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 历7朝3次被传成皇位继承人

明朝,一个充满太多争议的朝代,他的缔造者朱元璋,从放牛娃乞丐和尚再到大明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励志第一人。从开国后的惩治贪官剥皮实草,到清洗有功之臣堪称屠夫,再到扶植皇太孙即位,他有太多的特立独行之处。
明朝藩王里有个造反起家得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开创了一个永乐盛世。难道历史上就这么一个王爷窥视帝位?
明朝有位叫朱瞻墡的王爷,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神奇色彩,那么奇在哪呢?这位王爷3次被传言要成为皇位继承人,可是新继位的几位皇帝却都没有对这位“潜在对手”采取杀招,反而是皇恩不断,得以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一个从藩王继位的皇帝

这位王爷叫朱瞻墡(音同’善’),是明代颇有贤名的一位亲王,死后谥为宪,世称襄宪王,他这一生也非常传奇,他堪称“明朝离皇位最近的王爷”,三次都被传成皇位继承人,非但没有引起皇帝猜疑,竟能在流言蜚语中得以保全自己,历经7朝而不衰,反倒是受到了皇帝礼遇以73岁高寿而得以善终。

明仁宗朱高炽皇帝像

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一共有十个儿子。朱瞻墡是在朱棣即位后的第四年(永乐四年)出生的,他是太子朱高炽的第五子,但母亲却是正妃张氏,张氏生了三个嫡子,分别是大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三儿子、越王朱瞻墉和五儿子朱瞻墡,大哥朱瞻基从小就得祖父永乐皇帝朱棣的喜爱,朱高炽能成为太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这个好儿子,解缙用一句“好圣孙”把朱瞻基抬上了神坛,诚然,朱瞻基是个文韬武略、德才兼备的好皇帝,但也正因为他光芒太盛,掩盖了兄弟们的群星璀璨。相比之下,他作为嫡三子却没有得到父祖太多的注意。

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像

宣宗游乐图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朱瞻墡的父亲朱高炽继位为帝,是为明仁宗。哥哥朱瞻基也被往上提了一下,成为了太子,而朱瞻墡呢,自然随着其他8个兄弟一起被封了亲王(注:当时,皇四子朱瞻垠已故,所以被封王的是8个儿子而非9个),朱瞻墡封号是襄王。朱瞻墡先就藩长沙府(宣德四年),后徙河北襄阳(正统元年),人称襄王,因死后谥号为“宪”,史称明襄宪王。(出自《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令誉。宣德四年就籓长沙。正统元年徙襄阳。)

明代的亲王虽然地位尊贵,亚天子一等,但是对其权力还是有所限制的,毕竟他们的爷爷朱棣就是从藩王成为帝王的——通过造反才当上了皇帝,登基以后对亲王的权力过大十分忧虑,于是他们的父王只给了他们亲王应该有的物质生活,至于兵丁嘛,就不让他们操心了,统一收归朝廷调派。收了亲王的护卫和兵权,连自己的封地都不得随意进出,亲王们没了实权也只能在封地当个富贵闲人了。以至于不少人觉得拖垮明朝的并非当政、也不是魏忠贤,而是宗室。朱瞻墡倒觉得当个闲散的王爷也没有什么不好,朝廷放心,自己玩的舒心,况且自己也还小,才18岁,不用急着到封地去管理政务,这襄王还没当热乎,还没有玩够一年,他父亲朱高炽也驾崩了,细细算一下时间,他爹做皇帝的时间也就十个月,作为太子的大哥朱瞻基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王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当初,因为南京经常地震,明仁宗派皇太子朱瞻基坐镇南京。结果明仁宗突然重病,死的时候皇太子还没有赶回北京。张皇后就让二儿子朱瞻飐和五儿子朱瞻墡暂时监国。朱瞻墡就这么在京城又晃荡了四年,于宣德四年,和其他兄弟一道前往各自封地,开始了藩王生活的新篇章。

宣宗朱瞻基能文能武,但子嗣却不多,长子朱祁镇于宣德二年出生,次子朱祁钰于宣德三年出生,当时朱瞻基已经30岁了。长子的出生让他十分高兴,迅速立了其为太子,又逼迫发妻胡善祥上表推掉后位(主要是生了俩女娃),册立长子生母孙贵妃为皇后。胡善祥提出放弃皇后之位,立朱祁镇为皇太子时,孙贵妃才会说了一句“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理就是这个理,情况也是事实,但朱瞻基等不及了,因为宣德三年(1428年)他已经30岁了,在普通民家恐怕早就是儿子遍地跑了,而他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暂时只有这么一个儿子的他能不急嘛,他需要给他的儿子定下名分,毕竟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在一旁虎视眈眈呢。所以胡皇后被废,也是中国传统的礼法和当时的环境所逼,只能说,这都是命!

朱瞻墡就藩后第六个年头(宣德十年),他皇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的消息传来,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几位英主之一,但天妒英才,他在年仅38岁的年纪便早逝驾崩,生前仅留两子——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正在当富贵闲人的朱瞻墡被卷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皇位继承风波。伴随他皇位继承人的流言也随之散播开来,朱瞻墡意外的不仅仅是他皇兄过早离世,也很纳闷自己怎么就被无端的推到风口浪尖上?

原来他皇兄朱瞻基立过太子,可是朱瞻基驾崩之时,他所立太子朱祁镇才8岁,太子太小不能理政,主少国疑,必生事端,而之前的靖难之役(朱棣反朱允炆)和汉王叛乱(朱高煦反朱瞻基)这两场叔侄大战还历历在目。于是朝廷内就有一种声音传出来,谣传太子年幼,要让襄王继位,风言风语,一时甚嚣尘上。也难怪,朱瞻墡是先皇帝朱瞻基的同母兄弟,年富力强,而且颇具贤名,这让在藩地的朱瞻墡感到贤名在外,有时也是一把要命的刀,人在家中坐,有种祸从天降的感觉,就在这流言漫天飞的时候,幸好太后张氏站了出来,她召集大臣进宫,指着太子哭道:这是新天子啊!众臣高呼万岁,小太子朱祁镇得以顺利继位,稳住了大明的朝局。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朱瞻墡得以继续做他的藩王,有惊无险!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没那么简单,后面这样的天外飞锅还有惊喜等着这位王爷呢!他还要经历两次。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

朱祁镇即位为帝后,年号为正统,到了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朝边境,朱祁镇听信了太监郭敬的密报,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在河北土木堡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皇帝被抓了的消息传回京城,大臣们大惊失色,国不可一日无君,群龙无首该怎么办?让太子继位?彼时的太子朱见深才2岁,又遇到了幼主的抉择……朝中大臣一番思量讨论后,当务之急,大明王朝必须另立新君。两个人选便出现了,一个是皇帝的兄弟郕王朱祁钰(母吴贤妃),这很好理解,朱祁钰彼时20岁出头已经监国,这就是预备的继承人啊。

为什么还会有另外一个选?朝廷内的一些大臣又想到了襄王朱瞻墡,这本来和襄王无关,但仁宗诸子中,到正统十四年的时候仅剩襄和郑王还在世,襄王不仅是宣宗的同母兄弟,而且在诸王里又颇有贤名,当时张皇太后已经去世多年。朱祁镇母亲太后孙氏说到底还是有私心的,毕竟朱祁钰不是自己亲儿子,而且关系很一般,如果朱祁钰即位,那她这个太后可得让让位置了,毕竟朱祁钰的生母吴贤妃还在。必然会尊崇生母,冷落了她这个太后。而且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主要遵从的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孙太后在特殊历史情况下选择了皇叔朱瞻墡也并非毫无道理。毕竟,朱瞻墡是仁宗的嫡子,宣宗的同母胞弟,要正统性有正统性,要威望有威望,要能力有能力,确实是力挽狂澜的最佳人选。于是孙太后便想到了让小叔子襄王进京。

接到孙太后诏令的朱瞻墡,一看就知道这压根就是一个巨坑,他很有自知之明,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而小太子更是皇帝的亲儿子,论血缘他俩谁都比自己更有资格,自己常年在封地当富贵闲人,远离京城,京城里的一滩浑水,自己又何必去搅合。去是肯定不能去的,可是不去就是不奉诏,这样恐怕也会给人落一口实,于是就回信建议让太子登基,朱祁钰继续监国,回信还没到孙太后手里,她就同意让朱祁钰即位了——这孙氏,耍人呢?幸亏没答应……第二次的流言就这样被消除了,朱瞻墡不得不庆幸自己很幸运,又一次化险为夷了。这第二次天外飞锅以襄王建议立皇太子为帝而终结,说明对唾手可得的皇位表现得毫无觊觎之心,并未引起任何人的猜忌,再次脱险。但第三次就很凶险了。

明朝有一种制度,亲王有特制的金符,存放在尚宝司。亲王前往藩地时,必须随身携带金符,事后交回到尚宝司。如果皇帝宣召亲王进京,也要派使者到尚宝司领取金符,带去见亲王。张太后想召襄王朱瞻墡回京,而且让太监取来了襄王的金符,但与几位大学士商量之后,他们认为不妥,于是张太后决定由皇太子朱祁镇继位。金符也就没有退回尚宝司,而是暂时存放在后宫的暖阁当中。

这个小小的差错,后来却要了于谦等人的性命。

对于襄王金符这件事,《明史》中却有不同的说法,认为时间更晚,是在正统十四年的八月。明英宗率军亲征蒙古,在土木之变中大败,被俘。皇位空虚之时,太皇太后想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派人把襄王的金符拿到后宫,但最终并没有召回襄王。不久,襄王朱瞻墡上书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是尽快立明英宗的大儿子为皇太子,同时让郕王朱祁钰监国,并且招募勇士,谋求救回明英宗。

明景帝即位,明英宗回到北京,朱瞻墡又上书,请求明景帝经常率领群臣去看望明英宗。做为长辈,朱瞻墡的这些举动,还算是恰当的。

明景帝病重之后,局面僵持,据说当时有一个方案,就是一旦明景帝驾崩,就要迎立襄王为帝。

后来明英宗复辟,给于谦、王文等人定下的罪名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迎立外藩”,指责他们打算迎立襄王。

王文极力辩解,于谦认为这件事很简单,只要去尚宝司找到襄王的金符,就能证明他们的清白。结果在尚宝司没有找到金符,于谦等人被处死。

后来一个老太监想起来,金符早被张太后取走,于是在暖阁当中找到金符,上面蒙着厚厚的尘土。从这一点上说,于谦等人死得极冤。

原来孙太后让朱祁钰是有约定的,那就是太子之位只能是朱见深,可是这种约定历史上是很难兑现的,所以在做了三年皇帝后的朱祁钰反悔了,自己当一辈子皇帝却不能传给儿子,只能让侄子接班,这怎么可以。朱祁钰便想着要换太子了。然而骤然要废太子,阻力重重,就连自己的发妻汪皇后也要阻止(这个行为保命了),但朱祁钰铁了心要换人,不顾群臣非议反对,甚至废了汪皇后而立朱见济生母杭氏为皇后,在景泰三年将朱见深降为沂王,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的是,立完太子后的第二年,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他的儿子朱见济就夭折了。伤心过度的杭皇后身体每况愈下,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二月薨逝。六月,明代宗将杭皇后葬进自己的寿陵,希望日后与其合葬,并给了她一个“肃孝”的美谥。明英宗朱祁镇重祚后,将已经去世的侄儿朱见济由“怀献太子”降为“怀献世子”,直至南明灭亡,朱见济也没再被承认为太子。朱见济死后,群臣再次要求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一直不肯松口,一直到他病重时也不愿复立太子,于是朱瞻墡又要被卷进皇位继承风波了,这一次却要比之前凶险很多。

北京保卫战后,瓦剌也先见无法再从朱祁镇身上得到好处,再加上瓦剌内部矛盾加剧,他只得被迫与明廷义和,并将朱祁镇放返京城。其实对于朱祁镇返京,明代宗朱祁钰打心底是抵触的,也正因如此,身为太上皇的朱祁镇返京后不仅没有享受到相应待遇,反而迅速便被囚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七年里,朱祁钰不仅对南宫严密封锁,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加看管,就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朱祁镇名为太上皇,实为阶下囚。在朱祁镇最悲惨的那7年里,朱瞻墡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屡次冒险上书景帝朱祁钰,建议他善待太上皇,“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也许老天在惩罚朱祁钰不顾兄弟情义,也许是朱祁钰的运气太差,总归来说他是病倒了,看来身体健康才是所有上层建筑的根基啊。石亨等人趁景泰病重,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后废明代宗为郕王,“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杭皇后也被削去了皇后名号。明代宗死后,明英宗下令其妃嫔殉葬,若非杭皇后早死,她必殉葬,因为,她的儿子曾抢了朱见深的太子地位,“英宗复辟,尽夺景帝所授外亲官,尤恶杭氏”。

因为早死,杭皇后算是逃过了一劫,但她的身后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朱祁镇又下旨将朱祁钰的宠臣于谦、王文下狱。而于谦被石亨等人罗织的罪名里,有一条最为诛心,就是要迎立外藩之子入嗣,而这外藩,就是襄王。于谦、王文被处斩,朱祁钰死后也被废去帝号,谥为戾,即郕戾王。直到南明明安宗朱由崧时期,朱祁钰才有了庙号——代宗。朱祁钰的嫔妃除了汪氏以外都被勒令殉葬(站队是多么重要啊),汪氏被则安置在郕王府,而远在封地的襄王也闻到了危险的味道,这把火很可能要烧到自己头上了。

为了摘清自已,表示自己决无染指皇位之意,时年五十二岁的襄王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五月应朱祁镇之邀来朝,朱瞻墡在拜谒长陵、献陵等先祖皇陵后,出于对明英宗表示效忠,他向皇帝建议毁掉寿陵(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寿陵是朱祁钰为早逝的杭皇后所建,朱瞻墡也对此大加批判:“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这道奏章极具杀伤力,导致了明代宗寿陵被毁。(《明英宗实录》)这封奏疏一上,正中朱祁镇下怀,皇叔果然明事理,于是就驴下坡,按皇叔的意思办!朱祁镇下令带五千人去捣毁了杭皇后的寿陵。叔侄二人的交流非常畅快,消除了许多的嫌疑。可怜的杭皇后,生前儿子夭折,自己也早早去世,死后不仅皇后名号不被朱祁镇承认,连自己的安息之地也要被毁。襄王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虽然挺缺德,但却让朱祁镇打消了疑虑,对这位叔叔继续优待,也算是躲过了一劫。朱瞻墡的籓地原本是在长沙,到了明英宗正统元年,改到了襄阳。《明史》中说,朱瞻墡这个人“庄警有令誉”,意思是说他比较沉稳,有智慧,而且名声比较好,有口碑。

据《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五月”条载,“(襄)王还,上章言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臣不胜愤悼,……杭氏僣拟之迹而不废,虽圣德之可容,柰礼律之难恕,伏望夷其坟垣,毁其楼寝,则礼法昭明,天下幸甚!”奏章主要意思是说,明代宗、杭皇后已经被废,但其寿陵规格超标越礼,天理难容,希望明英宗“夷其坟垣,毁其楼寝”。

对于明英宗毁掉明代宗寿陵一事,《明史·景帝纪》中仅五个字,“毁所营寿陵”。翻看《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五月”条,该条载“癸酉(十一日)命工部尚书赵荣毁寿陵。初,襄王瞻墡来朝,……上章……上(明英宗)是王(襄王)言,遂命荣帅长陵等三卫官军五千人往毁之”。赵荣是明英宗的心腹,惟命是从。于是,明代宗苦心营建数年的寿陵,很快便在五千军士手里成了废墟。

从景泰七年(公元1456)六月二十二日下葬,至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五月十一日毁陵,杭皇后在地下待了不到一年。在一片挖坟掘墓的混乱中,杭皇后的梓宫下落不明,其尸骨也不知去向。除了陵墓被毁,尸骨无存,杭皇后的皇后地位也不被史官所承认,在《明史·后妃列传》中没有杭皇后单独的传记,就连清人编撰的明朝后宫著作《胜朝彤史拾遗记》中也没有专门的记载。岂不悲哉!

就这样,朱瞻墡在朱祁镇那里的猜疑消除了,风水轮流转,没过几年(天顺八年),朱祁镇也驾崩了,被他废掉的太子朱见深更名为朱见濡,即位为帝。朱见濡幼年时被朱祁钰废为沂王,对朱祁钰也许会非常憎恨,虽然朱祁镇对襄王一直优待,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朱见濡会不会对朱瞻墡心有芥蒂也未可知,朱瞻墡又忙开了,于是他又向新皇帝上书表忠心了。这次不是皇位归谁的流言问题,而是怎么样继续在新皇帝手下活着,他又提出了一些馊主意,汪氏降为郕王妃以后一直和女儿居住在郕王府,襄王建议让汪氏母女搬离郕王府,朱见濡性格宽厚,并没有像朱祁镇那样对朱祁钰一家穷追猛打,他婉拒了这个提议。朱瞻墡由此知道新皇帝宽仁,从此也就安心的养老了。新皇帝对这位老王爷也是礼遇有加,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朱瞻墡在朱见濡执政后的第十四个年头寿终正寝了,这位最牛的大明王爷,走完了他的一生,终年七十三。这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是绝对的高寿。朱瞻墡历经的七朝分别是: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朱瞻墡的最终结局堪称完美。

总结朱瞻墡3次涉险又三次脱险的原因,其一是太皇太后张氏的庇护,其二是他正确站队,始终是英宗一系的忠实拥护者,最重要的则是其三,他立场坚定,只想做个富贵闲人,对皇位从无觊觎之心。

明朝官方对其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明宪宗实录)

守礼法、远嫌疑,这六个字也概括了襄王朱瞻墡一生的行事准则,襄王这一辈子历经七朝,三次被流言传成皇位继承人,却能安然无恙,得到朝廷礼遇,平安终老,这除了他恪守本份,没有想过染指皇位之外,和他能明哲保身、适时站队表忠心也有重要关系,但是表了忠心,却要违背良心,忠心与良心之间,朱瞻墡做出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