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骑射奔驰到突骑陷阵——西汉骑兵的演变
文:冷兵器吧红领巾
说起汉朝的军队,大部分人脑海里最先映出的一定是骑兵的身影。在西汉两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骑兵可以说是汉朝军队当之无愧的核心力量,但要是问起汉朝骑兵到底是什么模样,多数人脑海中往往只有十分模糊的形象,甚至一无所知。本文为大家呈现汉朝骑兵尘封史册两千年的清晰形象,考察汉朝骑兵的发展与变化历程。
骑兵的地位
骑兵,这一古代世界最昂贵也是最精锐的兵种,无论在何地都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对于骑兵的使用有着悠久长远的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着战国后期战争形态的进化,战车的衰落,其替代品骑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是从众多考古资料来说,汉朝之前的中国骑兵只是骑射骚扰辅助步卒的轻骑兵,并没有起着主导战争的作用。而汉朝骑兵就是发展于这样的基础之上。
没有配备任何近战武器的秦皇陵骑兵俑
虽然秦末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项羽双方都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和使用。但是,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匹数量在西汉之初已经减少到了皇帝凑不齐四匹相同颜色的马,大臣们只能坐牛车的可怜地步,有些地方的马匹甚至价值百金。导致军队基本都是由行动缓慢的步兵组成,险些让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战被以骑兵为主的匈奴俘虏,重金贿赂匈奴阏氏才得以死里逃生。这次经历加上匈奴经常侵犯掠夺汉朝边境,汉初皇帝们选择韬光养晦发展属于自己的骑兵以骑制骑。
发展骑兵首先要发展战马,然而面对西汉初年马匹如此稀少的情况,想要拥有大量马匹尚属不易,更不用说仅占马群四分之一的战马了。西汉王朝将养马视为国防事业之重,积极发展养马业,一方面在西起现今甘肃, 北至内蒙、山西北部向东北延伸到辽宁的广大地区内,建设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养马体系,另一方面引进乌孙、康居等西域优秀马种来改良体形矮小,、速度慢、不灵活还不耐饥寒的中原马,武帝时期甚至为了获得汗血宝马而前后出兵十万耗时四年出征大宛国,这些不惜血本培育的战马甚至引来了眼红的匈奴单于多次带兵劫掠。与此同时不仅官方养马业繁荣发展,民间养马也在朝廷的支持下也快速发展着。汉景帝时期的“复马令”让一人养马便可免去三人的徭役,要知道在西汉拥有九等爵位的人才仅能让一人免除徭役。除此之外,汉景帝还推行官府借给私人母马来收小马作为利息的方法鼓励民间养马。历经文景两代,到武帝之时已有“ 众庶街巷有马, 吁陌之间成群’喜人景象,为武帝时期北逐匈奴奠定了必要的马匹储量。
西汉时期骑兵的发展
两手抓都要硬,在大力培育战马的同时西汉王朝对骑兵的培养一样没有拉下。西汉王朝十分重视士兵的训练,必须是经过培训的“教士”才能允许征召。即使是精挑细选来的兵员, 仍然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晃错曾上书言“ 士不选练, 卒不服习, 起居不精, 动静不集, 趋利弗及, 避难不毕, 前击后解, 与金鼓之指相失, 此不习勒卒之过也, 百不当十”而汉初流行的兵书《六韬》中也同样要求骑兵要有在各种环境下骑射周旋的能力。兵源的选择上则是因地制宜,主要征召生活习俗接近戎狄身材高大擅长骑射的北方骑士。除了本土的汉家子弟,游牧民族也是西汉骑兵的重要兵源之一,早在秦末战争中楚汉双方都有招收擅长骑射的楼烦胡骑参战。在西汉建立以后投降汉朝的少数民族也被武装起来守卫汉朝边界,这些胡人里不乏弓高候韩颓当、公孙浑邪这种为汉朝建功立业的名将。
杨家湾兵佣中的轻骑兵
到了汉武帝之时,刘彻为了加强中央权利同时应对频繁的战争开始进行军事制度改革,一方面建立了由两千烈士遗孤精心训练的“羽林孤儿”组成的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京师戒备又设立了为数5000的八校尉,其中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屯骑校尉半数都是骑兵。即使去掉不常置的胡骑校尉其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也高达三分之二。统帅汉人骑士的屯骑则是骑兵部队的核心,也是后来为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突骑前身。
尽管西汉王朝在养精蓄锐发展自己的骑兵部队,可是敌人却不会给你闷声发大财的机会。匈奴不仅时常南下劫掠百姓抢劫马匹,上文提到的白登之围也是匈奴挑拨收买汉朝异姓王叛乱导致的。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节,西汉骑兵在一次次战斗的磨砺改进自身战术变得愈发强大。
画像中的胡汉交战
西汉之初的骑兵战术传承先秦的战术所以变化不大,这点从西汉初年广为流行的兵书《六韬》中可见一般。其中强调不能用骑兵去攻击敌阵反映了西汉初期兵家眼中,骑兵仍和过去一样是军队负责骚扰侦查的耳目。不过进步是飞快的,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彩陶兵佣所反映的汉文帝时期军阵中,骑兵陶俑虽然数量只占总数20%已经自成一个方阵,但是这些骑兵大多都是没有任何护甲的陇西少数民族骑兵,仅有8%的骑佣是装备简单身甲的关中汉人骑兵。这些骑兵虽然依旧以骑射为主,但已经独立成军向成为军队核心迈进了一步。
杨家湾兵佣中披甲持盾的步兵
重视肉搏的思路
但是,仅靠训练骑射如何能够战胜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呢?晁错在《言兵事书》中给出了答案“材官驺发,矢道同的,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 这种扬长避短的战术再配合有利地形和车阵往往可以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著名的飞将李广在镇守边关时,有次带领数百骑兵出塞追捕进犯的匈奴小股游骑。在得胜回城的途中却突然遭遇人数数千的匈奴大军,面对人数十倍于自己而且占领了高地的匈奴,李广命令部下在距离匈奴仅不到二里的地方下马步战结阵迎敌。匈奴方面反倒担心汉军主力到来之前没法取胜主动撤退。又如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带兵大举出塞和匈奴进行决定性会战的时候,率领五万骑兵先遣的卫青孤军深入独自遭遇了匈奴单于主力。在兵力劣势援兵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卫青第一件事便是命令士兵用战车结成车营来稳住阵脚之后再和匈奴接战。就在战事胶着的时候战场突然刮起沙尘暴,让匈奴最倚仗的骑射战术威力大减。同时匈奴被沙暴中左右迂回的汉军骑兵迷惑无法判断汉军规模担心陷入包围网。无奈之下匈奴单于不得不弃军逃跑,汉军反败为胜。
西汉晚期山王村汉墓出土的甲胄齐全的骑兵俑
优秀的装备也是西汉骑兵制胜的法宝。相较人人能弓马骑射的匈奴,汉军虽然没有那多优秀的骑射手但是训练简易且威力巨大的强弩却弥补了这一缺点。汉军常用的三四石蹶张强弩折现代拉力有90~120公斤。尽管这种强弩在马上不能拉开但是却可以在下马步战时用威力强大的齐射击败对手。不仅如此汉朝优秀的冶铁业还给士兵们配备了精心锻造而成的环首刀。这种可达一米的长刀不仅在长度韧性硬度上都远胜青铜短剑,也让士兵在和匈奴的肉搏中也占尽优势。
二桃杀三士石雕中三士所持便是汉时常见的环首长刀
除此之外,西汉骑兵也爱用长戟这种刺勾啄皆可的全能武器,这种两米多长头部重达一斤的兵器挥舞起来威力巨大,不过因为西汉前期马具发展不完备只有少数武艺高强的勇士可以在马上驾驭它。等到西汉后期高桥马鞍出现以后让骑兵在马上更加稳定,格斗时也不会轻易落马,让骑兵冲击步兵时威力大增。光武帝刘秀率领的幽州突骑更是用此战法扬名天下。
西汉骑兵发展至此,已经从先秦时代步兵的附庸摇身一变成了军队绝对的核心,是可以骑射骚扰也能冲击步战堪称“全能型选手”。可就算如此仍有马匹防护薄弱的缺点大大限制了西汉骑兵在战场上进一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