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王朱以海:奋战到底的挂名监国

大明灭亡了,南明还在苟延残喘十八年。经历了弘光、隆武、永历短命的政权,终于再无回天之力,彻底从大清版图消失。南明永远不如大明,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掌握至高无上的权柄,空有挂名,收复江山的雄心丝毫未酬。

南明皇帝大多数窝囊,唯有一个监国,还算是个人物,并且是唯一一个善终的挂名君主。

朱以海。存活在世上四十四年的男人,是个正宗的明朝宗室,大明第十一代鲁王。在崇祯17年,承袭了鲁王封爵。大明的宗室何止成千上万,能够承袭爵位的都是人中之龙,佼佼者。

有了这鲁王的爵位,朱以海才被各方势力看中,推出前台成为各方势力的代言人。

但朱以海推出来之前,早有一个南明名正言顺的政权在呢,隆武皇帝朱聿键。朱聿键也不是好惹的主,虽然没啥实权,但是脾气大。朱以海也不是软柿子,不想向朱聿键低头,都是朱家的后代子孙,凭什么我对你俯首帖耳的?

再加上朱聿键经常深居后宫,除了上朝和众臣商议政务以外,几乎不怎么上战场。而朱以海却热衷于上前线,没有真枪实弹地与清人拼杀过,最多是上前线的吉祥物。鲁监国多次亲临抗清前线,是南明几个政权中,唯一亲临前线的君主。

各方势力考虑到天下大乱,火中取栗是他们的拿手好戏,管谁主宰天下,只要不动他们的老本,发展一下他们的势力,何乐不为?

鲁监国空有恢复大好河山的雄心,却没有嫡系部队,只能倚重王之仁和方国安这两个有军队的大佬。

朱以海本来就不愿倚重他们,但不得不倚重,不得而为之的倚重就有后遗症,方国安和王之仁到达抗清前线后,正事不干,首先就要排除异己,接管了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兵,自封为正兵,排挤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领导的义兵。人都成他们的了。

更可气的是人事权被他俩把控外,经济权也被他们大屁股一蹲就不让了。浙东各府县每年也有不少的油水,60余万钱粮,足够维持政府运转。方国安、王之仁根独断专行,将这些钱自行分配。结果浙东各地义兵没有钱饷来源,自然不愿意继续跟随了,各自散去。

内有骄兵悍将,外有朱聿键虎视眈眈。他当监国之前,唐王朱聿键早已在福州称帝,从时间来看,朱聿键先下一招。从地盘来看,朱聿键除了浙东以外,其他的南明地方势力都认可他。而朱以海却只有寒酸的浙东一隅。本来朱以海是认输了的。但他手下的势力不答应啊。没有朱以海,他们这些人怎么玩?在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的坚持下,绍兴政权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帝的诏书,重新迎回朱以海。

这两个政权各怀私心,互相狗咬狗,却忘了身边还有个庞然巨兽在旁虎视眈眈呢。

大清。

隆武鲁监国两个政权互相挖墙脚,引起了隆武实权派郑芝龙的不爽。

郑芝龙对朱聿键这个不听话的傀儡领导很头疼。并不是他偏心于朱以海。是因为朱以海的地理位置处于抗清的前线,是福建的屏障。要是把朱以海这个挡箭牌弄死了,福建将会门洞大开。郑芝龙就不好过了,就这原因,一直不肯让朱聿键发兵与朱以海彻底决战。

朱聿键一直缚手缚脚,直至被俘遇害,一直没对朱以海下手。朱以海才能喘过一口气来,开始了短暂却又富有小强精神的一生。

顺治三年,大清要踏平浙东,大军来临,又这年夏天久旱不雨,钱塘江干涸。清军发动了骑兵的优势,分兵两路进攻绍兴。大批明朝官吏投降。

朱以海没了地盘,果断掉头就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派靖夷将军毛有伦保护他的家人退往台州,但毛有伦却自作主张,改道蛟关、不料途中遭遇叛将张国柱,朱以海的家眷被押往杭州。

大清做了绑票人,要朱以海剃发归降。朱以海又不是小可爱,弘光降了,结果呢,不是死翘翘了?大清不讲信义的,朱以海表面大义凛然,其实他深知清廷反复无常的脾性,果断拒绝投降。

朱聿键倒了,没有稳固政府依靠的文武官员,都纷纷调转枪头投入朱以海的麾下。一时间声威大震。这时候张名振出现了,他算是朱以海的低配版诸葛亮吧,提出了隆中对。第一步先攻取清廷力量薄弱的福建,打下地盘;第二步用监国的名义,招揽各方人才,与日本朝鲜等国的外交关系处理好,争取他们出兵;第三步与西南的桂王谈和,让他们尽量拖住清军。如此一来,形成天下三分:清、鲁、桂。最后等江南空虚的时机,奇袭南京,大明复兴在望。

朱以海震撼了,决定采纳这计策。理想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滴。

朱以海到舟山,却不被舟山势力黄斌卿所接受。

转移到福建,被郑彩接纳。郑彩是郑芝龙的侄儿,郑芝龙降清,叫郑彩捉拿朱以海做投名状。郑彩不愿意降清,决定让朱以海做主子。郑彩也不是啥好人,就是想借用朱以海的名义,做幕后皇帝。

不管如何,朱以海的实力空前强大。短短半年之内,福建多个府县相继收复。七月,朱以海亲征,他广发檄文,号召各地绅民起事,共创大业。“解放区”不断扩大,建宁府以及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寿宁、连江、长乐、永福、闽清、罗源、宁德等地均被收复。同年十月,福宁州也被明军攻克。

福建快不是清廷的囊中物了。

到顺治五年上半年,朱以海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一座孤城。为了尽快攻占福州,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的闽安镇指挥攻城。

前景大好,可惜是差点点。

该死的内讧。

拥护朱以海的郑彩,果然不是啥好人。就是一个权欲熏心的家伙。他无故杀了大学士熊汝霖,义兴侯郑遵谦。

朱以海看到好不容易培植的羽翼没了,心中怒火万丈高。他痛斥郑彩,最后不得不杀了郑彩手下几个狗腿子草草了事。不甘心没有羽翼的朱以海继续培植兵部尚书钱肃乐,又被郑彩气死了。

清廷缓过一口气,开始猛烈的反攻。鲁监国内讧元气大伤,无力反抗。

在泉州和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也以尊奉死去的朱聿键为名,拒绝接受朱以海号令。

郑成功是实力派,没有他的帮助,之前夺取的福建建宁、福安、罗源、宁德、政安和浙江景宁、庆元、云和、松阳等州县又从朱以海的嘴里吐出来了。他只好移驻福建和浙江两省交界的沙埕,几个月后,张名振攻取健跳所,将朱以海迎到健跳所居住。这期间郑彩又同郑成功火并,被郑成功击败,不得已上表求救,朱以海恨郑彩就这么断送了大好的中兴机会,乘机收编郑彩余部。

隆中对的第一步失败了。那么只好修改方案,从福建转移到舟山,再伺机找机会联盟日本朝鲜等国,图谋恢复。朱以海驻扎在健跳所,健跳所只是浙江临海县一个濒海的小地方,难以立足,朱以海和他的大臣们实际上经常住在船上,以防清军来袭。

之前不接纳朱以海的舟山王黄斌卿,终于被张名振袭杀,朱以海占据巢穴,奋斗多年,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地盘。

有了地盘后,朱以海开始重新培植自己的羽翼,重整朝纲,决不允许再出现郑彩、郑芝龙、方国安王之仁之流的权臣出现。耐心地等待清廷衰微,伺机反攻。

清廷特么太强大了。

顺治八年八月,清朝总督陈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政权的坚决支持者,不满朱以海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自相残杀,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

没了舟山,朱以海彻底歇菜了。一生奋斗的事业终究成了一场空。

漂泊流离成了他的后半生主旋律,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金门。

直至康熙元年,朱以海在金门病逝,监国生涯彻底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