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并不心胸狭隘 周文王也许并不仁义贤达

按照《史记》记载,文王可谓一代贤王,纣王成了反面典型,纣王囚禁文王的原因,就在于文王“太贤德”,威胁了纣王的统治。那么,真相是不是如此呢?

陕西出土了一批周朝甲骨文,上面文字改写历史,揭开了商周关系之谜,纣王囚禁文王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远非《史记》记载的这样。

1976年,在陕西关中西部,岐山、扶风两县之间,考古专家挖掘了“周原遗址”,除了各种青铜器、陶器等之外,还出土了一批甲骨文(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字的甲骨)。

所谓周原,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因此通过对周原遗址的考古,可以获取第一手史料,因此这一遗址的价值很高。

在周原遗址的甲骨文中,有两段记载触目惊心,让人看到了一个野心勃勃、咄咄逼人的周文王。至于历史上残暴不仁的纣王,对周文王可谓仁义至尽!

卜甲1号记述:周文王向商纣王先祖盟誓,要走商汤正道

所谓“商汤正道”,这代表周文王的两个思想,即:一是周武王在理论宣传上,没有完全背弃商的立国思想;二是周文王准备效仿商汤推翻夏朝一般,推翻殷商。

众所周知,史料中说的武王伐纣,是周文王死后的周武王时期,纣王荒淫无道天怒人怨到了极点,于是武王替天行道,而文王一直是商朝的忠心臣子。

然而,周朝甲骨文却清楚的说明,在周文王时期,就已经公然了“叛乱”,准备效仿商汤灭夏一般灭商。可见,周原遗址的甲骨文改写了历史,揭露了周文王的野心和商周紧张的“国际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周国臣服于商,却并非商朝的诸侯国,而是独立的“方国”。

《古本竹书记年》记载,“帝乙处殷。二年(公元前1100年), 周人伐商”。

帝乙继位不久,原本臣服于商的周国发动东进战争,但由于商周实力悬殊,最终周人打了败仗,周文王的东进战略受挫。结合文献等资料来看,周文王做了两件事:一是臣服于商朝,即所谓“文王事纣”,二是文王改变战略,转向西北与江汉流域扩张。

在陕西歧山凤雏村11号灰坑出土的甲骨文上,记录了这么一段话,证实了“文王事纣”确实存在。

殷王打猎到了帛地,周文王陪同,显然“文王事纣”的确存在。但文王臣服商朝的同时,却又野心勃勃,积极在江汉、江淮发展势力,以至“天下三分其有二”。总之,在文王的五十年中,附近的势力更惨,许多国家给他灭的灭了,降的降了,国家实力大增。

通过史料和周原遗址的记载,不难看到这样局势:周文王早就反叛殷商,不过由于实力不足打了败仗,不得不再度表面臣服于商朝,但周文王尽管不直接攻打殷商或其同盟军,却先消除西北的后方危机,再攻打汉江、江淮等地,从外围战略包围殷商,给予商朝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纣王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所以才会囚禁周文王。至于《史记》等史书记载的“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周文王太贤,所以纣王才囚禁周文王,纯属无稽之谈。

周文王“积善累德”的背后,其实是或武力征服或安抚征服,所以才有“诸侯皆向之”。面对地盘不断丢失,纣王感受到巨大压力,由此囚禁周文王。

既然如此,面对乱臣贼子,纣王为何不杀周文王呢?

到了纣王时期,周国实力日益增强,而殷商国力却在下降,尤其东夷地区叛乱不断,牵扯了殷商大量兵力,所以杀了周文王,就代表两者不死不休,这对纣王统治非常不利。

于是,纣王囚而不杀周文王,甚至还将亲妹妹嫁给周文王继续建立姻亲关系,对周国军事压力表现出了巨大的忍耐力。姬昌晚年称王(儒家非常注重这一点,姬昌晚年称王,如同谋反,这是大罪,所以欧阳修认为史书记错了,认为姬昌没有称王,由此为姬昌正名),与纣王平起平坐时,比如“衣王田,至于帛,王隹田”,纣王都一一忍耐了下来。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楚简中,有一篇《容成氏》的失传古文中,提到“文王服九邦”(纣王将文王释放之后),文王征服的九邦,多数是商朝铁杆同盟,到了这一步时,纣王都还在忍耐。当然,也可能周国用计蒙蔽了纣王,所以纣王没有太多反应。

总而言之,纣王囚禁周文王姬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国家利益博弈,而非史书记载描述的那般。至于不杀周文王,也不是周文王太贤、太仁,搞的纣王都不好意思杀,而是周国强大实力保住了周文王性命。

显然,纣王是一个亡国之君,但肯定没有史书描述的那么差;周文王是一个伟大政治家,但肯定没有史书描述的那么好,勃勃野心透过周原遗址甲骨文一目了然,之所以美名传千古,只不过再度印证“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这一句话罢了!

周朝为何那么长?

周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寿命非常长的国家,一共存在了868年,这其中一共经历了三十多个皇帝。和其他朝代相比较而言,存在时间是非常长的非常了不起。而周朝总体是由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共同组成的。所以要究其原因,为什么周朝存活这么长的时间,还是要从东周西周两个时代细细分析。

首先要感谢西周的体制制度。西周之所以能够灭掉商朝自己成立国家主要还是因为武王和周公的正确思想制度,确立了正确的国家制度。和夏朝、商朝不一样,周朝讲究的不再是名义上的共主,而是采取分封制,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以前所没有的。而这正是因为这种制度,让周朝的政权如此的稳固。还有一种制度同样也稳固了周朝的政权,那就是井田制。

其次,周朝的寿命长久离不开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公废除了以前的夏商朝原先的制度,自己创立了一种新的制度。而这种制度约束着所有人,下到普通的平民百姓,上到天子都必须受这个礼乐制度的约束。诸侯也是如此,这样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统一,民族的凝聚力就更加强大。这样一来,周朝的根基也就更加稳固。

第三,周公非常有先见之明,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对周边东部地区进行了管理,刚开始,周公这么做只是为了不让东部地区的人有反抗之心。建立了成周。而成周的建立也恰恰给西周一个退路。如果没有成周,可能后来就不会有可以迁徙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东周。

最后还是分封制的优越性。分封制就是让天子的权利不再大过天,底下的诸侯也有很大的权利,这样的好处就是底下的诸侯不会因为权利受剥削而去撺掇王权,所以说明分封制是非常明智的一个决定。虽然表现看上去,皇帝的权利不是很大不能够很好的管束到各个诸侯,但是从长远的利益上来说。这是非常明智的。特别是到了东周时候,诸侯的权力越来越大,而君主权利也越来越弱。到了最后,已经差不多形同虚设了,没有哪个诸侯会傻到冒着被其他诸侯围攻的危险去撺掇王位。而这也恰恰维护了王权的安全。也就能让周朝持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