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天下文官祖
文:王幅明
汤斌(1627—1687),河南睢县人。
清朝名臣,理学家,书画家。
汤斌画像
一、三汤道台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清初政治家、理学家,书法家。官至一品。汤斌才兼三长,史论尤著。三入史局修撰《明史》,两次总裁史事,亲手写下数十万字的明史稿。他一生刚正不阿,仁厚爱民,礼甲天下,道德清纯,自奉克苦,政绩斐然;却遭权奸陷害,抑郁而死。
汤斌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十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他的祖上汤宽是滁州来安县人,追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以后世代为官,七世祖汤庠迁居睢州。汤斌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明崇祯十四年(1641)应童子试,十五岁前读毕《左传》、《战国策》、《公羊》、《史记》、《汉书》等。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率军攻击汤斌的家乡,其母赵氏殉节而死,在战乱环境下成长的他,立下为国为民的心愿。
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踏上仕途,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顺治十二年(1655),出任陕西潼关道员,为不扰地方百姓,他买了三头骡,主仆各坐一头,另一头驮著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康熙三年(1664),汤斌的父亲过世,他回家守孝三年。康熙五年(1666),汤斌拜孙奇逢为师,曾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研读宋明理学。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前去应考,一举拔得头筹,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1682),充《明史》总裁。康熙二十三年(1684),迁任内阁学士,当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在荐举合适的人选,康熙帝说:“我听说汤斌有高尚的操行,可以担任江宁巡抚。”汤斌临行时,康熙帝告诉说:“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经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当地去掉奢侈的习俗,返归淳朴的民风,每件事都要致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样大概可以整治吴地颓废奢华的风气吧。”
当初,余国柱任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汤斌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水并没有退去,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于是上疏奏请平息原先余国柱的议论。康熙二十四年(1685),汤斌呈上奏章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可是承担着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恳请皇上将苏州、松江的钱粮照征收标准减少一二成。”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受水灾,汤斌按条目列出减免赋税的事项,请求朝廷拨发五万两银子,从湖广购米赈济灾民。还不等诏令回复,汤斌就前往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朝廷获悉汤斌的禀奏后,康熙帝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救灾事务。常州知府因为对属员失察被降职调任别处,汤斌了解到他很廉洁,就奏请让他留任。康熙帝特别下旨,允许照办。汤斌命令各州县建立社学,讲解《孝经》、小学,禁止妇女四处游荡,官府小吏、市井倡优不准穿皮衣和丝织品,焚毁不健康的书籍。苏州城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数百年.远近的人都争相前往。年轻女子生病,装神弄鬼的人就说五通神要娶她做妻子,生病的女子常常病死。汤斌没收五通神的塑像,木雕的烧掉,泥塑的沉到水里,并下令各州县凡有类似的祠堂全部毁掉,卸下原来的材料修建学校。教化得到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汤斌刚正不阿,不趋权贵。当时明珠为大学士,在朝中当权,前任江苏巡抚余国柱告诉汤斌,说朝廷免除江南赋税,都是大学士明珠尽力促成的,但汤斌认为是自己的坚持,对明珠毫不理睬。考核官员时,外官纷纷向明珠送礼,却没有汤斌的属员。
康熙帝给太子胤礽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汤斌将前往京城,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汤斌上任后,汤斌悉心讲授,尽力辅佐太子,然而胤礽积习已久,成效十分有限。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天不下雨,灵台郎董汉臣呈上奏章指责时事,语言触及当权的人。康熙帝让朝中大臣商议,明珠很害怕,担心自己承担罪责。大学士王熙说:“这是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就可以完结。”汤斌后来也到朝廷,余国柱把这件事告诉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敢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我反省啊。”康熙帝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罪。
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康熙帝,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康熙帝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意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不久后,汤斌染上重病。这位陪顺治读过书,给康熙讲过课,教过康熙的太子的忠臣,终因皇亲国奸党权臣明珠陷害中伤,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丁卯(公元1687年十月十一日)含恨九泉。汤斌为官一生,身上仅有俸银八两,其友徐乾学“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
睢县西关贤良祠中的汤斌纪念室
不幸的是,皇帝始终误解了汤斌,说“我待汤斌不薄,而他一直怨讪不休,不明白是什么道理?”就为了这样的误解,汤斌生前的德业,不能受到表彰。直到四十五年后,即雍正十年(1732)方得昭雪,下诏以汤斌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1736)追封谥号“文正公”。道光三年(1823)从祀孔子文庙。“文正公”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谥号,整个清王朝,得到这个谥号的只有八个人,曾国藩是其中之一。
顺治年间,汤斌在陕西潼关道和江西岭北道任职时,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汤为菜,生活非常简朴,在当地口碑甚好,岭北道的驻地赣州曾有人送给他“三汤道台”的称号,赞扬他为官清廉。有人总结出史上最清廉官员八人,汤斌名列包拯之后,排名第二。
后人颂扬汤斌:“天下文官祖,三代帝王师”。
二、理学名臣
汤斌一生主要活动于顺治、康熙两代,历任陕西布政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司参政、翰林院侍讲、《明史》总裁、《大清会典》副总裁、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詹事府正詹等职。他政绩突出,道德清纯,文章清雅,在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去世后,颇得后人称誉,被尊为“理学名臣”。方苞称赞他:“国朝语名臣,必首推睢州汤公”(《汤司空逸事》)。
汤斌先后在陕西、江西、江苏、北京四地做过官,临政共12年,公正明断,勤政清廉,深得黎民百姓的爱戴。当世和后人把他与周公、召公、范仲淹、韩琦、海瑞等名臣贤相相提并论。他告诫自己:“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并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作为座佑铭,以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己臣节之守,时时省察。(见《语录》)他为官不阿权贵,对世俗贪官奸臣疾恶如仇,对天子尚能侃侃直言。皇帝南巡,有人建议拓宽驰道,汤斌坚辞:“如此则无数户口将安息?非圣主以勤民意也。”江苏有灾,汤斌奏报施赈蠲赋得准,奸臣明珠、余国柱之流竟向他索贿四十万,汤斌说“民有财不以输正供而以媚权贵乎?”坚拒不应,而且也不许在籍绅士与贪官妥协。
正己率属,垂范群僚。他每到一地,上任之初,都召集所属员役,谆谆告谕:我无求于彼,而你们也不准有求于下属。如一意孤行,定题参革拿。他还发文禁止下属到衙门参谒、拜访,更不准送礼请托。到各地视察,也都撤去仪仗,轻装简从。一再严申所属各地不准为他设下程小饭一类的招待。对过往的京官,他仅按礼迎送,从不动用公款宴请或馈赠。如需招待,则自己拿出费用。台湾史学家高阳所著《清官册》,首推汤斌为康熙年间“清官册上的第一名”。
和当时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汤斌接受了儒学。他早年读书做官时,对理学已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因病休致后,几次涉过黄河,到五百里外的苏门夏峰,向隐居在那里的理学宗师孙奇逢求教,并为其入门弟子。孙奇逢有意选汤斌为自己理学事业的继承人。孙奇逢过世之后,汤斌应诏赴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同时,他还与顾炎武、黄宗羲、陆陇其、耿介等人共同研讨性理,互相补充,砥砺所学。汤斌在宇宙本体论上,接受了程朱和陆象山的成说,认为无形的“乾”是由“气”生成,有形的“坤”是由“气”聚集资生而成。他认为运动发展是宇宙间永恒而又普遍的现象。不仅天道如此,人事也是这样,“人能及时而动,进退随时,则无咎矣。”(《乾坤两封解》)他还进一步指出: “夫道无所谓高远也。”(《嵩山书院记》)汤斌求理悟道的重要方法是儒家传统的内省,说:“天理二字不可不时时体察”,如何内省?他认为:关键是慎独居敬,身体力行。
汤斌一生三入史局修撰《明史》、两次总裁史事,亲手写下数十万字的明史稿。《明史》修撰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前后共分三期。第一期始于顺治2年,清政府为配合武功又施行文治,选汉族降满官员冯铨、洪承畴、范文程主持其事。第二期始于康熙17年,时当天下大定,人心思安,年轻有为的玄烨重开史局。第三期在康熙中叶之后,直至乾隆4年,经王鸿绪、张玉书等人修改纂易,最后成书。《明史》是史学界公认修撰得比较好的一部史书,后世史家如赵翼、潘永季等都赞誉不绝,其中自然有汤斌的不少功劳和心血。
评价者大都认为《明史》体例详备,繁简得当,其得力于汤斌颇多。《明史》《忠义传》较前史内容丰富。汤斌应师尊孙奇逢之托撰写《洛学编》,汤斌谨承师命,潜心究探,理清了儒学自汉至明在河洛间发展的脉序,写成《洛学编》一书。他还直接修撰《睢州志》五卷。
汤斌一生以学问治天下、以学问辨是非、以学问教后辈。他从1660年归家丁忧起,近20年间无闻于宦海,而是沉心于做学问。著述颇丰,有《潜庵语录》、《潜庵先生遗稿》5卷、《汤潜庵先生集》2卷、《潜庵文钞》、《孙夏峰先生年谱》、《徵君孙先生(奇逢)年谱》、《因学录》、《春秋增注》、《汤文正公遗书》、《汤文正公家书》、《洛学篇》5卷、《汤子遗书》10卷、《汤子遗书附录》、《明史稿》20卷、《拟明史稿列传》64卷、《明史稿续》2卷、《睢州志》、《续史管见》、《乾清门奏对记》、《常语笔存》等著作传世,丰富了我国文史宝库。
关于汤斌的哲学思想,《清儒学案》卷九《潜庵学案》称:“夏峰之学,以陆、王为宗。潜庵承师法,而兼宗程、朱。”可见,受清代统治阶级推崇程朱理学的影响,汤斌并没有完全坚持陆、王心学。他自己在《答陆稼书书》中称,自己本信仰陆、王,但经过“反复择审,知程朱宗为吾儒之正宗”,反将陆、王之学降为别宗。然其学亦有可取之处,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斌之学,源出容城孙奇逢,其根柢在姚江,而能持新安、金溪之平,大旨主于刻励实行,以讲求实用,无王学杏冥放荡之弊。”这个评价是比较精当的。
汤斌哲学的思想特色,直接影响到他对学术史的编撰。洛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创立的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理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汤斌的《洛学编》作为一部梳理洛学师承的学术传记,是在清初编修学术史蔚然成风的背景下,奉师孙奇逢之命编修而成,前编断自两汉,正编断自程子。记述了中州学派自汉迄明的源流演变,旨在“表前贤以励后进”,使洛学传承之统得以复续。《洛学编》成书之后,历经八次刊刻印行,影响范围较为广泛。《洛学编》篇幅不大,仅4万余字,却是研究汤斌理学思想和中州理学发展状况的一部重要学术史著作。
汤斌一生尚能言行一致,《清儒学案》以为:“先生笃守程朱,亦不薄陆王,身体力行,不尚空论。尝言滞事物以穷理,沉溺迹象,既支离而无本;离事物而致知,堕黜聪明,亦虚空而鲜实。其教人必先明义利之辨,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并非过誉,在清初显宦中讲理学而能言行相顾,汤斌实属佼佼者。
对汤斌的评价,并非都是正面的。在近代革命家邹容眼里,汤斌属于“驯静奴隶”一类。刘师培认为:“汤斌亦受学夏峰,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章太炎:“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江藩)《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清朝立国(1644)汤斌只有17岁。难道只有象他恩师孙奇逢一样终身不仕,才算是最好的人生选择?近代清史学科的杰出奠基人孟森的评价更为客观:“道学决不负人国家,读陆陇其、汤斌、张伯行诸人传状,其德量、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
汤斌在临死之际,谆谆教导两个儿子说:“孟子有言,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天理。你们总要时时内省,养此一片真心,久而久之,做人做事,自然而然会合乎圣人大道。如果只是讲表面文章,规行矩步,外表看来是道学,其实只是内心不知有真是非的乡愿而已,于人于己,皆无益处……”他教子有方,四个儿子汤溥、汤浚、汤沆、汤准皆有文才,四子汤准著有《临漪园诗集》传世。
三、高士自能闲
汤斌虽然是理学家,但实际上是“以词科入翰林”,他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著有《潜庵诗文集》二百余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赋杂文,亦皆彬彬典雅,无村塾鄙俚之气”。他的诗歌大部分是酬答友人和个人述志之作。其作品有的雄浑俊逸,如《送李子德奉旨归养》、《饮张尔成少参署中》等;有的清婉自然,如《赠吴湖州》、《夏日咏怀》等。特别是他的一些小诗,清新动人,意境高远,如《题画》诗:“秋林不厌静,高士自能闲。尽日茅亭下,开窗对远山。”可谓诗情画意,清雅闲静。他也善于写词,有《潜庵诗余》1卷传世,词风典雅流丽,如《满江红·后池子莲盛开漫赋》就是其词的代表作。
此外,汤斌善画山水,工笔、写意均擅长,笔墨清丽健劲,一丝不苟。
汤斌的书法在其同时代的官员中,属于上乘,擅楷、行、草、隶多体,皆有风神。清光绪年间吴隐摹集《古今楹联汇刻》,收有他的行书五言联“为因松竹景,留与溪山游”。颇有几分晚明浪漫主义的遗风。民国28年(1939),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楹联墨迹大观》,收有他的楷书八言联“忠厚培心和平养性,诗书启后勤俭传家”。可见其颜体的底蕴深厚。从他另外的行草书看,他走的是帖学的路子,追求“中和”的审美情趣,且富有书卷气息。
《汤斌墓志铭》现保存在商丘市博物馆内,由其乡人田兰芳撰文、吴学颢篆刻,两人都是平民儒者,似乎不符合御祭御葬的体例和标准,可见汤斌去世时的实际待遇。
清帝国自1644年顺治皇帝入主中原,至1911年宣统皇帝逊位,传十世,历时267年。其间,有八位历史名人被大清政府赐谥为“文正”,而康熙朝工部尚书汤斌则被列位八大文正之首。由于历史久远,汤斌的故事已经渐渐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幸而台湾作家高阳在浩繁的《清史》中将其事迹重新挖掘出来,并收入其《清官录》中,其赞誉汤斌为“大清王朝第一清官”。因而,汤斌的事迹再次成为教育后人的教材。
康熙23年(1684),汤斌以左庶子升任从二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汤斌为官廉洁奉公、衣着朴素,其终日布衣上殿,身处华服之中如鹤立鸡群,因而倍受康熙皇帝的器重 。江宁巡抚缺空,康熙皇帝钦点汤斌以从一品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苏 。汤斌前往江苏赴任,其布衣牛车,仅一老夫相随。汤斌主仆途遇一位知县,乘坐着华丽车马,仆从相随,威风凛凛。知县家奴见汤斌牛车在前,怒斥汤斌主仆避让,汤斌不予其计较,则以从一品巡抚牛车避让正七品知县马车,此举古今罕见。汤斌中途住店,又遇到这位知县,不想知县竟得寸进尺逼汤斌让房,汤斌依然宽忍让之 。后知县闻知汤斌乃新任封疆大吏惭愧万分、无地自容。康熙皇帝闻知此事,御赐汤斌宝马以奖之 。江苏辖七府一州五十二县,因其地处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因而水患频繁。汤斌下车伊始正遇灾年,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哀鸿遍野惨不忍睹。汤斌到任后,立即放赈救灾,其与民同甘共苦,全家每日则以府衙后院中的野菜充饥,每餐只有一块豆腐为补,因而万民尊称其为“豆腐汤巡抚”。汤斌的长子汤溥由睢县老家前来探望父亲,其见父亲清苦如此,于是上街买来一只鸡为父亲调补;汤斌非但没有因儿子的孝顺而加以赞扬,反而怒罚儿子长跪谢罪,亲教其应如何体谅万民疾苦,事后将汤溥逐回老家。江苏吴江县令郭琇贪黩敛财,汤斌训诫其为官要清廉。郭琇说:“我所以贪,是为了供奉前任巡抚索贿。今大人既以清廉自律,请宽我一月之期,如声名犹如以前,请大人以重典处置我。”郭琇回到县衙洗心革说:“前县令郭琇已经死了,今天来的是另一个郭琇!”
据历史记载:从祀文庙的数十位历代先贤、先哲,天下惟称汤斌、陆隆其为最;因此,康熙年间有“汤陆”之美誉,而汤斌之名又在陆龙其之上,后学林则徐、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皆以汤斌为楷模,推崇倍至。河南睢县绅民为纪念这位乡贤,在睢县城内兴建一座“汤文政公贤良祠”,有大殿六间。家乡政府将汤斌移葬于宁陵县棘古城,其墓前有石像、石刻。
2004年,睢县高级中学扩建,为纪念这位乡贤,于县城北湖西岸建汤斌亭。汤斌亭碑文有此语:“睢中师生,面临此亭,为教为学,当勉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