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真相:一桩由乱伦通奸引发的血案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8世纪时,这个脍炙人口的复仇故事甚至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欧洲,被当时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改编成了歌剧《中国孤儿》,风靡欧洲。前几年,导演陈凯歌甚至又以此为素材,拍了个同名电影,赚了不少票房,可见《赵氏孤儿》流传之广,生命力之强。

然而这个流传千年的《赵氏孤儿》其实有两个版本,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一个,其实是假的。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把这个经典的复仇故事重温一遍:

春秋时的晋国大奸臣屠岸贾十分仇恨正直的世卿家族赵氏,于是找个由头带兵将赵氏屠灭。然而天不亡赵氏,赵氏主母赵庄姬(当时晋国国君晋景公之姐)在当时正产下一名男婴,取名赵武。赵家的两个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护这位幼主,上演了一出惨烈的“苦肉计”,程婴把自己刚出世的儿子伪装成赵孤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向屠岸贾“告密”说公孙杵臼藏匿赵孤,于是屠岸贾将公孙杵臼与程婴的儿子一并杀死,程婴则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秘密抚养。十五年后,赵武已经长大成人,程婴将他引见给赵氏的铁杆盟友韩厥,韩厥借机劝说晋景公念在赵氏有大功的份上,重新重用其后。于是晋景公册封赵武,并让赵武、程婴带兵夷灭屠岸贾一族,以报前仇。

以上就是大伙最熟知的那个《赵氏孤儿》,它最早见于《史记·赵世家》,其情节可以说是跌宕传奇,惊心动魄,虽是个“大团圆”结局,却也极具悲剧色彩(所以被后人改编成了戏剧),让人读过之后欲罢不能。不过,这故事虽然精彩,但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屠岸贾这个人除了在《史记》里露过一回脸之外,在其他的史书里根本不见记载。而且这位屠岸贾一出场就灭了赵氏,再一出场就被赵氏灭掉,仿佛就是为《赵氏孤儿》这个故事而生的。其次,当时晋国的军队是掌握在以栾书为首的“六卿”手里,屠岸贾是如何未受君命(《赵世家》的记载)又绕过“六卿”调动军队屠戮赵氏的呢?再者,“程婴匿孤”与西周末厉王出奔后,召虎藏匿太子静(即后来的周宣王)的事情极其雷同,让人感觉绝不是“纯属巧合”。另外,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等史书对此事的记录与《赵世家》几乎完全不同,可见《赵世家》对“赵氏孤儿”的记载是子虚乌有。而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案”并不是一个有关“忠义”的传奇,而是一起充斥着阴谋与欲望的血腥政变,起因则是赵氏家族内部的一桩乱伦通奸案。

事情还得从赵武的曾祖赵衰说起。

赵衰是晋文公重耳的“从龙功臣”,追随重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并最终帮助重耳当上国君,赵氏家族也因赵衰的功劳而显赫起来。赵衰死后,其子赵盾继承爵位,跻身“六卿”行列,没过多久又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正卿”(类似于后世的宰相)。赵盾为人作风强势,手段老辣,执掌晋国朝政二十余年,对外巩固晋国霸权,对内则不断打击、诛杀政敌,壮大赵氏,甚至间接杀死国君晋灵公,威震晋国。赵盾死时,赵氏权倾朝野,但同时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成为赵氏家主,但没过几年也故去了。赵朔的遗孀庄姬夫人年轻守寡,寂寞难耐,竟与自己的叔公公赵婴(赵盾堂弟)通奸!此事逐渐散播出去,成为赵氏一大丑闻。赵婴的两个兄弟赵同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那位)为了维护家族名誉,同时又怕惹出更大的麻烦,遂将赵婴放逐到齐国。见情夫被逐,庄姬夫人心怀怨恨,于是向弟弟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一直对赵氏磨刀霍霍的执政卿栾书、郤錡便抓住这一口实为庄姬作伪证,于是景公决定 “平叛”,他将姐姐庄姬和外甥赵武留在宫中保护起来,然后率兵攻打赵氏,对赵氏不满已久的各大卿族也纷纷响应出兵,赵氏大宗由此诛戮殆尽,封地也被瓜分,史称“下宫之难”。

在这出灭族惨案结束不久,赵氏的铁杆盟友韩厥站出来,为赵氏说了几句公道话:“以赵衰、赵盾的功劳竟然绝后,以后谁还敢为国家做好事!”冷静下来的晋景公也觉得事情做得有些过分了,于是将寄养宫中的外甥赵武册立为赵氏宗主,并归还了赵氏原来的封地。

以上便是记录在《左传》《国语》等书中有关“赵氏孤儿”的故事。至于记载在《史记》中的那个版本,大概是赵氏建国以后,为了掩盖祖上的丑闻杜撰出来的,喜好奇闻轶事的司马迁没有仔细甄别就照单全收了,而后人将错就错,竟写出了一部享誉世界的名剧,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