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如何得到越南,又失去越南的?

来源:环球情报员

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以“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为由,宣布从安南撤兵,结束了明朝对越南20年的统治。

随后,得胜的安南起义军头领黎利建立后黎朝,越南得以复国。1428年,明朝正式废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中原最后一次试图将红河平原兼并的努力宣告失败。

一、 汉唐故土

自秦汉以来,越南北部就一直被中国直接统治,然而此地偏远,交通不便,土人众多,中原王朝难以控制同化,所以统治根基一直不稳。

939年,安南地方势力趁中原内乱,击败南汉获得独立,称安南国。宋元之时,虽时有矛盾,但中越双方大体仍保持较稳定的宗藩关系。

二、南国乱起

1368年,朱元璋横扫群雄建立明朝,新王朝的地缘形势相当严峻:北境,云南还存在大量残元势力,东南沿海倭寇也开始袭扰。

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前朝东征西讨的国策,除对残余蒙古势力进行打击外,对周边地区的态度转向怀柔,在朱元璋主编的《皇明祖训》中,他开列15个“不征之国”,告诫子孙不要乱起刀兵,而安南也是其中之一。

▲朱元璋设“不征之国”也是希望以怀柔政策改善元朝时严重恶化的中外关系并重塑“宗藩体系”

然而,这些邻国一方面与中原王朝的地缘利益联系紧密,另一方面也与“天朝上国”的权威尊严息息相关,不和这些地方起纠纷毫无可能,果然,安南的内乱引起了明朝的注意。

14世纪末,安南的陈朝衰落,1400年,权臣胡季犛篡位建立胡朝,由于对明朝可能的干预极为忌惮,胡便长期向明朝隐瞒此事。

1403年,朱棣抢得皇位后,胡氏似乎嗅到了机会,胡汉苍(胡季犛之子)以权理安南国事的称号向刚继位的朱棣上表,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是陈朝皇帝之甥并受推戴,请求明朝册封为安南国王

▲胡季犛

对此事怀疑的朱棣派人前往安南调查,但胡氏早已掌握大局,自然不可能让明使查到什么,找不到证据的朱棣便封胡汉苍为王。

之后,明朝开始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对劲,首先,不断有陈氏遗民前往中国控诉胡氏暴虐,其次,安南又频繁骚扰中越边境和邻国占城,令边境动荡不安。

1406年,陈朝王室来华向朝廷控诉胡氏的种种恶行,朱棣派兵护送他们返回越南,途中却不料被胡军伏击,陈王室被凌迟处死。这件事终于彻底激怒了朱棣。

三、王师南下

现在看来,胡朝也好,陈朝也罢,都是越南内政,和明朝有何关系?

至于安南和占城开战,那更与明朝无关,顶多是一些边境纠纷,这些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解决,为何明朝却会大动干戈?

但当时,东亚是以“华夷观念”和“宗藩体制”为中心的,各藩属国需向中国称臣纳贡,以示恭顺。

但老大的位置也不能白坐,作为“宗主国”,保证“臣子”政权的安全是中国的义务,也事关“天朝上国”的威严

▲宗藩体系在清末才崩溃

对于推翻了异族统治的明朝而言,维护“宗藩制度”才能标志自己是中华正统,尤其是得国不正的朱棣更为敏感。

胡朝似乎不把明朝放在眼里。一方面,他们威胁了南疆的安全,侵略了占城,妨碍明朝行使宗主权,另一方面,他们伏击明军,并凌迟前王室,触发了朱棣的敏感神经,冒犯了“宗主国”的威严。

如再不出手,这老大就没法当了,所以,南征势在必行!

此时的明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朝廷里各大臣早被安南的胡作非为所激怒,几乎全体支持南征。

安南则可谓内外交困,国内被胡氏暴政搞得天怒人怨,国外又和占城交战。因此,明军的南征极为顺利,明朝痛斥胡氏暴政,并宣称出兵是“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

1406年7月,明军分两路进入安南,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明军势如破竹,攻克多个要塞并歼灭胡军主力 , 于1407年5月将胡氏父子活捉。

不到一年结束战斗,可谓干净利落。

▲胡朝(1400-1407),仅存在7年的短命王朝

四、得而复失

明朝已经达到了灭亡胡朝的目的,但之后处理安南的方式却非常令人意外—直接吞并!

明朝本希望找到一个能为安南各阶层所接受,又符合大明利益的统治者,最理想的人选自然是前国王陈氏后裔。

事实上明朝也做过此类尝试,比如在安南国内寻找过能当国王的合适人选,但这些努力并没有成功。

最后,明朝决定亲自上台,宣称陈朝子孙已灭绝,无人继承,又受安南官吏 “原复古郡县”的请求,将当地改名“交址”, 准备直接统治。

1407年农历6月,明朝在安南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建立起府、州、县的中央直辖方式,正式把安南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可此时明军不再受欢迎,交趾地区叛乱不断,虽在强悍的明军扫荡下,动乱被悉数平定,但明朝在安南却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局势愈发震荡

1418年2月7日,清化省蓝山乡的黎利在家乡发动起义,拉开了“蓝山起义”的序幕,他很快整合了安南的反明势力,在越中地区做大,成为明军的心腹大患。

1426年,黎利在崒洞之役打败明征夷将军王通,次年,又在支棱之役中击败明朝援军,击杀大将柳升。

▲蓝山起义图,黎利的军事政治策略极为妥当,使得明朝势力被逐渐蚕食

此时明朝在安南统治已经崩溃,安南成为空耗财政的无底洞,王通见大势已去,便一边向朝廷汇报,一边与黎利议和。

最后,明宣宗决定撤兵。黎利发布《平吴大诰》,正式称帝,建立后黎朝。

▲越南每年一度的“蓝京文化节”,纪念民族英雄黎利

五、成败有数

1406年,大明数十万大军南征,仅一年便横扫南疆,恢复汉唐故土,不可谓不威武。

1427年,在接连损兵折将后,明朝被迫从南疆小国撤军,20年经营毁于一旦,不可谓不狼狈。

成败有数,明朝的这次行动,到底失败在何处呢?

胡氏乱政,明军讨伐无可非议,这不仅符合传统道义,也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当举动,因此,由于朝廷团结,军略得当,安南人民支持,明军的南征相当顺利,仅一年便取得全胜。

可之后明朝选择直接兼并,这一招数并不高明。一开始,明军的目的仅是打掉不安分的胡朝,扶持亲明势力作为“代理人”,但前期军事行动过于顺利,使明朝出现了自大情绪,遂决定将安南直辖。

▲939年以来,只有1407-1427这20年中国地图上仍会出现交趾

吞并不能说完全没有理由,诸如“此地为汉唐故土”,“陈氏子孙绝灭”,“受安南官吏请求”等。

但是,安南毕竟已立国近500年,当地人早已习惯自成一国,直接兼并会面临极大阻力,增加治理成本。

当然,也不能说吞并就是好大喜功,明朝有自己的战略考量。

通过兼并越南,明朝希望提升其在整个西南地区的统治力,并对暹罗,缅甸等地形成威慑,再配合郑和的船队巩固其在东南亚后花园的传统地位。

而且,15世纪并不是民族主义的世纪,安南与中国文化相近,如果执政得当,“消化”这块土地也并非不可能。

▲郑和下西洋图,明成祖时期对外进取的雄心很大

可遗憾的是,明朝连出昏招。

平心而论,对于如何安置这个地方,明朝做了大量工作,如网罗各类人才送往中国深造,安排官吏时给本地人留名额等。

但总体来说,明朝在安南的吏治相当失败,地理位置的偏远令大部分官吏不愿去那里任职,所以,安南的各级官吏都是流放或贬谪过去的,总体素质极差,让这些贪官污吏治理安南,只会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困扰。

▲马琪,朱棣亲信宦官,交趾监军,在安南无恶不作,引起大量叛乱。

明朝的军事策略更是不当,新拓之地本应当找一位有威望、熟知民情的老将统领全局,英国公张辅自然是不二人选。

事实上,当明朝已经意识到治理安南出现的问题时,也派了张辅去治理安南。在那里,张辅改用怀柔政策,与民生息,平定叛乱,安稳了局势。

可当时北方蒙古入侵,再加上朱棣又忌惮张辅拥兵自重,便频繁调离张辅,令明朝在安南的统治根基不稳。一旦乱势形成,安南就会彻底失控。

永乐时的下西洋,征蒙古,和迁都北京都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令明宣宗继位后的国策趋向保守,黎利趁机做大,双方实力对比陷入“此消彼长”的困局,明朝深陷泥潭,被迫撤兵。

▲明宣宗采取全线收缩的策略:弃交趾,取消下西洋,废奴儿干都司等,试图让明朝恢复国力,打造出“仁宣之治”,却也为日后埋下隐患

“弃交趾”虽是明止血的正常举措,但却极大损害了明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威信,并引发一系列地缘地震,外藩多不来朝贡,西南其它宣慰司也陆续被缅甸等国蚕食。

尽管明宣宗后仍进行了最后一次“下西洋”,试图挽回局势,但明朝在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的消失,以及东南亚朝贡体系的松散与瓦解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