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退位后,武氏诸王的下场分别如何?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掌握着唐朝实权。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自己当皇帝,便大力起用武氏亲属,因此,武三思由右卫将军累进夏官(兵部)、春官(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史称武周。为尊崇武氏,武则天追封其先世祖先为皇帝,大封其侄及侄孙们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武三思性乖巧,善揣人意,善阿谀奉承,所以特受武则天信任。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与其堂兄武承嗣,就屡劝武则天先杀掉“屈尊位重”的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等。垂拱四年(688年),以韩王、鲁王等和起兵反武的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等通谋,迫令他们自杀,并尽杀其党羽,为武则天称帝扫清道路。

垂拱元年(685年)以后,武则天先后宠信薛怀义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三思、武承嗣对薛怀义“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怀义欲乘马,承嗣、三思必为之执辔。”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皆“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武三思还“赠昌宗诗,盛称昌宗才貌是王子晋后身,仍令朝士遥相屈和”。为了讨好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武三思帅四夷首长请铸铜铁为天枢,借以“黜唐颂周”。“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武则天晚年,年迈体衰,厌居宫中,武三思遂创建三阳宫于嵩山,兴泰宫于万寿山,供武则天每岁巡游。“工役巨万万,百姓愁叹。”武三思讨好武则天及其宠臣,有其个人目的,他曾数使人劝说武则天:“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谋求当天子。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虽在宰相狄仁杰、吉项等人的劝说下,决定立子不立侄,并召回其被废20余年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但并不怪罪武三思,仍继续信任重用,圣历二年(699年)以武三思为内史(中书令),让他担任宰相要职。武则天晚年,体弱多病,武三思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掌握着朝廷大权。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中台(尚书省)右丞敬晖、司农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发动军事政变,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则天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但对武三思的能量和反扑,完全丧失警惕。

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中宗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复位后,朝廷实权掌握在皇后韦氏、婕妤上官婉儿、娇女安乐公主手里。而武三思与韦后,上官捷妤私通,安乐公主又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之妻。因此,中宗复位仅两个月,武三思就通过上官婉儿、韦后的关系,重登宰相高位。张柬之、敬晖等一看形势不妙,遂数劝中宗杀掉武三思,中宗不听;要求“抑损其禄位”,中宗也不听。张柬之等知大势已去,除了愤慨悔恨,已无可奈何!武三思掌权以后,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他把打击矛头首先对准他最痛恨的帮助中宗复位的新任宰相敬晖、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等5人。神龙元年五月,中宗给敬晖等5人进爵为王,但却罢了他们的宰相职务。表面看来是尊宠功臣,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

接着,武三思令韦皇后、安乐公主进谗于内,让走狗侍御史郑怡构诬于外,很快就一步一步地把敬晖等5人贬官、流放,直至残酷地杀害。杀害了敬晖等五王之后,大权尽归武三思,“凡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驸马都尉王同皎也是杀二张、帮助中宗复位的功臣,他非常痛恨“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武三思接到告密,即令党羽冉祖雍等,上书诬告王同皎与洛阳人张忡之,祖延庆等,“潜结壮士,谋杀三思,因勒兵诣阙,废皇后。”同皎等全部被杀。中书舍人岑羲因曾为敬玮等五王起草请削武氏诸王表,“语甚激切。”中书舍人偃师构当值,宣读此表,“辞色明厉。”武三思则贬岑羲官,出偃师构为润州刺史。朝官韦月将、高轸等曾上疏揭露武三思父子罪恶,有司秉承武三思的旨意,表奏“月将当弃市,轸配流岭外”。黄门侍郎宋璟坚持“月将所犯,不合至死”,大理卿尹思贞也借故要求推延刑期,武三思遂出尹思贞为青州刺史、宋璟为贝州刺史。武三思在排斥异己的同时,对阿附于他的兵部尚书宗楚客、御史中丞周利用等,大力提拔重用,作为自己的“羽翼”和“耳目”。时人把周利用、冉祖雍等斥之为武三思“五狗”。武三思常对人讲:“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真可谓以我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典型。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武三思都很厌恶他。安乐公主,武崇训夫妻也经常侮辱太子,甚至呼太子为奴。武崇训又唆使安乐公主请求中宗废掉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太子李重俊气愤之极,于景龙元年(707年)七月,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羽林千骑兵300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10余人。武三思死,中宗追封其为梁王,谥曰宣;追封武崇训为鲁王,谥曰忠。唐睿宗立,下令将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训斩棺、暴尸,平其坟墓。

武则天退位后,武氏诸王的下场如何?武氏是否灭族?武氏一家的下场是什么?

武氏诸王的下场分别是:

1、武三思

武三思为武元庆之子,封梁王,和武承嗣一样,因其与武后的亲缘被拔擢到中央,扩充为武后的势力,后累迁为礼部尚书,封梁王,为武氏诸王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是武后的灵巧棋子,十分善于揣摩姑姑的意思,一个寡廉鲜耻的小人,为了利禄什么都干得出来,仗着自己姑妈武则天大行其道。曾献言和诬告诸多唐室宗亲,并屡屡得手,被赐死的宗室无数,为武则天称帝扫除障碍。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没有死于大风大浪,没有死于武则天被兵谏之时,却在不经意中死在了血气方刚的李重俊刀下。

唐中宗弟弟唐睿宗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武三思“略涉文史”,曾与魏元忠等撰《则天皇后实录》20卷。

2、武承嗣

武承嗣为武元爽之子,封魏王,为武氏诸王中最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事迹很大程度与堂兄重合,大半生都在大肆排除异己、阿谀奉承,换来了姑姑的信任,在他的指使下,朝廷中反对武则天的势力被荡涤一空。在李显第一次被废后,武承嗣晋为礼部尚书,不久授其官职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位居宰相之位十余载,只围绕武则天一个人服务,完全称不上有什么政绩可言。

武承嗣同样有太子之梦,在他的活动和谄媚之下,姑姑对他的好感越发隆盛,可惜在继承人的关节上,他仍功亏一篑。比起善于钻营又能把握风向标的武三思,他的玻璃心实在过于严重,在李显正式摆驾回宫后,幻梦破碎的他忧愤而死。

此外,武元庆还有子申王武审思、襄王(一说蔡王)武再思,可均无文献记载,可能因为早夭。

3、武攸宁

武攸暨为武士让之孙,封建昌王。文献中有提到,武士让生三子,分别是怀道、怀运和怀亮,并留下寡妻善氏。善氏在父亲死后经常欺负武则天母女,因此后来武则天外甥女魏国夫人贺兰氏死的时候,武则天杖毙善氏给母亲杨氏出气。而武怀道生二子,即为武攸宁与武攸暨,他们是武则天的堂侄,不如三思、承嗣血缘亲。

武攸宁一直在中央任职,累迁中书侍郎、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直至为相,在朝中可谓炙手可热。薛怀义失宠后,便是武攸宁受命派人打死他的。中宗即位后,他被流放到地方任刺史,然后死在了任上。

4、武攸暨

武攸暨为武士让之孙,封定王、安定郡王。为了使亲上加亲,武则天派人杀了他的妻子,然后把刚和薛绍阴阳两隔的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嫁给他,武攸暨从此进入武氏权力核心,但由于夫人实在太过强悍,一直都只以她的配角出现。而武攸暨性格谨慎谦退,老婆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甚至还给母后进贡二张。

神龙年间,武攸暨晋升司徒,复封定王,实封满一千户,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几乎拥有了宰相的地位。他的儿子武延秀被诛杀后,被降格为楚国公,死后还是追赠了太尉、追封为定王。后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后,坟墓被平。

5、武攸宜

武攸宜同为武士让之孙,封为建安王,后中宗降其为息国公。武则天曾委派他担任大总管,参与对契丹的攻伐,幸而凯旋而还,刷到了经验。据史料记载,陈子昂名满天下的《登幽州台歌》即在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武攸宜的帐下受气后写出的。后武攸宜担任了要职工部尚书,并在任上去世。

6、武攸止

父亲不详,但可推测同为武士让之孙,封恒安郡王,官场上可能只止步于绛州刺史。值得补充一下,武攸止在被灭族后,他的女儿充入宫中为婢,被李隆基看上,封为武惠妃,极尽宠爱。若不是同样心机深沉的武氏早逝,可能就没杨玉环什么事了。这里也可以侧面说明武攸止也受到了彻底清算。

7、武攸绪

武攸绪,父亲不详,但可推测同为武士让之孙,封安平王。武攸绪是炙手可热的武氏家族中罕见的异类。他性格恬淡好隐,曾历任鸿胪少卿、千牛卫将军等中上阶官职,可在武三思、武承嗣、武懿宗掌握朝政后,却一反抛出血缘绩优股,于万岁通天元年放弃一切官爵,去嵩山过起隐居生活,时年41岁。武攸绪在嵩山隐君的20余年,研读《易经》、庄周之书,与山民同作,一贫如洗。武则天怀疑有诈,赐给他王公所用的器具、服饰,武攸绪全部置之不用,堆满尘埃。

武攸绪隐居后仅两次短暂回京,中宗对他都根热情,迎送礼仪非常隆重,但唐中宗让武攸绪做官,他坚辞不受,给他大量赏赐,武攸绪也什么都不要。在诸武与李唐宗室的激烈斗争中,武三思、武崇训两族皆被夷平,只有武攸绪以隐居不被牵连,受到时人赞美。唐睿宗李旦继位,特别下敕书褒奖,而玄宗李隆基对隐居的武攸绪也很尊重,“令州县数加存问,不令外人侵扰。”开元十一年,武攸绪病逝,年69岁。

8、武懿宗

武懿宗为武士逸之孙,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因裙带关系一直在朝中如鱼得水。他以善于诬陷、残暴无仁闻名于唐,却仍得到高宗、武后的步步拔擢。神功元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后六年,被任命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契丹。武后本来是想给这堂弟一个刷经验的机会的,可这堂弟实在不争气,契丹兵还没来,就吓得抱头鼠窜宣布撤军,连累军需受到很大损失。在契丹撤退后,竟向朝廷上书要求屠杀可能和契丹有来往的河北百姓,使得人心尽失。武则天没有同意,他回朝后也未受到女皇惩戒,被继续任命掌管京兵事宜。武懿宗还介入了拥立太子的李元素、刘思礼案,诛杀、流放士族千人,名声益坏。

在唐中宗回归大宝后,武懿宗仍然得到重用,可为平衡朝中反武的浪潮,中宗下诏降诸武封爵,武懿宗被降为耿国公,后死在了地方。

其余诸王临川王武嗣宗、颍川王武载德、高平王武重规、河间王武仁范、九江王武攸归、会稽王武攸望生平、未见史料详细记载,可能并未对朝政产生相当影响。其中去世于中宗朝的武嗣宗碑文上仍享有国公称号,可以说武三思、韦后在朝期间,武氏诸王并未开始遭受清算。

9、武崇训

武崇训为武三思次子,封高阳郡王。武崇训受尽武氏、中宗的宠爱,还被武则天配婚与安乐公主,是为安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传闻武崇训从小出入宫禁,常与宫女私通,后珠联安乐公主致其怀孕后才被赐婚。而武崇训与安乐公主所生的儿子武继植才几岁大,就被封为太常卿与镐国公,食邑五百户,可见其盛宠无比。武崇训参与他父亲和韦后的阴谋,企图废除太子李重俊,后在景龙政变中与父亲一齐被李重俊杀掉。

10、武延基

武延基为武三思之子,原为南阳郡王,武承嗣过世后,受继魏王,娶李显与韦后的女儿李仙蕙。可武延基大意了,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便忘记了环境的险恶。在与李显的皇子李重润议论武则天的男宠二张时被人告密,武则天削去其王爵,冷酷地将他与李重润、李仙蕙同时处死。

11、武延秀

武延秀为武三思之子,封淮阳王、桓(恒)国公。当年,突厥默啜请求与唐和亲,武则天命令武延秀纳默啜女儿为王妃。默啜得知后非常不满,称:“我想把女儿嫁给李氏,什么时候轮到武氏的兔崽子了?武氏是天子之子吗!”遂囚禁武延秀,并率兵进攻唐朝,掀起河北之战。

武延秀长得很英俊,又因为在突厥待了多年,会突厥歌、胡旋舞,很受安乐公主喜欢。在武崇训死后,武延秀如愿以偿娶了安乐公主。

被称为“唐朝第一美人”的安乐公主权倾一时,生活奢侈无比,大肆卖官鬻爵,比昔日太平公主更甚,甚至还和太子争夺王储之位,武延秀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也开始觊觎皇位。但是相比则天、太平,年轻的安乐公主生活于万千宠爱之中,极为不可一世,从未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导致其政治头脑为0,一次次地作为诱因之一激起政变。景龙政变之后,接下便是唐隆之变,安乐在之前失去了公公和丈夫,这次她和母亲、新任夫君一齐被杀,时年才25岁。

12、武崇敏、武崇行

武崇敏、武崇行为武攸暨与太平公主之子,其血脉之高贵纯厚在盛唐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在武周年间都受封郡王,可食邑名不详。在太平公主被杀后,除了太平公主与前夫薛崇简是李隆基党羽以外,太平公主所有血脉均被斩首。

武三思其余被封王的子嗣还有新安王崇烈、梁国公武崇谦见于文献记载,其余可能并未封爵。武三思父子两代作死,在睿宗、玄宗即位后可能多被清算。

武承嗣其余被封王的子嗣还有魏王武延义、邢国公武延安、燕国公武延寿。

武承业被封王的子嗣有陈王武延晖、咸安王武延祚。武承业王位并未见书籍记载,据推测可能也是陈王。其中武延晖娶新都公主。据传武延晖之子出家为道,可能是躲避过了政治清算。延字号一脉,也仅有武延晖子嗣见于晚唐的记载。

武攸望之子武温昚见于全唐文,可惜是“诛武温昚等诏”,也难逃一死呀。

颍川王、湖州刺史武载德有子修文馆学士、隐士武平一,武平一有子武元衡,为唐代后期“铁血宰相”。其弟位居兵部侍郎,其子武翊黄状元及第,可见作为旁系的武载德并未被赶尽杀绝,反而在地方得以喘息。在记载武元衡身世时,并未提及其祖父的王爵封号,可想而知其已被削去。

攸字号一脉,在碑文中其子嗣在玄宗、肃宗期间仍见记载,可见旁系未被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