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如何平定大理
来源:文社历史
大理国的前身为唐代南诏国,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蛮(今白族)段思平平定诸部,定都大理(今属云南),建立了大理国。其统治区域包括今云南全省,贵州、广西西部,四川南部,以及缅甸、泰国、老挝等一部分。至13世纪中叶,大理国势衰微,国王段兴智大权旁落,权臣高祥、高和代摄国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部力求自立,渐成割据之势。
蒙古一定是了解到了大理国内乱的情报,判断这个国家战斗力薄弱,而且,远征路上所要经过的川藏边地,主要控制在吐蕃和羌人手里,这些人内部四分五裂,但都与蒙古关系友好。所以,才敢劳师远征,做出如此漫长的无后方迂回作战的决策的。
1252年,蒙哥继承了蒙古大汗之后做出南下“斡腹”大理国的决策,命令弟弟忽必烈和勇将兀良合台去征讨大理国。大理国位于今天的云南一带,很久以来都没有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比如强盛如唐朝,云南存在的南诏政权一直没有纳入唐朝的版图,并对唐朝保持一定的军事威胁。宋朝时,云南地区属于大理国,更是一个与宋朝并立的政权。
为不影响其他战场上的战斗,这支南征军是按照蒙古惯例,“从东、西大军中每十人抽二人”组成的,此外还有降蒙的色目人军队和汉军等,约有10万兵马。1253年八月,在六盘山(今宁夏固原一带)完成集结,进抵临洮(今属甘肃),开始了转战川滇的千里“斡腹”大进军。
云南正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还多亏忽必烈。当时,南宋是蒙古人的主要进攻对象,但由于在江淮和四川盆地都受到顽强的抵抗,举步维艰,这个时候蒙古人就想到从侧翼迂回的方式先拿下吐蕃、南诏,然后再顺流而下进攻南宋,实现对于南宋的征服计划。此时,征服南诏的重任就落在忽必烈身上。
蒙哥
1253年,忽必烈率领三路大军开始征讨南诏。9月,南征大军行至忒刺。忒刺也作塔拉,位于白龙江支流包座河南岸,即甘肃迭部县与四川若尔盖县接壤之达拉沟,为甘、川间的交通要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宜于屯驻兵马,蒙军于此分兵三路向蜀边进发:兀良合台率西路军,诸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军,忽必烈自率中路军。
兀良合台率西路军自达拉沟西行,取道晏当路进入阿坝草原,经今色达、甘孜、新龙、理塘、稻城等地南下。因这一线为水草丰茂的大草原,故蒙军骑兵的给养容易解决,也较少遇到阻挡,行军顺利,9月中旬已自旦当岭(在今云南中甸境内)进入滇境,位于大理北四百余里的金沙边的摩些(也作麽些,今纳西族)等部酋长相继迎降。于是兀良合台一面飞骑迎请忽必烈速来主持军务,一面渡过金沙江紧逼大理北境之丽江城,并分兵入白蛮(察罕章)之地。
忽必烈
忽必烈中路军离开忒刺,经川北阿坝草原,循大渡河西岸南下,一路上攻下了许多城寨,招降了不少吐蕃部族,迫使分裂割据的吐蕃封建主们相继归降,而统一于蒙古统治之下。此后忽必烈于此地设置了吐蕃长河西宁远等宣抚司以治理之。随后自泸定东渡大渡河,进入宋界黎、雅州之境,守卫此地的宋青羌五司之一的杨土司之部将高保四迎降,并引导蒙军招降了大渡河东岸的诸部族。蒙军由此通过岩州,出兵黎州,翻越飞越岭(今四川汉源县西北),于月底进抵岭下的满陀城(即宋盘陀寨)。此时,西路军驰报进入滇境,亟请忽必烈入滇主持战事。忽必烈得到西路军的飞报后,即将辎重留在满陀城,于十月初一日轻装启程,自富林渡口再次跨越大渡河,取古清溪道,经安宁河谷,督军急速南下。同时,忽必烈又遣使催促东路军追随中路军渡过大渡河,以为策应。
中路蒙军渡过大渡河后,因行进于大渡河谷地,悬崖绝壁不绝,行走十分艰难。在翻越雪山时,因山路崎岖盘旋,马不能行,蒙军将士只得“舍骑徒步”,忽必烈常由部将郑鼎背负而行。汉将董文炳为中路军殿后,所率四十六骑中,最后只剩下两骑能从行。在山路极为陡峭难行之处,“日行不能二、三十里”。十一月初,中路蒙军“经行山谷二千里”后进抵金沙江畔,直逼大理国北境。
东路军取道川西北草原通往内郡的古隘道,进至松州、茂州之境,沿着南宋沿边军州南下,出岷江故道,进攻与蜀南境相邻的大理白蛮之地。当时正值南宋大将余玠含愤而亡,新任蜀帅余晦庸碌无能,致使蜀中局势动荡,防务废弛,故蒙古东路军得以毫无阻拦地穿越雅、黎二州,追随中路军渡过大渡河南下。
1253年11月初,三路蒙古南征大军会师于丽江城北的金沙江畔,居住在丽江一带的大理国摩些部族,除一少部分进行了抵抗外,大部分都向蒙军投降,蒙军乘皮囊及木筏从卞头渡口南渡金沙江天堑,占领了丽江及其周边一些地区,准备攻打下一个目标——大理。
南宋时期的大理国(紫色区域)
大理城的守将是大理国相国高祥,在攻打大理之前忽必烈曾派遣使节,劝喻高祥投降,并承诺,胜利之后不屠城。
但久闻蒙古人嗜杀的大理人并不相信,加上忽必烈的中路军不断向大理城紧逼,故高祥杀死蒙使三人,“磔其尸于树”。忽必烈闻知后,即率军南下,于十二月十二日首先抵达大理城下。高祥率兵出战,为蒙军所败,蒙军进围大理城。
忽必烈再次遣使招降,仍被大理君臣拒绝。十三日,兀良合台西路军攻拔了大理都城北关龙首关后,和东路军先后进抵大理城下,与中路军会师。忽必烈下令攻城,攻夺了大理城东锁钥上关。高祥、高和“背城出战”,但在三路蒙军的合击下,大败而归,蒙军乘势杀入城中。十五日夜,眼见大势已去,大理君臣纷纷乘夜色弃城出逃。大理国王段兴智逃往善阐(今云南昆明),高祥率余众南走,大理城陷落。
忽必烈因为大理君臣拒命,并杀死蒙古信使而弃城逃遁,怒欲屠城立威。在藩府谋士的竭力劝止下,忽必烈才让姚枢裂帛为旗,上书止杀之令,传示于城内大街小巷,大理遂得免屠城之祸。这一止杀政策,对此后蒙古攻宋战争中逐渐改变一味嗜杀、破坏之政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成为其得以征服南宋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七日,蒙军出大理城南龙尾关,经赵赕(今云南大理东南凤仪镇)追击高祥,十九日在弄栋府(也称统矢府,今云南姚安)俘杀高祥兄弟。忽必烈随后“分兵略地,所向皆下”,迅速占领以除善阐以外的大理国土。1254年(宋宝祐二年)春,忽必烈留下兀良合台率军戍守大理,并继续征服大理境内尚未归附诸部,又任命刘时中为宣抚使,以处理大理政事,自己遂班师复经吐蕃境北返。五月二十九日,抵达六盘山,八月间回到了金莲川大本营。
1259年秋,兀良合台领兵东征善阐。善阐城临滇池,三面皆水,地险城坚。兀良合台派精锐部队攻城,发炮摧毁北门,纵火突击,但都被守军击退。于是兀良合台改用虚张声势之策略,“大震鼓钲,进而作,退而止”,使城中守军不明所以。七天后,兀良合台遣其子阿术领突击队于下半夜五鼓时分悄悄地潜入城内,打开城门。精疲力竭的守军无力再战,善阐城遂失陷,大理国王段兴智逃至昆泽被擒。立国三百十六年之久的大理国至此灭亡。
宋宝祐三年(1255年),兀良合台遣送段兴智等人去蒙古草原觐见蒙哥汗。次年,段兴智抵达漠北,献上大理国的地图户籍,以示归降蒙古。
但是,蒙古人不只是想拿下一个大理城,而希望能够在大理树立永久的统治。所以,攻下大理城之后,忽必烈的军队没有滥杀无辜,他让人做了许多小旗,上面写着禁止屠杀的命令,分插到各个街道。一方面明令禁止蒙古兵滥杀无辜,另一方面也对大理人民起到了安抚的作用。
其次,大理段氏作为统治家族在云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忽必烈没有对段氏赶尽杀绝,转而安抚被俘的大理国王段兴智,让大理段氏来帮助蒙古人去收编深山里的地方部族政权。后来,大理地区的总管仍然交给段氏世袭担任,只是,忽必烈把云南行省的政治中心从大理迁到了昆明。
忽必烈征讨南诏,不仅完成了历代中央政权想做而没有能做到的事,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与治国理念,获得了一项彪炳史册的功勋,能够在蒙古黄金家族内部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为以后争夺大汗的道路积累政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