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狸猫换太子还奇的真相 宋仁宗为何没有儿子?
宋仁宗赵祯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的皇帝之一,特别是在儒家士大夫们敬仰的皇帝排行榜上,恐怕至少要排在前三,宋仁宗本人在死后能得到万民哀悼,甚至连辽国皇帝也为他悲哭,这个皇帝显然是很成功的,可一代仁君宋仁宗赵祯,纵有三宫六院也没有子嗣继承皇位,为什么?
宋仁宗一生儿女众多,儿子也生过好几个!能够出生,并载入史册的就有三个男娃:
第一个名叫赵昉,母亲是俞德妃;第二个名叫赵昕,母亲是苗贵妃;第三个是赵曦,母亲是朱才人。
女儿就更多了,一共降生的有十三个女娃,最终只有三个成年,并且还都是在宋仁宗晚年,既五十岁左右出生。
万众期待的徽柔公主出生了,宋仁宗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期待,无论是男是女,她注定是宋仁宗最宠爱的孩子,毕竟这时的宋仁宗已经28岁高龄了。在清平乐中,宋仁宗为庆祝长女出生,以皇长子的礼节赏赐大臣,本是初为人父之喜,却被不识相的大臣当众泼冷水,要求他收养宗室子弟。
这事也就宋仁宗脾气好,要是换一个暴脾气皇帝,估计当场暴走,直接拖出去砍了。连禾儿都说:“戏文中的官家,那叫一个霸道,大臣让他不爽了,直接拖出去就斩了,为何到了咱们官家却处处受气。
大宋赵家的皇位就像有毒一样,皇帝一直都子嗣不旺,就算生出来了也养不大,就算有儿子继承皇位,到了第3代就绝后了。
宋自真宗朝就开启了养宗室子弟之路,对于大宋皇帝来说,生儿子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一把年纪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之地,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苍生。
宋仁宗一生拥有4位皇后,3位贵妃,两位德妃,两位贤妃,以及其他名份不高的美人、才人等,如此庞大的后宫团队,却只生了16个孩子,而这其中仅有3个儿子,13个女儿中也只养活了4个,而在赵祯34岁到50岁之间,居然只有福康公主这一个孩子。
天家无私事,北宋的官员们不仅关心天下大事,也关心官家的私事,更是为了皇嗣之事操碎了心。
艰难的求子之路
景佑二年(1035年),26岁的赵祯还没有当爹,当时的大臣们就劝他,让他学学他爹,先收养宗室子,等生了儿子再还,这叫“引儿子”,赵祯不得已收养了堂兄赵允让的儿子赵宗实。
但收养儿子并没有为宋仁宗带来好运,景佑4年,宋仁宗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但可惜,他终于盼子成功的喜悦不足一天就变成了丧子之痛。28岁的赵祯第一次当爹,却遇子夭折,这或许注定了赵祯一生都为子嗣所困。
第二年,福康公主出生,又再隔了一年二皇子赵昕出生,两年连得一儿一女的宋仁宗很开心,他终于后继有人了,于是这一年,他让养在宫中的赵宗实回家了。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不到3岁的赵昕夭折了,宋仁宗再一次失去了继承人,但好在上天垂怜,这一年三皇子赵曦出生了,然而不幸再次降临了,虚岁3岁的赵曦又夭折了,此时的宋仁宗已经34岁了。
此时的他只有一个女儿,此后的16年里,宋仁宗再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宫中16年不闻婴儿啼哭声。而在这16年里,大臣们并没有闲着,他们开始了和宋仁宗关于立储之事的拉锯战。
这期间有不少大臣提出过继宗室子为继承人,赵祯都不采纳,一边忍受朝堂上大臣们的轮番轰炸,一边在后宫努力耕耘,然天不遂人愿。
至和3年(1056年)元旦,47岁的赵祯大病了一场,这期间一直不能理政,直到3月才算恢复,朝廷乱成一团,要是皇帝突然驾崩了,又没有继承人,那可不是要乱套了,因此大臣们急忙将继承人问题放到了首位。
经过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赵宗实定为储备继承人,毕竟他曾养在宫中,皇帝和皇后对他都如亲生儿子一般,而且出宫后,也经常给他送东西,可见他在宋仁宗心理的地位与其他宗室子弟是不一样的。
群臣上书,求养宗子
至和三年(1056年),宋仁宗病好后,大臣们开始轮翻上书,要求宋仁宗收养一个宗子在身边,以安天下人心,在生病期间宰相文彦博就提出了这个建议,当时宋仁宗也同意了,谁知病好了,宋仁宗又反悔了,决口不提立嗣之事。
宋朝的大臣果然都是敢说敢做的主,范镇带头上书请求收养,宋仁宗留中不发,而后大臣们前仆后继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立嗣,仁宗朝能叫得出名字的人都上书了,欧阳修、司马光更是3连击,最狠的当属范镇,看仁宗不理,直接连上19道书,写得涕泪横流,比自己没儿子都心急。
这一年,赵祯的心里是绝望的,而大臣们是惶恐了,这一年天灾频发,先是雪灾,再是暴雨成灾,偏宋仁宗又特别迷信天谴,大臣更是指责说:“这频频的天谴就是因为皇帝不立子嗣,是上天发来的警告。
这样的劝告一直持续到嘉祐四年(1059年),后宫中县君董氏和安定郡君周氏怀孕了,大臣们终于消停了,再没提立储之事,满朝都期盼能生出一位小皇子,然而迎来的却是两位小公主。
赵祯即失落,又开心,女儿也是心头肉啊,说明自己老当益壮,需要继续努力。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连续生了两位小公主。
连生4个女儿,大臣们也对后宫生育之事失去了期待,这一年赵祯已经52岁了,他自己也对生育之事有了感知,心灰意冷了,大臣们再谈立嗣的事情,赵祯已经开始不那么排斥这个问题,毕竟问题总是要面对的。
嘉佑7年(1061年),宋仁宗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赵曙。并以立皇子告天地、宗庙社稷。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赵祯生病,三月二十九,54岁的赵祯崩,赵曙继位,是为英宗。
宋仁宗是北宋历史上最仁爱的皇帝,是史家公认的仁君,最有人情味的官家,他在位42年广揽天下英才,而他个人的命运却充满了悲情,小时有母不得知,欲养时却亲不在,成年后又在子嗣上遭遇不顺,生16个孩子却夭折了12个,竟无一子可继承皇位。晚年时,一面承受着丧子之痛时,而另一面却被群臣强逼立宗室子为太子,想想都替他心酸。
宋仁宗的孩子为何会保不住?到底是谁在害这些孩子?
其一,早期嫌疑人是郭皇后。
郭皇后是宋仁宗的原配,此人乃朝廷勋贵之后,又是章献太后刘娥选定。成婚之后,郭皇后非常跋扈,容不得宋仁宗宠幸其他妃嫔,多次冲入其他妃嫔殿阁,当着皇帝的面暴打妃嫔。
为了让宋仁宗生下孩子,太后刘娥选了不少妃嫔伺候,还屡次批评郭皇后。可是郭皇后一点不改。刘太后去世,郭皇后与妃嫔扭打,宋仁宗劝架,竟然被郭皇后打了一巴掌。
郭皇后如此霸道,自然惹怒宋仁宗,于是将其废黜。数年后,宋仁宗第一个孩子福康公主出生了。
其二、中期嫌疑人是张贵妃(温成皇后)。
宋仁宗有一位非常宠爱的妃子,叫做张贵妃。此人从一个舞女开始得到宠幸,短短数年升为美人(四品),后来又成为贵妃,屡屡与曹皇后争锋,生有三个女儿,在皇宫称霸十四年。
在这十四年中,宫中妃嫔无论生男生女全部都挂掉。张贵妃的意思很明白:在我没有生下儿子前,谁也不能生下皇子!
其三、后期宋英宗父子是重大嫌疑人。
宋仁宗有好几个堂侄,为何最终会选择宋英宗?其中渊源极深!
宋仁宗十四岁继位。第二年就大婚。但是,迟迟没有生孩子。刘太后担心宋仁宗暴毙,自然要准备一个备胎。这个备胎就是宋真宗四哥的儿子赵允让。
赵允让被养在皇宫数年,一直到宋仁宗二十四五岁才出宫。大家都明白赵允让被养在皇宫的意思,那就是预备役皇子。赵允让外放出宫,没了预备役资格,刘娥自然要给些补偿,于是就让赵允让当了大宗正,就是皇族族长,大长老!
一晃N年过去,宋仁宗迟迟没有生孩子。于是皇族之中,朝堂之上就有人提醒宋仁宗,皇帝年纪大了,不能不立太子。万般无奈之下,宋仁宗只要效仿太后,也将一位宗室子弟养在宫中。
皇族之中地位最高,名望最大的就是赵允让(濮安懿王)了。他一口气生了22个儿子,个个生龙活虎,儿子之多,完全可以组织两只足球队踢对抗赛了。可以想见,赵允让一家势力肯定强大,皇族宗室几乎都成了他家的。
赵允让挑了个儿子赵曙送入宫,此人就是后来的宋英宗。
换言之,宋英宗能够成为皇帝,那是人家家里早就有继承人的名分!
因此,就算宋英宗没有出手害人,他老爹赵允让也会出手害人。
宋仁宗晚年很凄惨,经常一个人在太庙哭泣,他是在向父亲母亲告罪,自己折腾了四十多年竟然没有保住一个儿子!
嘉祐八年(1064年)三月,带着十二万分的遗憾,做了四十二年太平天子的宋仁宗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宋仁宗的身体没有问题,既然是皇帝,三宫六院也是应有之意,不缺少制造子嗣的条件,他一生也生出过三个儿子、十三个女儿,但三个儿子全部没有长成年就夭折,女儿也只有四、五位长成年,其余的也是全部夭折。
宋仁宗亲生的子嗣其实也算不少,为何没能存活下来?后人的猜测大概有两种原因。
第一:母体年轻论
现在很多人研究,宋仁宗子女夭折率比较高的原因恐怕是母体成长度不够。
历史上的宋仁宗喜欢年轻的嫔妃,宋朝的年轻和现代就很不一样,在十三、四岁就能嫁人生子的年代(宋仁宗的第一任皇后郭氏嫁给他时才十二岁),年轻的嫔妃就相当于现代的幼女,这个年龄的女子怀孕产子,还是在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产子,胎儿的健康得不到保证,无法保证全部成活。
从医学的角度上分析,女性只有成长到一定的年龄(至少十八岁),身体才适合怀孕,产下胎儿的健康才有保证。
宋仁宗的三个儿子和其余女儿几乎全部是十几岁的嫔妃所生,结果就是长子只活了一天,另两个儿子一个活了两年,一个活了四年,连一个活到足够启蒙的年龄都没有,所以,古时的习俗、医疗水平和宋仁宗喜好年轻女子是他没有儿子长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宫廷阴谋论
即使宋仁宗认为自己还年轻,还可以等待下去,文官集团也会替他着急,早在宋仁宗二十五岁时,就在百官的建议下,抱养了后来的宋英宗赵曙进宫,当成是预备继承人,后来还把宋朝开国元勋高琼的曾孙女,曹彬的曾外孙女,宋仁宗第二任皇后曹氏的外甥女高滔滔嫁给了他。
但之后,宋仁宗连续生出了三个儿子,赵曙也两次加官进爵后送出宫,从皇位继承人的位置上几次跌落下来,巧合的是,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在位时也遇到过子嗣危机,他四十二岁时才生出宋仁宗,早前,收养过的预备继承人正是赵曙的生父赵允让。
宋真宗同样是在宋仁宗出生后,马上把赵允让送出宫,如果宋仁宗的儿子能长成,赵允让和赵曙父子俩是连续做皇位的备胎,在这种情况下,赵允让和赵曙要说没有想法或怨恨之心,恐怕谁也不会信,连续几次这么干,谁都受不了。
所以,有阴谋论说,宋仁宗无子的结局恐怕是赵允让和赵曙这两父子干的事,宋仁宗的次子和三子夭折时,赵曙还不到十岁,所以,有可能是赵允让出手暗害的,而后来宋仁宗始终生不出子嗣,就有可能和赵曙有关,方法也很简单,从饮食上断掉宋仁宗生出子女的可能,比如喂食一些慢性毒药。
为什么赵曙可以办到这一点?因为到宋仁宗四十岁之后,在宫外的赵曙投资价值大增,谁都知道,如果宋仁宗一直没有儿子,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赵曙,会有很多人为前程主动帮助他,更别说,赵曙的老婆高滔滔后头站着一大堆开国勋贵,他们都会希望赵曙继位。
赵曙本人就不用说了,长久以来的怨气加皇位的诱惑,他绝对敢干任何事,皇宫内渴望进一步发达的太监、宫女,加上大批勋贵都能成为赵曙控制宋仁宗身体、饮食的帮手。因此,如果宋仁宗一直无子有阴谋的话,主角一定是赵曙和他的父亲赵允让。
以上两点分析是后世评论宋仁宗无子嗣原因的主流看法,正确与否不好说,只能说都有可能,至于真假,只能依靠史书上的蛛丝马迹去判断和猜测。
宋仁宗生不出儿子,被大臣当面骂作孤家寡人
皇帝驾崩,对于这个庞大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显然是权力的平稳过渡,最直观的体现是新君的确立,在宰相韩琦等人的主持下,仁宗养子赵曙继统,是为英宗。这位新皇帝不是仁宗的儿子,是仁宗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这就应了那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宋仁宗的一生可以说被子嗣问题愁坏了。今人看来没有儿子就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家业呗,但彼时宋仁宗立嗣却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更关键的是涉及到朝堂和国家的稳定。
嘉祐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皇帝才登殿,帘子才卷起,忽然之间发病,这次发病没有预兆,时间久,仁宗意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幸亏有文彥博主持大局,才总算勉强度过这次政治危机。经历此事之后,朝臣无不意识到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迫在眉睫。
过了数月,见仁宗皇帝身体逐渐康复,知谏院范镇率先奏请立太子。
在专制君主时代,立储之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事,即便是百官之首宰相也不敢随便在这种事情上乱发言,生恐招来君王疑忌而有不测之祸。
范镇上疏无异于惹火上身,奏疏一上,朝野震动。文彥博也惊出一身的冷汗,私下里责备他作事孟浪,如此大事为何不事前和他商量一下。范镇慷慨陈辞道:“此次上疏,我是做了最坏打算的。与执政商议,如果你不答应,难道说我就因此而放弃上疏吗?”
远在并州通判任上的司马光也积极声援,鼓励范镇再接再厉,并且也上疏朝廷建议立储。对此仁宗皇帝不置可否,也不表态,只是将这些奏疏发往中书,交由执政大臣处理。
文彥博等人见仁宗皇帝不发话,也明智地选择了搁置不议。在许多时候,冷处理也是种婉转的表明态度方式。
迫于朝臣压力,仁宗提拔范镇为侍御史知杂事之职。范镇在家待罪三个月,已经是须发尽白。仁宗皇帝见了也是心中感慨万端,流泪恳请臣子,再给他两三年时间,寡人已经在努力播种了。
陛下当早立储!你不如唐明皇!
嘉祐三年“国丈”张尧佐去世,仁宗皇帝松了一口气,冲着朝臣发作道:“台谏官员以为我任用张尧佐,就象唐明皇用杨国忠一样,国家会有播迁之祸。依我看来未必!”
仁宗话音未落,一旁边的户部员外郎唐介立即表示反对:“陛下一旦有播迁之祸,只怕还不如唐明皇的结果。他还有儿子肃宗起兵靖难,恢复社稷。不知陛下靠谁?”
仁宗皇帝听了,当时就面色大变。唐介所说虽是实情,但这话讲的太过刺耳。想发怒又不知道从何发起。面上青红不定了好一阵,方解嘲道:“立储之事,已经在和韩琦商量了。”
如果说唐介这样揶揄圣明天子还只是限于冷嘲热讽阶段,而张昪(卞音)的行为就可以视为主观故意了。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说人不说短。”张昪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也幸亏宋仁宗的“仁”不是装出来的。
——史载:张昪担任御史的时候,经常上表疏攻击两府大臣,仁宗皇帝一天语重心长的警告他:“卿本孤寒,何为屡言近臣?”
仁宗皇帝这话,听着有点推心置腹的意思,也并没有什么特殊含意在其中。哪知道张昪听了,当场反驳道:“微臣怎么能说是孤寒呢?只怕真正孤寒的是陛下您自己啊!”
仁宗皇帝一听,心想自己富有四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怎么能说是孤寒呢?不解地问张昪:“此话怎讲?”
张昪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微臣家内有拙荆犬子,外有亲戚故旧,不能说是孤寒;而陛下外无良将、内无贤相,‘惟昭阳二人而已,岂非孤寒?’”
仁宗听出了张昪的言外之意,张昪仍是在笑他没有儿子,真正的孤家寡人一个!
退朝回到大内,仁宗皇帝越琢磨张昪的话越心中悲凉。哀声叹气了许久,与曹皇后二人泪眼人对泪眼人。坊间传闻晚年的仁宗每逢真宗忌日就会大哭一场,其声甚哀。这哭声中既有无奈,又有不甘,眼见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自感时日不多的仁宗生恐死后无颜去见先帝,又不甘心让大权旁落支系,故此痛哭。只是子嗣这种事情,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看看堂兄赵允让,他的儿子多到排两支足球队踢对抗赛都行。北宋的大臣实在是嚣张跋扈,把宋仁宗欺负地抹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