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西德军队编制

作者:Suyi控

西德陆军冷战时期一共实施过四期编制表,连带未能推行的第五期,分别称为第一期到第五期陆军编制表(Heeresstruktur I-V,缩写为HStr 1-5)。

第一期编制表于1956年西德联邦国防军编成时采用。到1958年末为止,联邦国防军已经完成了第1、2、3三个军共计8个师的编组。总计组建了11个装甲营、6个装甲掷弹兵营、8个装甲猎兵营、26个掷弹兵营、3个伞兵营、13个炮兵营和8个防空营,陆军总员额在10.0万人左右。

到1958年末为止,西德联邦国防军基本作战序列为:

第一军(北部)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6掷弹兵师第二军(南部)第4掷弹兵师第1山地师(=第8师)第1空降师(=第9师)第三军(中部)第2掷弹兵师第5装甲师在这其中,第1山地师和第1空降师虽然师番号序数是1,但其实其下属部队的番号都是按照第8、9师处理的。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师当做联邦国防军的第8、9师。

1958年8月开始,在第一军下组建了新的第7掷弹兵师。编组到1959年基本完毕。

德军第一期陆军编制表受到美军装甲师战斗指挥部的影响。每个师下辖2个战斗群(Kampfgruppe),分别为Ax、Bx(比如第3装甲师就会叫A3战斗群、B3战斗群),4个机动营(装甲师2装甲营2装掷营,掷弹兵师3掷弹兵营1装甲营)。1957年后增补了Cx战斗群。

掷弹兵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3个战斗群指挥部、3个掷弹兵营、1个装甲营、1个工兵营、1个防空营、1个炮兵团、1个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侦察营、1个师乐队。

装甲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3个战斗群指挥部、2个装甲掷弹兵营、2个装甲营、1个装甲猎兵营、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防空营、1个装甲炮兵团、1个反坦克炮兵营、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1个师乐队。可见基本上一个战斗群就是一个加强营。

在营方面,此时一个营的编制较大。

掷弹兵营下辖营部和直属连、3个装掷连(每个辖装输16、轻机枪12、重机枪20、无坐力炮3)、重型连(装输16、中坦5、81迫6、120迫6、轻机枪14、重机枪29),并配属一个重武器连(装输16、120迫12)。

装甲掷弹兵营下辖营部和直属连、4个装掷连(每个辖装输16、轻机枪12、重机枪20、无坐力炮3)、重型连(装输16、中坦5、81迫6、120迫6、轻机枪14、重机枪29),并配属一个重武器连(装输16、120迫12)。

西德联邦国防军的第一代装甲输送车HS.30 Lang,原计划生产10000辆,因为项目不成功而只生产了2176辆

装甲营下辖3个中型坦克连和1个重型坦克连,每连17辆,加上营直属4辆共计72辆坦克。似乎装备的全都是M47。

1959年开始实施陆军第二期编制表(HStr 2):

掷弹兵师改称装甲掷弹兵师,师内所有下属单位番号也加入“装甲”。战斗群指挥部改称旅。每个装甲师现在由2个装甲旅和1个装甲掷弹兵旅,每个装甲掷弹兵师由2个装甲掷弹兵旅和1个装甲旅组成。旅的番号和师对应,采用三三制(如第x师下辖第3x-2、3x-1、3x旅)。山地师辖3个旅,空降师辖2个旅。军组建炮兵指挥部、防空指挥部、卫生指挥部、宪兵指挥部。在1959-61年间,陆续组建了新的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11装甲掷弹兵师、第12装甲师。1962年编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日德兰地面部队指挥部,第6装甲掷弹兵师被划归该指挥部,负责上述地域的防御。最初11个师一共只有27个旅,但因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西德将义务兵役制时限从一年延长为一年半,这进一步扩充了部队员额,使得各师到60年代初都组建起足够数量的旅和营。到1965年为止,陆军已有34个旅,欠编2个。

到1963年为止,西德联邦国防军基本作战序列为:

第一军(北部):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1装甲掷弹兵师。第二军(南部):第4装甲掷弹兵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12装甲师、第1山地师、第1空降师。第三军(中部):第2装甲掷弹兵师、第5装甲师、第7装甲掷弹兵师、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日德兰地面部队指挥部第6装甲掷弹兵师。装甲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装甲旅、1个装掷旅,1个装甲猎兵营、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防空营、1个装甲炮兵团、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1个师乐队。

装甲掷弹兵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装掷旅,1个装甲旅,1个装甲猎兵营、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防空营、1个装甲炮兵团、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1个师乐队。

装甲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2个装甲营、1个装甲掷弹兵营、1个装甲炮兵营、1个支援营、1个装甲侦察连、1个装甲工兵连、1个装甲防空连。

装甲掷弹兵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1个装甲营、2个装甲掷弹兵营(装输)、1个装甲掷弹兵营(卡车)、1个炮兵营、1个支援营、1个装甲侦察连、1个装甲工兵连、1个装甲防空连、1个装甲猎兵连。

装甲营下辖3个17车中型坦克连,加上营部直属3辆总计54辆坦克。

装甲掷弹兵营(HS.30)下辖营部和直属连、3个装掷连(每个辖装输16、轻机枪12、重机枪12、无坐力炮3)、重型连(120迫6)。可见营的数量大幅增加(从4个增加到10-11个)的同时,营的规模也下降了。

装甲猎兵连内混编火炮坦克歼击车和导弹坦克歼击车

60年代中期联邦国防军开始引入M48中型坦克和M113装甲输送车,生产“豹1”主战坦克。M113(西德称MTW)主要替代装备卡车的装甲掷弹兵营。装甲掷弹兵营(MTW)下辖营部和直属连、3个装掷连(每个辖装输13、轻机枪12、重机枪12、无坐力炮3)、重型连(120迫6)。

到1965年为止,西德陆军员额扩展到30.5万人。

1969年西德组建本土防卫军司令部。组建了3个本土司令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北方、南方),5个防卫指挥部(WBK)和总计29个防区指挥部(VBK)。战时本土防卫军会是唯一听从西德政府指挥的武装力量(联邦国防军陆海空三军指挥权都会收归北约),原则上一个WBK可以组建一个师,一个VBK可组建一个旅。

1970年,为了应对北约的灵活反应战略,西德开始实施陆军第三期编制表。

将第2和第4装甲掷弹兵师改编为第2、第4猎兵师,降低了这两支部队中坦克和机械化装甲掷弹兵的比例,以节约成本。同时编组了直属于第一、第二军的第100、200装甲旅。然而这两个旅的运转并不顺利,到1975年又补入欠编旅的师。这样一来剩下3个欠编的旅被补齐,陆军现在拥有36个旅。军编入陆航指挥部。到1975年年底,陆军共编有4个装甲师、4个装甲掷弹兵师、2个猎兵师、1个空降师、1个山地师,16个装甲旅、11个装掷旅、4个猎兵旅、3个伞兵旅和2个山地旅。

到1975年为止,西德联邦国防军基本作战序列为:

第一军(北部):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11装甲掷弹兵师。第二军(南部):第4猎兵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12装甲师、第1山地师(=第8师)、第1空降师。第三军(中部):第2猎兵师、第5装甲师、第7装甲掷弹兵师、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日德兰地面部队指挥部第6装甲掷弹兵师。HS.30在70年代中期逐渐被“黄鼠狼”步兵战车替代。M48逐渐被豹1替代。

“黄鼠狼”I步兵战车是北约非常成功的型号

装甲师、装掷师、装甲旅、装掷旅、装甲营、装掷营(MTW)、装掷营(HS.30/黄鼠狼)编制变化不大。

猎兵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猎兵旅,1个装甲旅,1个装甲猎兵营、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防空营、1个装甲炮兵团、1个反坦克炮兵营、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1个师乐队。

猎兵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3个猎兵营、1个装甲营、1个装甲炮兵营、1个侦察连、1个工兵连、1个维修连、1个补给连。

猎兵营下辖营部和营部连、3个猎兵连、1个重型连。

猎兵旅装甲营下辖营部和营部连、2个连火炮坦克歼击车、1个连导弹坦克歼击车。

乡土防卫军组建了一大批经短暂动员即可投入战斗的乡土防卫旅/团。

1980年,进行陆军第四期编制表改编。1981年末改编完成。

第2、4猎兵师改回第2、4装甲掷弹兵师。第7装甲掷弹兵师改编为第7装甲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改编为第10装甲师。各装甲旅、装甲掷弹兵旅增加一个“合成的”第一营。这个营的营部和营部连为预备役,各战斗连则为现役,平时归第2、3、4营代管。战斗连队的规模缩小。装甲排从5车制改编为4车制,装甲掷弹兵连则降低到14辆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这样旅的战斗力量和主要技术装备规模基本不变,只是凭空多了个营部。更多更小的营更适应现代化的作战条件。师增编两个直属的猎兵营和一个保安营,担任师后方警卫任务。师炮兵编入新的多管火箭炮。装甲部队开始换装豹2主战坦克、猎豹自行高炮等新一代装备。

西德和荷兰列装的豹2坦克是北约的第一种进入服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到1989年,联邦国防军的基本作战序列为:

第一军(北部):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7装甲师、第11装甲掷弹兵师。第二军(南部):第4猎兵师、第12装甲师、第1山地师(=第8师)、第1空降师。第三军(中部):第2装甲掷弹兵师、第5装甲师、第10装甲师。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日德兰地面部队指挥部第6装甲掷弹兵师。装甲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装甲旅、1个装掷旅,1个装甲防空团、1个装甲炮兵团、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2个猎兵营、1个保安营、1个师乐队。

装甲掷弹兵师下辖师部和师部连、2个装掷旅,1个装甲旅,1个装甲防空团、1个装甲炮兵团、1个装甲工兵营、1个装甲通信营、1个卫生营、1个轻型野战维修连、1个军需连、1个宪兵连、1个装甲侦察营、2个猎兵营、1个保安营、1个师乐队。

装甲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3个装甲营、1个装甲掷弹兵营、1个装甲炮兵营、1个支援营、1个装甲侦察连、1个装甲工兵连。

装甲掷弹兵旅下辖旅部和旅部连、1个装甲营、3个装甲掷弹兵营、1个装甲掷弹兵营(卡车)、1个炮兵营、1个支援营、1个装甲侦察连、1个装甲工兵连。

装甲营下辖下辖营部和营部连、3个坦克连,共编41辆坦克,5辆M113,2辆装甲抢救车。

装甲掷弹兵营下辖营部和营部连、2个装甲掷弹兵连(黄鼠狼)、1个装甲掷弹兵连(M113)、一个迫击炮连,共编24辆黄鼠狼,6辆装甲迫击炮120,4辆M577,23辆M113,18套米兰。

装甲营(一营)下辖营部和营部连(预备役)、2个坦克连、1个装甲掷弹兵连,共编28辆坦克,11辆黄鼠狼,5辆M113,2辆装甲抢救车,6套米兰。

装甲掷弹兵营(一营)营部和营部连(预备役)、1个坦克连、2个装甲掷弹兵连(黄鼠狼),共编13辆坦克,24辆黄鼠狼,5辆M113,2辆装甲抢救车,12套米兰。

1982年起两个乡土防卫旅(51、56)转入现役。

到1989年,联邦国防军陆军共编现役人员34.07万人,预备役人员71.7万人。

1989年,进行陆军第五期编制表试点。第五期编制表在第10装甲师的第29装甲旅上进行试点。

旅撤销“第一营”。装甲营和装甲掷弹兵营恢复到4个战斗连队,扩编迫击炮连,并编入一个支援连。编制试点过程中,冷战结束,两德合并。第五期陆军编制表因此未推行。

吞并东德后,西德将原东德国家人民军改编为第四军。

到1991年,西德联邦国防军的基本作战序列为:

第一军(北部):第1装甲师、第3装甲师、第7装甲师、第11装甲掷弹兵师。第二军(南部):第4猎兵师、第12装甲师、第1山地师、第1空降师。第三军(中部):第2装甲掷弹兵师、第5装甲师、第10装甲师。第四军(东部):第13装甲掷弹兵师(原东德第3集团军)、第14装甲掷弹兵师(原东德第5集团军)。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和日德兰地面部队指挥部第6装甲掷弹兵师。不过这个短暂的兵力高峰到当年就结束,此后德国便开始了为期20年的漫长裁军。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东部部队”:步兵战车是BMP-1;机枪手的武器换成了MG3,可步枪手还在使用MPi-KMS-74步枪;左腰挂着西德的勤务包,右腰上则别着东德式(还有雨点迷彩)的AK弹匣包,显得非常混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