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移都城,秦国为何最终选定咸阳成就霸业?

古往今来,“迁都”一词并不新鲜,古代有,近代有,当代也有。可见,“迁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中国历史上的“迁都”更是数见不鲜。

至于迁都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外乎自然因素、社会原因、政治需要、战略考量以及外患所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曾迁都8次,定都9城,最终选定咸阳为秦朝都城。

秦朝是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一个王朝。从始封君秦非子建立附属国到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形势的国家,这个过程历经约700余年,经历了36位秦国君主,这些国君先后执政,付诸努力,最终使得秦国从地处西北的一个边陲小国成长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

秦国经过发展,秦人的力量逐渐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面对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的不断变化,秦国为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从西往东迁徙,相应秦国的都城也不断在进行迁都(原来的都城由另一个城邑取代)。

迁都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无外乎是自然环境、政治需求、战略需要、社会文化、被迫迁移等情况。并且在古代分裂时期,迁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常事。加上古代的国家行政机架构也相对比较简单,比起现今的国家来说,古代国家进行迁都也会容易很多。秦国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是处于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各国武力征伐、兼并争霸是当时的常态,秦国身处其中,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秦国为了生存,不被他国消灭,只能不断经营强大,秦人适应了西北边陲恶劣环境条件,实力也与日俱增,也加入到了争霸吞并的战争中,秦国地处西北,远离中原大地,为了发展,只能从西向东不断迁移,都城也在不断迁移。秦国近十个都城中,众多周知的秦都就是咸阳城,其次就是旧都雍城。秦都咸阳不仅是秦国的都城,也是秦国演变为大一统秦朝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

前六次迁都,为早期的战略性东迁, 由最初的西戎荒蛮之地, 到达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西周都城腹地,为其随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后三次迁都,则见证了秦国谋求进一步强大进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秦始皇在咸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政权——秦王朝。咸阳成为当时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是秦国的都城,周王朝、汉朝、唐朝等十多个朝代也都将咸阳作为都城或京畿之地。咸阳在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历史文明中闪烁过灿烂的光辉。虽然咸阳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对于秦国700余年的历史中,秦都咸阳只存在了不到150余年。

秦都除了咸阳外,就是旧都雍城使用的时间最长,长达近300余年,占比秦国存在时间的将近一半。秦都雍城是秦国在东周前期和中期时期的国都,也是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秦国30多位君主中,就有19位君主在国都雍城执政,雍城也是秦国在战国后期逐渐强大的根据地。雍城对于秦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之后国都迁移到咸阳,但一些重大的活动也是在旧都雍城举行。

秦王嬴政开始亲政的加冠大典也是在雍城举行,雍城之前是周王朝的王畿属地之一。秦国的都城除了雍城和咸阳外,还有七个都城,分别是秦早期的都邑“西垂”(今甘肃省东南),也称为西犬丘,是历史文献中正式出现的秦人第一个活动地区。之后陆续迁移的都城有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汧邑(今陕西省陇县南)、汧渭之会(今陕西省眉县东北)、平阳(今陕西省眉县西)、泾阳(陕西泾阳县北)、栎阳(今陕西临潼县北)。

《史记·秦本纪》记载:“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秦早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秦人曾经生活在商王朝时期,“西陲”的六盘山与渭水中游地区,之后商王朝被周武王姬发灭亡,秦人被迫向西不断迁移,进入西北条件恶劣的荒凉地区,随着周王朝不断向外扩张,秦人所生活的“西陲”之地也越来越远,最后迁移到了现今甘肃省天水附近,也就是西垂,这一区域,是秦人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也和考古发现相吻合,也是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故址。

秦早期的文明都离不开西垂之地,西垂虽然地处偏僻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难以生存,但也因远离中原大地,可以避免中原各国的战火,所以西垂附近的地域也少了很多纷争,秦人也得以于在此地繁衍生息,经营强大,虽然史学家对于西垂之地的具体地点存在不同的说法,但秦早期文明是离不开祁山和穿境而过的西汉水这一带,这是秦早期文化孕育的中心地域,西垂在商王朝时期是对西方边地的泛称,并无具体地址。

商王朝时期,秦人的先祖还是商纣王帝辛的宠臣,但周王朝时期,秦人受中原王朝的奴役,被驱赶到荒凉的西北和当地的犬戎往来,到了西周中期,周天子为了巩固对西北和北方地区的统治,抵御戎狄的侵扰,周孝王便振兴王室,在土壤肥沃的汧水、渭水之间大肆繁殖马匹,用来提升军队,而秦人先祖秦非子是善于养马的行家,马匹在秦非子手中饲养便会又肥又俊。

《史记索隐》记载:“非子息马,厥号秦嬴。礼乐射御,西垂有声。”

周孝王对富国强兵之事很是重视,便经常会去检阅,周孝王在巡视马匹饲养情况时得知秦人秦非子善于养马的技能。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予土地,建立附庸国,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秦”成为秦国的正式名称,秦国有了第二个都城秦邑,秦邑是秦非子的分邑之地,也称为秦亭、秦谷。在现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随着周王室的不断衰落,周天子便往秦人去抵御不断侵犯的犬戎。

秦人早期已经在此地繁衍生息,适应了环境恶劣的西北边陲之地,实力与日俱增,秦人在抗击犬戎的战斗中强大起来,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之后秦襄公出兵护送周平王东迁,因功被封诸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秦国的土地也随之扩大,岐山以西的土地都成为秦国的封地,秦国的第三处城邑被认为是汧邑,在现今关中西部还有个汧阳县,在《帝王世纪》中记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

《史记·秦本纪》记载:“文公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大意就是把都城迁到“汧”这个城邑。不过在史记中没有这条记载,秦襄公将都城迁徙到“汧”的说法还需要证实。秦国的第四处都城是汧渭之会,秦襄公之后是秦文公即位。秦文公即位四年后,将都城迁到了汧渭之会,在此处建立城邑。汧渭之会是汧河与渭河的交汇之处,是秦人从甘肃天水向咸阳逐步东迁过程中所建的都邑,也是秦国进入关中后的第一处都城。秦国的第五处都城是平阳。

《史记·秦本纪》记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武公元年,居平阳封宫。”

平阳在现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接宝鸡县界,平阳都邑是秦宁公(秦宪公)和秦武公时期所居住的城邑。平阳距离西边的汧渭之会并不远。平阳作为秦都的时间也较为短暂,只有37年。西垂、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五处都邑是秦国早期阶段的都城,可称之为秦的早期都邑。之后的第六处秦都对于秦国来说意义非凡,第六处都城是秦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城——雍城。

《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

秦国也在雍城为后期强大奠定了基础。雍城是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开始成为秦国都城,到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一直定都雍城,秦都雍城长达294年,位置在现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在这段时期内,秦国有了第七处都城泾阳,秦灵公即位后为了摆脱旧贵族的羁绊,决定迁都于泾阳。

不过在《秦本纪》中并无此处记载,并且灵公及其子孙都葬在雍城,所以秦灵公虽徙居泾阳,但是并未将泾阳定性于国都,泾阳相当于作为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是经营东北方向的据点,在公元前424到公元前415年作为秦国辅都。秦国的第八处都城是栎阳,在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为了向东发展,便迁都到栎阳,也属于临时军事性质的都城。

栎阳是秦献公和秦孝公时的都城,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存在34年。到孝公时,栎阳终成政治中心,即使之后秦国迁都咸阳后,栎阳仍不失当年繁华,古栎阳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附近。秦国的最后一次迁都就是咸阳,事实上,秦国的最后一次迁都是从旧都雍城直接迁到咸阳,泾阳和栎阳相当于战略性质的辅都,泾阳相当于临时据点,栎阳相当于一个前敌指挥中心,并不属于经常居住的都城。

秦国的最后一次迁移到咸阳后,并无在进行迁都,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 年)迁都咸阳,到秦二世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国都城长达143之久。秦孝公即位后,为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任用卫国人商鞅推行变法改革,秦国国力大增,也在这一时期,秦国的战略重心开始继续东进,秦孝公决定将国都迁到集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优势于一身的宝地咸阳,秦统一六国后,咸阳仍为秦朝国都。

咸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可以凭险据守,这种进可攻、退可守优势,极大地助长了秦国的战斗力。咸阳东出要地函谷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秦王可居于咸阳,居中指挥,傲视群雄。雍城和咸阳在众多的都城中是秦国最为重要的都城。秦国迁都大多是为了政治需求,为了攻伐他国或者为了更好的统治管理,这也是秦国为何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国家脱颖而出,在战国后期始终位列强国的一种体现。

三次意义重大的迁都

摆脱羁绊的迁都:雍城——泾阳

雍城,位于今陕西宝鸡凤翔县境内,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秦居雍城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

秦灵公时,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灵公决定迁都于泾阳,作为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

雄心初露的迁都:泾阳——栎阳

到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为了便于向东发展,秦国又将都城迁到栎阳,当时具有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至孝公时,栎阳终成政治中心。秦之所以迁都栎阳,与秦国的雄心壮志和当时的形势有关。

当时,魏国国土深入河西之地,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秦东进战略的绊脚石。所以当秦国强大之后,秦国迁都栎阳,遂对魏国形成攻势。栎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如司马迁所说“北却戎狄,东通三晋。”魏沿着洛河西岸修筑长城对秦形成守势,后秦攻破魏长城,收复了河西之地,此后魏与秦不可同日而语了。

君临天下的迁都:栎阳——咸阳

秦孝公继位后,立志奋发图强,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后,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受到保守派和旧贵族势力的强力阻扰,为扫除障碍,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决定移都集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优势于一身的宝地——咸阳。

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峻山,易守难攻;南临渭河,水源充足;临近西周故都丰镐,开发较早农业发达;遥望终南山,物产丰饶。更重要的是,它处于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秦王居于咸阳,大有居中指挥,傲视群雄之态。

此外,人口的增加也是迁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