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硬汉,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保气节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拒绝将太子派往南京,最终国破家亡。同年,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在此后的20年内,清廷一路南征,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大西)、南明王朝相继被清军消灭。

当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后,大一统的明朝虽然灭亡了,但由明朝遗臣们建立的“南明政权”依然存在,先后出现“四帝一监国”的局面,所谓的“四帝”即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邵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一监国”指的是鲁王朱以海。由于“四帝一监国”由不同的大臣拥立,为了争夺正统地位,他们之间的相互攻伐比清军更加猛烈,这也是南明失败的原因之一。而提到鲁王朱以海,就不得不提他麾下的名臣张煌言。

张煌言 (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现宁波)人,与郑成功齐名的明末抗清英雄,但其抗清的行动和决心比郑成功更坚决。张煌言和南宋岳飞、明朝于谦都以抵抗外族入侵而闻名后世,又因为他们三人都曾安葬在西湖边,因此后人将他们三人并称为“西湖三杰”。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张煌言的悲壮故事。

一、青年书生遭逢国难,末代举人弃笔从戎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初九,张煌言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亲张圭曾做过刑部员外郎。只不过,张煌言的母亲早逝,他从小跟随严肃的父亲,造就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明朝崇祯十五年,22岁的张煌言参加乡试。当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已席卷全国,明朝大厦将倾。朝廷为了储备抗敌人才,在“文试”之后加“武试”。没想到,张煌言面对军事题目,一点也不慌张,答得滴水不漏。并且,在射箭环节,他连射三箭,全部命中。引起了主考官的重视。

两年后,崇祯自缢,清军入关,大举南下。扬州、南京、杭州相继失陷,弘光帝逃走之后被抓。看到南明遗臣们个个仓皇逃窜的样子,张煌言愤恨不已。于是,他辞别妻子,决定弃笔从戎,用自己的力量来对抗清廷。张煌言以一文人与钱肃乐、董志宁等在宁波起兵。因为当时鲁王朱以海在临近的浙江天台,张煌言便主动前去投奔。

当时清军对江浙一带的反清义士进行严酷的镇压,鲁王朱以海不是清军的对手,几次兵败后,只好退守到浙江舟山,凭借地理优势以求自保,张煌言也随大军来到舟山。

在舟山,张煌言被任命为佥都御使,负责招募义军。张煌言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百姓认可,大家纷纷加入张煌言的队伍,一时间,鲁王的势力得到壮大

二、一腔热血联合郑成功,四入长江震惊顺治帝

在张煌言的带领下,舟山的防御固若金汤,清军几次围攻,都无功而返。清军最后不得不承认:“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然而,随着清军的兵力逐渐加大,舟山最终还是失守,张煌言不得不带着鲁王退守福建沿海。此后,张煌言创造了“四入长江”的辉煌。

公元1653年,张煌言和另一位抗清英雄张明振带领舰队北上,来到长江口的沙洲,以此为起点,开始伺机反攻。第二年,张煌言第一次入长江,进入清军的封锁圈,他们一路冲入江阴,来到瓜洲,打败清军,缴获大量军械、大炮,并在金山寺遥祭明太祖,狠狠地打了清军一记耳光。

公元1654年,张煌言带领600多艘战舰再次沿江逆流而上,面对人多势众的清军,他们采用奇袭战术,速战速决,烧毁清军战船和粮草之后扬帆而去,留下背影给清军。

当年年底,他再次入长江,这一次面对清军的封锁,张煌言犹入无人之境,一路杀到南京郊外。在南京的清朝官员满脸惶恐,有的甚至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逃走。就连远在北京的顺治帝听到消息,都震惊不已。

三次入长江袭扰清军,一次比一次深入,他们道不拾遗、鸡犬不惊,沿江的百姓见到张煌言的战旗,都振奋不已,仿佛看到了大明复兴的曙光。

1659年,张煌言联合郑成功的大军再一次进入长江。吃了三次亏,清军这一次的防守非常严密,张煌言向郑成功献计,由自己带领一万兵马佯攻南京,吸引清军主力,然后由郑成功攻打镇江。于是,张煌言拼死杀到南京郊外,郑成功果然攻克镇江。见南京和镇江告捷,很多投降清朝的大名遗臣纷纷再次反清,一时间,南明收复了沿江的24个州县。

三、收拾旧部初心不改,深陷绝地以死立信

遗憾的是,这种局面不过是昙花一现。郑成功不听张煌言的“乘胜追击”建议,而是选择以逸待劳,两天后,清军主力大举赶到,郑成功兵败撤退,独留张煌言在腹地,他腹背受敌,只能弃船登岸,被清军一路追击。他一路乔装打扮,穿行于乱山之间,历经九死一生终于逃回浙江。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张煌言阵亡了,当张煌言归来后,当地百姓欢呼不已,很多打算隐居山林的旧部听闻张煌言还活着,又重新赶往浙江和他会合。张煌言收拾旧部,继续和清军周旋。

只是,当时的局面已经完全不同,郑成功已经不再固守厦门,而是扬帆东航,拼尽全力撵走荷兰人,占领台湾意图自保。而远在西南的“十三家”义军也无法和张煌言取得联系,张煌言只好孤军奋战。

祸不单行,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帝在缅甸被捕,鲁王朱以海病逝,反清复明没有了皇室的旗帜,显得前途无望。张煌言多次派人央求郑成功反攻福建,可惜被郑成功拒绝。在历经几次兵败之后,张煌言直到光复明朝已经没有希望。他解散了部卒,最终被清军逮捕。面对清军的威逼利诱,张煌言宁死不降,要“以死立信”。

四、抛妻弃子非小人,以身殉国大丈夫

张煌言的妻子董氏是大家闺秀,在张煌言考中举人的时候嫁给张煌言。二人成婚后,生下儿子张万祺。接下来,因为北京失陷,张煌言投身于反清事业,导致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三年之后,张煌言风尘仆仆回到家中,她本以为丈夫终于回家了。没想到,张煌言是来向妻子辞别的。当时钱塘江防线告急,他决定跟随鲁王征战舟山。

妻子不舍,泪流不止,但张煌言心意已决。为了缓解妻子的焦虑,张煌言掏出一个骰子掷了出去,对妻子说:“如果是大,我就必须走。”结果,真的是大,于是,张煌言顺从“天意”,不顾妻子的悲伤,离开了娇妻弱子。从那之后的十多年里,张煌言再没回过家,也再没和妻子见过面。

公元1652年,张煌言离家7年之后,他的父亲病逝,接到消息后的张煌言没有回家奔丧,而是继续自己的事业。他幼年丧母,全凭父亲一手带大,父亲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位父亲,更是自己人生的导师。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放弃孝义,选择了忠义。

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张煌言在抗清的道路上走了19年,当时所有抗清的旗帜几乎都倒下了,台湾的郑成功也不敢贸然反攻。远在东南的抗清队伍,只有张煌言一枝独存。清廷几次招降张煌言,都被张煌言拒绝。为了逼他就范,清廷抓捕了张煌言在老家的妻子和儿子。

当清廷拿他妻儿性命相威胁时,张煌言忍住了泪水,他用自己的铁石心肠对清廷的人:“至亲可以怀念,但不能成为谈判的筹码!”

张煌言“抛妻弃子”十余年,妻儿被捕后,他的下属曾张罗帮他纳妾。张煌言立即拒绝说:“我的妻子身陷囹圄,我不能负她。”

在张煌言心中,他抛妻弃子十余年是为了民族大义,内心并没有辜负妻子。如果在妻子身陷大牢时他还在纳妾,那他就枉为男人了。

五、忠肝义胆英雄歌,我以我血荐轩辕

康熙三年,张煌言自知复明无望,决定解散部众,他隐居象山县南田悬岙岛,只保留了几位死忠留在身边。

浙江提督张杰派兵多次搜寻,终于捉住了张煌言身边准备出岛买米的侍从,侍从经不住酷刑,出卖了张煌言。于是,张杰趁夜派兵袭击海岛,张煌言来不及自杀,被张杰擒获。

随后,张煌言被押送到他的家乡宁波,他离家十余年,没有衣锦还乡,而是以俘虏的身份归来。但是,家乡的百姓却以张煌言为荣,他们千方百计托关系进入牢房,只求和张煌言见上一面,送上衣服和吃食,只为尽自己的一份力。

浙江提督张杰也没有委屈张煌言,而是以贵宾之礼待之,多次派他的老部下来劝降张煌言。

康熙得知张煌言被抓,非常高兴,但怎么处置他,却犯了难。担心押回京城中途生变,于是下令就地处斩。于是,清廷先杀了张煌言的妻子和儿子,三天后(1664年9月7日),张煌言在杭州弼教坊就义,终年45岁,一家人总算在“另一个世界”团聚了。其绝命诗曰: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在刑场上,张煌言身着明朝衣冠,大义凛然、丝毫不惧,面对行刑,他坚决不跪,坐着受刃。张煌言的侍僮杨冠玉,年纪还非常小,监斩官不忍下手,想为他开脱。然而却被杨冠玉拒绝,他说道:“张公为国而死,死于忠;我为张公而死,死于义。”说完坦然赴死!

故鄞县御史纪五昌捐金,令公外甥朱相玉购公首。鄞县同乡僧人超直冒杀身之险收殓了张公遗骨,后又在鄞县同乡,杭州义友资助下,于此安葬张公。为避清廷耳目,墓前仅立一“王先生墓”的碑。并请余姚黄宗羲撰写了《张公墓志铭》。鄞县万斯大将其葬于南屏山麓荔枝峰下。在此后清康熙、雍正两朝的七十余年中,墓常年淹没荒草之中。后黄宗羲前来凭吊,到了南屏山下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张墓。他在《寻张司马墓》诗中写到:

草荒树密路三叉,下马来寻日色斜。顽石呜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

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牡砺滩头当日客,茫然隔世数年华。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皇帝赐谥“忠烈”,杭州道士吴乾阳筹资重修张苍水墓,筑墓道,立神道碑,并邀著名学者鄞县人全祖望撰写了《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张公神道碑铭》(后此铭简称《张公神道碑铭》),说张煌言“啼鹃带血归南屏”既是指这里。嘉庆年间由秦臬使瀛再修,道光年间慈人张梅又修,咸丰年间慈人冯珪再修,同治年间鄞人陈政钥又再修。光绪元年桐城吴廷康与鄞人范樾等集资于众,创建享堂,与城内之祠同时告成。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期,墓道上的古树被砍伐殆尽。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1966年冬,墓被毁,碑亭被拆除,墓道石坊亦毁(又是浩劫……)。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杭州文物部门按1920年重修时旧貌修复。墓前有神道,前部竖八十年代整修时复建的青石墓道牌坊,中部两侧分立七组石像生。

张煌言墓现存的石像生依次有:入口处蹲虎一对,两虎清瘦修长,形制别于墓道上的,不知迁于何地,年代亦不详。墓道上卧虎一对、蹲虎一对,石羊两对,辟邪一对(关于此兽叫什么还是存疑的,看形状为龙首、马身、麒麟腿,从网上搜寻到的资料如此状称为貔貅,但墓道石刻好像没有貔貅一说,对比同时期明代石像生,偏向于称辟邪),卧马一对,立马一对。整组石像生为1962年自张煌言墓东侧,明代昌化伯邵林墓道移来。明代昌化伯邵林墓,1966年冬同遭砸损。整组石像生保存基本完好,辟邪、石马的雕刻最为精美,细节刻画细致、形象。石像生中卧虎、卧马在浙江范围内较少见。

张煌言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屏山荔枝峰下,和章太炎墓毗邻。两旁右是参军罗子木的,左边是侍童杨冠玉和舟子。墓前的碑是乾隆五十七年立的,上镌刻“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乾隆五十七年秋九月癸卯建,海宁陈鱣敬题,咸丰八年岁次戊午冬十月慈溪冯珪重立”。

《兵部左侍郎张公传》有句话,说的非常公允,是“煌言死而明亡”。

张煌言死了,明朝在大陆的势力才算彻底消亡,这句话不是称赞,而是悲怆。

张煌言是饱读诗书之人,他当然知道朝代更替是历史规律。当时清朝统一全国已经是大势所趋,明朝复国无望,张煌言不是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但他仍然选择“姑留螳臂强挡轮”,用自己的鲜血和勇气去抗击残暴的清廷。他的这份气节,值得后人敬佩,值得后人称他一声“英雄”。

张煌言用诗歌记录下波澜壮阔的抗清历史。

张煌言起兵抗清以来栖山蹈海,两遭飓风,三入长江,克复芜湖,屡下闽海,虽然历尽磨难,却依然初心不改。

张煌言不仅是卫国殉难的民族英雄,也是明末文坛大家,用诗词记录了20年抗清生涯中的重要事件,被誉为“诗史”,著名学者全祖望称其为:“尚书(即张煌言)之集,翁洲(即舟山)、鹭门(即厦门)之史事所证也。”

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张名振和郑成功反攻漳州,围城数月,战斗期间,张煌言前往前线考察,亲眼目睹了惨烈的战斗,写下《我师围漳郡,余过觇之,赋以志慨》。诗曰:

溟南见说筑金台,长揖诸侯壁上来。地险分明形似米,天骄窃据势如嵬。

愁登广武论刘项,倦向梁园逐马枚。却听雄风归楚望,聊当饮至一衔杯。

清军势大,据守浙东一带的鲁监国派御史冯京前往赴日本借兵时,张煌言写下《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诗曰:

中原何地足依墙,惆怅徵师日出方。龙节卧持豸斧客,鱼书泣捧豹衣郎。

黄河北去浮青雀,沧海东回献白狼。伫听无衣万里客,绣弧应复挂扶桑。

张煌言和张名振率领水师二入长江时,大军至仪真,抵燕子矶,由于没有等待东下的孙可望部,只好返回崇明驻扎,张煌言写下《再入长江》、《师次燕子矶》等诗。

其中,《师次燕子矶》诗曰:

横江楼橹自雄飞,霜伏云麾尽国威。夹岸火轮云叠阵,中流铁锁斗重围。

战余落日鲛人窟,春到长风燕子矶。指点兴亡倍感慨,当年此地是王畿!

永历十三年,张煌言和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余万溯长江而上,先后收复瓜洲和镇江等地。

张煌言带领“兵不满千,船不满百”的部队,收复芜湖,旬日之间,即兵不血刃,光复4府、3州、24县。

史书记载:“江之南北相率来归。郡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县则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南宁、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州则广德、无为以及和阳,或招降,或克复,凡得府四、州三,县则二十四焉。”

抗清形势大好,张煌言斗志昂扬,陆续写下《王师北伐草檄有感》、 《五月既望行营恭祝监国鲁国鲁王千秋有感》、《舟次三山》、《师次观音门》、《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军已受降》、《师入太平府》等多首诗。

其中,《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军已受降》诗曰:

元戎小队压江关,面缚长鲸敢逆颜。吴楚衣冠左衽后,萧梁城郭暮笳间。

王师未必皆无战,胡马相传已不还。寄语壶浆休怨望,悬军端欲慰民艰。

这次北征,由于郑成功指挥失误,明军惨败而归,张煌言部下几乎损失殆尽,他本人行程二千余里,历时近半载,历尽艰苦,才终于回到了浙东大本营,写下为《滨海居民闻余生还,咸为 手额,且以壶浆相响,余自惭无似,何以得此于兴情也》、《生还四首》、《岛居八首》等诗。

其中,《滨海居民闻余生还,咸为 手额,且以壶浆相响,余自惭无似,何以得此于兴情也》诗曰:

虚名浪说逐群雄,垂翅何心得楚弓。每把金鱼羞父老,岂应竹马笑儿童!

衣冠不改秦时俗,鸡黍相遗晋代风。正觉渔樵多厚道,不将白眼看途穷。

永历十四年,张煌言联合郑成功,准备再次向清军发动反攻,写下《庚子元旦驻师林门》,诗曰:

中华正朔古相传,永历于今十四年。玉几南荒新日月,金戈北道旧山川。

春来水逐桃花长,老去人憎柏叶先。犹幸此身仍健在,拟随斗柄独回天。

永历十八年,张煌言所部遭优势清军围攻,伤亡巨大,不得不退往舟山一个小岛,为保存有生力量,张煌言令部下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再起。

张煌言自己前往居南田悬岙岛隐居,期间写下《卜居》 ,诗曰:

荒洲小筑笑焚余,结构新茆再卜居。性僻故贪鸥鹭侣,地偏犹偪虎狼墟。

寒芦瑟瑟秋张乐,宿火荧荧夜读书。正忆普天方左衽,此身那得混樵渔!

几个月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煌言被清军逮捕,写下《入定关》 ,诗曰:

何事孤臣竟息机,鲁戈不复挽斜晖!到来晚节惭松柏,此去清风笑蕨薇。

双鬓难容五岳住,一帆仍自十洲归。叠山迟死文山早,青史他年任是非!

张煌言被押送到宁波,在狱中,他写下《被执归故里》,诗曰:

苏卿仗汉节,十九岁华迁;管宁客辽东,亦阅十九年。

还朝千古事,归国一身全。予独生不辰,家国两荒烟;

飘零近廿载,仰止愧前贤!岂意避秦人,翻作楚囚怜!

蒙头来故里,城郭尚依然;彷佛丁令威,魂归华表巅。

有腼此面目,难为父老言;智者哀我辱,愚者笑我顽。

或有贤达士,谓此胜锦旋。人生七尺躯,百岁宁复延!

所贵一寸丹,可与金石坚。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

十几天后,张煌言被清军押解到杭州,在路上,他写下《入武林》二首,其一曰: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清廷企图以高官厚禄招降,遭张煌言严词拒绝,他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为表明誓死不降清的心志,张煌言在杭州监狱牢房墙壁上写下仿效屈原的《离骚》的《放歌》,歌曰:

吁嗟乎!沧海扬尘兮日月盲,神州陆沈兮陵谷崩!

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予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方壶圆峤兮,聊税驾以埋名;岂神龙鱼服兮,罹彼豫且之罾!

予生则中华兮,死则大明;寸丹为重兮,七尺为轻。

……

清廷见张煌言拒不投降,决定将其处死。

九月初七,张煌言被押到刑场,遥望远处的凤凰山,他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随后昂首挺立,英勇就义,诗曰:

我年适五九, 复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张煌言遇难后,尸体被清军弃于荒郊不顾,后来被外甥安葬于南屏山的荔枝峰下,与民族英雄岳飞和于谦的墓地相距不远。

张煌言忠义无双,被后人比作岳飞和于谦,清朝人吴鼎元在《南屏山谒张忠烈公墓》写道:

西泠桥边岳武穆,八盘岭下于忠肃,一片孤忠两地同,与公鼎峙成三足。

著名学者顾城先生称赞张煌言为“完人”,他说:“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

张煌言的诗,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全面地反映了浙东一带的抗清历史,为后世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张苍水集》、《南明史》、《有明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