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跟知府在一个县里上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作者:梦缘

相信喜欢电影的伙伴们,一定对周星驰出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不陌生。周星驰演的“九品芝麻官”就是一个候补知县。

如果大家不清楚九品有多大,看到“芝麻”两个字也能想象,“九品”一定是很小的官职。

正常的知县是几品官呢?一般情况下知县是七品,级别并不高。

不过,可不要因此就小瞧了知县,他对地方百姓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清人有云:“天下治权,督抚而下,莫重于牧令。”知县官阶不高,在整个官僚架构中处于偏下的位置,但却享有管理地方的实权。

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平日里,知县要处理许多公务,如征输、考试、缉捕、听讼、教化这些。

此外,知县还要面对上级官员对他的考核。如果出现税收收不上来,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抓捕到盗贼,或是出现冤假错案等情况,知县的政绩都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在上级层层监控之下,知县的工作压力实际是很大的。

如果只是公事繁忙也就罢了,一部分县令还拥有额外的烦恼,那就是和领导在一个城市办公。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官大一级压死人”。

在上级领导眼皮子底下办公事,究竟是怎样的体验呢?

牢骚满腹的首县县令

前生不善,今生州县;

前生作恶,知县附郭;

恶贯满盈,附郭省城。

这是晚清官员杜凤治在担任首县知县时对自己为官生活的评价。

意思是说,如果你现在的职位是个普通州县官员,那上辈子你一定是个不太善良的人;如果你的职位是附郭县的官员,那你上辈子一定是做了很多坏事;如果你的职位是省城附郭县的知县,那上辈子你铁定是个做尽坏事的大坏蛋,才会受到这样的惩罚!可见,杜凤治做官真是“怨念满满”。

什么叫附郭县?就是指中国古代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府城、州城的县。

那么杜凤治是谁呢?

嘉庆十八年(1813),杜凤治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杜凤治是举人出身,官场经验比较丰富。他53岁开始为官,虽然年龄偏大,但精力很旺盛。同治五年(1866)至光绪六年(1880),他先后担任广东广宁、四会、南海等县知县,罗定州知州等官职。

有意思的是,虽然杜凤治每日业务繁忙,但他有记日记的习惯,日均千字那种。为官期间,他留下一本《望凫行馆宦粤日记》,足有350万字。这本日记中刻画了晚清的官场生态:大到对外交涉事宜,小到官员溜须拍马、贪污腐败的行为,杜凤治都一一记录。通过这本日记,我们也能够看到晚清广东官场最真实的一面。

《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书影。来源/网络

那么,为何杜凤治会生出这样的抱怨呢?

他说这一番话时,正在南海县做知县。南海县是广东省城的附郭县。晚清,广东府有两个附郭县,南海县与番禺县。他为官之地符合“省城附郭”条件。如果按照杜凤治本人所言,他认为自己上辈子作恶多端,才轮到他做这个官职!

显然,这是一句官员暗地里说的一句牢骚话。但是这句话也反映出他在省城的日子不好过。因为他刚刚在某次办案时受了上级官员、盐运使钟谦钧的气。

和知县杜凤治同城办公的上级官员不止盐运使一人。来看看杜凤治在南海县的“办公环境”——

当时的广东城内,不仅有顶头上司知府、盐运使,还有督、抚、藩、臬、粮道等上司,此外,也有主管善后局等机构的候补道等。在这样的环境下,知县要想办成一件事,常常需要请示很多人,实属不易。

清中前期广州府地图。来源/网络

有人甚至做出这样的比喻,在省城担任知县,类似于小媳妇被十几个婆婆管束着,根本放不开手脚。

杜凤治在日记中抱怨过官员间相互推诿的行为:“不论何事,有难定主意者,上游往往不肯专主,必推之两县,到两县则无可推矣。故两县不易为也。”

同时,由于省城人口众多、经济政治地位重要,他每日工作非常繁忙,经常需要熬夜处理公务,有时甚至要到凌晨一二点。杜凤治在日记中也有记载,自己“日日奔走,公事山积,日事酬应,夜间每阅(公文)至三四更”。

结合他操劳的日常公务生活和具体遭遇的事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并不意外。

杜凤治并不是“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这句话的原创。明末山西太原府附郭县阳曲知县宋权,曾经发出过同样的感叹。这句话被他的儿子宋荦记录在《筠廊二笔》中,广为流传。

有人还称其为“官场的口号”。

为什么是他和上级领导一起办公?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疑惑,古代有哪些知县需要和上级领导同城办公呢?

最常见的就是附郭县的知县。我国附郭县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附郭县,也叫“倚郭县”。历史上,有单附郭县,双附郭县,三附郭县,甚至还有四附郭县。

单附郭县,如清代的重庆府,巴县是其附郭县。

清代四川重庆府与巴县的位置。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双附郭县,如广州府的南海、番禺两县就是一对双附郭县。一般来说,在省会、府城这些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地方设立双附郭县的可能性更大。

清代广东广州府与番禺、南海的位置。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附郭县,如清代的苏州府在雍正二年(1724)析县后,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为苏州府的三个附郭县。

清代江苏苏州府与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县的位置。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四附郭县虽然不多,但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唐代,京城四附郭县就是一例。当时,都城长安有长安、万年、乾封、明堂四县附郭。有人称其为“附郭县之最”。

附郭县是城乡合治的产物。古代城市,除了宋辽金元时期外,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出现独立的城市管理机构。通常情况下,知县驻扎在城里,管理城里城外大大小小的事宜。

值得说明的是,双附郭县、多附郭县的知县虽然在一个城里办公,各县之间的事务却没有太多交叉。城内画有县的边界,各知县只需要管好自己辖境内的事宜即可。如果遇到领导临时摊派一些任务,城里的知县们通过按比例分摊的方法完成即可。

古往今来,处于附郭县知县这一位置的官员都不免有一些抱怨。因为附郭县往往要比普通的县承担更多的义务。

明代安徽省临淮县就曾发生过一个有意思的事件。

现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来源/纪录片《味道泗洪-临淮镇》

临淮县知县曾千方百计想要脱离附郭县的地位。临淮县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原本是凤阳府的附郭县,但明代凤阳府府治迁移到由临淮县分置的凤阳县里。换言之,临淮县的知县已不再和凤阳府知府等人同城办公了。

照道理,如果府治迁移,那么临淮县也可以不再承担附郭的义务。可倒霉的是,临淮县还是被“抓住”,仍然要做凤阳府的附郭县。临淮县本就不富裕,经常遭受水灾,自身难保,额外的义务让知县苦不堪言。

于是,临淮县知县贾应龙洋洋洒洒写了《临淮县改免附郭详文》《改免附郭条议详允始末》等多篇文章,强烈申请不做附郭县。

说明理由时,贾应龙提到了附郭县需要做的额外工作,不妨一看。

“各院道府到任按临经过、上司谒陵,需在府伺候。陵寝四时致祭,附郭正官应陪,朔望致祭,儒学、教官轮陪,其余一切修造生计之事也需附郭。”

……

“修理夫役之累。府城衙门等损坏需修理,凤阳县往来只五六里,临淮县便是四五十里。凤阳县修造一二日,临淮县便需三五日,迟速难易役使不均。”

——《改免附郭条议详允始末》

可以看到,领导出门,附郭县的知县需要陪同在领导身边;上司的衙门破了、旧了,也需要附郭县的官员出资共同维修。

其实不止于此,省城需要办救助事务时,附郭县的知县也需要亲自办理。遇到官员日子过得穷苦,或是故员身故,家庭比较困难,再或是故员的亲属之间发生纠纷,附郭的官员都要挺身而出,垫付救济银两,给予支持。

和上级同城一点好处没有?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觉得和上级领导一起办公太难了,还是能避就避吧。

那你可想错了!其实,开篇那些话只是某些官员私下吐槽罢了。要知道,做首县的知县可是很多地方官员梦寐以求的事。

为什么呢?

首县官员有许多额外的权力。晚清时,在广东地方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前广东有四大之谣:叶中堂官衔大(中堂总督、太子少保、一等男爵),城隍庙灯笼大,老举脚大,两首县架子大。”最后一句话,说的就是首县知县的威风之处。

首县知县虽然要承担很多义务,但权力也比周围的知县大一些。

例如,首县知县可以对其他州县的官员任免发表意见。在清代,任免州县、佐杂官员一般由省级官员布政使负责。布政使定出名单后,再将名单交给督抚过目。因为首县知县和布政使关系密切,自然也能有机会参与名单确定的过程。

杜凤治在日记里记载,布政使曾约他一起探讨长乐、增城、新宁、潮阳、河源等县的任缺。有时候,广东某机器局选个负责人,布政使也会找杜凤治一起讨论。同样,省级官员按察使在选人完成任务时,也会询问首县知县的情况。

晚清的官场本就混乱。能够参与到官员任免流程中,这对周边各州县想要升官的地方官员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事!好多人就会找首县官员攀关系。

杜凤治本人也记载,在南海县任职期间,“求差之同、通、州、县络绎不绝,记不胜记”。至于这一联络中,杜凤治是否收了好处,他在日记中没有提及。有些官员知道首县知县和省级官员熟悉,还常常来打听,看看督、抚对自己的态度怎么样。这么看,首县知县可是位于权力“核心地位”了。

除此之外,首县知县自己的仕途也是顺风顺水。如果省级官员正好有一些提拔机会与美缺,一般也会考虑与自己熟悉的首县知县。

当然,首县县令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从相关记载来看,首县官员需要精通官场规则。笔记《归田琐记》里记载了一则清代官场流行的首县十字令:

“一曰红,二曰圆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认识古董,五曰不怕大亏空,六曰围棋马钓中中,七曰梨园子弟殷勤奉,八曰衣服齐整,言语从容,九曰主恩宪德满口常称颂,十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这一段把首县县令在官场圆融处事,胡吃海喝,迎来送往,溜须拍马等画面刻画的很形象。大概就是首县县令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基层官员与上级领导一同办公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不过,这个日子也并没有持续很久,就拿杜凤治本人来说,他前后加起来在南海县也不过五年。光绪六年(1880年),杜凤治就因病辞官,彻底告别了官场。

名誉、地位、权力,一朝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