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印刷术是欧洲乃至韩国发明的,跟中国无关,该怎样看待
来源: 文史宴
关于中国对印刷术的贡献,近年来在大众媒体中颇有一些争议,这主要是因为三方面的误解,本文会将这些误解全面澄清。中国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因为汉字不适用于活字印刷,所以长期以雕版印刷为主流,有人蓄意不提雕版印刷,而说活字印刷是近代欧洲的谷登堡甚至说是韩国人发明的,太不讲武德了。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关于中国对印刷术的贡献,近年来在大众媒体中颇有一些争议,这主要是因为三方面的误解:
一是在“印刷”的定义上有不清晰之处,二是对韩国出土的一些古代印刷品认知有误,三是过于轻视雕版印刷,把印刷术的内涵缩小为活字印刷。
本文将会从整体上详细介绍印刷术,澄清这些误区。
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叫印刷术
印刷术,这个词只从字面上看,意思是有些模糊不清的。
五六千年前的苏美尔人,用滚筒式印章在尚未烘干的泥板上滚出印记,叫不叫印刷?印度人用泥制佛像沾墨水捺印在绢纸上,叫不叫印刷?有观点认为印刷术源于苏美尔人、印度人,就是认为这些都算印刷。
那么,如果以同样的标准考察,中国秦代的印章、封泥算不算印刷?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用陶拍在陶器上拍出花纹,算不算印刷?如果这些也算印刷,那中国岂不是在八千年前就发明了印刷术?
印刷术的概念还是必须精准界定
所以,我们还是必须给印刷术一个精准的定义,那就是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印版(无论是雕版还是活字版),批量复制书籍的技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印刷术确实是中国发明的无疑。
印刷术的发明,有两个前提,一是一系列中外技术的叠加,为印刷术准备了条件;二是中国社会对印刷术有需求,人们有意去发明这样的技术。
在印刷术诞生之前,一方面中国有文字、有纸张、有墨水,这是印刷术必须的材料,印度就是因为长期没有廉价纸张,捺印技术仅在贵重的绢纸上使用,无法普及和升华。另一方面中国有印章技术、拓印技术、印花技术,这些是印刷术在技术上的先导。
印章是从欧洲到东亚广泛存在的,可以在其他介质上重复印制文字,最早的印章是两河流域的滚筒式印章,应该是印章的起源,苏美尔文明首创印章确实了不起,但这并不是很复杂的技术,传入各地后都被内化到各文明之中了。
印花技术是用各种雕刻花纹的木板,在纺织物上印出花纹的技术,出现于4000年前的印度。在秦汉时代,印花技术已经传入中国,马王堆汉墓就有印花纱出土,这项技术虽然源于域外,但到印刷术出现前夕,也已经内化进华夏文明一段时间了。
拓印技术则是中国独有的技术,也是印刷术最主要的灵感来源。
东汉后期,汉灵帝令大书法家蔡邕书写儒家七部经书,刻为石碑,立于太学,作为标准文本,供人校正自己手上的经籍,史称《熹平石经》。人们用纸张快速复制石碑文字,拓印技术因而出现,直到隋朝,秘府中仍有《熹平石经》拓本。
至于社会需求,则主要是两晋以来,佛教盛行,隋唐社会需要大量的佛经和佛像,人们手抄的佛经写本效率太低,手绘的佛像效率更低,需要有一种快速复制佛经、佛像的办法。
此外,社会对于指导农时的年历、为考科举练字用的字帖,需求量也很大,但年历的抄写工程量较大、字帖必须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一般人抄写起不到指导效果,所以也急需大量复制的技术。
中外技术差不多累积到位了,社会又有需求,雕版印刷就应运而生了。
雕版印刷是中国印刷术的主流
雕版印刷的核心内涵,来自于中国特有的石碑拓印技术。从技术上来说,雕版印刷的手法跟拓印极为相似,只是过程完全反过来;从思路上来说,雕版印刷不过是把石碑碑文缩小到书本大小,像石碑拓印一样进行批量复制。
所以,雕版印刷即便受到了捺印等外来技术的影响,但本质上还是中国社会自然生发出来的中国技术。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据荣宝斋专家冯鹏生考证,是《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该印刷品上半部分是南无最胜佛与两名侍从,下半部分是一栏文字,印制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8年)。
目前考证出的最早的印刷品是隋朝的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初的捺印千佛像也很有名,但这些佛像是用泥制佛像沾墨一个个捺印上去的,不是雕版印刷,这种捺印方式与雕版印刷的内涵截然不同,不是中国印刷术的主流。
现存最早的印本书,则有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妙法莲华经》,和韩国庆州发现的《无垢敬光大陀罗尼经》两种,里面都使用了武则天发明的新字,这些字在武则天退位后不久就被废除,所以可以判定这二者都是印刷于武周时期。
韩国有人因此主张是韩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但当时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并不在武周统治下,《陀罗尼经》中却使用了武周文字,当是在中土印刷,由遣唐僧人带回新罗的。
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日期、有扉页画、体现印刷技术走向完善的印刷品,则是斯坦因从敦煌盗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波若波罗密经》,现存大英博物馆。
综合以上文物来看,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没有疑义,明人胡应麟对雕版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的总结,也与此若合符节。
唐代的雕版印刷,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佛教显宗的论著、密宗的咒语、用来崇拜的佛像,是主要的印刷品类。
到了唐末五代,经过唐武宗会昌灭佛,佛教注重经典研究的各宗派陷入衰落,儒学复兴,且五代十国军争之世需要军政学问,所以五代的雕版印刷以儒学和实学书籍为主,这也是“唐宋变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宋代重视文教,社会文化水平大增,雕版印刷蓬勃发展,官方刻印、书坊刻印和私家刻印都十分繁荣,且遍及全国各地,纸张、墨水、刻印技术也有很大改善,且辽、金、夏等少民政权的印刷业也有所发展,宋、辽、金、夏、回鹘的活字印刷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元代的雕版印刷在宋代的基础上依然繁荣,发明了朱、墨两色套印技术,且借助各汗国共主的身份,把雕版印刷向更远方的世界推广。
唐宋元,基本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顶峰,与秦汉、明清相比,国家对社会管控较轻,社会拥有较强的与国家博弈的能力,一些长期积累的软传统对政治权力有较大制约,社会获得较大发展,氛围也相对自由,这与印刷术的大发展是同步的,中国其他科技、文化领域的开创性成果,也多数集中在这段时间内。
唐宋时代,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已经传到朝鲜、日本,且也传入了伊斯兰世界,但是受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冷遇。
伊斯兰世界迅速接受了中国的造纸术,却排斥印刷术,原因有不同说法,有说早期雕版是用猪鬃清扫,伊斯兰教视猪为肮脏之物,他们的书籍都会提到真主的名字,不愿意让真主的名字被肮脏的猪鬃污染;也有说伊斯兰世界视书籍为神圣物品,需要以手抄来显示虔诚,所以不肯印刷。
蒙古人统治波斯的伊尔汗国时代,首都大不里士曾经印制中式纸币,想要发行纸币来掠夺民财,但伊斯兰世界的平民可没有东亚温顺,面对超发纸币带来的通货膨胀,他们群起反抗,迫使汗国终止了印刷的尝试。
此后直到18世纪,伊斯兰世界才在世界文化进步的压力下重新开办印刷厂。
不过,大不里士印制的纸币流入欧洲,与马可·波罗等商人带回来的纸牌一起,推动了欧洲采用雕版印刷。15世纪,欧洲的雕版印刷已经从德国南部和威尼斯普及到中欧大部分地区,威尼斯也成为欧洲印刷业的中心。
当时,欧洲人用雕版印刷纸币、纸牌、宗教画像和书籍,欧洲早期印刷的书籍全用中国技术,与元代线装书非常相似,而雕版印刷的流行,最终也促使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近代活字印刷机——他年轻时从事过雕版印刷工作。
活字印刷在中国从未大行
关于中国与印刷术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活字印刷方面。
大众印象中,活字印刷是北宋匠人毕升在11世纪发明的,但毕升此人只有《梦溪笔谈》的孤证,而且没有泥活字实物和印刷品佐证,学界关于毕升的生平、泥活字的推广程度和印刷效果,都有一些争议。
韩国据此宣称,王氏高丽时代的文献《新印详定礼文》题跋中提到,武人政权的首领崔怡在蒙古入侵、高丽朝廷退往江华岛时(公元1234年),“遂用铸字印成二十八本,分附诸司藏之”,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的记载。
韩国又宣称1377年用金属活字刊印的《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本”,并得到联合国承认。
更有声音宣称毕升的记载不可信,不但金属活字,连活字印刷术都是韩国发明的。
其实,即使搁置泥活字不谈,中国也是率先使用金属活字的国家。宋朝印刷交钞时,为了防伪和管理,每张票面上有用千字文编的编号和发行机构官员的花押,这部分内容每张交钞上都不同,是在钞版上事先留出空缺,放入铜活字印刷的。
此外,宋末元初的王祯在《农书》中介绍了南宋的锡活字,只是说印刷效果不甚理想。
可以说韩国对金属活字的发展和改善有其贡献,但活字印刷以及金属活字的发明权仍应归属中国无疑。
而且,不能仅把中国等同于宋朝,宋朝周边的辽、西夏、回鹘也都属广义的中国文化圈,也都对活字印刷术有自身的贡献。
近年有收藏家宣称发现了比毕升的泥活字还要早100多年的契丹石活字,若是属实,则宋、夏、高丽的活字都是传承的契丹活字技术;西夏有泥活字印刷的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传世;西州回鹘则改进了木活字。
而且,由于回鹘文是表音的字母文字而非表意文字,其活字印刷对包括欧洲在内的表音文字世界更具启发意义。
不过,活字印刷虽然最早出现在中国,但从未成为中国印刷的主流,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使用活字印刷远不如雕版印刷方便。
首先,汉字光常用字就有两三千个,不像字母文字一般只有几十个字母,这就需要准备巨大的字库,排字时找字很慢,效率很低;
其次,活字印刷需要工人识字才能找字排版,而雕版印刷的工人只需要对着写好的文字刻版即可,并不需要认识这些文字,所以活字印刷工的成本太高,令活字印刷难以盈利;
此外,活字印刷在排版的整齐度、刻字的一致度、油墨的适应度上都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无法改善,但在已经十分完善的雕版印刷面前,国人没有动力去改善。
基于以上原因,即便活字印刷此后有所改进,比如元代的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和更好用的木活字,但直到清朝,雕版印刷仍然是中国印刷的绝对主流。因为活字印刷在中国都没有流行起来,外传的力度自然也远不及雕版印刷。
因此,欧洲学者多认为谷登堡在1448年独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且制造了机械操作的活字印刷机,开启了近代印刷业,更有人不承认雕版印刷是印刷术,认为活字印刷才能叫做印刷术,因而主张近代欧洲是独立发明的印刷术,与中国无关。
但此说不符合事实。
首先,谷登堡年轻时从事过雕版印刷的工作,至少是受到过雕版印刷的启发;
其次,在谷登堡之前,欧洲也出现过零星的活字印刷,法国学者格斯曼认为是畏兀儿人(即回鹘人)的字母文活字先传给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人再将其传入荷兰,因为畏兀儿、亚美尼亚、欧洲用的都是字母文字,所以很快传布开来,荷兰人劳伦斯·柯斯特·冯·哈尔兰姆、德国银匠普罗科普·瓦尔德福格尔都曾经用活字印刷过书籍,这些都可能影响到谷登堡;
此外,格斯曼认为活字印刷还通过丝绸之路从俄罗斯传入了东欧,传说谷登堡是在丝绸之路西端的终点布拉格学会了活字印刷。
无论如何,谷登堡重新发明的活字印刷都有受到中国印刷术的影响,有争议的只是影响多少的问题。
谷登堡发明印刷机
是有受到中国影响的
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以后,十分适应表音文字的特点,印刷工只需要从几十个字母中选字,只需要认识几十个字母也比认识两三千个汉字简单得多,不会明显推高印刷工的人力成本。
于是,在中国一直很边缘的活字印刷术却大行于近代欧洲,配合谷登堡发明的印刷机,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是欧洲为活字印刷术赋予了新生。
印刷机则完全是谷登堡或者说欧洲的贡献,谷登堡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引入欧洲机械的力量,使得印刷速度大大提高,此后的欧洲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多般改进,促成了教育的发展,读写的普及,报刊的诞生,全方位推动了近现代文明的出现。
而这一系列技术最终又在晚清回传到印刷术的老家中国,高效率的近代技术最终取代了古老的雕版印刷,同时也将中国推入近代世界。
中国在古代社会的巅峰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的相对富裕和开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诞生了雕版印刷,不但持久地哺育着中国的知识人,而且影响了全世界。
随后产生的活字印刷,因为不适应表意文字,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位置,但是在欧洲则因为与表音文字的匹配而得以大行。
不过,中国明清时代对社会的严厉管制,使得社会获活力尽丧,雕版印刷丧失了机械化的机会,而欧洲则将活字印刷机械化,开启了近代的印刷工业,极大地推动了文明进展,远远地超越了印刷术的故乡中国,其中关窍值得深思。
当然,到了近现代,中国吸收西方近代技术,在印刷方面也有自己的发明,如林语堂的明快打字机、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等。
印刷技术不算很高深的科技,不需要发达的工业系统作为前提,东西方可以轻松地互相学习,不会对对方形成多大的优势,现代社会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自由的氛围和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