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最后的脸面,最强战力,最悍勇的士兵——索伦人

来源:夏虫的历史课堂

在清朝中后期时,清军中存在着一群特殊的士兵,他们堪称是八旗军最后的脸面,也是清廷能拿出手的最强战力,其战斗力极强,虽然人数很少(最多一次也不过出兵一万人),却参与过清帝国的几十场战争,立下大小功劳无数,这群特殊的士兵就是大名鼎鼎的索伦人。

索伦人最开始指的是明末清初时期,居住在东西伯利亚与外兴安岭一带,黑龙江中上游地带森林与草原之中的土著居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生女真”,达斡尔、鄂伦春和鄂温克族等部落都是当时索伦人的一员,只不过后来索伦一词渐渐成了鄂温克族的专称。索伦一词最开始意为“居住在上游的人”,后来逐渐被赋予了“先锋”、“顶梁柱”等多种含义。

很多人习惯于将女真人看做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各个女真部落之间的差异极大,即使是在女真人当中,野人女真也算是明末三大女真群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中最落后的一个,野人中的野人,因其距离中国、朝鲜等文明国度太过遥远,气候也更加寒冷(冬天零下几十度)、地理环境更为凶险恶劣,不像建州、海西女真人那样开化(建州女真人甚至搞出了农耕经济)。

早在后金时代,由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部落的人口数量稀少,后金统治者们为了拓展人口和势力,就经常北上搜刮野人女真的诸部落,捕捉其生丁带回,或作为奴仆,或充作战兵使用。一些八旗贵族为了增强战力,会让抓到的野人女真人披双层铠甲,号称“死兵”,在与敌人战斗时,驱使其为先锋,而索伦人未开化的状态,也使得他们乐于接受新生活,接受八旗贵族的赏赐,听从其调遣。

凭借种种手段,后金政权袭击自己的北方邻居,掳掠和臣服了大量野人女真部落(索伦人),将其人口南迁,填充于各个八旗贵族旗下的牛录之中,这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土著人数量锐减,剩下的一部分人口也迁入黑龙江流域,为后来哥萨克人征服东北亚地区提供了帮助,省了他们很多力气,要不然他们想征服东北亚地区可没那么容易,当然这是后话了。

等到清朝建立,底定中原后,清廷将大量八旗,连带着八旗家属们迁入关内,让其跑马圈地,而不同于那些迁入关内过好日子,不再渔猎为生,以至于忘记武功,属于武备的满洲八旗老爷们,索伦人由于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黑龙江流域的森林草原中,继续在塞北极寒之地从事着传统的渔猎生活,这种极为艰苦的环境培养了索伦人耐艰苦、耐饥饿、耐驰逐、耐战斗、耐风雪的民族素质,磨炼了他们过人的体力、耐力、身体素质和敢打敢拼的性格特质,这就是他们被视为最悍勇士兵的根源。

毕竟野狼、野猪、豹子、黑熊和老虎一个比一个凶猛,天天和这些猛兽面对面,以命相搏,索伦人想不能打都不行。其射箭和火枪技艺也都十分精湛,骑术高超,箭法极准,矢无虚发,毕竟这是他们吃饭的手艺,时人记载其:

“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焉。”

“吉林索伦兵丁最为骁勇……”摘自《清实录》

康熙帝称赞索伦兵是效力勤劳,传谕异日加恩,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最爱干的事就是在发生战事时,让索伦兵上场“掀桌子”,俗称“关门,放索伦”,他认为索伦兵冠绝八旗:

“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满洲索伦部,兵力实胜绿营,攻打罗博瓦山,射死敌人尤多,可见满洲索伦之得力……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馆走山林…临战甚属得力……以之驰突,乘胜破阵,无不如志……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

在清廷统治者防汉制汉的大背景下,这些来自东北深山老林,犹如野人一样的索伦人一直是清廷非常倚重的兵源。为此清朝皇帝甚至还下令禁止索伦人农耕生活,只许渔猎,还要求索伦人每年进贡一定数量的兽皮,为此索伦人必须年复一年地驰逐于山谷林间,捕貂猎兽,而清廷目的就是为了让索伦人保持这样的传统生活:

“索伦等向赖狩猎养蓄为生,并不务农,自幼即行习猎,及至成年技艺娴熟者甚众。今若令唯勤于农,索伦等只图眼前利益,从习汉俗,日久之后,忘其旧习,弃其技艺,于边界地方甚属无益”。

清廷每年还对索伦人实行春秋会操制度,每年两次集中系统训练八旗索伦的骑射本领,训练时长为四十天,训练内容为马步骑射、鸟枪操放、马队训练、战阵操演等科目。

在使用索伦人时,清廷除了直接从黑龙江的深山老林子里征调半开化的索伦猎人(相当于壮丁)为自己服务外,还会从索伦人中吸纳兵源转为专业士兵。

有趣的是,乾隆时期的名将多拉尔·海兰察(?~1793年)就是嫩江附近山沟沟里的野人,传说他年轻时作为野人被黑龙江附近的贵族老爷抓住,送到军队里服兵役,然后才闯出了偌大的名声,但终其一生,他都不知道自己生日是几号,几几年生人,毕竟是黑龙江野人出身。

清朝的索伦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就是从索伦部落里抽的壮丁,这些人就是猎户,没啥军事经验。后来雅克萨之战结束后,清廷设立打牲八旗,统管索伦人,但其虽然名为八旗,但更多的是一种民生管理体系,只有承担很少的军事任务。

打牲八旗中的索伦兵基本由索伦人中抽调的壮丁组成,虽然也弓马娴熟,弓箭技艺很好,但由于没有经过太多专业军事训练,被称为打牲壮丁,他们大都无组织无纪律,只有悍勇,经常不听从军令,这种士兵勇则勇,就是不能打硬仗,无法承担高烈度的战争任务,但作为辅兵和后勤兵可以,也能打打顺风仗,一般和更专业的索伦兵搭配使用,但可惜到底不如专业士兵。

索伦人中最能打的群体,是吸纳进驻防八旗军里的索伦兵,其组织模式基本和满洲八旗一样,标准的旗兵,有着索伦人的战斗力,但却严格遵从清朝法令制度,同时也同满蒙八旗军一样进行升迁、罢黜,上升渠道完备,最能出军事贵族,其部是专业士兵,战斗力极强,一般被称为索伦披甲,战时用作“尖刀”和“突击队”。

得益于影视剧和网络宣传,现在很多人一提到索伦兵,首先想到的就是和通泊之败(清军精锐八旗损失了七千余众,18位高级将领更是战死14人,京城八旗几乎家家戴孝),但需要指出的是,和通泊之战的失败,是由于索伦打牲壮丁的不战而退而导致的连锁反应,而不是驻防八旗中的索伦兵拉胯。另外和通泊之战也只是索伦人在清朝统治时期的唯一一次黑历史,之后雍正帝也发现了问题所在,开始将原本建制松散地打牲索伦人,连带着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一起编入布哈特八旗,设立佐领管理,并免除了这些人的一些民事,使其准军事化,战斗力进行了强化。

而事实上,后来在和通泊之战的第二年,索伦兵就得以一雪前耻,两千名索伦兵作为大军前锋,化作尖刀,在额尔德尼召之战中勇猛冲锋,打破战场僵局,大破准噶尔汗国骑兵,万箭齐发射垮准噶尔人的阵线,配合大军将其歼灭,取得大捷。

索伦人是清廷的杀手锏和大军前锋,其参与了清朝大大小小的许多场战争,比如百年清准战争、清缅战争(缅军最怕的彩甲骑兵就是索伦兵,他们说满人堪战,强于汉兵)、中俄雅克萨之战等,也曾远征廓尔喀(尼泊尔之战),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白莲叛乱等等,经常是跨越数千甚至万里,到万里之遥作战。

甚至在尼泊尔人入侵西藏之时,乾隆帝都调集好了入藏大军,但他就是不许大军开战,非要等到远在万里之外的一千索伦兵到达后才许开战,而等到索伦人花了数月时间终于赶到战场之后,其表现也没有辜负乾隆帝的期待,其连修整都没有修整,就直接投入了战斗,并且初战就告捷,后来更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兵锋直指加德满都,屡次打得尼泊尔人四处奔逃。

从西伯利亚和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喜马拉雅,从西北的广阔荒原,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高山、高原、荒漠、雨林都曾有过其身影,前后被清政府征发了七十余次,足迹遍布了整个中国,甚至连台湾岛上都有索伦部猛将的身影(镇压林爽文起义),常常作为决定性力量改变战争结局,为皇帝赢得胜利,绝对的战斗民族。清朝皇帝们还经常让索伦人伴随自己一起围猎,而索伦人也不负众望,常常能用硬弓一箭射死猛虎,让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一些清朝人对索伦人的贡献也大加赞赏,撰文称:

“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剪金川,惟赖索伦轻健之师,风庵电击,耐苦习劳,难缨其锐。”

其实看着这些索伦人的丰功伟绩和超强战斗力,就能明白明末时期的满洲八旗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夸张了,绝对堪称是全员猛人,明军和朝鲜军队输的真不怨,毕竟索伦人也是被八旗军们所先征服的,不得已臣服于后金政权,成为其一员。

可惜由于清廷对索伦人的太过倚重,长期战争下,以及其生存环境恶劣、人口偏少等因素,索伦人一直没有得到大的发展,人口消耗很快,有清一代索伦部总人口从未超过10万人,到清晚期时,也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辉煌了,并且和其他八旗军一样,索伦营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腐化。

由于战事突然、防区过远等原因,索伦人缺席了直面英军的机会,让许多历史爱好者一直引以为憾,因为按照索伦人的战斗力,只要其上战场了,那么清军在鸦片战争中,绝对不会输的那么惨!

而且索伦人的火器装备率还不低,常常是弓箭和火枪混用,战斗力极强,当时也就他们还能拉得开祖先的十力硬弓,还有胆气和敌人展开白刃战,这是鸦片战争时期,绝大多数八旗和绿营士兵所没有的能力和勇气。

当时的英军士兵就发现,清军中有着大量使用火绳枪的士兵,他们经常在距离英军很远的地方就开枪乱射,根本不管在那个距离射出的子弹能不能准确的射中英军,而当英军开始前进,也开始射击之时,那些清军部队就会不稳,可也能勉强和英军对射,但是只要英军顶着清军的射击不断前进,并发起刺刀冲锋之时,那些在对射阶段还能表现出勇气的清军士兵们就会瞬间士气崩溃,掉头就跑,他们没有近战的勇气,也缺少相关的训练和军事组织度,从基层士兵到高级将领,从上到下都烂透了,让英军得以追亡逐北。

而无数人都想看一看,八旗军最后的脸面,最悍勇,最凶猛,还保留有清初八旗军战斗力的索伦人,面对使用燧发枪和击发枪的英国“龙虾兵”们能打出何种战绩,能不能重演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能不能帮清廷找回场子来。大家还真别觉得索伦人肯定打不过使用燧发枪的英军,要知道索伦人的火器并不少,而且其历次面对的敌人中,火器化程度高的可不止一个,准噶尔人、哥萨克、缅军,甚至是太平军,可都是非常依靠火器作战的主,但索伦人照样打出过非常好的战绩。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在之后的历史上,清廷火器大发展,变得普及开来,索伦人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太平军崛起时,清朝征调索伦人参战,结果发现索伦人由于繁重的军事义务和经济义务,索伦部出现兵源枯竭现象,当时能征调的索伦人就剩不到2万户了(一些索伦人被迁往了遥远的新疆为国戍边),小的小,老的老,成年适龄男子都不足2000人。但即使如此,清廷也没有放过他们,一直逮着索伦人“薅羊毛”不放,由索伦人组成的黑龙江马队也在对战太平军精锐之时,多次大败敌军,屡次以少胜多,射杀大量太平军将领,曾以阵亡五人,受伤二十多人的微小代价,杀死和俘虏太平军三千多人,夺取大量枪炮。

只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历次战争中,索伦人等关外八旗面对日益凶狠的火器和太平军损伤严重,伤病极多,兵源还开始严重不足,清廷甚至不得不开始抽调关外八旗和索伦人中的老弱病残上阵:

“东省官兵素称劲旅,近调赴各省军营之吉林、黑龙江马队,每以幼弱西丹(满语幼丁的意思)充数,以致剿补不能得力。”

而这些人的训练强度和作战能力,跟那些专业索伦兵们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因此战斗力大降,让这些非专业人士上战场无异于是让这些人去送死。但即使如此,清廷也对其给予厚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还想从南方战场上抽调湘军精锐和索伦兵到北京勤王,可惜那时为了剿灭太平军,湘军和索伦精兵们没能北上,又错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不过即使他们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绝对赢不了,顶多多杀几个欧洲人,没办法双方实力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清廷最终只能以临时征调的蒙古牧民,以及关外八旗中的幼丁、余丁组成马队,让僧格林沁统帅,然后让这支各种短腿的军队和装备线膛击发枪、使用米涅弹、线膛炮、榴弹和火箭,完成近代化的英法联军对抗,其在之后战场上的各种拙劣表现也就可以理解了。

而之后由于战争的需要,索伦人连老弱病残都不够用了,彻底无兵可调,几近于无,可谓是为了清廷流尽最后一滴血:

“余丁除调军营及补兵额,老者不堪差遣,幼者尚无长成外,所存本已无多,可用更属无几。”

不过在之后的历史上,沙俄入侵伊利时,当地的驻守的索伦营士兵也没有埋没祖先的威名,多次挫败俄军的攻势。甲午战争时,战场上也有过索伦人的身影,其在飞驰骏马上使用枪支准确击杀日军士兵的勇姿(传言一些日本骑兵做不到马上准确打枪,只能下马用枪射击,但我没找到相关文献),被许多人所牢记。

九一八事变后,由索伦人和其他一些东北少数民族组成的骑兵队,还曾在嫩江平原上大破日军骑兵队,其枪法精湛,马术娴熟,打得鬼子兵四处逃窜。另外,索伦部中的一些人也曾加入东北抗日联军,被历史所铭记,可惜直到现在他们的人数也不太多,也大多放弃了传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