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过了头的道光皇帝 却耗巨资修皇陵沽名钓誉

古代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皇帝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可以无限享受帝国的一切资源。因此,无论哪个朝代,皇帝的生活都是极尽奢华,而且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就应该过这么奢华的生活,皇帝本人也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天下人的供奉。然而,在清朝却有一位特立独行的皇帝,他吃饭穿衣样样追求节俭,甚至被称之为史上“最抠门”皇帝,他就是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原名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是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因其年号为道光,史书统称他为道光皇帝。他在继承大统之后将名字绵宁改成了旻宁。

雍正皇帝登基的时候,命令其他的兄弟避其名讳,把名字里的胤都改成了允,只有他自己还叫胤禛。清朝皇帝的避讳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但从道光皇帝开始呢,他就立下了新的规矩,以后但凡是新皇登基,只是皇帝自己改掉名字的第一个字。这样所有原来就已经刊登在市场上销售的书籍,还有皇帝的兄弟们,就不用为了避讳而大规模修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道光皇帝还比较谦厚的,至少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烦。

清朝的道光帝当皇上是非常节俭的,因为当上皇帝时,清王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拐点上,他一生勤政图治但无力回天。不过,他在位期间崇尚节俭,显示了较好的品德素养。一直向天下百姓提倡节俭,无论宫中日用还是其他开销都是要尽量节俭的,而且他也是以身作则,下旨消减各地向朝廷献上的贡品,宫廷每年花费开销减至20万。自己使用的是普通的毛笔、砚台,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了龙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抠门”?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他用百姓的标准来过日子。

比方说,在穿衣问题上,历代皇帝都是有专门的机构为其制作衣服,一件衣服基本穿一两次也就扔掉了,但是道光皇帝不仅坚持洗洗还穿,而且就是穿破了打上补丁还接着穿,据说内务府打个补丁要5两银子,道光皇帝嫌贵,干脆让后宫之人都学做针线活,衣服破了直接让他们补,而且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还要求其他大臣也是如此。

但是养尊处优的他并不知道,龙袍打补丁可要比新作一件还浪费呢,有一次他召见大臣,见到这位大臣身上的衣服也钉着补丁,于是就问他衣服上补丁的花费,大臣说要三钱。

没想到道光皇帝一听很是震怒,召见内务府的总管一通训斥,这总管倒是不急不躁,带着账本一项项的对账给万岁爷听,原来龙袍的花纹很特殊,结果裁减了几百匹的上好布料才对的上,另外京城中没有会打这种特殊补丁的工匠,所以这衣服是送到江南修补,这来回的运费和人工费又是不菲的花销,况且押运的可是皇帝的工作服,自然要雇佣专业的押镖团队保驾,所以林林总总下来,几千两的花费很正常。

看到这里,不知道该哭该笑,所以有人戏称道光皇帝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终究是眼界有限,这讲究勤俭倒成了沽名钓誉。虽然说道光皇帝厉行节俭,但是内务府却阳奉阴违。内务府大臣由皇帝的亲信担任,皇帝若挥金如土,便可趁机渔利,如今皇帝厉行节俭,一毛不拔,让内务府苦不堪言啊!据《春冰室野乘》记载,有一天,道光帝突然想吃“片儿汤”,本来就是一种民间的普通面食,可懿旨传到御膳房里,却遭到厨师不会做回绝了。当时的道光帝没当回事,不料第二天早上,内务府大臣有重要事情求见,原来是内务府奏请增设专制“片儿汤膳房”一所,提出了近万两白银的开办费。道光帝说,民间一碗片儿汤不过40文制钱,让太监去买就是了,何必增设专门的膳房。

道光皇帝为了厉行节俭,跟内务府真是斗智斗勇啊!为了防止内务府官员“报花账”,他时常向朝中大臣打听民间物价情况,比如菜价、肉价等等。有些大臣不知其详,本想缄口不言,但皇帝一再追问,不得不回答,有时就胡说了。这也是让内务府大臣为此常常提心吊胆的。

比如说,在住的问题上,皇帝的寝宫大多是富丽堂皇,以彰显皇家威严,但是道光皇帝则不然,基本家中的东西能省则省,去了先辈遗居观看一番,有感于先辈创业之艰难,回来就把家里面仅剩的几件家具给搬了出去,可怜的皇后好不容易母仪天下了,却又陪着道光皇帝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且又规定除太后、皇帝、皇后以外,其他人非节庆不得食肉,看来有些不平等,确实在封建权面前哪有什么平等可讲,宫中食肉可以算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了;而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看来宫中的女人都是素颜美了。后来朝廷的官员为了迎合道光帝,每次上朝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见了面往往互相哭穷。真是表面功夫要做足啊!

在道光元年间,刚刚登上皇位的道光帝就果断决定,各省、各地停止向皇家进贡,一方面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阻止各地方官员以进贡名义欺压百姓,行受贿之便。停止进贡前,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定期向皇家进贡本地的土特产,如江西的春笋、福建的荔枝、浙江的茶叶、云南的药材、扬州的玉器、景德镇的瓷器等等。根据《清宣宗实录》记载,原来规定盛京(今沈阳市)每年向皇家进贡“香水梨”2000个,现在削减到200个。盛京官员又来饶舌,说皇家那么多人口,200个梨哪里够吃?道光帝说:不吃,留着上供用,200个足够了。

再比如说,在吃饭的问题上,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那基本顿顿都是山珍海味,且清朝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满汉两族的佳肴他们都可以随意吃。然而,道光皇帝感觉这样太浪费了,干脆回归普通家庭的四菜一汤,后来听说红烧猪脑味美价廉,干脆就要求只吃这一个菜。

他登基即位后,曾经两次“大宴”群臣。在一次皇后生日时,道光设宴邀请内廷诸臣赴宴。这些被皇帝邀请赴宴的官员心里美滋滋的,都认为皇后生日,他们可以一饱口福。等大家到齐,上菜之后,大臣们傻眼了。原来道光皇帝早就命令御膳房官员:“皇后千秋庆宴,只准宰猪两头,用打卤面招待群臣,其余概行裁减。”最后搞得赴宴大臣们哭笑不得,虽然对打卤面没胃口,也只能在皇帝面前都把它给吃光了。

另一次是在回疆叛乱被大学士长龄平定后,在押送叛乱首领张格尔班师回朝时,道光亲率文武大臣到午门迎候,随后下口谕在万寿山玉澜堂摆宴庆功。文武百官认为此次大学士平定回疆,皇上心里肯定非常高兴,应该会好好庆祝一番,不会再是打卤面一碗了。可是等上桌之后就尴尬了,大臣们谁也不敢下筷,原来每张桌上只有几碟量非常少的平常小菜,若是下筷夹菜,立时就会把菜一扫而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大臣们只好陪着道光干喝两杯酒了事。

道光皇帝的节俭到什么程度?

道光登基即位后,所需要的文房四宝都由内府来办理。内府依照惯例给了他40方最好的砚,每方砚后面都刻有“道光御用”四字。但他认为40方太多,自己最多也就能用几方,其余的闲置下来太可惜了,如是便将它们分给了大臣们。

在道光以前的皇帝,御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笔管上还要刻有“天章”、“云汉”字样。道光觉得不合用还老贵,就传旨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人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普通毛笔。

道光为了节省,很少穿新衣服,他长年基本上是穿旧裤,在膝盖处磨破后并不是丢掉,还令内务府差人补上一块圆形补丁。他在和军机大臣曹振镛讨论打补丁花多少钱时,因为大臣说只花了三钱,他就抱怨自己花了五两太贵了。

节俭的道光皇帝却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得非常奢华。道光皇帝在位三十年,一直厉行节俭,但有一件事却十分例外,那就是在陵墓的修建上,整个事情可以概括为“两修一拆”。

“两修”指的是,他先后为自己修建了东西两个陵墓,第一个陵墓选址在清东陵,花费数年时间建成,但是尚未等到正式启用,就发现这个陵墓竟然有渗水的现象。据说,已经葬入其中的皇后曾经托梦道光,说自己被淹了,希望赶快救她。此神话故事真实性难以考证,但是皇陵漏水确实是不妥,风水上很不好,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刚刚入土就浸泡在水里。于是道光皇帝又在清西陵重新选择了一个地址,重新建设了自己的第二个陵墓。尽管墓地规格有所缩减,但是非常奢华,前后历时15年的时间,耗费440万两白银。

“一拆”指的是,他拆除了刚刚建好的西陵建筑,回填了地宫。

无论道光皇帝怎么节俭,这“两修一拆”确实花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毕竟工程量比建设一个陵墓大的多,首先,劳役至少要翻一倍,不管是拆还是建,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其次,所需要的原材料也是直线增加,从东陵到西陵很多东西都是运不过去的,只能重新再生产。道光皇帝两修一拆陵寝,总造价高达440万两白银,超过了清西陵中任何陵寝的造价。

陵寝与道光皇帝节俭的形象截然相反,其布置十分的奢华,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都是采用异常珍贵的金丝楠木建成。金丝楠木是极为珍稀的建筑材料,其特点是纹理顺美,不易变形,能千年不腐不蛀。

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用精巧别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

慕陵是一座木雕艺术的殿堂,以精湛的楠木雕龙闻名。慕陵的三座楠木殿不施油漆彩画,而是在楠木本色上以蜡涂烫,并用1318条楠木雕龙装饰于天花、雀替、隔扇、门窗,仅隆恩殿就有龙1096条,堪称龙的世界和海洋。隆恩殿内,每一块天花板都是一件雕龙艺术的杰作。雕刻大师用高浮雕加镂空的手法,刻成在云雾中舞动的龙身和向下俯视的龙头,龙头突出平面达半尺多高,一个个张口鼓腮伸向空中,和着楠木的芳香,仿佛“群龙聚会,龙口吐香”。

由于历代皇室大量征用金丝楠木,导致到了明清时期,上好的金丝楠木几近绝迹,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二年,北京紫禁城发生火灾,导致三大殿损毁严重,但却因缺少金丝楠木而迟迟不能重修。

清朝嘉庆皇帝建造陵墓时,因金丝楠木严重不足,不得不以松木来代替。就连紫禁城里也没有一间全部使用楠木所做成的宫殿。而道光皇帝的慕陵中的隆恩殿以及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都是采用异常珍贵的金丝楠木建成,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惊。

道光皇帝陵园中的金丝楠木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如此缺乏金丝楠木的特殊时期,道光皇帝从哪弄来这么多金丝楠木呢?专家翻遍清宫档案,也找不到慕陵金丝楠木采购的记录,究竟是专门采集的还是拆运旧料,至今还是一个谜。观景认为道光皇帝陵园中的金丝楠木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从国外高价采购。

金丝楠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树种,在缅甸、老挝以及越南等国的深山老林中也有。道光皇帝在修建陵寝时,可以以高额的价格从上面这几个国家中采购回来的。

第二个途径,“偷梁换柱”

道光皇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寝时,还可以对明清时期的其他陵园进行翻修为借口,用普通木料换取珍贵的金丝楠木。也就是说把人家的宝贝挪过来给自己用。

第三个途径,征用民间一些大户人家的金丝楠木。

故宫里是有大量的金丝楠木,但道光皇帝不会去打自己家房子的主意,但是民间一些商贾豪绅、名门望族之家的房子他是可以征用的。

使用这些办法来搜集大量的金丝楠木,当然与他一贯的节俭作风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会动用自己的权力把这些不好的记载全部销毁。

道光皇帝登基即位后,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但他最终却在修建自己陵墓上,前后花费了高达240万两白银,是和他最初的俭约思想背道而驰的,这是在赤裸裸打自己的脸。由此可见,道光皇帝所倡导的节俭之约,自己都没有真正去执行。因此,他的节俭是颇有几分讽刺意味的。

道光皇帝算是伪节俭吗?他省吃俭用是作秀吗?

鉴于道光皇帝在日常生活与修建陵墓上表现的巨大差异,很多人认为道光皇帝的节俭只是一种作秀,是他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重建陵墓是特例,他的节俭行为确实贯穿始终的。正如刚刚所说的,道光重修陵墓确实是事出有因,这不仅关乎皇家颜面,也关乎大清国运,而的节俭行为则基本伴随了他的一生,如果说能够用一生来进行一场秀,那么这场秀又何尝不值得称赞呢?

其次,道光皇帝很多支出都是被手下人给骗了,并非他本意。比如说,为衣服打补丁的问题上,道光皇帝本意是想节约,但是皇宫一帮人一起合伙欺骗他,打个补丁竟然给报好几两银子的帐,吃个鸡蛋也是如此。道光皇帝的问题在于深居宫中不知民情,而不在于靠省吃俭用作秀。

最后,道光皇帝执政颇有可圈可点之处,并非沽名钓誉之辈。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整吏治、治盐政、通海运、平叛乱,确实为挽救大清作出了不少努力,虽然与他的前辈相比,只能说是资质平平,政绩也不突出,但是也应该不是沽名钓誉之辈。

道光帝心慈,但是心慈不能当救国的手段用,那时候的大清已经很是外强中干了,国库空虚,百姓积贫积弱,民间的白莲教、天理教四起,海外洋人把大清当肥肉,偷渡鸦片谋利。好歹有位林则徐一心想要禁烟救国,在虎门大肆销烟,鼓舞士气,但是这一片赤诚之心还没发光发热到底,这道光帝就半路上把人撸下来了。

本来在清朝中国已经在走下坡路,需要的是力挽狂澜有魄力的皇帝。平心而论,清朝朝廷对于诸位皇子的教养是颇为看重的,上书房里的先生经常以前明亡国之君吊死景山上为例子训斥玩闹的皇子,是以清朝的皇帝没有特别作恶不靠谱之辈,但是很多中规中矩的平庸之辈,自嘉庆帝开始,这一辈辈皆平庸,所以也真是时运不济啊。道光在清朝的皇帝中是以节俭而出名的,他力行节俭,勤于政务,想要挽救快要没落的大清朝,但积重难返。

尽管道光帝勤政图治,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奈何嘉庆留给他的一个烂摊子,道光本身既缺乏祖宗顺治帝、康熙帝那样的雄才大略,也没有雍正帝那样的敢做敢为,最终沦为一位平庸的帝王,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