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的四大绝响王牌-黑豹中型坦克
来源:历史有悲有喜
纳粹在灭亡之前还有数量众多的新式武器和设计蓝图,包括可怕的化学武器沙林神经毒气,接近成功的小型核弹,投入使用的制导导弹(Hs293击毁击伤数十艘盟军船只,X1击毁罗马号战列舰),速度接近音速的Ar234喷气式轰炸机等等。
但是,老萨翻翻书籍,觉得还是应该说说大量投入使用,但是似乎又不那么超时代的武器。
在二战后期,有一种武器是每一个盟军和苏军人员都非常恐惧的,也是他们随时可能遭遇到的,那就是数量众多的德军新式坦克――黑豹中型坦克。
盟军坦克手的恶梦――黑豹中型坦克
元首的改革
希特勒上台以后,这个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痛定思痛,和军方高层开始研究一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军方高层和希特勒很快得到一致的意见,施里芬计划的失败才是关键。
当时德国在西线面对着法国英国,东线又面对着沙俄。法国英国都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军事工业强国,沙俄也具备长期出动400万以上部队的能力。
当时德国的军力虽然强大,但是并不具备两线作战的能力,加上本国缺乏长期作战的资源,必须速战速决。
施里芬计划也就是避免两线作战的决定性计划,计划要求德军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大部分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西线的法国,消除西线的威胁,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较弱的俄国,将其击败,获得大战的全面胜利。
德军实际作战初期非常顺利,在一个月内占领了法国北部,还打到巴黎近郊迫使法国迁都,还重创了法军主力。
不过好景不长,在几天以后的马恩河战役中,德军出动150万主力,歼灭了英法联军110万部队中的30万。但是德军未能突破他们的阵地防御工事,无法再继续推进占领法国,未能实现施里芬计划。
之后德国陷入持久的阵地战,每次战役中,德国都在战术上都占上风,消灭比自己损失多得多的敌人。但是他们无力长期维持战争,在东线西线的消耗中,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终于轰然崩溃。
希特勒当时是西线战线的一个普通士兵,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帝国的解体。
他认为,德国之所以会失败,就是施里芬计划的失败。二战中,德国如果想获胜,还是必须在短期内占领法国,避免进入持久作战(东线苏联领土面积太大,地跨两个大洲,无法短时间将其彻底击败)。
而想实现这一切,依靠传统的步兵作战,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英法联军有数百万之众,而且法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大,便于英法军队回援。德国步兵即使初期有一定的突破,也很容易被回防增援的盟军抵挡住。
希特勒认为,只有具备快速突破能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才能实现这点,把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就可以赶在英法回援之前击溃其防御体系,实现战略的目的,所以德国的坦克部队就是德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说了这么多,该说说德国的坦克部队发展了。
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
一战结束后的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坦克,德国只好巧妙的回避条约上的内容。
1931年,德国的摩托化部队只有几辆陈旧的装甲侦察车和几个摩托车连。到1932年,参加演习的摩托化分队还在使用模型坦克。
1931年,大名鼎鼎的闪击战之父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出任国防军摩托运输部队总监(1934年古德里安被希特勒任命为装甲兵总监。),全面推动了德军坦克研发工作的发展。
古德里安有个完美的坦克发展蓝图,但是当时的坦克确实还是个新鲜玩意,德国现有的技术力量太弱,没法一步到位,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初期发展以仿造为主,发展技术简单的轻型坦克。
1932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根据著名的英国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仿造出了3辆样车,也就是德国1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1。
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影响,改型坦克是以民用的名义生产出来的,出厂代号就叫做克虏伯1型农用拖拉机。
该坦克重量是5.5吨,成员只有2人,装甲厚度仅仅为10毫米左右,车身装甲极薄。1型坦克由于设计局限,全车有许多开口,缝隙和接合处,使得这种坦克只能勉强挡住敌方轻武器的打击。
坦克火力很弱,只配备2挺7.92毫米MG13机关枪,没有安装火炮,只能杀伤敌方士兵。
1型坦克采用克虏伯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60马力,越野最大时速37公里,公路最大行程200公里,机动性还相当不错。
1型坦克高度和长度都太小,导致内部空间狭窄,虽然只有两名乘员,仍然让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二战中的德国士兵很多个头超过1米78,这样的士兵是无法钻入1型坦克作战。
另外,由于设计不合理,车长的视野非常小。很多战斗中,车长只能被迫将半个身子长时间伸出车子进行观察。谁都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
1型坦克火力和防御能力都很弱,尤其是只装备机枪,既不能对付敌方工事,也不能对付敌方坦克和装甲车,而这些都是坦克打击的主要目标,所以1型实战中的作用非常小,主要用作德军装甲部队的训练和德军的技术储备(几乎所有德国装甲兵都是在1型坦克上完成他们的全部训练课程)。
除了在1935年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以外,1型坦克在之后的战斗中,主要被改造为辅助车辆参战,比如自行火炮,装甲指挥车,弹药输送车,自行高炮,装甲抢救车,甚至还有喷火坦克。
德国国防军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但是由于德军实战中服役坦克数量不足,1型坦克在波兰,法兰西,苏德战场都被投入战场使用,直到1942年初,1型才正式全部退役。坦克从战场上送到后方,主要交给德国警察部队和反游击队的德国地方武装使用。
由于1型坦克火力装甲太弱,几乎无法用作实战。1934年德国军方提出了10吨新式坦克的要求,要求装备轻型火炮,具有较厚的装甲。
这次MAN公司和奔驰公司的设计中标,火炮由克虏伯公司提供。
1935年,2型坦克开始生产。
2型坦克在1型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坦克重量增加到9吨,主要是增加了装甲和增加了成员。
2型坦克的成员为3人,多了1个成员从而大大提高了坦克的作战能力。
装甲上,2型坦克装甲增加到15毫米左右,后增加到35毫米(安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防御能力比1型坦克强了一些,但是仍然很弱。
2型坦克火力增强了一些,它装备1门克虏伯20毫米KwK 30 L/55机关炮和一挺MG34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克虏伯20毫米机关炮射速极快,每分钟可发射280发,配备穿甲弹时500米内可以击穿10毫米装甲,对当时英法苏的主战坦克都有一定杀伤力,也可以打击敌人的简易工事。该型机关炮还可以对空射击,具有一定的防空能力。
2型坦克具有卓越的机动性,它采用的新式5个大负重轮,使得它比1型速度更快,越野能力也更强。它的越野时速40公里,公路最大行程290公里。
2型坦克其实只是轻型侦查坦克,火力和防御能力也较弱,性能平平,到1942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800辆。
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中,200辆1型和2型坦克在佛朗哥阵营参战。他们的主要对手是苏联援助共和军的T-26轻型坦克。
9吨重的T-26本是1型2型的同母兄弟(也是根据英国维克斯坦克改造而来),它的防御能力和机动性和2型相当,但是装备37毫米火炮,具备500米内击穿30毫米左右装甲的能力,其火力大大超越2型。
实战中,1型2型的装甲太弱,根本无力抵御T-26主炮的打击,也无法抵御共和国军的众多平射炮,1型坦克在一些角度甚至能被大口径机枪射穿,这些都让德国军方严重不满。
它的火力也太弱,对于敌方装甲部队和防御工事很难有大的危险。2型坦克比1型强大了好多,在实战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20毫米机关炮让它打击力很弱,对中后期的敌军坦克几乎没有什么威胁。战斗中2型坦克一般起着辅助作用,打击德军主战坦克顾及不到的一些目标。
1939年,西班牙的德国干涉军坦克部队指挥官是冯托马少校(Wilhelm Ritter von Thoma),他在报告中称1,2型坦克为“沙丁鱼铁皮罐头”,防御能力弱,火力更弱,认为它们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坦克战。
可以说,1型2型坦克都不符合古德里安的需要,也不符合军方的需要。
但是由于后期3型和4型坦克发展和生产速度太慢,机动性卓越的2型坦克仍然能够符合德军的闪电战需要,所以它仍然是德军初期作战的急先锋。
要知道,当时装甲部队的使用还不像苏德战争开始以后的那样。步兵部队对反坦克的准备并不充足。步兵营连一级的反坦克武器非常少,很多士兵还是只能使用集束手榴弹和燃烧瓶来反坦克。
再弱的坦克对于步兵来说仍然是可怕的(两伊战争双方都有大量过时坦克,都是用作对付对方步兵部队的),所以1型2型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在波兰战役时,2型坦克有955辆参战,法兰西战役中,2型坦克占德军主战坦克的5成左右。
早在1934年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中,其对军方提出两种主力坦克的要求。
第一种是装备 强力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用作突破,它的主要作用是要歼灭敌军坦克。另一种是装备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主要的打击目标是敌军工事,堡垒和有生力量。
两种坦克的机动性要求比较良好,时速不得低于35公里,重量不能超过25吨。
但是当时德国装甲部门的技术力量太弱,无法一步到位。
到了1936年,随着2型坦克的研发成功,新式坦克的开发也提上日程。
1937年奔驰公司的第一辆3型坦克样车下线,它的重量增加到22吨,配备KwK36型37毫米L/45火炮(古德里安当时要求配备50毫米反坦克炮,但是军方仍然50毫米火炮威力过大且技术不成熟,实战中对付英法坦克似乎不需要这种大口径火炮,从而决定使用技术更为成熟的37毫米步兵反坦克炮),火力和T-26相当,也和当时现役的英法坦克差不多,勉强能够符合德军需要。
它的防御能力仍然平平,正面装甲为30毫米,进攻法国时候增加到50毫米。机动性仍然相当不错,越野时速40公里,公路最大行驶距离155公里。由于设计合理,3型坦克的乘员在高速行驶时候受到的颠簸很小,在长距离行军中乘员不容易疲惫,大大增加了坦克的持续战斗能力。
1940年夏,根据苏德秘密的里宾特洛甫和莫洛托夫的军事互助协定,2辆3型坦克被送往苏联,和T-34坦克一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3型坦克以70公里(比当时的大部分汽车还要快)的最高实验时速超过了苏联的T-34和BT-7坦克。3型坦克比T-34噪音更小,T-34的“隆隆”声在450米外就能发现,而同样条件下3型坦克则在150米才会听到(易于偷袭)。
虽然机动性上3型占优,但是试验中3型的火炮和装甲都远远不是T-34的对手,由于差距太明显,导致苏联人认为德国人藏奸,没有把最先进的坦克拿出来。
这次测试,实际就是之后苏德战争初期坦克战的缩影。
3型坦克乘员共有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及通讯员),
3型坦克在当时来说相当先进,其机动性优秀,防御能力和火力也不逊于当时的英法坦克,所以得以大量生产,也是德军入侵苏联初期的主力。
但是到了苏德战争中期,3型坦克已经无法和改进厚的T-34/85(使用大口径85毫米高射炮且增加了装甲厚度)对抗,从而逐步退出苏德战场,放入西线(西线英美的坦克较弱)。
到1944年底,东线的3型坦克仅剩79辆。
3型是德国二战最主要的坦克的之一,参加了从波兰战役到最后柏林战役的每一场战斗。
到了1943年停产,3型坦克共生产了6100辆。
3型坦克的性能比前辈高出一个档次,也基本能够满足战争初期的需要。但是它的设计局限让其难有大的改进空间(除了改进为自行火炮)。在苏德战争中期,已经明显过时的3型就开始退出现役。
3型坦克是作为歼灭对方坦克的主力,那么古德里安要求进行火力支援的坦克也很快投产。
1937年10月4型坦克在奔驰公司研发成功,它作为支援坦克使用,装备一门大口径75毫米L/24短管速火炮,使用高爆炮弹,对步兵和敌军工事都具有很强的杀伤能力,另外还有两挺MG34机枪。
由于火炮尺寸很大,4型采用了体积很大的炮塔,也相应采用了更大的车体,这也为将来的改进提供了基础。
4型坦克25吨重,车体几乎是放大了的3型坦克,成员也是5个人。
它的装甲为30毫米,后期增加到50毫米,甚至80毫米,比3型要强大的多。
至于它的机动性和所有德军坦克一样,也非常优秀,越野时速40公里,公路最大行驶距离300公里。
4型坦克的设计比3型优秀的多,是一款性能卓越,各方面平均的优秀中型坦克。
尤其在它的车体尺寸较大,炮塔也很大,便于继续改造,增加其各方面性能,这个特性让它能够一直改进,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而3型坦克受设计的局限性,改造空间已经不大。
4型坦克成为德军二战主力坦克,生产总数量有9000辆之多,是苏德战争以后德军装甲部队中的绝对主力,也被称为德军装甲部队的军马。
在波兰战役和法兰西战役中,德军的装甲主力仍然是2型和3型坦克(1型坦克523辆,2型坦克955辆,3型坦克349辆,4型坦克278辆,捷克 38t轻型坦克334辆),总数有2439辆。
这些德军坦克的质量相对英法的坦克没有什么优势,法军的雷诺R35坦克约有1000辆,装备37毫米短管火炮,装甲厚度40毫米,火力和装甲都强于2型,和3型相当。
另外,英国和法国还有一种让德军坦克惊恐的东西,也就是360多辆30吨char b1型重型型坦克,和近100辆的37吨马蒂尔达2型坦克。
char b1坦克在当时看来火力极为强大,炮塔装备1门SA 35 L34型47毫米反坦克炮,车身前方还装备1门75毫米短管火炮,威力巨大,它的装甲厚度60毫米,公路时速27公里。
德军2型3型坦克无论火力和防御能力都远不是它的对手,尤其它的装甲很厚,2型和3型的主炮很难击穿它。
马蒂尔达2型和char b1类似,它的正面装甲厚度也达到75毫米,德国坦克根本无力对付。
质量如此,德军坦克数量更是占劣势(仅仅法军就有3000辆坦克,陆军94个师,总兵力225万。还有40万精锐的英国远征军,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还有的数十万军队),德国获胜的关键在于其运动坦克的战术和战略。
英法的坦克分为步兵支援坦克和骑兵坦克,前者全部交给步兵师使用,这些坦克具有强大的装甲和火炮,但是机动性极差,只要求和步兵行军速度相同。
骑兵坦克和2型,3型比较类似,也都是轻型坦克,但是他们的数量很少,没有大量单独编组使用。
当时英法军方高层仍然认为坦克无法独立作战(当时坦克的装甲较弱,西班牙内战中一门反坦克炮在开阔地就可以击毁7,8辆坦克,而坦克火炮的射程不及,无法还击。而坦克的火炮威力也弱,对付坚固工事的破坏能力很弱),大部分英法坦克都分散在步兵部队,作为可以活动的支援火炮使用。
德国进攻法国的只有136个师,兵力总数250万人,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主力师,其他的师或者人员素质差或者装备低劣,但是德军却编组了可以独立作战的数个装甲师,每个师有240多辆坦克。
所以在这些战役中,在德国坦克集群的高速穿插和打击下,英法步兵师的速度根本跟不上,它的后勤补给基地,指挥中心,重要军事据点都被攻陷,前方的部队也就失去作战的能力。
加上英法坦克几乎都已经分散到步兵部队,无法集中使用,少量的独立编组的英法坦克部队遭遇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德军坦克部队自然不敌,被各个击破。
至于德国强大的战术空军(主要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弥补了德军坦克火力的不足,加上德军坦克各兵种配合非常完美,大量英法中型重型坦克被被德国飞机和重炮击毁。而实战中德军坦克的损失确实也比较严重(德军坦克部队在打到敦刻尔克的时候,损失接近一半),但是这种损失程度影响不了德军获胜的事实。
六个星期击败号称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德军主力又没有什么大的损失,这种辉煌的胜利让希特勒和德国军方高层飘飘然,他们放慢了装甲部队的研究升级工作。
4型坦克本来是做为支援坦克设计的,需要安装大口径支援火炮,所以坦克体积大,改进余地大。直到战争结束,4型的各种改进型都是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之一。图片里面的4型坦克加装了钢制护裙,增加薄弱的侧面装甲防御能力。
这个决定的恶果很快体现。
苏德战争的考验
在1941年开始的苏德战争初期,做为急先锋的纳粹装甲和机械化的部队,非常好的发挥了作用。
德军3700辆坦克再次运用了闪击战,打得苏联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开战后的18天内,苏联损失了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28个主力师被全歼,70个主力师被重创失去战斗力,被俘的苏军就有30万人之众。稍后三个月内,苏联在德军的闪电战下遭遇可怕的损失。
稍后一个基辅战役,苏联强大的西南方面军全军覆没,所属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共四个集团军被歼灭,损失70多万部队(其中被俘65万,包括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西南方面军总司令M.P.基尔波诺斯上将在突围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也同时阵亡。苏联军队在基辅战役以后,作战部队数量少于德军,陷入绝对的劣势。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由于德军利用装甲部队实行闪电作战,自身损失并不多。以基辅会战为例,歼灭苏联70多万人,德军自己损失只有10万人左右。德军装甲部队采用大规模穿插的两翼合围,切断苏联后方的补给线路和退路,导致很多苏军未战就崩溃。
半年内,苏联军队伤亡失踪约450万人,如果换作其他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是无法支撑,必须投降的了。
虽然初期战争德军装甲部队似乎一帆风顺,但是仍然遭遇很多麻烦。
在初期的战斗中,德军的坦克遭遇了两种可怕的苏军新式坦克,T-34和KV-1型。
T-34在火力上装备一门F34型76.2mm火炮,其在5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81毫米,1000米距离为60毫米。穿甲能力十分惊人,德军的3型和4型坦克的装甲都无法抵抗,至于轻型坦克的1型和2型的薄弱装甲就更不用说了。
在防御上,T-34采用革命性的倾斜式装甲,它的60毫米倾斜主装甲就相当于装备了100毫米的垂直装甲,具有优良的防弹能力。初期的德军坦克无力从正面将其击毁,只能攻击其相对薄弱的侧面和后部,或者直接使用装有较大口径反坦克炮的自行火炮,88毫米高射炮,甚至靠手持炸药和集束手榴弹的反坦克步兵。
德军坦克使用德国传统的垂直装甲,防御能力和T-34不是一个级别。
机动能力上,T-34也相当优秀,在不带副油箱的情况下可行驶462公里,越野能力40公里/小时。
T-34的可靠性很强,结构简单,不容易损坏,即使有了机械故障也容易修理,而且特别容易制造,苏联具有年生产1万多辆T-34的能力。
实战中,德军士兵最头疼的,还是T-34优越的防御能力。从战争第一天开始,德军就发现其做为主力的3型坦克的37毫米,50毫米短管火炮(法兰西战役以后,在希特勒的命令下,3型坦克开始换装50毫米短管火炮),它对T-34正面装甲几乎构不成威胁,而最新型的德军4型坦克的75毫米短管火炮也无力击穿其正面装甲。
战斗中,德军的37毫米坦克炮打在T-34上除了发出当当的响声以外,根本无法击穿它,它被德军装甲兵怒斥为“敲门砖”。
50毫米短管坦克炮也无力在正面击毁T-34,即使在侧面射击,炮弹也往往被T-34坦克的倾斜装甲弹开。该火炮也被德国装甲兵视为无用之物,它的外号叫做“木头桩”。
只有4型的75毫米短管火炮才能对T-34构成一些威胁,但主要支援步兵的4型坦克使用的是高爆炮弹,并非穿甲弹。它也只能500米距离上击穿40毫米装甲,这需要德军坦克手在很近距离开火,而且要尽量打击T-34的侧面和后部装甲。德军坦克手由于坦克的劣势,就必须要有大大高过苏联同行的技能和经验。
至于苏军的KV重型坦克,其火力和T-34一样,但是其装甲防护能力比T-34还要强大的多,德军根本拿它没有办法,头疼不已。
T-34也是划时代的作品,它是苏联战争艺术的最好体现。它结构简单,易于大量制造,防御力和攻击力都很强,机动性更是无与伦比。它和它的改进型一直使用到50年代,朝鲜战争时期它仍然大量使用。
下面的KV1重型坦克,虽然机动性差,火力也只和T-34相当,机械故障极为频繁,但是它的装甲约是T-34的一倍,对德军坦克造成严重的威胁。
E.N.索利亚良钦少将的第2坦克师在夏维利亚大街和正在猛冲的德国第4装甲集群属下第6装甲师正面撞击,苏军的80辆BT快速坦克在20辆KV-1坦克和T-34坦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德军主力为捷克35(t)轻型坦克和4型坦克。当时第6装甲师上司第41装甲军军长莱因哈特将军事后回忆道:这此迎击战中,我军的坦克中有三分之一是4型坦克,我们的坦克向步步开上街道的怪物KV坦克进行三个方向的包围射击,根本没有用,我们的坦克象骨牌一样被打倒!
德军开始调用炮兵轰击,但是KV坦克仍步步紧逼,一门德军150毫米榴弹炮在100米距离击中一辆KV坦克,它马上停下了,但是正当德军庆祝胜利时,KV坦克再次启动,并且在目瞪口呆的德国炮兵面前压扁了榴弹炮,继续前进。德军的捷克35(t)轻型坦克的37毫米炮等同于儿戏,而德军一直信赖的4型坦克的24倍口径75毫米短管火炮也对KV坦克不起作用。之后的街道战斗中,苏联第2坦克师共摧毁40辆德军坦克,压毁、击毁德军37毫米和105毫米以上火炮共40门,还有一个情况令人惊讶:第2坦克师的一些KV坦克事实上没有炮弹,开出来就是专门压火炮的!
战争开始时,苏联大约有1800辆T-34中型坦克和600多辆KV重型坦克,这些坦克每一辆对于德军坦克手来说,都是相当大的威胁。
但是,单单靠一些性能优秀的坦克是不能改变战争胜负的。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对于坦克的使用,比起苏军有极大的优势。
和英法军队一样,苏军坦克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苏军坦克单一作战也许很强,但是坦克必须集群使用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孤立的坦克是非常脆弱的。德军依靠战术上的优势,可以有效瓦解数量不足的T-34的技术优势。
苏联坦克的一些固有弱点和苏军落后的坦克战术制约了坦克威力的发挥。T-34没有都装备无线电,一些坦克之间必须通过喊话和旗语协同,而苏军坦克之间的配合作战一向有问题。
进攻的时候,往往一辆坦克被击毁了,后面的坦克仍然不知道,他们接二连三的在同一点被德军轻易击毁。
防御的时候,由于无法协同,T-34之间没有有效的掩护,德军坦克经常从后方和侧面迂回接近它。实战中,往往出现一辆技术落后的3型德军坦克从T-34的后方迂回,连续击毁数辆T-34的情况。
另外,虽然T-34相对德军坦克有绝对优势,但是德军有强大的战术空军,其中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以轻松击毁大量T-34。著名的斯图卡恶魔鲁德尔上尉,一个人就击毁了519辆苏军坦克。
德军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威力反坦克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没有炮塔,在车体上装备大口径反坦克炮),这些都让战争初期的T-34无力抵御德军的全面进攻。
但是,随着残酷战争的继续,苏军对于坦克的运动逐步成熟,T-34坦克逐步改进了自身的弱点并且以令人可怕的数量大量生产。
虽然古德里安不主张用坦克对付敌方坦克,但是越来越多的实战中,苏德双方坦克之间都发生激战。德军现役坦克根本不是T-34的对手,而德军坦克战术上的优势,也被有着残酷实战经验的苏军逐步拉平。
苏军在战斗中迅速学会了战争,开始大量使用装甲部队。
基层的装甲将领对己方坦克的弱势地位极为不满,这些抱怨很快全部送到帝国元首希特勒处。
希特勒对德军坦克面对T-34的无力早有耳闻,这个信奉闪电战并且重视装甲部队的独裁者,自然无法忽视这些令人沮丧的报告。
元首怒斥德国坦克的设计师们,命令他们立即改进现有坦克,并且研制出一种新型坦克。这种坦克应该在30到35吨,是一种性能出色的中型坦克,要在各个方面超越T-34坦克。
德军的坦克设计师们非常惶恐,他们首先将3型坦克无用的37毫米火炮全部改装为42倍口径50毫米KwK38火炮,后又增加到60倍口径50毫米长管火炮(即使是这样,它要在500米的距离上才可以击穿60毫米均质钢板,无法有效击穿T-34的正面装甲)。
但是,设计师们向希特勒汇报,3型坦克受初期设计的限制,已经无法继续改进。希特勒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4型坦克的改造上。
德军对付T-34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使用自行反坦克火炮。这种自行火炮没有炮塔,也就能装备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图中就是3型反坦克炮,装备威力强大的75毫米长管火炮。但是,由于没有炮塔,自行反坦克炮的反应较慢,只在防御和偷袭中有着比较大的威力。
他们在4型坦克上改装了75毫米KwK 40 L/48长管火炮,这种火炮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08毫米钢板,可有效击穿T-34的正面装甲,让4型坦克在火力上能够和其正面对抗。
但是由于设计的缺陷,4型坦克的装甲仅仅为50毫米而且是垂直装甲,它的防御能力无法大幅度提高,后期也只能在炮塔和车身又都加挂了5-8毫米的附加装甲,和T-34相比仍然差了一个档次(T-34正面装甲60毫米,如果算上倾斜装甲的作用,大约相当于100毫米厚度垂直装甲,超过4型近一倍)。
至于机动性,使用柴油发动机的T-34最大公路行程高达400多公里,超过4型几乎一倍。而最大时速和4型基本一致,只是柴油机性能更稳定,而且不容易中弹后起火燃烧,提高坦克成员生存能力。
换句话说,4型坦克虽然能够勉强和T-34对抗,但是对坦克成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果双方坦克成员都是新手,4型坦克明显不是T-34的对手。
至于2,3型坦克则根本不是T-34同一个级别的对手。
与此同时,德国新式坦克的研发工作也在快速进行。
黑豹的诞生
德国设计师在研究黑豹坦克之前,检讨了他们从1型到4型坦克的设计思路。这些设计师们觉得以前的坦克过于强调机动性,一定程度忽视了防御能力和攻击力。这些坦克虽然非常胜任德军在苏联的闪击战,它们可以长距离穿插几百公里,把大量苏军分割合围,在战争初期歼灭了数以百万计的苏军。
它们面对苏军老式坦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坦克的防御能力和攻击力都无法适应战争变化的需要。
T-34坦克做为苏军的制式坦克,无论防御能力还是攻击力都比德军所有坦克高出一大截,它的机动能力也不比德国坦克逊色。
德国设计师对性能卓越且容易制造的T-34很欣赏,对其新式的倾斜装甲和装载的大口径坦克炮也深感钦佩。
研发计划交给了德军坦克制造业的两大巨头,戴姆勒奔驰公司和MAN公司,制定开发计划编号为VK3002,也就是5型坦克的研发计划。
两家公司赶在1942年4月元首希特勒的生日上拿出设计蓝图,元首希特勒较有兴趣的听了两个公司设计师的汇报。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设计思路几乎是T-34坦克的德军翻版,设计简单,采用了众多T-34的简单技术,比如车身,炮塔,柴油发动机,驾驶系统,悬吊系统及履带等。这些都让这款坦克具有T-34的大部分优点,性能优越,结构简单。
但是元首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他认为这个方案太过于创新,在获得T-34优点的同时,丢掉了很多德军坦克本来具有的优点。
元首认为,必须在保有德国坦克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加上一些T-34设计的特点,所以他否定了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方案,军方高层对这个方案也不满意。
而大名鼎鼎的MAN公司的方案则符合元首和军方的需要,他以传统德国坦克技术做为基础,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役的4型坦克的设计,是一个设计精密且高效能的作战机器,采用了很多新式技术,兼有了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的优势。
该方案在1942年5月被德国军方采纳,并要求MAN公司加快研发进度。
1942年9月,MAN公司拿出黑豹坦克的2辆样车,元首和军方高层看了以后非常满意,元首还特地将其命令为黑豹中型坦克(军方编号是5型坦克),要求立即投产。
黑豹原本的名字叫做5型坦克,希特勒在生日上看到黑豹的表演以后,龙心大悦,亲自给其取名为黑豹坦克。
不过,MAN公司的生产遇到了一些麻烦,直到12月份,黑豹正式型号的D型才能以一定规模生产,但是由于黑豹结构复杂,车载仪器精密,需要较高的加工生产技术,产量却一直上不去。
1943年,元首希特勒下令必须在5月12日之前生产出250辆黑豹坦克参加即将开始的库尔斯克会战,另外必须生产出750辆黑豹用于东线其他战场。由于MAN公司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军方的需要,没有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元首的目标。
希特勒听到报告以后震怒,把负责生产的几个德国将军痛骂了一顿以后,他下令戴姆勒奔驰公司,MNH公司,HS公司全部加入该坦克的生产。
军方给这些公司的要求是月生产250辆黑豹坦克,而实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结构复杂),黑豹坦克在1943年每月仅能生产148辆(T-34在同年月生产1000辆)。
到了1944年,黑豹坦克月生产量也不过只有200多辆,直到战争结束,黑豹坦克一共才生产了6000多辆。
黑豹坦克大部分技术仍然是传统的德国技术,有人说除去倾斜是装甲和大威力火炮排除在外,黑豹坦克几乎是四型坦克基础上的发展版。
这种说法也是对的。
黑豹的成本是11万7100马克,4型坦克10万3462马克,虎式25万0800马克。以黑豹的性能来说,它仅仅比4型坦克贵1万马克,还是相当合算的。
优势
1.强大的火力
黑豹坦克的火力非常强大,在二战众多坦克中,算是数一数二的。即使著名的虎式坦克的88毫米KwK36 L56火炮也只能和它持平。
黑豹装备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75毫米KwK42 L70长管火炮,携带79发炮弹。分别是爆炸装药穿甲弹和钢心弹头穿甲弹,其中爆炸装药穿甲弹的初速为925m/s,在900m的距离上命中角为90度时,穿甲厚度为133mm。钢心穿甲弹的初速为1120m/s,在900m距离上命中角为90度时,穿甲厚度为170mm。火炮瞄准镜为TZF12型双目瞄准镜,射击非常精确。
当时没有一款盟军和苏联坦克可以抵御黑豹坦克主炮的打击,苏军的重型坦克也不是它的对手。
由于火炮威力大,加上德国传统优势的火控设备,这样黑豹坦克成为一个可怕的火炮射击平台。
在黑豹最早亮相的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上,苏联人发现黑豹坦克可以在2000米的距离上击毁T-34坦克(甚至有3000米上摧毁T-34的战例,这在当时来说是奇迹),加上德国高效的车载火控系统,一个优秀的黑豹坦克团队在1000米距离内命中率高达到80-90%,当时一般坦克命中率能够达到50%就很了不起啦。但是T-34坦克必须在500米内才可以击穿黑豹G型的正面装甲。
在实战中,黑豹击毁了数量众多的苏联坦克,T-34坦克在火力上根本不是黑豹的对手。
黑豹坦克可以在1000米安全距离外,轻松击毁苏联坦克,苏联坦克在这个距离无法对黑豹造成威胁。
在库尔斯克战役最开始,一队黑豹坦克遭遇苏联装备8辆美国援助的M3轻型坦克。黑豹在2200米距离一次齐射就将其全部摧毁。当时德军回忆,75毫米穿甲弹威力巨大,被击中的苏联坦克都发生剧烈爆炸。
一个黑豹坦克团,参战仅仅7天时间,就击毁苏军各种坦克268辆,自己在战斗中仅仅被击毁几十辆。
在东线,黑豹坦克出现让苏军深感恐惧。由于黑豹坦克的火炮威力大且射程远,苏联坦克无法在同样距离对黑豹造成威胁。在远距离上,一辆黑豹可以毫发无伤的击毁大量的T-34。
它们被迫创造出一种悲壮的战术,也就是群狼战术。
一旦在1000米外遭遇黑豹坦克,多辆T-34立即加速向黑豹冲击。在被黑豹击毁数辆T-34以后,剩下的T-34就可以接近黑豹。在数百米的距离上,T-34的76毫米主炮和后面改进的85毫米火炮,还是可以对黑豹造成威胁的。
这种打法是不得以的办法,要知道,黑豹的射击很精确,也就是说,T-34在加速逼近过程中,肯定会有数辆被击毁。
至于近距离逼近黑豹以后,黑豹仍然有防御能力的优势,如果数辆黑豹有效协同作战,T-34仍然会损失惨重。
T-34这样做,也是不得以的办法。
1944年4月3日中午,3辆德军黑豹坦克在波兰走廊的华沙市郊外和7辆苏联的T-34交手,仅仅不到15分钟,便将敌人全部击毁,而自己只损失1辆坦克,而且那辆坦克的人员还都活着。
1944年7月28/29日,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下属党卫军第5装甲团2营摧毁苏军107辆坦克,包括T-34、谢尔曼和瓦伦丁坦克,自己仅损失5辆“黑豹”坦克。
美国M4A2谢尔曼坦克连长回忆到:黑豹坦克很厉害,他在1000米外就可以击穿M4A2谢尔曼坦克的正装甲,这是4型坦克无论怎样都做不到的,我们的坦克在1200米的距离时连续对他的侧装甲开火19次,但是都被反弹了。
除了主炮以外,黑豹也装上了两支MG34机枪,分别安装于炮塔上及车身斜面上,有助于扫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黑豹的主炮威力巨大,据说在西线曾经一炮击穿两辆并排停放的M4谢尔曼坦克。
2.高超的防御能力
黑豹坦克是德国第一种使用倾斜装甲的坦克,这让它的防御能力大大增强。
其斜甲则采用了优质钢板,经过焊接及锁扣后变得更为坚固。此外,最初生产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块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35度的斜角使防护效果相当于150毫米装甲;侧面是60度斜角的50毫米装甲,防护效果相当于58毫米;炮塔正面的弹盾厚110毫米,侧面65度斜角的装甲厚45毫米。倾斜装甲使豹式坦克的防护能力甚至优于虎式坦克,实战证明很难被击毁。而豹式D型以后的型号更把炮塔装甲加强至120毫米的上限,以保护炮塔的前端。
它的正面装甲相当强大,远远超过T-34,侧面和后部装甲则和T-34差不多。
库尔斯克会战中吃了黑豹大亏的苏联人,战役后研究被缴获了的黑豹。苏联人用自己所有的十多种反坦克武器进行实弹射击测试,结果他们发现,现有所有武器中,只有85毫米高射炮和122毫米大口径加农炮才能射穿黑豹的装甲。
测试中,苏联人用T-34/76的76毫米火炮在500米距离对豹式坦克的前装甲进行直射,然而结果让他们瞠目解释,测试中76毫米火炮共向豹射出了30发炮弹,其中居然有29发成为跳弹,直至第30发才成功击毁这辆豹式坦克。
而苏联人研究战场上被摧毁的30辆黑豹坦克,发现没有一辆坦克被击穿了正面装甲。
苏联人由此赶忙将T-34改进,加装了85毫米坦克炮,但是仍然只能在500米距离内击穿黑豹的正面装甲。而黑豹则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轻松击穿T-34。
苏联人如此,他们的盟国也好不到哪儿去。
诺曼底战役中,美国人和英国人也吃尽了黑豹的苦头。其中美军第2装甲师在两天里就损失57辆M4谢尔曼坦克,伤亡363人。
美国M10歼击连长回忆到:这是我们刚登陆以来遇到的最大的麻烦了,他的坦克甲实在太厚,我们在1500米外打他的后装甲都没办法,只好用英国人的17磅76.2毫米坦克炮来打他,不料这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1944年7月1日中午,一辆德军黑豹坦克在诺曼底西部的海滩上和至少30辆M4A3中型坦克在350米的距离相互开火,只用了30分钟,黑豹坦克就把17辆美军坦克打成了废铁,而黑豹却在暴露了后装甲的情况下在美国人的炮口下逃跑了(逃跑前它的正装甲顶住了至少26发76毫米炮弹,侧装甲至少顶住了17发76毫米炮弹),逃跑时,后装甲又挨上了11发76毫米的高速破甲弹,可见其防御力之强。
1944年7月27日诺曼底战役中,隶属党卫军帝国装甲师的中士巴克曼和他的豹式坦克正在追赶大部队,途中发现美军15辆M4谢尔曼坦克和一队卡车沿公路逼近。巴克曼将坦克停在十字路口,单枪匹马拦住美军去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击毁9辆谢尔曼坦克和数辆卡车。美军不得不呼唤攻击机前来救驾,这才用航空炸弹击伤了巴克曼的豹式坦克。最后巴克曼从容不迫全身而退,事后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
战役中,美国缴获了一辆黑豹坦克,急忙送回后方的研究基地。在靶场中,美国陆军装备的所有火炮都对其进行试射,结果,美军主力坦克M4谢尔曼的M3型75毫米L/40短管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黑豹正面装甲。即使在几十米的距离上射击,炮弹也往往被弹飞。M4现有火炮几乎对黑豹没有威胁。
威力一向被美国人自豪的M10歼击坦克装备的76毫米L/50加农炮,必须逼近黑豹200米处才可以击穿它。
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威力最强的M36歼击坦克装备的90毫米L/50加农炮,它根据理论数据,可以在500米内击穿黑豹。但是实际测试中,必须毕竟到300米左右,而且跳弹率高达百分之五十。
测试的结果美国人大惊失色,他们很快将M4谢尔曼改进型换装一门75毫米53倍长身管火炮,10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从60毫米增强到89毫米,但是效果不太明显,仍然无法对付有备而来的黑豹,打打伏击倒还勉强。
英国方面也加快了萤火虫坦克的生产,让它的坦克中至少有一种可以对付黑豹。
不过好在当时美国人已经控制了西线的天空,大量的战术轰炸机让德国坦克部队几乎无法有效作战,大大限制了黑豹威力的发挥。
黑豹的装甲防御能力也很强,注意它厚实的倾斜装甲。一般来说,在较远距离上盟军和苏军坦克不容易对它造成威胁。
3.优越的机动性
传承前辈的影响,黑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它虽然重达46吨,但是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使豹式坦克的推重比达到每吨15.6马力,接近谢尔曼坦克M4的水平(M4谢尔曼比黑豹轻13吨)。这让它的最大公路速度达到46公里,最大公路行驶距离有250公里。
黑豹采用先进的悬吊系统由前方的驱动扣链齿轮,后方的导轮和八个涂上橡胶的钢轮所组成(负重轮分两排,交错排列,传统德国坦克设计,有着优秀的越野能力)。因此,豹式的造价十分昂贵且生产相当费时,但这让它具有其他坦克无法企及的优秀越野性能,能通过各种复杂的地形。
德军坦克手在长距离行军过程中也不容易疲惫,不像他们的苏联同行那样(二战坦克比较落后,高温,烟尘污染重,噪声极大而且行驶非常颠簸,一般身体强壮的男青年在坦克里面带上半个小时就疲惫不堪)。
初期黑豹的发动机技术不成熟,经常停机甚至起火,主要是引擎的问题。
中后期通过改造以后,这种问题基本杜绝。
黑豹符合传统德国闪电战的需要,相比忽视机动性的虎式1型和2型坦克,它的总体性能要强一些。
虎1式坦克也生产了1000多辆,它强调火力和防御能力的同时,忽视了机动性。虎式机动性很差,而且机械故障太多,无法执行传统的德国闪电战。它更多时候作为一种坦克歼击车使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德国坦克。在机动性,火力,防御能力三者性能的综合上,虎式明显逊于黑豹坦克。
黑豹的实战
实战中,黑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黑豹初期亮相是在库尔斯克会战,当时希特勒对新式武器,如黑豹中型坦克,虎式重型坦克和斐迪南自动火炮有很大期望。
由于黑豹生产难度较大,最终只有200辆黑豹组成一个坦克团(第51和第52装甲营),参与了战役。
实战中,黑豹初期表现并不好,激战15天以后,只有41辆黑豹可以使用。剩下的58辆黑豹全损,16辆回国大修,85辆需要维修。
但是真正被俄军摧毁的不多,大部分是因为自身故障或者触雷损失掉得(机械故障高达44辆)。
俄军战役中调查德军全损遗弃的31辆黑豹,发现其中有22辆是被俄军击中摧毁的。由于发动机容易着火,22辆中的10辆被完全烧毁。
同时,虽然黑豹正面装甲防御非常优秀(没有一发俄军炮弹击穿正面装甲),但是侧面和背部装甲仍然相对较弱。
俄军得出的结论是:俄军现役所有火炮都无法贯穿豹式车身正面装甲,但是侧面和背面的装甲却比较容易贯穿,即使对俄军的反坦克枪,在100米的距离也能射穿车身侧面下部装甲,其它火炮都能在不同距离下击穿豹式侧面击背面。
中后期,黑豹加强了侧后的装甲防御能力,使之缺点大大减小。但是,毕竟瑕不掩瑜。黑豹坦克仍然具有强大的威力, 1943年7月17日,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一级上将提交陆军总参谋长蔡兹勒一级上将的亲笔报告中写到:黑豹主炮性能优异,炮射瞄准镜精度非常高,装甲贯穿威力大,在1500m到2000m的远距离上已经击毁了超过140辆T-34(开战一周内),已经确认,1辆黑豹在3000m距离上摧毁了1辆T-34。
之后黑豹逐步投入东线各个战场,成为苏联坦克的恶梦。
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部分黑豹又调往法国参战。只是盟军在法国享有绝对的制空权,德国装甲部队作战非常困难,损失也惨重。
诺曼底战役中,德军所使用的“黑豹”损失了400辆。
以下还有几个典型战例
1943年9月13日科洛马克附近,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下属党卫军第2装甲团1营的7辆“黑豹”坦克在霍尔泽上尉(其座车战术编号为101)指挥下同苏军大约70辆T-34坦克作战。20分钟战斗中,28辆T-34坦克被摧毁,“黑豹”坦克无一损伤。
1944年10月26日清晨,4辆德军黑豹坦克在巴黎城郊外的23号公路设下埋伏,但是在距离美国M4谢尔曼中型坦克800米时被发现,美军的8辆M4A3坦克先后24次向1辆德军坦克开火,炮弹全部被反弹,而这辆黑豹坦克为掩护同伴撤退,向盟国的坦克冲来,25分钟内将28辆M4A3打成了一堆废墟,而后安然逃跑。
1944年1月6日,在意大利北部的拉尔威克小镇,德军14辆黑豹型坦克和42辆M4坦克交手,(距离为1400米)M4在前方有12辆,两侧各15辆,黑豹坦克集中攻击敌人的两翼,在23分钟内将敌人两翼的30辆坦克都摧毁,而自己没有损失(两辆M4谢尔曼曾向编号为507的黑豹坦克的侧装甲连开火30多次,全部被反弹)。
从诺曼底作战以来,盟军无论在东线还是西线,都开始遭遇大量的黑豹坦克,这让他们头疼不已。
东线的苏联坦克兵遭遇到黑豹,必须使用狼群战术进行冲锋,几辆坦克换一辆黑豹。
但是如果一旦德国人是处于防御作战,有充足的准备,狼群战术很容易失败。
黑豹在东线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好在苏联军力和坦克数量都数倍于防御的德军,才抑制了黑豹作用的发挥。在战斗中,黑豹往往可以摧毁数倍数量的敌军坦克,但是仍然无法挽回败局。
这是不得已的办法。
要么就是使用威力强大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装备122毫米巨炮。该炮口径虽大,但本来不是用作反坦克,威力仍比黑豹主炮稍弱。而且坦克的重量太大,作战起来不灵活,主炮的射速也慢,只能跟其他坦克配合才能有效作战。
1944年6月4日,库尔斯克会战的苏联317坦克营长写到:这是我从前都没有遇到过的最丢脸的事情,我们的10辆T-34坦克被德国人的2辆黑豹坦克给打坏了,我想得用斯大林重型坦克来对付他们。
至于如果美国人和英国人遇到黑豹,那么美国M4和英国克伦威尔这类坦克对其构不成威胁,只有使用美军的重型坦克歼击车和英国萤火虫坦克才能勉强对付。
1943年6月17日,西西里岛战役中, 英国M4A2坦克团长写到:虽然我们取得了西西里的胜利,可是我们的坦克损失惨重,而德国人的损失很小,而且他们逃回了意大利本土,他们的1辆黑豹坦克把我们的4辆M4A2都击毁了,这简直是太可怕了。
但是美国的坦克歼击车装甲很薄(有些甚至没有顶部装甲),英国的萤火虫数量又很少,很多时候,黑豹都处于没有对手的情况下。
战后美国人统计,每消灭一辆黑豹,美国人要损失4辆M4谢尔曼,苏联人则要损失5辆T-34(美国人有些抬高自己),黑豹的作战能力可见一斑。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德国的敌人们在战斗中深深佩服黑豹的优秀性能,他们甚至开始使用缴获的黑豹来作战。
从1943年起,苏联就缴获了一些黑豹坦克,这些坦克被装备到苏军的近卫部队中,比如索丁科夫中尉指挥的近卫连。到1945年春天,这支部队一直在使用缴获的黑豹坦克,布拉格战斗的时候,他们就装备了3辆黑豹A型坦克。苏军给予黑豹坦克很高的评价,并认为黑豹坦克是一种有价值的战利品。缴获的黑豹坦克往往作为奖励交给那些优秀的坦克手。甚至在1944年,苏军开始向坦克手们分发黑豹坦克的使用手册。
英军也装备过少量缴获的黑”坦克(1944/45年,西北欧,近卫第6“寒流”坦克旅4营),加拿大、法国和美国部队也使用过。1944年华沙起义中的波兰本土军也装备过3辆。
敌人的这些举动,从侧面体现了黑豹的成功。
缺点
黑豹的缺点也就是德国武器最常见的缺点。
不错,黑豹也许是一个优秀精密的作战武器,任何一个人使用这种武器都能够超越拥有其他武器的对手。
但是,它太精密了,精密的过头了。
黑豹的很多部件价格昂贵且制造工艺复杂,这样的结果是黑豹的火炮射击极为准确,坦克越野性能非常优秀,防御能力无与伦比。
但是,代价也是明显的。
过于精密的结果就是:
黑豹无法像T-34和M4谢尔曼一样大量的制造。
从1943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结构复杂的黑豹坦克一共只生产了大约6340辆。
黑豹的生产工时高达1万5000个小时,而T-34的生产工时仅仅7000个工时。
生产黑豹需要一些精密的加工工具,对生产它的工厂和工人都有相当的要求。而T-34没有什么复杂的技术,山区的简易工厂一样可以生产。
而同一时期的T-34产量高达5万3000辆,是黑豹总量的8倍。
而美国的M4谢尔曼也生产了4万9000辆,大约是黑豹总量的7倍。
不错,黑豹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一辆黑豹能够对付7,8倍于己的对手吗?答案是不能,即使是虎王重型坦克也不能。
黑豹和所有德国钟表和仪器一样,精密,高效,甚至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但是,德国人眼中粗制滥造的T-34(由于赶工时,T-34铸造的装甲里面有很多气泡和空洞。坦克出厂以后外壳很快生锈,装甲表面甚至有裂纹),就是以绝对数量的优势一路打到柏林。
至于被称为“朗森打火机”的M4谢尔曼坦克(这个打火机在当年的美国很有名,它的广告词是“一打就着,每打必着。”讽刺M4防御能力薄弱,容易着火),一样摧枯拉朽的击败西线德军。除了阿登反击战,美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失败。
直到柏林战役,黑豹仍然参战,保卫帝国的最后一条防线。下面是黑豹的同母兄弟猎豹坦克歼击车,它使用黑豹的底盘,装备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威力极为惊人,是二战中德军最为优秀的坦克杀手之一。在电影《兄弟连》的市场花园那集,美军那个营和数辆英法坦克就是中了1辆猎豹的伏击,被打得大败。
苏美坦克的共同点就是设计时候就考虑到以庞大数量生产的问题,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流水线生产线原理,每一个设计都和此有关,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
T-34做的更绝,为了大量生产,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通通减掉,一些零件的质量也不能保证。很多T-34从远处看就是一堆生锈的金属垃圾,开起来履带咣当咣当乱响,发动机乱喷大量的有毒黑烟,一些部位的铸造装甲由于粗制滥造,充满砂眼和气泡,甚至能被大口径机枪射穿。
英美军队的M4谢尔曼坦克装备新式火炮以后,才能勉强和其对抗。但是英美空军掌握了西线绝对的制空权,无数黑豹和虎式坦克被空中的坦克杀手击毁,无法有效作战。英国皇家空军的台风攻击机一天就可以击毁200辆德军坦克,更强大的美军飞机就更不用说了。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那辆虎式坦克就是被P-51野马式击毁,二战中德国许多著名的坦克王牌,都死于英美飞机之手,包括著名的钢铁骑士魏特曼上尉(战争中他的坐车击毁敌军121辆坦克装甲车)。
黑豹系统的精密,也导致机械故障较多,小毛病频发。很多黑豹每1000到2000公里就要回国大修一次.
虽然有这些问题,但是黑豹在机动性,火力,防御这三项能力上,都非常平均。其主要性能都超越T-34,足可以称得上是现代坦克之母。
实际上,二战中的黑豹影响了之后的坦克发展,如果不是德国那么快失败的话,黑豹及其改进型的使用期至少会到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