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父子与“靖康之变”?

来源:微观宋史 王正伦读宋史

靖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蔡京病逝于潭州,时年八十岁,葬于漏泽园,潭州即今湖南长沙,漏泽园正是蔡京执政时,开始在全国开始建设、推广的免费公墓。

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之前,蔡京躲进了西京河南府,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即将被流放之际,蔡京向钦宗申请,希望允许他入京觐见,“有计策上奏”,尽管史料并未明确记载“计策”为何,但以当时情势而言,必然与应对金人入侵有关。

但历史和暂时主导了历史的宋钦宗都没有赋予蔡京任何机会,宋钦宗下诏,不许蔡京入城,与此同时,“驰骑发遣”,准备马不停蹄地将已经年迈不堪的蔡京送往流放地。

蔡京“计策”究竟如何?又能否挽北宋大厦之将倾?自然也无从判断,但是,唯一可以想见的是,也许包括重建“四辅”,这是20年前,蔡京第一次拜相时,就已提出的政策,因为开封无山河之险,所以,蔡京建议徽宗在开封外围设立“四辅”,屯兵、积粮,拱卫京师。

但是,在政敌的攻击下,“四辅”废罢,直到蔡京死后,太原陷落,开封即将第二次被围之际,宋钦宗匆忙措置四道总管府,无疑可视为蔡京“四辅”政策的延续,但为时已晚,毕竟,招兵买马,再加上训练精熟,非一日之功。

所以,当东道都总管胡直孺率一万人勤王,结果,一触即溃,胡直孺被擒,但请不要笑这群人太渣,他们很可能只是临时招募的一群乌合之众,其他地方勤王兵马也大多如此,他们并不能代表北宋禁军的真实战斗力。

其实,不仅蔡京,他的儿子们都曾向徽、钦父子献言献策,比如蔡條打算召聂山驻守河东前线,聂山就是后来的聂昌,而蔡翛向徽宗请命愿亲自为徽宗预守长安,毕竟,普遍认为,北宋“独西兵可用”,一旦徽宗驾幸长安,将置于西军的保护网,何况还有所谓“崤函之固”,然后,在开封给金人唱一出“空城计”,金人即便渡过黄河,也未必能捞到好处,金人又不能久留,不久自退。

但是,徽钦禅代,蔡京父子都已失势,再也没有机会重获重用,不仅如此,蔡京父子的门人吴敏、李纲、唐恪等人,虽在钦宗朝短暂拜相或执政,屁股还没坐稳,就很快被罢去,同样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但和北宋最后一位宰相何㮚相比,蔡京门人也许更务实,而非仅能逞一时的口舌之利。

一个最简单的对比,无论是李纲,还是唐恪,在第二次围城之际,他们都不主张继续在开封坐以待毙,事实上,在“燕云之役”时,蔡京就夸下海口——

鲁公私尝谓條曰:“北事只我了得,他人做著必凿脱。虽然,我功名能有甚底?日夜著身不得,更好了却燕山耶?”

当然,蔡京未必能高人一筹,但相较于初出茅庐的王黼、何㮚等人,毕竟,见多识广,至少经历,甚至间接参与过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对外战争。

不止于此,蔡京党人在《宋史》中的形象,都有重新评价的必要与可能,毕竟,南宋高宗赵构篡修徽钦史时的一个原则是如果不归咎于蔡京,该有谁能为北宋亡国担责呢?总不能归罪于徽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