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战役:二战最先结束的战场
作者:大嘴聊历史
阿拉曼战役后,德意联军开始了漫长的撤退之路。11月8日,在马特鲁港短暂停留后,隆美尔的部队继续西行。在撤退途中,隆美尔的几次反击,让蒙哥马利的追击有所顾忌。
1942年11月9日,他的助手威斯特法尔给他打来电话,向他报告:英军和美军已经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隆美尔举着电话愣了半天,过了好一会才对着话筒说:“好,我知道了。”
听到美英联军登陆的消息,让隆美尔对北非的战事彻底失去了信心。
他给希特勒写了一份报告:“未来的形势很明显,敌军将从内陆向我们包围,几天之内残余的部队势必被围歼。单靠我们的剩余部队和为数不多的武器是不可能守住昔兰尼加的。我们必须立刻着手从昔兰尼加撤出,加扎拉防线对于我们也毫无帮助,因为我们已不可能把所剩无几的部队调到那里去。在这,我军很快会遭到夹击包围,我们从一开始就该后撤至布雷加一线,在那条防线的后方或许能够有喘息的机会。部队若是不能大规模地休整,不能设置一条防线阻止住从西面向我们推进的敌军,最好的办法就是撤至昔兰尼加的群山中,形成守势,然后再用潜艇、小船和飞机在夜间尽量把大批训练有素的士兵运回欧洲,以便投入其他战场。”
希特勒也清楚北非战局的不利形势,但是还像2年前那样,担心德军一旦从北非撤走,墨索里尼政权会垮台,整个意大利会导向盟国,这样的后果对德国是灾难性的。所以,他与墨索里尼协商,尽快向北非派遣新的部队,同时给隆美尔回信:“我百分百地相信你和你的部队在阿拉曼已经拼尽全力,而且对你的指挥也十分满意。撤退是可以的,但只有在阿拉曼防线的北部地区完全落入德军手中时,才应该考虑这个问题,现在考虑显然为时过早。”
隆美尔这一次没有遵从希特勒的命令,每次英军迫近时,他都不会与英军恋战,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后撤。至11月底,德意联军放弃了托布鲁克、班加西,一路退回到阿盖拉。在撤退期间,困扰隆美尔的不仅是跟在后面追击的英军第8集团军,还有始终没有解决的补给问题。每次能够从英军那里缴获一些汽油,都会让他露出难得的笑容。在部队到达布雷加防线时,空军指挥官赛德曼告诉他一个好消息:被击沉的“汉斯阿普尔”号油船上搭载的汽油桶,被冲到了海岸上,足有上万桶,这些汽油可以保障部队一段时间不用再担心车辆没有燃料了。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和意大利统帅部多次命令隆美尔停止撤退,巩固住防线,不让英军继续西进,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南线总司令凯塞林也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在阿盖拉,德意联军距离自己的补给基地的黎波里已经很近,隆美尔决定在这里阻止第8集团军西进。其实,隆美尔对守住阿盖拉防线完全没有信心,甚至对德军能够赢得这场战场也不抱希望。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隆美尔第一个站起来,他说:“我的元首,我想代表德国人民向你阐述西线的严重局势,首先我想谈谈政治局势……”没等隆美尔说完,希特勒打断他的话:“元帅,请谈军事形势。”隆美尔却坚持说:“历史要求我们先谈政治处境。”希特勒勃然大怒:“不行,今天只谈军事,别的什么也不谈!”这时,隆美尔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面对希特勒的强压,大声说:“元首,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不提到德国的前途我是不离开这里的!”此时已经失去理智的希特勒开始大声地咆哮:“陆军元帅,请马上离开会议室!”事后,隆美尔跟自己亲近的人说:“我已经失宠了。”
蒙哥马利和德军统帅部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也一直希望德意联军能够停下来,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不要敌人撤退,我要敌人坚持原地打。假如敌人这样做,多半会被我消灭。”
1942年12月初,蒙哥马利和第30军军长利斯一起侦察了阿盖拉的阵地,决定12月15日发动进攻。这一次,他担心德意联军再一次从自己的手上溜走,遂派新西兰师和第4轻装甲旅从防线南端的开阔地带迂回到防线的后方,堵住隆美尔的退路。
12月14日当英军开始进攻时,隆美尔立即让前线部队后撤。负责迂回包抄的新西兰师和第4轻装甲旅因为油料缺乏,没有能够按时堵住德意联军的退路,当他们赶到指定位置时,只抓到了德意联军的后尾坦克部队,在空军和坦克的合击下,击毁坦克18辆、大炮25门、俘虏450人。
1943年1月23日,英军第8集团军攻占的黎波里,当天中午蒙哥马利接受了意大利副总督的投降。此时的隆美尔,已经率领部队退往突尼斯,在那里他和阿尼姆指挥的、负责防御突尼斯的第5装甲集团军会合,并构筑了一条马雷斯防线,两支部队以加贝斯隘口为界,北部由阿尼姆防守,南部由隆美尔防守,第21装甲师进至两军结合部。这条防线需要抵挡住东面的英军第8集团军和西边登陆的美英盟军部队,为意大利、为轴心国保住非洲最后一片“领土”。
在突尼斯,新任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阿尼姆于1942年12月抵达北非。此前他在苏德战场上担任第39装甲军军长,隶属于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12月,他被召回至“狼穴”。在那里,约德尔任命他为新组建的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前往北非战场作战,以抵御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的英美盟军。
德军统帅部本来是让曾经担任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军长内林出任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内林在哈勒法山之战负伤后,已经伤愈归队。但是德国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和南线总司令凯塞林认为内林是“不折不扣的悲观主义者”,于是将其调回国内。在阿尼姆接任第5装甲集团军之前,希特勒依旧给他开出了很多“空头支票”,他承诺会交给他包括“赫尔曼·戈林”师在内的3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对此,阿尼姆深信不疑。
抵达突尼斯后,阿尼姆才发现情况远比自己估计得要糟糕,他统领的这支第5装甲集团军,并不像他的名字那样的响亮,麾下只有第10装甲师,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334步兵师,第501重装甲营和一部分伞兵部队,其中第334师刚刚组建、缺乏战斗经验。然而交给他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坚守并继续扩大德军在突尼斯的桥头堡;阻止在西非登陆的盟军以保护隆美尔非洲军团的退路。
当时摆在阿尼姆面前的形势很紧迫,由于北非法军的不抵抗甚至是合作的态度,盟军迅速通过海运和空运穿过阿尔及利亚。到11月中旬,赫尔曼戈林师和装备虎式坦克的第501重装甲营还没有抵达突尼斯,盟军已经逼近突尼斯。面对盟军迅猛的攻势,阿尼姆上任后首先重整了突尼斯的德国守军,在突尼斯西面建立了一条从比塞大以西延伸到突尼斯东海岸恩菲达维尔的防线,将他手下的不到3万人分散在以下三个防区:北区由临时拼凑成的“布洛赫”战斗群防守。中区则由第10装甲师和第334步兵师防守,而南区则交给了意大利的一个师。
本来此时占有优势兵力的盟军可以趁德军立足未稳之际一举拿下突尼斯,可是这时天气帮了德军的大忙,在12月下旬争夺通向突尼斯城的要津-龙斯托普山的战斗中,德军第334步兵师第754步兵团在暴雨和泥泞中打退了美军的数次进攻,让盟军只得打消了在圣诞节前迅速攻取突尼斯的打算。
1943年1月,赫尔曼戈林师和第501重装甲营抵达突尼斯后,他将第10装甲师、第334步兵师和第501重装甲营派往南线,接替意大利师的防务。至此,阿尼姆稳定了德军在北非西部的防线,确保了隆美尔非洲军团的撤退路线。
撤退到马雷斯防线的德意联军并没有得到多少兵员的补充,轴心国派往北非的部队大多交给了阿尼姆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而且隆美尔已经得知,希特勒有意用阿尼姆取代隆美尔担任北非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这让隆美尔心中愤懑不平。
随着战局稍有缓和,隆美尔决定在西面发起一次反击,对手是刚刚抵达北非的美军第2军。相比于英军第8集团军,美军只是初出茅庐的新兵,隆美尔想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好让他们产生一种深入的无法磨灭的自卑感”。
此战,隆美尔的目标是击溃西面的美军第2军,并夺取盟军的后勤补给基地特贝萨。困扰隆美尔的是他已经不是北非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阿尼姆与他是同级,他无权调动阿尼姆的部队,自己只有第21装甲师能够担任突击任务,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隆美尔计划第21装甲师从南面推进至加夫萨,阿尼姆手中的第10装甲师从北面首先夺取斯特贝拉,随后两支部队通过凯塞林山口西出,攻占特贝萨。
作为北非两支部队的统帅,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以及意大利统帅部,都无法及时了解北非的战局,这一点对于北非战场上的指挥非常不利。为了解决两个集团军间的协调和统一指挥问题,1943年2月9日,南线德军总司令凯塞林召集阿尼姆和隆美尔参加了一次会议。此时阿尼姆虽然已经在非洲指挥作战超过3个月,但他和隆美尔都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态度。作为德国容克阶层出身的冯·阿尼姆,视隆美尔为“靠几场胜利赢得元帅”的暴发户,不仅是阿尼姆,大多数名字前面带“冯”的德国高级将领对隆美尔这个德国南部出生的小个子抱有偏见。
在这次会议上,凯塞林提出集中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先对西面的英第1集团军发起反击。隆美尔和阿尼姆都对这项计划表示支持,可阿尼姆对于自己的部队能否在油料有限的情况下达成目标并不具有信心。他的保守态度在凯塞林和隆美尔心里投下了一丝隐忧。在这次代号为“春风”的反击行动中,内定由隆美尔统一指挥。为了安抚阿尼姆,凯塞林还在私下特意找到阿尼姆,告诉他隆美尔在2月下旬就将返回欧洲,这次让他全权负责是想让“隆美尔有机会在离开非洲前再风光一次”。阿尼姆听后只好微笑着回答:“是的,最后一次的光荣。”
阿尼姆将反击行动交给了他的副手齐格勒将军,临时组建的齐格勒战斗群下辖第10装甲师和第501重装甲营,以及从第21装甲师抽调来的部分兵力。2月15日,南线的第21装甲师攻占加夫萨。2月14日,齐格勒战斗群提前一天发起反击,虽然开局不错,重创美军第1装甲师的A战斗群和第168步兵团。可在2天后,动作迟缓的齐格勒战斗群就被阻挡在斯贝特拉。
隆美尔对此恼火不已,因为阿尼姆在进攻之前保留了第10装甲师和第501重装甲营的一部分兵力。他认为是阿尼姆的过于谨慎导致进攻被阻滞。尽管如此,隆美尔在南方的进攻却异常顺利,在夺取加夫萨以后,又夺取费里亚纳。鉴于北路的齐格勒战斗群在斯贝特拉方向被阻。19日,第10装甲师和第21装甲师被划给隆美尔指挥。
当天,隆美尔命令第10装甲师向凯塞林山口进攻,防守该山口的美军缺乏协调,到黄昏时德军已在某些点上渗入。此时,如果第10装甲师能够投入更多的兵力,也许战斗的效果将会更好,然而,到夜间为止第10装甲师所赶到的兵力只有1个坦克营、2个步兵营和1个机车营,而剩余的几乎半个师包括501重坦营在内,仍然扣留在阿尼姆手里。
20日上午10时许,美军防线开始崩溃,不得不向哈姆拉山撤退,大量尚未使用的武器装备落入德国人之手。面对德国人的这些胜利,盟军对于自己的处境忧心忡忡。当时,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盟军飞机无法起飞对防线实施支援。
下午,隆美尔集中5个营对凯塞林隘口发动全面进攻,迅速突破了守军的阵地。在遭到只有一个营的英军顽强抵抗、损失了11辆坦克后,突入谷地纵深,凯塞林隘口终于成功占领了。
此后,隆美尔向塔莱和特贝萨两个方向派出搜索支队,目的是使盟军在预备队的调动上感到困难,同时夺取在特贝萨美军的巨大补给仓库,迫使美军撤退。
与此同时,英军第26坦克旅已经从塔莱向南移动,在距离凯塞林隘口约10英里的地方构筑了阵地。此时的盟军想不到,其实德军的兵力已经比他们想象中要弱得多。
21日上午,隆美尔决定停止前进,他预计21日盟军会有一个反击。实际上盟军虽然紧急调来了增援部队,但他们担心对面的德军过于强大,而没有轻举妄动。
就这样,虽然隆美尔在凯塞林隘口取得胜利,可是他随后的误判、补给不济和阿尼姆的不合作态度让短暂的胜势很快就化为了乌有。阿尼姆为了保存实力,私自留下包括隆美尔梦寐以求的装备有最新虎式坦克的第501重装甲营,始终没有让其投入战场。
这让隆美尔大为震怒,他甚至亲自跑到突尼斯城申斥阿尼姆的行为,并要求得到第501重装甲营的支援。可是,阿尼姆仍以坦克正在修理为由拒绝了隆美尔的要求。到2月22日,隆美尔的部队只剩下了1天的弹药储备和6天的粮食,剩下的燃料也只够所有车辆再前进120英里。面对这样的情况,隆美尔在征得凯塞林元帅的同意后只得选择撤退。德军在非洲的最后一次反击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此役美军第2军伤亡6300余人、被俘4026人,183辆坦克和194辆装甲车被击毁。而德军仅付出了千余人的伤亡。
1943年2月23日,德军统帅部宣布成立非洲集团军群,下辖第5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1集团军,由隆美尔元帅担任总司令,阿尼姆担任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梅塞担任意大利第1集团军司令。
2月24日,阿尼姆在未通知隆美尔的情况下,飞往罗马亲自面见凯塞林元帅,要求在盟军正被隆美尔牵制的形势下,由他亲自领导对北突尼斯的英军第5军发起另一场反击。他私自扣留下第501重装甲营和第10装甲师的一部分兵力就是为了准备这一次反击。
2天后,阿尼姆的攻势在北方如期打响,德军的进攻目标是突尼斯城以西60英里的公路枢纽巴杰。阿尼姆的攻击部队几乎是德军在北非的全部精锐,包括第334步兵师,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10装甲师一部,第501重装甲营和新组建的曼陀菲尔装甲师,甚至还从半路拦截下了正开往南方的第21装甲师的15辆坦克。
2月26日,曼陀菲尔师沿着海边山区向北突进,防守这个地区的是一支法国部队。在德国空军的支援下,曼陀菲尔师翻越塞拉特角、铁路和塞杰南之间法军把守的山地,取得了很大进展。法军设法击退了意军的一次进攻,但防线很快崩溃。
2月27日,一支包含两个炮兵团的混合战斗群启程向进攻的德军反击,但是英军缺乏空中支援,炮兵在参与凯塞林山口战役之后缺乏弹药。至3月1日,英军在付出惨重伤亡下,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德军同样遭受了不可承受的损失,阿尼姆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坦克,第501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也遭受重创。德军因为地中海上的补给越来越困难,这些坦克损失再也没有得到补充。
1943年3月6日,隆美尔指挥意大利第1集团军向第8集团军进攻,这场毫无意义的反击,在意大利部队伤亡653人、损失40多辆坦克后草草结束。
3月9日上午7点50分,隆美尔登上飞机前往罗马。他已经卸任刚刚担任的德军非洲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阿尼姆成了他的继任者。回到德国的隆美尔曾对他的儿子曼弗里德说,他已经失去了元首的信任,并认为不能再希望得到任何重要位置。于是,他开始写回忆录。
1943年2月17日,盟军调整在地中海地区部队的战斗序列,艾森豪威尔出任地中海盟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任副总司令,特德出任空军司令,坎宁安出任海军司令。同时成立第18集团军群,由亚历山大兼任集团军群司令。该集群下辖英军第1、第8集团军和美军第2军,共18个师(英国12个师、美国4个师、法国2个师)又2个旅50万余人、坦克1800辆,作战飞机3241架。
轴心国的非洲集团军群兵力增加至35万人,多数是意大利军队,坦克只有区区200辆。由于盟军对地中海航线的封锁,这支庞大的军队严重缺乏后勤补给。阿尼姆在给自己的上司提交的报告中说:“如果没有援助到来,即使敌人不向我们发起攻势,我军也将会在7月1日停止活动。”
1943年3月中旬,盟军恢复在突尼斯的攻势,根据亚历山大司令的“仅作有限进攻,以转移英第8集团军当面德意军队”的命令,3月17日,在凯塞林山口战役后接任美军第2军的巴顿,指挥部队在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之后转入进攻,20日,第2军顺利突入米克纳西地区,成功地牵制了德军第10装甲师。
3月20日晚,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突尼斯南面马雷斯防线,以便歼灭意大利第1集团军,同英国第1集团军会合。英军右翼第30军在靠近海岸的狭窄沼泽地区首先发起强攻,仅在对方防线打开一个很浅的缺口。次日夜得到增援后,英军重新发动进攻,桥头堡稍有扩大。由于反坦克炮受润泽地及地雷阻滞,未能跟进,英军前沿步兵阵地在没有充分支援的情况下被德军的反击所摧毁。战斗开始2天后,英军正面进攻失败,撤回出发阵地。
鉴于初战失利,蒙哥马利改变原计划,将作战重点移到内陆侧翼。为此,英军第10军司令部及第1装甲师于23日夜穿越沙漠去增援受阻于普卢姆山峡的新西兰军。同时,印度第4师从梅德宁向内陆侧面挺进,加强对德意联军侧翼的威胁,并开辟另一条冲击线。
增援部队到达后,英军左翼即于26日下午4时在空中轰炸的掩护下发起闪电攻击。阿尼姆试图调动其预备部队阻挡英军左翼的猛烈进攻,但为时已晚。在被合围的威胁下,守军不得不向北撤往瓦迪阿卡里特。3月28日上午9时,英军完全占领马雷斯防线,通往突尼斯的道路被打通。
4月7日,英国第8集团军开始进攻退守瓦迪阿卡里特防区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并于同日与美国第2军先头部队会师,将德意联军包围。轴心国军队放弃阵地继续北撤。4月13日,意大利第1集团军撤至轴心国在突尼斯的最后一道防线。至此,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东北部只保留一个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60公里的桥头阵地。次日,英军第8集团军开抵昂菲达维尔防线。4月20日,盟军在突尼斯展开非洲战役最后阶段的进攻,从南面和西面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时实施突击,占领了重要据点。
5月6日,英国第1集团军在强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在西线对德国第5装甲集团军发动决定性进攻,突破德军防线,将其残部分割为两部。7日,盟军占领突尼斯市和比塞大,此后,继续向海边进军。轴心国部队撤入邦角半岛,因受到同盟国海军的海上封锁,德意联军既无法继续防御,也无法逃脱。
5月12日,盟军歼灭轴心国残余部队,德意联军总司令阿尼姆被俘。13日晨,意大利第1集团军投降,历时3年的北非作战全部结束。此役,轴心国被俘的人数约27.5万人,盟军伤亡7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