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时代的残酷战争:商朝人是怎么打仗的?

来源:公众号“一席”(微信ID:yixiclub)

商王朝分为不同的时期。创国之初,国力还不够强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势壮大并逐渐向外扩张,比如从中原出发向南扩张,或者从中原出发向四周扩张。

所以正如下图所示,国家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比较小,到中期时就跨过了长江,为图中蓝色覆盖的地方,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征伐。

绿色区域说明商朝晚期的时候国土面积收缩了,这个从小到大再到收缩的过程,很可能就是一个战争过程的反映。

下图甲骨里面记录的就是一场战争。把它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

五月的某一天,西边有不幸的消息传来,有人跑过说,工方出兵了,占了我方田地,掠走了几十个人。过了一段时间,到了辛卯这一天,又有人报告说,又有不幸的事发生了,因为土方反攻出兵了,也冲过来抓了十几个人。

我们都听说过妇好,妇好被称为女将,她的一生就参与了很多战争。

这片卜辞记录了妇好当年征兵打仗的一个事例。

妇好率领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卜甲: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

这片卜辞现在英国爱丁堡,曾经在中国台湾展览过,上面确实写着妇好征兵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片甲骨,这片记录了另一个事情。

妇好、商王、将领沚戛征战巴方的卜甲:辛未卜,争贞:妇好其比沚戛伐巴方,王自东深伐,戎陷于妇好位。

妇好跟他丈夫——商朝的国王武丁,两个人相互配合,打了一场战争。妇好在某个地方设下埋伏,武丁国王就带兵深入敌阵,然后把他们引到妇好埋伏的地方,妇好跟丈夫配合作战,应该是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那么商朝的仗到底是怎么打的?我们先看看商朝人打仗用什么兵器。

我们先来看看下图符号:一个人,右手拿着一把戈,左手拿着一个盾牌。

再来看看实物,我们曾经挖过一座墓葬,打开以后发现墓藏里摆满了青铜器,一部分是炊器,一部分是酒器。但仔细看的话不难发现,上方那一片出土的都是铜矛、铜戈类的兵器。

除此之外,还发现过这样的兵器。

这叫钺,砍头用的。如下图所示,右边图像中一个人拖着一个死尸,另一只手拿着一把钺。根据我们现在的理解,他应该是去砍头的。

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在铁器发明之前,砍头是不太容易的。我们现在的刀具很锋利,就像电影里演的,削铁如泥,但这在那个时代并不容易。

在没有铁器的年代,砍头要先把人打昏,然后拖到一个地方,把头摆好,拿着钺抡圆了,“咔嚓”砍下来。(这是我一个朋友研究出来的,当然他没做实验。)

此说有考古证据,因为商朝的人头骨有好多是王陵区出土的,王陵区出的人头骨我曾经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见到过。那些人头骨的脖子处被齐刷刷地砍断了,钺锋利的时候,抡圆了一钺下去,可以把牙齿劈掉。

但是前提是要把人打昏,所以右边这个图像是拖了一个尸体被拉去砍头。

当然,出土的这种兵器不止一件。

这种兵器在战争里中的用处是行刑。当然有权力的人才能行刑,所以他是军队中权威的象征,可能也是社会或者是政治权威的某一种象征。

除了钺之外,商朝人打仗用什么兵器呢?

分为防护兵器和进攻兵器两种,攻击性的兵器主要是铜戈、铜矛,下图中左边是戈,右边是矛。

还有铜箭头。

防护兵器则为盾牌。安阳殷墟考古中挖出过盾牌,只不过它已经朽烂了,我们看到过痕迹。还有头盔,保护头部。

除了这些兵器之外,还有一种打仗的工具。它不是兵器,但是能比兵器还重要——马车。

下图是辆马车,马车后部有一个车斗,我们叫车舆。车舆中有个器物,形如三个弯,我们把它叫作弓形器,弓形器是赶马车用的。

下图中,人的腰部是一个弓形器,弓形器的中间会有一个突出的箭头。因为箭头是兵器,反过来证明马车可能用于行军打仗。

侯家在西北冈M2124随葬弓形器位置图

具体操作应该是人搭上弓箭,在战车上站着,然后挂缰钩把两根缰绳挂住,这样就可以把两个手空出来,必要的时候搭上弓箭,可以进攻。

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误解,即有人认为在所有兵器中最重要的是弓箭。实际上弓箭在(商朝)战争中的作用是比不上戈、矛的。

我们看电影《英雄》,影片中万箭齐发,虽然厉害,但并不真实。弓箭只有在弩机发明以后才很厉害,因为弩的射程很长,光靠人力射弓箭是射不远的。

但是弓箭有它的重要性,在打仗的时候,它可以用作战法。比方说将一些拉好弓藏的弓箭手藏在后排,前面站一排戈兵,或者站一排矛兵,敌人进攻的时候,眼看着是一排戈兵矛兵冲过来了。这个时候戈兵、矛兵退一步,退到弓箭手后面,弓箭手再把箭射出来,这样的作战就比较厉害了。但总的来说,那时的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戈兵和矛兵。

一般戈兵的戈“把”有多长?

在我们的想象中,古代人打仗可能用的是一样长的戈,整整齐齐。但实际上,戈把的长短是跟人的身高相关的。考古发现,戈的长度通常是到人的耳朵这个位置。

这些铜矛十个一捆,就能证明那时的士兵是十个一组,而它的军队也分为不同的集团,比如甲骨文上说“王座三师左中右”,左军、中军、右军,组织得很好。

打仗的都是什么人?

大家都知道商朝的都城在殷墟的西部,90年代后期那里要修一条路,沿着这条路我们做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商代墓葬。这是商朝人自己的墓葬,不是俘虏的。

有一座墓的墓主人头部明显被扎进了青铜器。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个人不但头部扎进一个青铜器,后脑勺、眉弓、颅骨的左侧也各有一刀。实际上他的躯干、胳膊上还被砍了一刀,到现在还看得到痕迹,可谓伤痕累累。

经过鉴定,此人为男性,身高一米七五左右,年龄大概在25岁到30岁之间,这明显是个士兵,在战争中受伤。

大家注意他头上那个东西,不是箭头而是戈。应该是在打仗的时候,敌人用戈击杀他,他一使劲,戈头断了,所以我们现在看的是戈头断到头部了。

但是有证据表明他在战争中并没有死掉,而是从战场回到了安阳,最后埋到了自己的家族墓地。因为人头上的这个部分的刀痕有明显愈合的痕迹,也就是说他回来以后还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世。他正好又被埋在自己的家族墓地,这充分地说明他在战争中没死。

所以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是多么残酷,被砍伤后那忍着疼痛,回到家乡。

我还“接触”过一个商朝的军官。1984年在安阳西部挖了一座墓葬,我在考古队仓库见到了这些文物,我发现这个墓主人是一个商朝的军官。

下图是这座墓葬的平面图,中间躺着的那位就是墓主人。在左边有一个人跟他并排躺着,但是躺的位置比他高一点,我们叫二层台上,这是他的殉葬人。

M1713

这就说明这个墓主人地位比较高,因为有人陪葬。他脚下还躺着另一位陪葬人,这里共有3人陪葬。墓中出土了很多青铜器,说明他是个官员。

墓中还出土了一组青铜兵器,兵器中包括两件钺。钺是指挥用的,他有较高的身份,所以他是一个军官。

他到底能带多少兵呢?墓中出土了30把戈、30把矛、2把钺,说明这个军官最少有30个戈兵、30个矛兵,所以他是个军官。

这个人很有意思,早些时候,在做军官以前,他曾经是商代国王的寝官,寝官就是帮国王收拾寝室的。

那么怎么知道他是寝官呢?因为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器,一个簋,一个爵。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器物的腹部都有一条花纹带,簋和爵的铭文居然还如出一辙,写的都是“辛卯,王赐寝鱼贝,用作父丁彝”。即辛卯这一天,王赏赐给寝鱼贝给父丁做了个铜器。所以这两件青铜器是同时间制作。

但是注意,这个时候它是“寝鱼”,同样在他的墓葬里头出了另外一件铜器,写的是“亚鱼”,这件铜器制作的时间比刚才两件要晚。

因为刚才两件写的是“辛卯王赐”“壬申王赐亚鱼贝”。商朝的时候靠天干地支来说明时间,辛卯在早,辛卯这天赏赐的海贝给寝鱼,而壬申这一天赏赐的东西是给亚鱼的,说明此人升官了,他从“寝鱼”变成了“亚鱼”。

商朝人打仗从建国开始,一直到国家灭亡,500多年。到最后亡国,也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也被记录了下来。

这件东西是出土在陕西临潼的一件簋(guǐ),叫利簋,就是一位叫“利”的人做了这件器物。簋本来是一个礼器,原始功能是装食物。因为鬼也要吃吃喝喝,所以用来装吃的献给鬼神。这件礼器的不同凡响之处是因为它有一篇铭文,这篇铭文清晰地记录了武王征商,把商朝剿灭的历史事实。

铭文内容: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从上往下,从右往左念:武王征伐商王朝,在甲子的早晨,很快听到了消息,前方得胜,商朝被击败了。王在阑师给右史利赏赐金,就是青铜器,右史利就用这个金做了一件器物祭祀祖先。

在年代上,我们把它确定为西周刚刚打下商王朝的时候,所以它是目前所知的整个西周王朝最早的一件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