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大明王朝,被埋了
来源:最爰历史
1956年,春天。考古队进入明十三陵进行正式的考古挖掘。这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得到政府批准的古代皇陵挖掘行动。
作为明朝皇帝的陵墓,十三陵陵区占地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
开挖这么一个重要陵墓,怎么能不慎之又慎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首次提出明十三陵发掘计划。身为明史专家,吴晗对十三陵颇为关注。
挖掘十三陵的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当时文化界的名流,如郭沫若、茅盾等人站队支持吴晗。反对派中,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最为激动,认为以当时的考古技术,根本难以胜任如此艰巨的挖掘任务。
认同派和反对派各执一词,只好留待最高领导批示。1955年10月的一天,关于请示挖掘十三陵的报告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等待他的审批。周总理一看,兹事体大,必须得当面请示主席才行。几天以后,周总理才在报告上写下四个字:“原则同意!”
吴晗的计划,首选是挖掘长陵——明十三陵之首,明成祖朱棣的坟墓。
▲朱棣的陵墓长陵 图源/图虫创意
01. 从洪武到永乐
朱棣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第三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今天我们谈论明朝皇帝,往往在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就想到了朱棣,夹在中间的建文帝常被忽略。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
不少人会好奇,明朝历经十六帝,为什么皇家陵园却称十三陵呢?有三位皇帝的陵园是缺失的,建文帝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朱标早逝以后,朱允炆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孙了。
作为皇太孙,祖父朱元璋从小把朱允炆放在身边培养。朱元璋得意于自己对功臣的杀戮,对太孙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朱允炆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默然,问:“汝意何如?”
朱允炆答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说:“是也,无以易此矣”。
朱允炆竟一语成谶。
▲建文帝朱允炆
燕王朱棣名义上是朱元璋第四子,但他前面的兄长纷纷逝去后,他成为了实际上的长子。如果朱棣是个仁弱之辈也还好,偏偏他战功赫赫,早就想取侄子而代之。
朱元璋死后,遗照中制止诸王前往京师奔丧。朱棣派自己的世子朱高炽和另外两个儿子到京中祭奠朱元璋。朱允炆身边的人劝说他扣下朱棣的三个儿子,但朱允炆还是把他们放回去了。
朱高炽等人安全归来,这让朱棣十分高兴,说我们父子能够再度相聚,是上天的赞助。于是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说是为了“恢复祖宗旧制”。
朱允炆是个倒霉孩子,如果不是他爷爷把所有能战的功臣都杀光,说不定叔叔朱棣也不敢这么轻易地“靖难”。
这场内战历时四年,在建文四年(1402)五月结束了。
朱棣攻破南京,登位为帝,大肆杀戮建文旧臣。宫中起了大火,但建文帝却不见了踪影,有说是死于大火,有说是当了和尚。
合法继承者朱允炆,连皇陵都捞不到一个。而篡位者朱棣的陵墓,是十三陵中布局规模最大、最华丽的。十三陵的建立亦始于朱棣。
▲明成祖朱棣
可能还有人会问,那明太祖朱元璋的坟墓在哪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堪称中国史上出身最差的皇帝,祖上三代贫农。
这个出身农民的小伙子投靠红巾军的将领郭子兴后,“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并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
后宫中除了马皇后,郭宁妃也是朱元璋在没发迹之时,路过郭山甫家而被看中做女婿的。郭山甫连两个儿子——郭兴和郭英,都送给了朱元璋做小弟。
有军中小头目郭子兴罩着,再靠着自己的军事能力,朱元璋在红巾军里的地位稳步上升。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建国为宋,朱元璋获任左副元帅。
但朱重八又怎会屈居人下呢?至正二十七年(1367),他派廖永忠去迎接小明王之时,偷偷在船底砸了个洞,小明王身亡。解决了前领导人这个麻烦后,朱元璋北伐南征,几乎统一中国全境,洪武元年(1368)在应天登帝位,建立明朝。
天生性格多疑,又担心太子朱标软弱压制不了大臣,朱元璋在胡惟庸、蓝玉案中牵连上万人,并把徐达、廖永忠等功臣杀尽。
朱元璋分封儿子们为藩王,希望保得朱家江山边境的安稳,结果遭到平遥县训导叶伯巨上书反对。朱元璋大怒,称:“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叶伯巨最终死在狱中。但日后的靖难之变,证明叶伯巨是正确的。
在东南起家的朱元璋,对应天(今南京)是有感情的,但臣下劝他:“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于是乎,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不能单一定都南京的遗憾,朱元璋用身后的寝殿——陵墓弥补了。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不在十三陵之中,而是“光荣孤立”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 图源/摄图网
他的儿子朱棣,却不像父亲那样对南京感情深厚。
永乐五年(1407),徐皇后去世,灵柩停在南京。徐皇后何许人也?开国功臣徐达之女。这位将门虎女,在建文帝派李景隆攻打北平城之时,穿上护甲登城参战,鼓舞守军士气。官民士兵的妻女受到徐氏的动员,一起上城向敌军投掷石块,一次次打退李景隆的军队,直到朱棣带兵回来将其打跑。朱棣对她十分尊重。
趁着徐皇后过身之时,早就想迁都北京的朱棣派遣官员、术士考察北京附近适合建陵之地。最后选定了北京市郊昌平的黄土山为陵区,赐名天寿山。负责选址的风水大师廖均卿,随后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享受四品官员待遇。
廖均卿是唐朝著名风水佬廖三传的后人。他选定的皇陵穴位甚得帝心,但无论朱棣怎么挽留,他都是坚决地要回乡。朱棣只好作罢,赠他一把纸扇,并在扇上题诗: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江西人廖均卿可能也是怕了朱棣对待官僚的魔幻作风,才会在立此大功之后,脚底抹油般溜回家乡去。
朱棣在篡位以后,需要一篇为己正名的登位诏书。对朱棣登位有功的姚广孝称,起草诏书必须用建文旧臣方孝孺。
方孝孺身披孝服至殿,朱棣说道:“我法周公辅成王耳。”
方孝孺质问:“成王安在?”
朱棣说:“伊自焚死。”
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
方孝孺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见说不过,便道:“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
见方孝孺软磨硬泡都不为所动,朱棣威胁说要诛其九族。方孝孺硬气地回答道:“便诛十族奈何!”此案最后连坐被处死者达873人,远谪边塞的不胜其数,又命人侮辱牵连之人的妻女,其残暴在历史上罕见。
除了武功,朱棣在文治方面最有名的,莫过于编撰《永乐大典》。传闻吴晗和郭沫若这么迫切地要挖长陵,主要是想一睹可能陪葬的《永乐大典》。可惜考古队在这座庞大的陵园中花费了数周时间,也没能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最终不得不放弃。
本就对挖掘工作不满的夏鼐提出,要不先挖一个最小的吧?
吴晗表示不行,再怎么也得挖个中等大小的。
妥协的结果就是挖定陵。
▲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 图源/图虫创意
02. 万历和他的父亲、祖父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的墓。他在位的年号是万历,又被称为万历皇帝。
神宗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0岁继位到58岁驾崩,统治中国长达48年。
他的统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张居正死之前和张居正死之后。
朱翊钧年少即位,首辅张居正既替小皇帝处理政务,又安排小皇帝的教育事宜。指望一个虚龄10岁的小孩喜欢经书是不可能的,朱翊钧喜欢的是有趣的书法和历史。张居正命人编写《历代帝鉴图说》,辑录尧舜之后的可法之君事迹,供朱翊钧学习,朱翊钧对此书爱不释手。
可惜好景不长。热血方刚的少年皇帝年纪愈长,愈不满于执政大臣的控制,张居正渐失帝心。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逝,死后两月神宗抄没其家。而万历朝自张居正殁后,亦由盛转衰。
除了张居正以外,万历帝朱翊钧最知名的事迹,莫过于常年不上朝。
资质聪颖、姿容姣好的郑贵妃是他最宠爱的妃子,生下儿子后晋封为皇贵妃。可惜这位郑妃本来已不占嫡,生下的儿子朱常洵也不占长,神宗想立三儿子当太子的小心思被朝臣猜透,群起抗议。户科给事中姜应麟打响头炮,直指万历帝的操作“揆之伦理则不顺,质之人心则不安,传之天下万世则不正,非所以重储贰、定众志也”。
看到此疏,万历帝大为恼火,把姜应麟贬到山旮旯当典史去了。可这也实现不了他把宠妃之子立为太子的目标,于是,朱翊钧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隐居”了几乎三十年。
朱翊钧从21岁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历时6年修建完毕,花费了800多万两,相当于明朝两年的农业税。
定陵被打开后,考古队发现了万历帝和他的两位皇后的棺椁,以及大量精美的陪葬品。他一生中最爱的郑贵妃,在他死后被朝臣视为“祸国妖妃”,终未能伴他于地下。
▲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 图源/图虫创意
一般皇帝会在生前修好自己的陵墓,但万历帝亲爹的墓园昭陵,却是在其死后才修建的。
明穆宗朱载垕,大明王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6年。他的父亲明世宗,即我们熟悉的嘉靖帝,迷信方士陶仲文“二龙不相见”的说法,生前并未将朱载垕立为太子。朱载垕是在他爹死后,才可怜巴巴地奉遗诏登基为帝。
身为嘉靖不得宠的儿子,朱载垕在潜邸的十余年过得小心翼翼。但正是这段日子,使朱载垕得以了解民生国计。他即位后,吩咐身边的内侍做果饼呈上。尚食监和甜食房开出做果饼需采购的物资,称耗钱千两。朱载垕露出神秘的微笑,说道:“这种果饼何须千金,只要银五钱,便可在东长安大街勾栏胡同买一大盒。”
万历朝名臣张居正,在穆宗还是裕王的时候已是他的王府讲官。他在隆庆二年有一道奏疏,追忆当年给朱载垕讲课的情景:“臣追思皇上昔在藩邸,臣因进讲汉光武帝杀直臣韩歆事,反复开导,言人臣进言之难,叹光武以明圣之主,不能容一韩歆,书之史册,甚为盛德所累。荷蒙皇上改容倾听。”可见朱载垕是一位能纳言的皇帝。
由于幼年被父亲冷落,朱载垕竭力想在儿子身上弥补,对朱翊钧呵护有加,是一位称职的君父。
穆宗朱载垕是否死于纵情声色,现在已不得而知了。在他短暂的皇帝生涯中,他尚未来得及修建自己的阴间宫殿。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提议将明穆宗葬在现成的地宫中,并增建了地面建筑,是为昭陵。
▲明穆宗朱载垕
但为什么会有现成的陵园地宫呢?这要从穆宗的父亲世宗说起。
明世宗朱厚熜,因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无子,从藩王世子入继大统,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
他的登基,引发了“大礼议”事件,这个事件和空置的现成地宫有着密切关系。兴献王一支是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杬的苗裔。武宗死后,其母亲张太后希望立年幼的嗣君,好让她继续掌揽大权,但兴献王长子、15岁的朱厚熜显然不能如她所愿。
朱厚熜登基后第四天,就派人去安陆州迎接亲妈蒋氏。随后,开始商议兴献王祀典和尊称之事。礼部尚书毛澄上议:“宜效法汉定陶王嗣成帝、宋濮王之子嗣仁宗的故事,称孝宗为皇考,改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王妃为皇叔母,祭告上笺称侄,署名。”
朱厚熜大怒:“父母可更易若是耶?”但维护孝宗、武宗一系的毛澄和杨廷和等人坚持初议,史称“护礼派”。
有和皇帝对着干的人,自然也会有顺着皇帝的人。大约两个月后,观政进士张璁上疏批驳护礼派,你们举汉哀帝、宋英宗的例子,但人家从小就养在宫中,立为储嗣,我们的陛下可不一样,“今陛下以伦序当立,循继之义,非为孝宗也……故谓陛下入继祖统则可,谓为人后而自绝其亲则不可”。
张璁是正德十六年(1521)的进士。这个曾七试不第的老进士是个有野心的人,企图通过站队嘉靖帝来获得快速晋升。尝试是成功的,虽然差点在嘉靖三年(1524)的朝堂上被护礼派大臣用笏板拍死,但张璁还是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嘉靖六年(1527),张璁被擢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大礼议”的最终结果是孝宗称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兴献王为皇考,兴献王妃为圣母(蒋氏)。
前后长达七年的“大礼议”在嘉靖七年(1528)总算结束了。
这件事争的可不只是能不能管亲爹叫爹这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世宗朱厚熜利用新科进士和中下级官吏打击旧有勋贵朝臣势力的行动。张太后的娘家也被朱厚熜整得很惨。
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朱厚熜下令修建陵墓,供他生父兴献王迁坟和母亲下葬。陵墓是修成了,但是,将世宗生父葬入帝陵所在的天寿山陵区,是大臣们无论如何不能忍的。大臣们群起反对,朱厚熜只得作罢。他的生母蒋氏去世以后,葬在了湖北显陵。所以此宫就空置下来,后来成为他儿子穆宗朱载垕的陵园。
朱厚熜早在藩王府的时候就不喜张太后,登基后更是多番羞辱她。张太后在嘉靖二十年(1541)郁闷而终。
什么仇什么怨使得世宗如此厌恶张太后?
传闻武宗朱厚照非张太后所出,而是被她收养的宫女之子。孝顺的朱厚熜听闻此事之后深恶张氏。
但这个理由不太说得过去。即使传闻属实,张氏作为嫡妻,取庶子为己子,在礼法上合情合理,朱厚熜吃饱了撑着去管这个?与其说是他不满武宗非张太后之亲生子,不如说是作为男性统治者,觉得妒妇如张太后,容不下孝宗有其他妃嫔,导致孝宗一脉最后绝嗣。
以上纯属猜测,但孝宗与张氏的确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皇室一夫一妻。帝王的陵墓中,不少葬有一皇二后,元后死后再有继后,所以墓中有两个后棺。但明孝宗的泰陵,只葬着他和张皇后。
▲明十三陵总神道上的石兽 图源/图虫创意
03. 明朝中期的奇特皇帝们
明孝宗朱祐樘,朱家第九位皇帝,年号弘治,是有明一朝难得的好皇帝。他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有“弘治中兴”的美誉。
万历朝首辅朱国桢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孝宗登基后,清除宪宗一朝的奸臣,如以“房中术”献媚的大学士万安,并赶走一堆乱七八糟的禅师、番僧。在内阁中任用刘健、李东阳、谢迁等正直大臣,整顿了混乱的吏治。
因为父亲宪宗皇帝专宠万贵妃,导致朱祐樘拥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万贵妃宠冠六宫,任意加害有孕的宫妃。孝宗的母亲纪氏是宫中女史,被宪宗偶然临幸而有孕,万贵妃得知后派人给她打胎。前去的宫女不忍心下手,谎称纪氏只是腹中长瘤。朱祐樘降生后,万贵妃又派遣太监张敏将其溺毙。张敏偷偷地把朱祐樘藏起来,直到6岁。朱祐樘的存在被发现后,纪氏被封为淑妃,很快遭万贵妃迫害而死,善良的宦官张敏也吞金自杀。
或许因为亲身经历的“宫斗”过于残酷,朱祐樘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的后宫一直只有张皇后一人。
▲明孝宗朱祐樘
武宗朱厚照是孝宗和张皇后的独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他的陵园康陵,葬有他与夏皇后的棺椁,也是建于他过身之后。
现在网上流行给朱厚照洗白,把他讲得十分“好玩”,生性聪敏,能带兵打仗,也能学习梵语佛经,是个“接地气”的天子。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朱厚照的荒唐事迹绝不值得称许。
孝宗弥留之际,曾握着内阁重臣刘健的手托孤,吩咐他好好辅助东宫。谁能料到他的儿子不听顾命大臣的话,反而宠信“八虎”(东宫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等八人)呢?最被信任的宦官刘瑾把控朝政,到了被民间讽刺为“立皇帝”的地步。
明朝贵族建立类似“豹房”这样蓄养猛兽的地方并不少见,但是皇帝久居豹房并在豹房中遥控朝政,也算是独一份了。除了异兽珍玩,里面还收纳不少女子供朱厚照作乐。这人是个“人妻控”,连有孕的女子也不放过。
百姓的生活也是越过越差,正德朝发生了数次流民起义,以及一次藩王作乱。宁王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传到北京,可把朱厚照乐得不行——朕终于有借口南巡了。结果走到一半,传来王守仁的捷报,称叛乱已经平定。即便如此,朱厚照还是在南京游玩数月,才肯罢休回宫。
日子过得奇葩,死法也十分奇葩。朱厚照在回宫途中,独自泛舟捕鱼,不慎落水,四天后在南郊大祀时倒地,卧床不起。正德十六年(1521)死在最爱的豹房之中,年仅31岁,无子。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祖父宪宗与皇后王氏、纪氏、邵氏葬于茂陵。宪宗朱见深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虽然不如儿子孝宗,但他的统治还是要比孙子武宗好不少。
因为朱见深的父亲、英宗朱祁镇曾被蒙古人掳去,他的太子之位十分动摇,曾被叔父朱祁钰废掉,父亲复位后才再次被立为太子。不过,朱见深继位后,似乎不计较这段经历,他恢复了叔父的帝号,平反了于谦的冤案。
宪宗朱见深政绩不算太耀眼,但宽厚的性格为他加分不少。
重用宦官汪直,是他一直被诟病的地方。汪直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后成为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1477),领西厂,一时间气焰颇盛,当时有“只知汪太监”之说。
朱见深与万贵妃的宫闱八卦,十分惹人关注。这个年长皇帝19岁的宫女,是如何做到专宠20余年的?连朱见深的生母也问过朱见深:“彼有何美,而承恩多?”答曰:“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身亡,宪宗亦随她而去。
▲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的父亲英宗朱祁镇和叔父代宗朱祁钰,是明史上一段奇特的故事。
明朝第六位皇帝是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葬在裕陵,但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钰的墓却不在十三陵之中。
身为长子又是宠妃孙贵妃所出的朱祁镇,不满一岁便被立为皇储。但实际上,英宗并非孙贵妃亲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胡皇后与孙贵妃均无子,恰巧此时一个宫女生下儿子,便被孙贵妃抱养。宣宗正好有借口废掉胡皇后,立孙氏为后。一直到英宗二次登基,孙太后病逝,英宗的钱皇后才告诉他生母的真相,可惜他再无机会找出生母是何人了。
英宗朱祁镇9岁登位,一切教育按皇帝的身份来,平日读的是枯燥无味的经史,远不如宦官王振安排的骑射有趣。亲政后,他便十分信赖王振。
《明史纪事本末》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工部郎中王)佑貌美而无须,善伺候(王)振颜色。一日振问:‘王侍郎何无须?’对曰:‘老爷所无,儿安敢有?’”
朱祁镇亲征瓦剌也是王振怂恿的,由此导致了土木之变。结果是王振在混乱中被杀,朱祁镇被俘。
皇帝被俘后,朝廷采取应急措施,立皇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朱祁镇被遥尊为“太上皇”。怎料朱祁钰帝位都没坐热,蒙古人见朱祁镇身上已无利可图,遂将其放回。朱祁镇在景泰元年(1450)八月二日,踏上了回归故国之路。
然而,坐上了的帝位岂有让出的道理?朱祁钰是这么想的,所以只能让兄长“屈尊”住在南宫(延安宫)中了。
百无聊赖的日子过了六七年,朱祁镇终于迎来了第二春。
景泰七年(1456)年底,朱祁钰病倒,朝廷官员与宦官密谋,请英宗复辟。
景泰八年(1457)正月,石亨、徐有贞等人命军士用巨木撞开南宫宫门,迎回太上皇,史称夺门之变。
被废的朱祁钰被迁至西内渡过残生,不久病逝。朱祁镇把朱祁钰在天寿山陵区修建的陵墓捣毁,以王礼葬在玉泉山。可见,朱祁钰是硬生生被逐出了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镇与明代宗朱祁钰
04. 朱棣的儿子和孙子
朱祁镇和朱祁钰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谎称为英宗生母的孙贵妃)一并葬在景陵。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他是祖父朱棣宠爱的孙子,也是拯救父亲朱高炽帝位的大功臣。
仁宗朱高炽人如其庙号,性格仁厚,被父亲认为“不类己”。朱棣多次想把他废除,幸而他生了个好儿子和讨了个好太太。
朱棣曾称赞朱高炽的正妻张氏:“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朱棣刚即位的时候,议立太子,问阁臣解缙。解缙称赞朱高炽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应。解缙又赞“好圣孙”,朱棣才动了心。可见朱瞻基在祖父心中很有地位,甚至称赞他是“他日太平天子也”。
不得不说朱棣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
比起堂叔建文帝朱允炆,朱瞻基平定自己叔父朱高煦的叛乱真是手到擒来。朱高煦在宣德元年(1426)起兵反叛,不到半月便被朝廷拿下。
面对祖父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控制的交趾(越南),朱瞻基果断决定撤兵,虽被指责是“委弃祖业”,但此举对交趾和大明都是有利的。
宣宗的父亲朱高炽葬在由儿子修建的献陵。由于年代久远,献陵只有一部分的明楼和宝城保存下来。
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任皇帝,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也是嫡子,母亲是徐皇后。虽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个月,但在他执政期间,经过他祖父、父亲的高压统治后,官僚、百姓终于得以修养生息。庙号为仁宗。
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在兵事方面可以说是遗传甚少了。他自幼喜文偃武,体弱多病,即使只是作为世子,父亲也更喜爱勇武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
永乐七年(1409)以后,朱棣因为北征和迁都的事,长留北京,命令已是太子的朱高炽监国。在此期间,他多次遭弟弟构陷,被父亲猜忌,但还是积累了不少政治经验。
朱高炽即位后,释放了一批谏阻北征而下狱的大臣,宽赦了建文朝诸臣的家属,并诏令停办下西洋宝船。但他也有羞辱直言劝谏的臣下的一面。侍读李时勉上疏,说朱高炽居丧临妃嫔,日旦未临朝。朱高炽得疏,大怒,召见李时勉。李时勉应对不屈,朱高炽命武士用铁瓜击断其胁。
朱高炽的死很突然,洪熙元年(1425)才过了两天便病死,终年48岁。
▲明十三陵总神道 图源/图虫创意
05. 明朝最后三任皇帝
明仁宗与儿子明宣宗的统治合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灿烂的开始。
然而,两百年后,朱明王朝的江山传至神宗万历皇帝的儿子光宗,越发显出灭亡之兆。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万般不乐意才封的太子),明朝倒数第三位皇帝,与三位皇后合葬在庆陵,在位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所有精力几乎都被他用在了后宫美姬之上。
朱常洛登基后不久便病倒,鸿胪寺卿李可灼称可以进献灵丹妙药。李可灼所进之药是红色的药丸,称“红丸”,朱常洛吞下两丸后便驾鹤西去了。众人始终没能搞懂“红丸”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终成悬案,史称“红丸案”。
虽然死得快,但朱常洛是有儿子留下的。光宗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年号天启。
这时明朝的国祚已进入倒计时,朱由校是倒数第二位皇帝,死后葬在德陵。此时的明王朝已无修建豪华陵寝的财力了,德陵修得颇为简陋。
朱由校在位的七年,除了木工做得好,没干过几件好事。他溺爱自己的乳母客氏,听闻客氏与魏朝、魏忠贤两宦官私通,将两宦官传至榻前,问客氏喜欢谁,自己替她做主。客氏说喜欢魏忠贤,朱由校便替她骂退魏朝。客氏封奉圣夫人,魏忠贤也得任秉笔太监。
朱由校的皇后张氏不喜客氏和魏忠贤,被二人视为眼中钉。二人竟派心腹捶打怀孕的张皇后的腹部,导致皇后流产。
天启年间,辽东崛起的后金已越来越壮大,朱由校依然无所作为。天启七年(1627)五月以后,熹宗朱由校病倒,饮“仙方灵露饮”而亡。
熹宗死后,由弟弟毅宗朱由检继位,也是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末帝崇祯。
▲崇祯的结局,就是明朝的结局
崇祯是一个有理想的皇帝,也是一个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理想的皇帝。
即位之初,17岁的年轻人还是很有一番干劲的,怎料臣下都是老滑头,很是挫伤崇祯的自尊心。
文臣间的互相斗争,让朱由检猜忌臣下结党。难得的能将袁崇焕被后金用反间计杀掉,但朱由检却始终不察觉自己已经中了敌人的奸计,反而认为“边臣不足任矣”。认定朝臣不可信的崇祯帝,只剩下了一个选择,就是重用宦官。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农民军攻破紫禁城,朱由检连饮几十杯酒后,挥剑砍杀自己的后妃和女儿后,换上便服出城。
两天后,人们在煤山上发现了崇祯僵死的尸体。
崇祯帝和周皇后的尸身被草草葬入两年前已死的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所以崇祯的帝陵思陵规格特别小。
历经十六帝276年,明朝就此灭亡。
明成祖朱棣苦心孤诣地找寻吉穴,到头来,还是阻止不了江山易姓。
参考文献:
[清]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清]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胡汉生:《明十三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