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杀孔融全家 孔融因何事被曹操所杀
有句老话叫“有志不在年高”。对这句话向来有两句解释。其一是对于老年人说的:只要有志向,岁数大了没啥,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比如《封神演义》第23回中说:樵子抚掌大笑不止,对子牙点头叹曰:“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言百岁。”
第二种解释则相反,是对少年人说的:只要有志向,小孩子也能干成事。比如《三侠五义》第81回中说:他人儿虽小,胆子极大,而且机变谋略俱有。这正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咱们今天只说第二种,即小孩。相对于“无谋空言百岁”,“有志不在年高”中的“志”应该同“智”。历史上有一对父女,堪称是“有智不在年高”的典范。他们就是东汉末年的孔融父女。特别是孔融7岁的女儿。曹操要杀孔融全家,孔融7岁的女儿说了句话,让人震惊,而且是震烁古今,结果如何?这句话改变了她的命运没有?
一、自幼聪慧的孔融
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孔融自幼聪慧绝伦,关于他童年、少年时的故事很多。比如《续汉书》里记载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来又被写在《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
在孔融10岁的时候,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当时河南尹李膺政绩显赫(任河南尹),名望极高,才学也很高,位列“八俊”之首,有“天下模楷”之称。许多人慕名前来,可是李膺“以简重自居”,告诫他的门人不要随便接待宾客,除当世的英雄贤哲和世代交往的“通家”之外,一律不予接待。于是,许多人只能望门兴叹。京都一带的人甚至把受到他的接待称为“登龙门”。
孔融到洛阳以后,总是听人提起李膺的名字,就决定亲自登门拜望,亲眼见见这位名噪一时的大人物。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你有这种想法当然不错,但是,他不会见你这么个小孩子的。”
孔融不服气,有一天趁着父亲不留神,他就悄悄地溜出了家门,朝李膺家走去。李家守门的仆人果然不让他进去。孔融生气地告诉守门人说:“我是这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还是不太相信,但是听他说得这么认真,又不敢怠慢,只好进去禀告主人。
李膺当时正与几位名士谈话,听说有个通家子弟求见,便说让他进来吧。
当他发现进来的小孩儿他并不认识时,就把脸沉了下来。“你是谁,怎么能谎称是通家子弟呢?”
孔融给李膺施了一个礼:“大人息怒,我并不是扯谎。我叫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而大人姓李,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我的先祖孔子曾经说过,‘我听说老聃博古商达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他就是我的老师。这就是说,在五六百年以前,我们孔李两家就已经开始礼尚往来了。您的祖先和我的祖先同德比义,互为师发。这样看来,我称自己为您的通家子弟,难道不对吗?”
李膺是不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其实无据可查。孔融本人也并不去管是真是假。他之所以这样说,无非是为自己和李膺是“通家”找到根据,达到自己的目的。
听完孔融的这一席话后,在座的名士都对他的机敏感到惊奇,为他的才辩而折服。李膺的脸也由阴转晴,笑着说:“孔先生,您请入座。”
李膺虽然接纳了孔融,但是他对这个小孩子并未放在眼里。天近中午,李膺不问其他名士,单单问孔融:“想吃饭吗?”
“想吃。”
李膺就说:“太不懂礼节了,我教你做客的礼节吧,当主人问你想不想吃饭的时候,你要推让,不要对主人说自己想吃。”
孔融立刻反唇相讥:“那么,让我教您做主人的礼节吧,客人来的时候,你应该准备饭食,不应该问客人吃不吃。”
李膺这才为孔融的机智折服了,还说:“可惜呀,我快要死了,来不及看到你将来的富贵了。”
孔融煞有介事地说:“您一点儿也不像要死的样子。”
“为什么?”
“曾子说过:‘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您刚才说的话却一点儿也不善呀!”
一下子说得李膺哭笑不得,极其尴尬。
正在这时,太中大夫陈炜走进门来,他问李膺,刚才的哄堂大笑是怎么回事。李膺就把刚才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又用手指着孔融:“这个孩儿真乃神童啊!”
陈炜不以为然:“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也不一定怎么样。”
小孔融闻声说道:“陈大人小时候一定十分聪明吧?”言外之意是:你现在长大了,果然十分不聪明。
此言一出,陈炜顿时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上来了。在座的人们都哄堂大笑起来说:“这个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成为大人物的。” 事实也证明了,李膺需要出现在孔融的故事里才被大家第一次知晓。
二、得罪曹操的孔融
后来,孔融果成大器,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成为东汉文坛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仕途上也很顺利,曾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青州刺史等,在任期间颇有政绩,但后来为何被曹操杀了呢?
孔融本来在汉献帝的朝廷里做官。后来曹操控制朝政之后,他开始跟曹操接触。本来,做为当时文坛的第一流人物的曹操——东汉末年的文坛,最著名的就是“建安七子”和“三曹”(曹操父子)——是很欣赏孔融的才华的,他曾有意将孔融收到自己麾下重用。但面对这位著名的枭雄兼奸雄,孔融却并不买账。他自认为出身名门,身为大汉忠臣,学界名流,不仅看不起曹操的“卑微”出身,对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径更是大为不满,经常抨击时政,讥讽曹操,所以就引起了曹操的嫉恨。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曹操攻下邺城,见到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甄宓貌美,于是强行掠来,给儿子曹丕当老婆。孔融闻讯后,便写信讥讽曹操道:“从前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今您又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真是一脉相承啊。”曹操得知后,心说,这不是拐着弯儿骂我们父子俩嘛,心中十分气愤。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对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使得海外凋敝,当年肃慎不向朝廷进贡楛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肃慎、丁零都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可以一并讨伐啊。”他这是讥笑曹操的出兵很无聊,而且难以取胜。
后来,曹操上表汉献帝,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喜欢喝酒的孔融就坚决反对之,并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攻击曹操,文中列数古圣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事和传说,并且盛赞曰:“酒之为德久矣!”并说,“尧不喝千钟酒,就不会建立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酒,就不会成为大圣人”,全然不把禁酒令放在眼里。
当时,天下处在饥荒战乱之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粮食都快没了,酒这种奢侈品应该禁止的。曹操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可孔融却偏要以自己的书生气来对抗曹操,这也让曹操十分鄙视之。
曹操和孔融的政治立场也是完全独立的。曹操要得天下,所要经营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千里以内,不得封爵诸侯。他的意图就是为了抑制曹操扩大地盘,防止曹操自立为王。曹操要想完成自己的大业必须除掉孔融这块绊脚石。
为图谋天下,曹操还要讨伐荆州牧刘表,当然曹操也有借口。长期以来,刘表藐视朝廷的权威,并且还不按时呈送贡品,因此包括曹操在内的不少朝臣们都是主张讨伐的。而孔融却抛出“崇国防”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是昏聩,但是考虑到整个国家边防的安全,是不能去讨伐刘表的。对此,老奸巨猾的曹操也是心知肚明,他知道孔融这是在想方设法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并以此来牵制他。
当时孔融还跟刘备有一定交情,他拥刘贬曹,维护汉室,在舆论上对曹操的霸业形成巨大威胁。
于是,曹操在南征刘表之前,担心孔融会再次发表对他不利的言论,出于稳定大后方人心的需要,便授意自己的亲信尚书郎路粹,诬告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等罪名将其处死,并诛杀其全家。孔融遇害时,年仅55岁。
三、大义凛然的7岁女孩
孔融被收捕时,他年仅9岁的儿子和7岁的女儿因为年纪太小,当时被寄养在别人家,所以没有被当场抓走。等到主人家得知孔融被抓的消息后,便告诉孔氏兄妹二人,要他们赶紧逃命。此时他们兄妹二人正在做游戏,没想到孔融7岁的女儿听后并没有感到丝毫恐惧,反而淡定地说了一句震烁古今的话:“先生可曾看到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主人听后大为感慨,此7岁小女小小年纪,竟一言道破人生迷津,有如此透彻的生死观,可谓慧根罕见!后来这句话演变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流传千古。
主人同情他们兄妹的遭遇,端来一碗肉汁。9岁的哥哥端起来就喝。妹妹说:“今天我们遇到了如此灾祸,你难道还能尝出肉味吗?”哥哥放下碗大哭不止……
面对灾难,7岁的妹妹反比9岁的哥哥表现的更加冷静从容,而且明理。
果然不出7岁的孔女所料,很快便有人向曹操指出孔氏兄妹的藏身之地,曹操闻讯后,立即派人来捕杀。当看到前来捉拿他们的差人后,7岁的妹妹对9岁的哥哥道:“如果死后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谓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
言毕,孔氏兄妹引颈就戮,毫无恐惧、哀伤之色,令观者无不动容、叹服:有志不在年高,可惜啊,可惜!
参考资料:《后汉书·孔融传》《续汉书》《世说新语》《封神演义》《三侠五义》《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