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并非暴君 周武王讨伐商朝并不那么正义

传说中的周武王和纣王的故事 完全是匡扶正义

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姬发,他是周文王姬昌和太姒的第二个儿子。姬发的结发妻子邑姜,是西周国相姜子牙的女儿。姬发之所以可以以一个次子的身份继承王位是因为他的哥哥伯邑考被纣王帝辛杀害了,不但如此,还做成了肉羹。因此姬发才有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即位后的武王仍然继续任命姜子牙作为西周军队的军师,他的得力助手有他的兄弟周公、召公、毕公等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武王将内政作了进一步的整顿,同时还增强了兵力。一时之间,西周的人才数量像河水一样上涨,声誉也日渐隆盛起来。武王很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不能立刻就攻打朝歌,决定先在孟津举行一场大型的军事演习。演习非常成功,前来会盟的诸侯竟多达800个。这场演习可以说是声势浩大、气派非凡。

时间一晃过了几年,商朝的政治变得越来越腐败、黑暗和暴虐。纣王的暴戾统治下,老百姓们平时和亲朋好友在路上遇见了都不敢说话,只能互相点头示意。忠臣比干、箕子奋勇进谏,却被奸臣诽谤,被君王怀疑,落得了一个比一个还凄惨的下场。箕子还算命大,只是被囚禁,比干却惨遭挖心,死无全尸。纣王不但手段残忍,还穷奢极欲,“酒池肉林”就是他发明的。他的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自己众叛亲离,还惹得民怨沸腾。

武王得知这些事后,果断抓住时机联合诸侯发兵讨伐商纣。为了鼓励士兵,他不仅御驾亲征,还在三军面前进行了庄重宣誓,义正言辞的历数纣王十恶不赦的罪过。既没有人手,也没有民心的纣王已经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强撑着与武王的军队在牧野进行决战,最后意料之中的被武王大败而归。回到朝歌后,纣王便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就此也灰飞烟灭,被埋进了历史里。

关于武王伐纣的故事还有一段传奇,传说武王在伐纣途中于陕西遇到了一个没见过的怪兽。为了鼓舞士气,武王便亲手杀了那怪兽,还分肉给士兵们吃。但是无奈人多肉少,最后只好煮汤大家分着喝,众人喝了都赞不绝口。据说这就是今天臊子面的雏形。可见这些地方美食都喜欢被人说成有那么一些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形成原因,这也是中国美食的一种特色。

武王其人非常努力,且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遗志,经过多年的厉兵秣马,才终于彻底消灭了商朝,完成了自己父亲的生前愿望。周朝建国后,姬发将国都定在镐京,并追封他父亲姬昌为文王,这从某种特殊的意义上来说,是“儿子产生了老子”。姬发还用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加强中央对地方土地的管理,这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也为后来的诸侯割据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武王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那是夙兴夜寐、励精图治,这些努力也让他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但是很可惜的是,在消灭商朝后没过多久,武王就因为积劳成疾而驾鹤西去了,他是一个难得的好帝王,这样逝世,不免让人觉得可惜。

武王和邑姜生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的大儿子姬诵继位后称为周成王。 后世根据周王朝记载历代事件的书籍《尚书》中得知,其实根本就没有夏朝,这就是个不存在的、被周武王虚构出来的朝代。周武王为什么编造这个商汤灭夏的故事呢?原来是周武王当初准备攻打商国的时候被朝廷大臣否决了这个行动,因为迂腐的大臣们认为商朝始终是这个国家的根本,周武王没有充分的理由去攻打商朝,颠覆他的政权。恨透了纣王的周武王一意孤行,不打算博得大臣们的认可直接出发,这样的内讧带来的结果是在行军中途,部队到了首阳山时,多名将士却被活活饿死,周武王这才退兵回朝。

中央的朝廷官员和百姓们大肆批判周武王这样武断的行为,认为他以暴制暴的方法跟商纣王是没什么两样的人,深切明白臣服民心的重要性,周武王并没有再继续做出强硬举动。为了避免臣民们的不满使得他对商国的讨伐再出现差错,周武王连夜召集姜子牙到王宫商讨这件事,合计了一晚上,两人就合力凭空捏造出了一个前朝夏国,并告知于天下人,商汤是如何灭掉了夏朝。

有了夏朝的前车之鉴,周武王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去攻打商国。从《尚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事实上整个商朝以前的历史中,都没有任何被提到的朝代是周武王所说的夏国,直到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成功,颠覆了商朝政权后,才开始流传起商汤灭夏的故事。周武王和姜子牙将夏朝凭空捏造出来的这个举动,也并没有被人怀疑,是因为周武王下诏告诉天下的百姓们说:原本就有商汤灭夏的事情发生过,我们周国不能等死,我们也要起兵反对这暴虐的商朝。当时的老百姓们没有文化,天下大事和历史都是王公大臣们说了算,因此就算是到了很久以后的后代,人们也查证不出来夏朝是被武王和姜子牙捏造出来的。直到现代技术发达以后人们经过科学考古调查,才明白这是周武王为满足自身野心、达到讨伐纣王的目的而编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故事。

周武王统一天下,建立王朝后,第一件事是分封诸侯,他的这个做法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奖励诸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劳和苦劳,另一个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显然在这两个目的中巩固王权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一些。

周武王在登基之后,前后总共分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像是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洒在周朝的疆土上。这些诸侯国的君主在他们自己的封土上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周王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保护自己和子民的安全,他们在危急时刻还可以调动军队来抵抗外部势力的侵入,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军队的合法性,成了后来七国争霸最主要的的导火索。

牧野之战是偷袭之战

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期,在西安临潼零口镇,当时陕西省考古队在这边考古,却没想到挖出了一件“镇国之宝”,其实就是一件商朝时期用的盛食物的器具,叫做铜簋。

而没想到的是这件铜簋却意外地为我们揭开了周武王的真实面目,而也看清楚了历史上的纣王帝王是如何的一个人。

这件文物就是后来的镇国之宝“武王征商簋”,也叫做“周利簋”。“武王征商簋”的基本尺寸是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全身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器身和方座,其中方座上面的是饕餮纹,而器身两边有两个耳朵,估计是用来方便拿起来的。

没想到的是这件“武王征商簋”居然还刻了33字的铭文,这无疑是非常令专家值得开心的,毕竟有铭文的青铜器那绝对是国宝中的国宝,那么到底这33字的铭文中记载了什么事情呢?

专家们细读研究之后,才发现原来上面记载的是“牧野之战”的事情,而结果却令专家们大跌眼镜,特别是历史学家,因为这段内容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周武王、纣王两个人的认知。

铭文的大致含义就是:周武王对商朝发动了非常规的偷袭战,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彻底打败了商朝,而后周武王开始论功行赏,而这件“武王征商簋”就是因此被打造出来的。

当然了最后纣王帝辛选择了自杀,自此商朝正式灭亡了。但是却暴露出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当时的商朝非常的注重礼仪,特别是打战,更是要遵守规矩,可是没想到的是周武王和姜子牙却发动了偷袭战,为此纣王的确是输得很憋屈。

此外纣王败得如此块的原因还有自己的商朝贵族早就倒戈了,为此虽然周武王的军队人数不低纣王的,但是仍然还是很快就败了。

可是令人惊叹的是后来周武王大肆的杀殷商的商人,还有其贵族更是被用来祭祀,其殷商的财物也被掠走了。

只能说这场牧野之战就赢在了周武王和姜子牙太狡猾了,而之后既然周武王赢了天下,那么对于纣王自然是可以千方百计的去抹黑了,也就是我们现代所有人看到的虚假历史。

武王伐纣并非那么正义

古时候武王伐纣,似乎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人们因为受不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开始跟随周武王讨伐商朝,最终获得了胜利,同时也还给了天下百姓一个和平的年代。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武王伐纣到底是改朝换代?还是只是为了推翻暴君统治?

其实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并没有那么多正义性可言。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周武王获得了胜利,建立了周朝,那么这场战争到底该怎么记载,权力其实在他的手上。所以我们不能偏信一个史料,而是应该结合其他的史料进行分析。根据其他史料上的记载,武王伐纣其实是为了改朝换代。

当时西周的势力其实并没有多大,如果从纸面实力上来看,西周远远不如商朝。周武王敢带着人攻打商朝,也是趁着商朝把百万的大军派到了边境地区,如果不是这样西周没有任何胜利的机会。所以说武王伐纣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已经预谋了很长时间了。

其次讨伐商朝其实是一场非常血腥的战争,我们看到的牧野之战,是周武王靠着自己的仁慈,策反收复了十七万的奴隶部队,但是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商朝的奴隶军团死伤惨重,满地都是鲜血,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记载,但是从史料记载中来看,这是一场非常血腥的战争。

在周武王打下来朝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选择祭天,想要用这种方法来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在周军进入朝歌之后,商纣王已经死了。但是周武王进城之后,依旧在商纣王的尸体上射了三箭,并且用斧子砍下了他的头颅,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是一个仁君该做的。

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后,立马展开了屠杀,有大约十七万的商朝民众都被杀害了,还有三十三万的无辜百姓成了周朝的奴隶。要知道这些人都是无辜的,他们原本以为在战后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但是却没想到受到了这么大的牵连。死了一个商纣王,又来了一个周武王,两个人的秉性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周武王讨伐商朝,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改朝换代,而不是为了百姓着想。替百姓办事只不过是他找的一个理由罢了,看看商朝民众最后的结局就知道,周武王的做法并不是真心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