惊世现身
亡国的吐谷浑贵族四散而逃,或归附吐蕃,或迁入中原,寄人篱下的他们逐渐沉寂。甘肃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是内迁大唐那一支的归宿,而去年当选“全国十大”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大墓则是归附吐蕃的那一支。墓主人或许不曾想到,沉寂千年之后,他们的墓葬会相继出现在同一份榜单之中。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武威南山地区开展长期的调查勘探工作,确认该地共有23座吐谷浑墓葬,依次分布于青咀湾、喇嘛湾、长岭—马场滩、岔山村等多个区域,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墓葬之间虽有所分散,但整体在一个大的墓茔之中。经分析,这处是吐谷浑灭国之后的“先茔”地。根据史书记载,亡国之后,“吐谷浑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徒居内地”,其间去世的人葬于凉州南山,也就是今天的甘肃武威,初步形成灭国之后吐谷浑王族的一个“先茔”地。据考古学家分析,葬在这里既可以受到唐朝的保护,免受吐蕃破坏;又因靠近故乡,以抒发眷恋故土之情。从目前在喇嘛湾发现的墓葬来看,墓门均向南,建于山岗之上,大有望乡之意。
这些墓葬的布局形象地展现了弘化公主墓志中记载的“牛岗僻壤、马鬣开坟、地踞龙堆 ”的选址特征。所谓“牛岗僻壤”,意思就是相对较偏的山岗顶部;“马鬃开坟”,意为在山岗稍显狭窄处开墓穴;“地踞龙堆”,则是这些墓的排列方式就 像龙形蜿蜒曲折。
2019年,考古工作者在武威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的一处山顶上,发现了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单室砖室墓,该墓形制宏大、装饰精美,随葬品丰富。其中墓底有两匹殉马,墓道的壁龛内摆放着成群的仪仗俑,墓内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人物图、星象图等。随葬品大多摆放在墓室内,有武士俑、镇墓兽等陶俑,排箫、笙等乐器模型,陶罐、床榻等生活实用器,铁盔甲、弓等武器。最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是,他们在墓室的甬道发现墓志一合,根据墓志上的文字“大周故云麾将军守左玉钤卫大将军员外置喜王”,确定墓主人是吐谷浑贵族慕容智,即吐谷浑末代国王慕容诺曷钵第三子,该墓是目前发现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浑王族墓葬。
除此之外,慕容智的墓葬还创下多个纪录:第一次发现唐代白葡萄酒实物,发现国内最早的胡床实物,发现唐代最完整的铁盔甲及大量精美的绢、绮、绫、锦、罗、纱、缂丝等传统织物,其上的对狮纹、翼马纹、对鹿纹等兼具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风格,仅墓主人身上的丝织物就多达14层,制作精良,纹饰繁缛,保存完整,为我国考古史上所罕见。
去年,考古工作者又对武威地区新发现的长岭—马场滩区三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金属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 290余件,其中《冯翊郡太夫人党氏墓志》记载该处墓群为唐早中期吐谷浑蓬子氏家族墓地,这在武威南山区尚属首次发现,也进一步丰富了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文化内涵,弄清楚了墓葬群的基本布局。
通过近三年的考古工作,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到吐谷浑民族融入中华文明的历程,从中窥见归唐后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这处墓葬群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着更多惊喜,也期待着能早日在博物馆里见到这些见证历史的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