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都有六次南巡,雍正一辈子宅在紫禁城
康熙皇帝是雍正皇帝的父亲,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他们都曾经进行过六次南巡。唯独夹在中间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间,从来没有去南方视察工作。雍正皇帝甚至没有去承德避暑山庄打过一次猎,最远的行程仅仅是圆明园。
用现在的话来说,雍正皇帝就是一辈子宅在紫禁城里。
雍正皇帝为什么不到南方视察工作?他不喜欢游山玩水吗?江南是大清王朝的钱袋子,去江南检查钱袋子的安全不好吗?
一、雍正皇帝舍不得花钱
皇帝贵为“九五之尊”,每一次出巡,都要兴师动众,浩浩荡荡,前呼后拥。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上,都要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来做准备。这一路巡视下去,烧掉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康熙皇帝6次南巡,有4次住在江宁织造曹寅的家里。曹寅家里很有钱,可架不住康熙皇帝4次折腾,竟然坐吃山空欠了一屁股债,不得不从两淮盐课银、织造库银等公款里挪用300万两银子——这为雍正皇帝将曹家抄家埋下了伏笔。
乾隆皇帝南巡花费的钱就更多了,累计花费了2000余万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军费开支。乾隆皇帝晚年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你看,连乾隆皇帝自己都觉得南巡“劳民伤财”,所以希望以后有人劝阻皇帝不要这么做。
雍正皇帝从继位之初,就给世人留下“勤俭节约”的形象。为了节省内务府的开支,雍正皇帝两次发布上谕,提倡“光盘行动”,不允许浪费粮食。他看到大臣顶戴上戴着明晃晃的各类宝石,坐不住了,下令将这些宝石换成玻璃珠子。所以,雍正皇帝绝对不会为了看大明湖畔的荷花,就带着大队人马前往江南。
二、雍正皇帝需要留在京城维系统治稳定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继承皇位,都比较顺利,权力过渡顺风顺水。可就是这样,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继位之初,都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留在京城维系统治稳定。康熙皇帝南巡,是在继位后的第23年;乾隆皇帝南巡,是在继位后的第16年。那时候,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统治已经很稳定了,这才有机会到南方视察工作。
相比之下,雍正皇帝的皇位来得相当艰难,经过了激烈、残酷的“九子夺嫡”才获得。雍正皇帝继位后,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收拾“九子夺嫡”后的残局,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考虑南巡的事宜。后来,当雍正皇帝的皇位已经很稳固后,他又很快离奇去世,终生与江南无缘。
三、雍正皇帝很忙
雍正皇帝是一个“工作狂”。当他加强了奏折制度后,每天都有大量的奏折送到他的案前,需要他亲自处理。数据显示,雍正皇帝在位13年间,一共处理奏折41600余件,其中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6600余件,平均每天处理奏折约10件。
除了奏折,雍正皇帝还需要处理六部、各省送上来的题本。13年间,雍正皇帝共处置各类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天处置40件。
雍正皇帝对于奏折和题本,并非一看了之,或者像他父亲康熙皇帝那样,简单地批复几句就行了。雍正皇帝对绝大多数奏折和题本都认真批复,最长的批复达到了上千字。据统计,雍正皇帝一生在奏折和题本上留下的批复文字,总数达到了1000万字。《鲁迅全集》有创作10卷、书信4卷、日记3卷、索引1卷,总字数约700万字。
你看,雍正皇帝一不小心完成了一个职业作家的工作量。
雍正皇帝将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批复奏折和题本,哪里来的时间去江南视察工作呢?
清帝十次东巡沈阳(盛京)祭祖
一、康熙帝三次东巡
康熙帝玄烨在位六十一年共来沈阳东巡三次,这对于加强东北边防防御,移民垦荒,以及农业生产起到极大的作用。
康熙第一次东巡是在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三日由北京起驾,途经直隶、盛京等地,用16天时间,行程1500余里,第一次来沈阳时,他才十八岁。盛京的满族官员为他举行盛大的欢迎会。他这次东巡沈阳,亲自祭奠福陵、昭陵,分谴王公大臣祭祀兴京永陵和开国功臣墓。在盛京殿召见盛京现任的和老年退休的文武百官,设酒赐宴,分赏银两,减轻罪刑,以示关怀。他还周览了盛京畿内形胜,北上还抵吉林境内,沿途行围打猎,并且拜谒永陵、福陵、昭陵,写了不少谒陵诗。另外,他还安抚满族,筹划建设,此次东巡中的许多规定都为清朝东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感觉到作为陪都的盛京,其城市规模等与北京首都太不相称,决意扩建沈阳故宫和沈阳四塔。从此以后,沈阳城才得以一天天茁壮起来。
康熙第二次东巡,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于早春急于赴塞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对祖国北部边疆安危的关注,二是要以平定三藩的胜利去祭列祖列宗。这次东巡于三月四日抵达盛京,先照例前去祭奠福陵、昭陵。九日,从盛京出发北上祭永陵,祭毕北上吉林。康熙在此访询官吏民情,视察山川地形,检验水师战舰设施,或于山间行围射猎习武。三藩平定,祭告祖宗,这在清初历史上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件,因为它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十九日到达盛京,又至福昭陵行告辞二十日启驾返京,此次东巡为时八十天。
康熙第三次东巡是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二十九日,此次东巡主要是康熙御驾亲征准噶尔打败葛尔丹,平叛成功后,要祭陵告祖,并“巡行塞北,经理军务”。十月十三日,南行至永陵,再行告祭礼。十月十六日抵达盛京,到福陵、昭陵行祭礼。于十一月十三日返回京师,历时3个半月,这次是康熙帝三次东巡中路途最远,时间最长的一次。
二、乾隆皇帝四次东巡
乾隆皇帝名弘历,他在位60年,是清帝中颇有作为的一位,继康熙三次东巡之后,他遵康熙皇帝创下的祖制,曾分别四次东巡盛京。祭拜永、福、昭三陵,乾隆到盛京出巡,一切礼仪活动主要依照康熙年间的定制援例而行,当然,礼仪更详明,规模更宏大,更讲究排场,这与当时的国库丰盈及他本人的好大喜功的个性不无关系。他每次来沈阳,对故宫等文物古迹的修整,均有较大的建树。
乾隆第一次东巡是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率文武大臣经密云至承德避暑山庄。在这里稍事休息后,启驾向西北经中关、波罗河屯至张三营,在此受到蒙古48旗诸王公的热烈迎候。乾隆在蒙古牧区宴请蒙古王公、嘉奖、赏赐官兵、行围狩猎,停留时间较长。后于蒙古牧区行至吉林境内,乾隆帝先拜谒永陵,然后到盛京拜福、昭陵谒陵事毕,最后才入盛京城。乾隆这次谒陵与康熙不同,而是按永、福、昭的年代辈分决定谒陵的顺序的,后来的三次也是如此,并成为定制。从七月八日出发,十月二十五日返京,历时3个月。这次东巡中在乾隆倡议下,沈阳故宫进行中期扩建,扩建了日华楼、霞绮楼、迪光殿、崇谟阁等。
乾隆第二次东巡盛京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六日,由圆明园启銮。这次东巡与首次东巡路线大致相同。于十一月十一日返京,前后长达4个月。是四次东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
乾隆第三次东巡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这时乾隆已经是68岁高龄,仍尊祖谒陵,以展孝思。七月二十日由京出发,经山海关前行。出山海关在杏山东大营行殿,召见并赏赐了蒙古族敖汉等各部王公台吉。然后北上渡辽河先至永陵后南下盛京,拜谒福、昭陵,在盛京住7日后按来时路线返京,最后进入盛京旧宫于九月二十六日抵达京师。同一、二次东巡比较,此次东巡路线大为缩短,又因无围猎,仅用66天即完成。
乾隆第四次东巡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此次东巡于五月二十四日在圆明园启驾,先至承德。因天气炎热、雨水较多,直到八月十六日才从承德启銮东行。向西经过崮山大营等地,下行经过朝阳等地,后进入盛京地区。谒陵毕入盛京皇宫。此次东巡谒陵于十月十七日返回京师,前后历时进5个月。
四次东巡除了谒陵祭祖,题诗作颂,他在东巡途中围周讲武,联络各蒙古部落和王公台吉,拜谒修葺神庙,整饬吏治、经理庶政,同时他还亲诣留都盛京对民间兵丁疾苦有所体察,对盛京的文教、宗室勋归及陵寝事务有所关心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又礼遇朝鲜国使臣,因而,对盛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嘉庆、道光皇帝东巡
继乾隆皇帝东巡之后,嘉庆皇帝在位期间分别于嘉庆十年(1805年)第一次东巡和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次回归故里,祭拜祖陵.但是,由于清朝国势日渐衰微,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与其父乾隆皇帝的盛世相比出巡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作为万乘之尊少不得必要的排场以显示皇帝的威仪,但面对国家财力艰难,不得不有所撙节。另外嘉庆皇帝两次出巡自从离开京师紫禁城后便直奔盛京地区,并遵前例先诣永陵祭拜四祖,然后便先福陵后昭陵展谒,既未远涉吉林,也未绕道蒙古,可谓行色匆匆。嘉庆皇帝在陪都行宫驻跸期间除援例举行庆典和宫延萨满祭祀等礼仪活动外,也考察了盛京地区的政情民情,严惩庸员酷吏,增设汉官以缓和民族矛盾,力图整饬内政,拯救大厦于将倾。
道光皇帝东巡陪都盛京于道光九年(1829年),他生于太平盛世的乾隆四十七年,三十九岁继承皇位。继嘉庆皇帝东巡后,以平定张格尔之乱成功,道光皇帝决定亲赴盛京告慰祖宗之陵。一方面表示他缅怀故里,敬仰祖先的创业功德的诚孝,同时也以此表达他感激祖宗在天之灵护佑平叛成功。此次东巡于八月十九日启驾出京到十月二十四日还宫,历时66天。其路线与嘉庆两次东巡路线基本一致,与康熙、乾隆、嘉庆三帝东巡相比是规模最小的一次。
东巡从本质上来说是盛世祭祖,因此,从规模、次数、作为等几个方面看,东巡主要发生于康乾时期。康乾盛世之后,虽然清帝也进行了几次东巡,但辉煌已过、风光不再。如嘉庆帝的前后二次东巡,他除了一般性的谒陵祭祖和到处游逛之外,无所事事。道光最后一次东巡后,咸丰、同治、光绪等几个皇帝,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和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对东巡谒陵祭祖的传统就再也无法加以继承了。康熙帝开创了东巡的先例,乾隆帝是东巡最隆重、最奢华的时期,他所赐所赏名目繁多,数量浩大,规模十分庞大。嘉庆、道光皇帝出关东巡共有三次,但行程短,人数少。从此以后,陪都盛京张灯结彩迎接皇帝东巡的盛况,就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