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还是笑柄?揭秘隋朝皇帝杨坚、杨广构建超级粮仓的传奇历史

作者:微聊历史

隋朝,一个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的朝代,却也是个短命的王朝。隋文帝杨坚以及隋炀帝杨广在位时疯狂地搞国家基础建设。原本是想将国家建设的越来越好,但是隋朝迅速亡国便与这些大型基础建设有关。

比如说这两位皇帝都曾建设过超级大的粮仓用来储存粮食,可这些大型粮仓非但没有帮助隋朝稳定国运,反而是成了一个笑话,这到底是是怎么回事呢?

含嘉仓

一、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修建超级粮仓

1、隋文帝兴建大型粮仓

隋文帝起兵于乱世,或许是经历了艰苦创业的不容易,所以隋文帝做了皇帝之后格外节俭,并且特别在意粮食的储存。

这种观念也并非有错,毕竟在古代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一旦遇上自然灾害或者战争,极易引发粮食危机。所以建粮仓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也是应该的。

但是隋文帝建造的粮仓可不是一般的粮仓,可以被称为超级粮仓。公元583年,隋文帝建国后不久便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大型粮仓。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都是著名的大型粮仓。

黎阳仓

2012年黎阳仓被考古学家的发掘,经过考古学家们的探查,整个黎阳仓有八十多个仓窖,能够储存三千多万斤粮食。这是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这黎阳仓如果装满的话,粮食可以供8万人吃整整一年。

2013年考古学家们发掘的回洛仓是隋炀帝建造的,这座粮仓更大,足足有700个仓窖,面积有50个足球场那么大。这样的粮仓在一千多年前真的可以算的上是超级粮仓了。

很多人会感到疑问,那么大的粮仓储存那么多的粮食难道不担心粮食发霉变质吗?其实隋朝时期已经有了很有效的储存粮食的办法。粮仓的位置选择的都是较为干燥的地方,在每个仓窖建造好之后都会进行烘干处理。

另外当时的人还会在仓窖底部铺上草木灰、席子等物品保持窖内干燥。所以粮食能在这样的仓窖中得到长时间的保存。

2、隋文帝与隋炀帝采用各种方式往粮仓运粮

粮仓建好之后,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粮食的运送了。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大规模运送粮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原本隋文帝想要依靠渭水搞运输,但是渭水河道淤塞,只能另外开凿河道。

于是隋炀帝便开通了广通渠,这条运河长达三百多里,粮食可以从长安直接运到广通仓。《隋书·食货志》中记载:“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不能通过水路运送的粮食,隋文帝就在全国招募壮丁来运送。

隋炀帝更是开通了大运河,粮食可以直接从南方富庶之地运往北方的大型粮仓中进行储藏。不少人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只是为了自己游船享乐,其实不然,自大运河开通之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南北方物资的运输。所以唐朝时期的诗人皮日休在诗中这样形容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宫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二、隋朝拥有诸多大型粮仓,百姓为何还会被逼造反

1、超级粮仓中的粮食用于军事战争

拥有了大型粮仓,隋朝似乎也就有了定海神针,但是这一座座大型粮仓并没有能够阻止隋末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粮食,取之于民就应该用之于民。一开始隋文帝也是这么做的。隋文帝在位初期,关中地区闹旱灾,隋文帝立刻打开了永丰仓的仓门,拿出储存的粮食救济百姓。

但是几年之后,当关中地区再次出现天灾的时候,隋文帝却不愿意开仓赈济了。在他看来,粮仓中的粮食应该用来应急,而不是救济穷苦的百姓。天灾时长会有,如此这般的救济什么时候能是个头呀。

自此之后隋朝这些大型粮仓中的粮食基本都是用来支援战争了,一座座大型粮仓成为隋朝部队后勤补给处。

2、运粮让民夫们苦不堪言

公元611年,隋炀帝开始准备攻打高句丽的战争,想要打仗,首先要做的就是运送粮食。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发动运送粮食的民夫多达六十多万人。从中原地带运送粮食到辽东地区,中间的运输粮食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民夫路上就要吃掉不少粮食。

很多民夫只能先吃掉自己运送的公粮,到了辽东之后再在当地购买粮食将吃掉的粮食补上。可要命的是,几十万民夫来到辽东使得辽东的粮价暴涨,很多民夫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当地的粮食。

而如果粮食补不上的话一定会受处罚。不少民夫为了逃脱处罚只能逃走,最终落草为寇。隋朝政府让民夫承担运粮成本根本就是官逼民反。《资治通鉴》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糇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

3、官员们发“黑心财”,使得诸多百姓饿死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给了很多腐败官员们发黑心财的机会。在战争期间,朝廷会向百姓索取粮食等物资。官员们先是用低价购买粮食。

在朝廷发布命令让百姓们为战争筹措粮食的时候,这些官员再将低价购买的粮食高价卖出,然后赚取差价。这种做法可是苦了老百姓。百姓们被压迫的无法生活只能揭竿而起。

与此同时,隋炀帝大业年间,关中、河南、山东等地接连发生自然灾害,饿殍遍地。为了稳定局势,隋炀帝破天荒的打开了永丰仓赈济百姓。但没想到这一命令手下的官员们并没有很好的执行。

在他们看来百姓们一旦吃到了政府发的救济粮,自己想要高价卖出的粮食就无人购买了,于是赈灾工作进行的极为缓慢,无数百姓饿死。

《隋书·食货记》中记载“关中疠疫,炎旱伤稼,代王开永丰之粟,以振饥人,去仓数百里,老幼云集。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镪货,动移旬月,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

可见即便是拥有超级大的粮仓以及足够的粮食,摊上了无所作为的朝廷,腐败贪婪的官员,百姓们还是会被饿死。这些受灾的百姓面临被饿死的危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旦有人站出来领头,必定是一呼百应,揭竿而起。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三、隋朝的超级粮仓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

1、杨玄感造反

隋炀帝连年发动战争使得百姓们苦不堪言,也使很多人看到了反隋的机会。当时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仓,监督征讨高句丽战争的粮食运输。就在隋朝大规模的军队去往辽东与高句丽作战之时,杨玄感便开始联系那些运粮的车夫与船夫。

这些人都因为运输军粮而压榨,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得知杨玄感要起兵反隋之后纷纷加入。控制了黎阳仓之后,杨玄感立刻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一时间从者无数。杨玄感率领的起义军迅速增长至十多万人。

2、李密依托超级粮仓聚敛力量

隋朝出动大军将杨玄感的叛军镇压了下去。但此时回过头来再看,隋朝大地之上一股股反叛力量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大隋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杨玄感兵败之后,曾经的手下李密拉起了一支队伍继续与隋朝对着干。

想要打仗,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于是李密盯上了隋朝的另外一座大型粮仓兴洛仓。李密领兵突袭兴洛仓,得手之后也学杨玄感立刻开仓放粮。这一招再次为他吸引了大量的流民加入队伍。

等到队伍壮大之后,李密又率领军队攻打洛阳拿下了回洛仓。因为手中握有大量的粮食,所以李密的队伍不断壮大,紧接着黎阳仓也被李密给拿下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几座超级粮仓的加持,李密才有足够的底气反隋,一度成为中原霸主。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都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超级粮仓竟然为反叛自己的人做了嫁衣,让这些粮仓为了对付自己的利器,真真是一个笑话。

而除了李密,还有李渊也因为隋朝的粮仓而受益。李渊在反隋的时候攻占的是永丰仓。等到永丰仓到手之后李渊同样开仓放粮,这使得李渊获得了关中地区大力支持。据说隋朝储存的粮食一直吃到了唐朝,可见隋朝储藏粮食之多,真是令人咋舌。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作为统治者建造粮仓储存粮食本无可厚非。只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可。但竭力搜刮百姓之后用于连年战争,穷兵黩武势必会激发起民变。

《贞观政要》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隋朝虽然有着无敌的超级粮仓却没有善加利用,反而使得百姓因为饥饿而起兵,最终隋朝短命而亡,真真是血的教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