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鸨行动,德国国防军的复苏之战

来源:战略论

“猎鸨”行动是德军第11集团军于1942年5月发起的一场大规模进攻行动,旨在夺取位于克里木半岛东部的刻赤半岛。鉴于德军主力将深入高加索作战,必须彻底消除克里米亚半岛苏军对德军形成的纵深侧翼危险。德军第11集团军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但是他们拥有一位杰出的指挥官,那就是德军总参谋部最后一位战略天才—曼施坦因。在短短的十天内,德军第11集团军就打垮了坚守于刻赤半岛的3个苏军集团军,取得一场经典的围歼战胜利,德军仅仅 以7500人的代价歼灭了17万苏军。本文将从战役角度详细分析德军和苏军各自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为大家解析德军是如何在劣势兵力下取得战役自由的?而苏军又为何如此迅速而又彻底的遭遇失败?


德军装甲部队

1942年5月刻赤半岛的形势

德军第11集团军于1941年11月中旬占领了刻赤半岛,但由于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需要大量的兵力,德军仅在刻赤半岛部署1个步兵师(第46步兵师)遂行防御。在冬季大规模反击战役中,苏军利用德军刻赤半岛防御薄弱的缺点,于1942年 1月份实施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先后将3个集团军的兵力运往了刻赤半岛,德军第46步兵师为了避免合围而选择撤出刻赤半岛,于是刻赤半岛再度回到苏军手中。此后双方都将注意力转到了刻赤半岛,苏军以三个集团军先后三次发起大规模进攻,意图从刻赤半岛冲入克里木,但都被德军第11集团军顽强的防御所阻。1942年5月,战线稳定在刻赤半岛的瓶颈地带(正面最最窄处,这有利于防守),苏军在北端形成了一个向西的突出部。刻赤半岛最大的特点就是两边都是大海,这样就使得作战双方都无法实施侧翼迂回行动(此时双方都没偶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能力),要想取得战役自由就必须正面突破对方的防线。


克里木半岛

苏军的军事部署

按照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意图,投入三个新锐集团军绝不只是为了占领一个刻赤半岛,而是以刻赤半岛为桥头堡攻入克里木半岛腹地,解除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包围,并联合要塞守军一起歼灭或重创德军第11集团军,将其整个逐出克里木半岛。苏军为了统一指挥克里木的作战行动,专门成立了克里木方面军,下辖刻赤半岛的三个集团军(第44、47、51集团军)和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滨海集团军。


苏军克里木方面军防御部署

由于此前刻赤半岛的苏军集团连续发起了三场大规模攻势(伤亡超过40%),暂时无力继续发起攻势,因此暂时转入了防御,以等待后续新锐部队和作战物资的集结。苏军总共构筑了三条防线,分别是前沿阵地、第二道防线(距离前沿阵地8公里)和第三道防线(距离第二防线56公里),进行大纵深的防御部署。鉴于苏军拥有两倍以上的兵力优势,苏军是可以做到这样的纵深防御部署的,这是抗拒德军突击的有效防御方式。不过正如前面所述,苏军转入防御只是暂时的,一旦兵力兵器完成补充,苏军还会继续发起进攻。因此,虽然苏军构筑了纵深的防御阵地,但是主要兵力还是集中在前沿阵地。而且考虑到北部的突出部是今后理想的进攻出发地,苏军认为德军会先拔出这个危险的突出部,为了守住这个突出部,苏军将2个集团军都部署到这里,在南部战线则部署了1个个集团军。总的来说,克里木方面军的部署倾向于进攻而不是防御。


苏军防御阵地

德军进军计划

德军第11集团军的进攻计划是针对苏军的防御特点而制定的,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是一位优秀的总参谋部军官,是德式运动战的坚决支持者,他将很快在东线证明自己在机动作战方面的天赋。曼施坦因一开始就主张歼灭刻赤半岛的苏军而不是击退他们,因为从战术角度来看,随着德军向前推进,正面战线将不断扩展,最终由最初的18公里增加到40公里,如此德军的进攻力量就会随着进攻正面的扩展而变得分散,德军在兵力上的劣势就更加明显,而苏军在兵力上的优势就会更加突出,德军的攻势必将衰竭,战局将再度陷入僵持。


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

基于上述的作战思想,曼施坦因要求不仅要从正面突破苏军的防线,而且还要迅速向敌军的纵深后方挺进,并且在行进中歼灭苏军主力,防止其后撤到第2和第3道防线。鉴于苏军将三分之二的兵力都部署在北面的突出部防线,南面的防线较薄弱,曼施坦因决定在南部战线寻求决定的突破,在南部战线展开了主力第30军,辖第22装甲师、第28轻装师、第50、132、170步兵师,步兵师都负责从正面打开突破口,然后第22装甲师和第28轻装师将立刻向纵深突击,随后向北迂回包围突出部的苏军主力。由于快速部队向北迂回后会暴露出侧翼,而又没有多余的装甲师可供使用,曼施坦因决定组建一个临时的机动兵团继续向东推进,阻止外围苏军发起可能的反击,同时破坏苏军在后方重建防线的企图。这个机动兵团由德军第22侦察营、第560反坦克连、1个摩托化步兵连和2个罗马尼亚摩托化骑兵团组成,相当于一个旅级作战单位。另外,在北部战线将展开第42军,该军仅辖德军第46步兵师和三个罗马尼亚步兵师(罗马尼亚第7军),负责牵制当面苏军主力部队,采取各种欺骗行动造成德军主力部署于此的假象。德军第11集团军直属炮兵和空军将全部加强给南部的第30军,以帮助其迅速突破防线。为了加快突破速度,德军还策划了一场小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一个步兵营将乘坐冲锋舟在苏军阵地的后方实施登陆,尽可能的打乱苏军的防御部署。


德军“猎鸨”行动作战计划

战役经过

5月8日凌晨,“猎鸨”行动正式开始,德军炮兵开始对苏军前沿阵地实施大规模的炮击,不久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群也加入了进攻,苏军阵地遭到全面的火力压制。南翼的三个德军师先后突破了苏军的前沿阵地,成功的为第22装甲师和临时机动旅打开了突破口。第二天德军快读部队投入了进攻,开始向苏军的纵深后方挺进,由于当天下了场大雨,延误了德军的前进速度,不过苏军同样也无法在这种天气迅速向后撤退。第三天下午,德军第22装甲师完成了向北的迂回机动,合围了苏军两个集团军,至此刻赤半岛战场上的胜负已经决定。


德军装甲部队

当德军主力在忙于歼灭北部合围圈里的苏军时,另一支德军快速部队(临时机动旅)则继续 向东突击,他们越过了撤退中的苏军队列,迅速突破了苏军的第2和第 3道防线,使苏军重建防线的企图完全破灭。德军临时机动旅发挥了不亚于一个装甲师的作用,完全脱离大部队深入苏军后方作战,再次向人们证明,机动部队最好的侧翼掩护就是不停的前进,一刻也不停止。由于临时机动旅长时间在敌后作战,物资消耗极快,不得不由空军运输机进行紧急空投,因此这场纵深的突击也有空军的一份功劳。德军主力在围歼掉包围圈的苏军后,全线转入了追击,而苏军由于未能重建起新的防线,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溃退,剩余的苏军在撤退到海边后最终被德军歼灭 ,仅有少数部队从海上乘船撤退。至5月18日,德军第11集团军完全占领了刻赤半岛,三个苏军集团军被歼灭,“猎鸨”行动宣告结束。


苏军抵抗德军进攻

战役总结

苏军总参谋部曾对克里木方面军的失败进行了总结,认为方面军司令部存在严重的过错,最主要是没能认清楚出严峻的前线形势,对于德军的进攻严重性估计的不够,因而未能完全按照防御作战遂行部署,战役布局仍旧是按进攻态势进行部署,这直接导致部队部署的过于靠前,而且在后方缺乏强有力的战役预备队,因而当的德军达成突破后,苏军完全没有能力应付德军快速部队的纵深突击,导致整个方面军都处于被包围的不利态势。方面军司令部没有及时加强南翼第44集团军的防线,而仍旧加强北翼突出部的力量,企图在完成准备后继续向德军发起进攻,但是进攻一拖再拖,防御也没有做好,结果在德军的进攻下完全崩溃了。战役结束后,苏军克里木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员全部遭到了严厉的处分。


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群

德军第11集团军虽然在总兵力上不占优势,但是在一开始德军就寄希望于一场运动战,而不是阵地战,这样德军就可以利用不停的机动来在关键方向上形成兵力优势,德军第11集团军没有足够的快速部队遂行机动作战,但是该集团军创造性的组建了一支临时的机动兵团,在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并非是巧合,而是德军自始至终都在追求战役机动并尽一切可能加以实现的结果。此外,在这场战役中,德国空军发挥了不亚于陆军的重要作用,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的空军(第4航空队)都加强给了第11集团军,因此德军在刻赤半岛保持着绝对的控制权,加上该半岛面积狭小 ,又集中了大量苏军,德国空军的效力也就倍增了,几乎每天都有数千架次的出击次数 ,德国空军首次遂行了一场“战役级别的空中作战”。“猎鸨”行动证明德国国防军仍旧具有实施大规模运动战的失利和能力,在战役级的机动作战方面,德军远超过苏军,而以曼施坦因为首的德军总参谋部军官们也再次证明他们依旧是最优秀的战役 、战术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