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国的傲慢代价有多大

来源:历史研习社

18世纪,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以无可置疑的优势长期引领世界的发展;在此之后,中国以滚石之势迅速滑落,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崩溃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发生了。

18世纪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为何会被世界远远甩开?我们似乎什么都没做错,却整整输掉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是否真的没有给我们机会?

……

1789年9月13日,英国海关,一个穿着明显带有农家乐审美的年轻人正在接受例行的出境检查。他的样子显得老实巴交,一看就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

海关公务员打开他的证件,上面显示他的身份是一个农场雇工,要去美国讨生活。

公务员没有多想,挥挥手放行了,毕竟英国农业土地有限,英国农民出国打工是很正常的事情。

突然,他对着农场雇工的背影喊道:“不去美国行不行啊?”

农场雇工迟疑片刻,回头一笑:“不去美国,你养我啊。”

“那你还是去美国吧。”

然而,就是因为这次不经意的放行,使英国人开始逐渐丧失了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

01 野心勃勃的学徒

农场雇工的身份是伪造的,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水力纺纱厂的技术工人。

他叫塞缪尔·斯莱特,英国德比郡人。他在14岁起就开始在纺织厂当学徒,由于聪明好学,他很快就掌握了纺织制造的全部知识。

1789年,斯泰特21岁。他刚刚学徒期满,成为一名自由人。年轻气盛的他不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他想自己创业当老板。

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但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家里既没有矿,也没有祖宅可以拆迁,哪会有创业的资本呢,靠买福利彩票吗?

一天,百无聊赖的斯莱特拿起一张报纸,发现一条美国重金招聘纺织技师的广告,赏金为100英镑。100英镑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要知道那时候英国的童工一天的工资仅仅为一便士。要是有了这一百英镑,以后相亲时就再也不怕女方问“你有车吗?你有房吗?你有存款吗?”

激动不已的斯莱特立马与报纸上的联络人联系,联络人告诉他,美国是一片创业的热土,每一座山峰都凝聚着创业的激情,美国是一座丰腴之地,每一块空间都凝聚着拥抱未来的壮志。来吧,年轻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就看你给不给自己机会!

▲塞缪尔·斯莱特

年轻人还有些犹豫,因为英国政府为了不让工业技术外泄,严令禁止工匠、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移民国外。

如果这些人被发现向国外移民,将立马遭到逮捕,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

联络人继续给他灌精心熬制的鸡汤,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斯莱特不再犹豫,他下定决心移民美国。为了保密,他甚至没有跟家人商量,直到快上船前的几个小时,他才给母亲送去了一封告别的信。他的母亲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这一走,这辈子就再也没有回过英国。

02 汉密尔顿的“歪门邪道”

作为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取得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成为当时全球首屈一指的强国。

为了维持强国不可撼动的地位,英国把工业技术当成密不外传的独门家法。从1765年至1789年,英国政府出台多项法律,禁止纺织与机器方面的熟练工人迁出,也不许纺织机、图样或模型出口。

这种做法并不稀奇,古代中国也曾严厉禁止丝绸技术流传到国外。然而,就像中国的丝绸技术最终流传到了欧洲一样,英国的工业技术也最终没能严防死守住。

英国的前殖民地,刚刚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对母国英国的工业技术垂涎三尺。美国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是一名野心勃勃的实干家,他主张实行保护关税,鼓励商业和制造业发展,扩大输出,由中央政府出面促进经济发展。

当时的美国,跟地球另一端的大清帝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汉密尔顿发誓要改变现状,因为“不仅一个国家的财富,而且一个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似乎都与物质上制造业的繁荣相关联”。

要发展制造业,就必须要有制造业的新技术。美国既没有工业技术,也没有工业人才,那就只能从英国进口,但是英国对北美实行严格的技术封锁。

汉密尔顿见合法技术引进的路被堵死,就剑走偏锋,他派出成千上百的商业间谍潜入英国,有的负责偷窃机器图纸,有的负责在纺织工人中散布“只要能在美国搭建纺织机械就有重赏”的消息。然而,这些“歪门邪道”却并没有引起英国政府的高度警觉。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斯莱特当时通过报纸找到的联络人,其实就是汉密尔顿派出的商业间谍。经过商业间谍传销般的洗脑,斯莱特最终决定前往美国,去实现他的美国梦。

在出发前,他凭借自己可以参加最强大脑节目的记忆力,把纺织工厂里新设备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入脑海。毕竟,英国海关能查得出有形的机器零件和图纸,但肯定查不出无形的机器零件和图纸。

03 开启美国工业革命的大门

在海上颠簸了三个月,斯莱特终于来到联络人口中的美丽新世界。

1790年1月,斯莱特开始在罗德岛试制新式纺纱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新式纺纱机成功出炉。斯莱特不仅凭借记忆造出了机器,此后,他还按照英国的管理体制建立起了美国第一个水力纺纱工厂。

几年以后,塞缪尔的兄弟约翰也从英国来到美国,并带来了关于克隆普顿发明的“缪尔纺纱机”的相关知识。

这兄弟俩的所作所为,让老家德比郡的乡亲父老们感到非常的愤怒,你这干的都是啥事啊,祖国辛辛苦苦的培养你,结果你就把祖国的发明创造送给了背叛祖国的前殖民地?这一切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于是,“叛徒斯莱特”(Slater the Traitor)这个称号在德比郡,乃至整个英国流传开来。英国人痛恨这个不知廉耻的叛徒,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

此时,就是这个“叛徒斯莱特”帮助美国正式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尤其是在新英格兰地区,利用机器生产的纺纱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走进工厂里开始996的工作。

借用一句中国的歌词来形容当时的美国,那就是“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啊美国啊美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可能是斯莱特在美国仿造机器的事情传到了英国,英国在此后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封锁的力度。从1795年起,外国船主被要求向英国提交乘客名册,提供他们的年龄、职业、国籍等相关信息,向美国移民的工匠和制造业主一经发现即予逮捕。

▲斯莱特纺织厂现已成为一座博物馆

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旅客法》,进一步有效阻止工匠和产业工人移居美国。为了防止技术泄密,英国人甚至不同意同意外国人参观本土的棉花加工设备,并将盗窃蒸汽纺织机器设计图纸定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我们中国人都知道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千防万防,家贼难防。成千上万的英国技术工人冒着被判刑的危险,伪造身份前往美国。

美国学者马尔温德·琼斯就曾指出:“美国的每一个基础工业———纺织、采矿、钢铁工业,都是靠英国工匠、工人、经理带来的技术。”

马克思在1882年也曾指出指出:“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的农业生产能够大大发展,这种农业的生产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

此外,这种移民还使得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致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的工业垄断。”

1835年4月21日,塞缪尔·斯莱特在马萨诸塞州离开了人世,他被葬于市内的锡安山公墓。逝世时,他的总财产被估算作近100万美元,控制着美国13所大大小小的纺织厂。

由于他的卓越贡献,这个英国的“叛徒”被美国人亲切的称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奠基者”。

04 中国错失机遇

上文说过,斯莱特刚刚抵达纽约时,美国跟大清帝国一样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且,除了造船业,可能美国在其他方面的制造业不但落伍于英国,甚至也落伍于中国。

然而,中美两国此后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1790年12月,美国第一个水力纺纱厂建立。

两年之后,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戛尔尼为大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出使中国。

马戛尔尼使团共有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95名卫兵。使团由兵船护送,所携“贡品”约值1万5千余英镑,总计600箱,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的礼物

不过,这些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成就,在乾隆帝看来,都不过是奇技淫巧,“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

乾隆皇帝还给英王乔治三世写了一封信,“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齐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这封信无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教学中,还是在英国的历史教学中,都被解读为是乾隆傲慢自大、无知狂妄,以中国为世界中心,拒绝英国政府的通商要求,导致中国继续沉迷在闭关锁国的梦境中不可自拔的证据。

这是一种主流的解读,不过,还有学者提供了另一种解读。

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沈艾蒂(Henrietta Harrison)说,乾隆对英使的首次访华,感受到的是英国对清朝的威胁。乾隆认为军事防御迫在眉睫,而非盲目自大,对于外交礼仪斤斤计较。

乾隆故意找理由,用这样一封信回绝英使的各种对其有利的要求,希望对方赶紧走。同时,乾隆也担心他这封回信会触怒英国,导致对方开战,于是紧急部署沿边防御。

确实,乾隆在英国使团离京后就连发谕旨,反复叮嘱沿海地区的官员:“今悉英吉利居西洋各国之首”,“较为强悍”,因此大家一定要“不可不留心筹计,预为之防”。

按照这种解读,乾隆已经在英国送来的国礼中,认识到了英国现在船坚炮利,不是一般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喜欢唱山歌的蛮夷,所以他才要求沿海地区的官员加强海防,以备不测。

但是这种解读,只是说明了乾隆帝并非盲目自大。乾隆帝虽然意识到了英国现在科技文化昌明,却只是下旨让地方政府加强防备,他从未想过要向英国学习哪怕一星半点

▲马戛尔尼使团随行画家笔下的中国

当时的美国,想得到一张英国工业机器的图纸都得不到,而当时的大清帝国,面对英国使团主动送来的一箱又一箱的“贡品”无动于衷。

这些“贡品”中有英国装备最大口径火炮 110 门的金质、银质“君主号”战舰模型,铜制“西瓜炮”数门、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天文、地理、气象、测量、里程计算、演示器11 件,天体运行演示仪、大型地球仪、自鸣钟、望远镜,黄色轿车两部,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

它们都是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发明的精华。

除了“贡品”,英国使团中还有精通军事、化学、天文、力学、制图、航海等各种学科的专家。而那时,英国一个工匠要去美国都被英国政府严厉禁止。

马戛尔尼还曾邀请清朝一位大臣参观英军操练和武器装备,但却遭到断然的拒绝。

马戛尔尼在此后拿中俄两国做比较分析:

“一世纪前,俄罗斯刚脱离野蛮阶段,一世纪后,它尽可能在欧洲诸国的工艺和军备中占有一席之地。两千年前中国的文明程度已接近或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两国都是专制政府,人民都是奴隶。俄人的天生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多半被严寒制约,发展不如中国那样易于觉察。”

“那么,我们要问,为什么两国在进步上差别如此巨大?我认为,首先,有两个原因。俄国邀请和鼓励外国人向百姓讲授工艺、科学和生产知识。中国则骄狂自大,加上排外,所以拒绝和禁止外国人往来

“俄语容易学,百姓学外语也不困难,汉语则十分难学,学习方法有缺点,需要一个人花半生的时间方能运用,而且他们除自己的语言外不知其他语言。一个有青春活力,力量和知识日益增长,另一个年迈多病,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任何变化。

▲沙皇彼得一世带领使团出使欧洲

当然,英国政府派使团来中国,不是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而是因为他们想与中国扩大贸易往来。但是不管英国政府的动机究竟为何,对于中国而言,这都是一次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绝好机遇。

可惜,我们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不但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我们真正的家底还被人家英国人看穿了——“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不是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马戛尔尼的结论是,大清帝国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人,正在想方设法的偷师英国的工业技术。虽然美国人的这种做法很不道德,但是它却让美国在此后成为工业化国家的一员。

套用一句有名的鸡汤,今天的你,会感谢曾经拼命的自己。

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还能杀进美国首都华盛顿,把白宫等政府大楼付之一炬——如果那时候美国有圆明园,估计也难逃被一把火烧掉的命运。

但是一百多年后,英国却要央求美国政府出兵去欧洲,帮助协约国对抗德军。曾经的大英帝国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曾经不堪一击的美国。

▲西方漫画中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

看穿了大清帝国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后,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马戛尔尼走后才三年,1796年,大清帝国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这场起义从侧面印证了马戛尔尼对中国社会情况分析的正确性。如果人民衣食无忧,又怎么会揭竿而起?

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清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最后才勉强把起义镇压了下去。

这场起义,再加上后来泛滥中原的鸦片烟,让中国这艘本就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变得更加破烂不堪。此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元气大伤的大清帝国已经根本无力抵抗,只能被动的挨打。

本来,斯莱特偷偷前往美国创业,与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访华,是两件毫无关系的事情。然而,当我们回首往昔,把这两件几乎同一时间发生的事联系起来一块看,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走向早已注定。

虽然以今人的上帝视角,来要求乾隆皇帝和他的政府官员具备跟上时代发展的眼光,多少显得有些不公平。但是我们依然会欷吁不已,因为在近代,我们受到了太多的屈辱和伤害。

我们总会想,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呢?

真正的大国,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逞强,自尊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

参考资料:

1、韩毅《美国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607-1988)》,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美)戈登《资本的冒险》,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4、(美)亨特·路易斯《水力-美国工业动力史》,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5、(美)麦克唐纳·福利斯特《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传》,纽约,1982年版、

6、(美)莫尔《美国人民工业史》,纽约,1920年版

7、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8、张宏杰《饥饿的盛世》,重庆出版集团,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