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边患在于少数民族要粮食 南下就是要粮

历史如果得到简单化处理,就会让人明白许多道理。比方说,过去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团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总会入侵、抢劫、骚扰中原民族,有人说这是他们的“本性”,史者也分明对他们有偏见,总不看好他们。但若静心一想就会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即是这些民族入侵、抢劫、骚扰中原民族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原因在于我们每天都要享用好几次的粮食。没有粮怎么能行呢?他们又不会耕种,所以也就只能出来抢了。而中原民族又不愿意让他们把粮食白白抢去,所以,就有了摩擦、冲突甚至战争。汉朝向匈奴开战、东突厥被所灭的原因都在这里。

匈奴人除了肉还需要粮食?

我们先以匈奴人为例。《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中都说匈奴“自王以下咸食畜肉” 。这就是说匈奴的老百姓吃不到太多的粮食,是大量食肉的,但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吃粮食,从人的生理机能来说不吃粮食能长久活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在汉匈爆发战争的时候,匈奴也是要求开放边境的,他们需要贸易也需要粮食。一方面,他们自己不会耕种;另一方面,他们所在的区域也不适合耕种。

这样一来,就能把很多问题说清楚,即是匈奴人每回入侵而来、掳掠而去,却一直无意占领被“骚扰”的地区,抢到了粮食与人口,他们就走了。一方面,中原地区不适合他们放牧;另一方面,如果待下去,真正与中原民族交手,他们恐怕不是对手。

从一些历史事件着手说明这个问题,也是能说得通的。比方说,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围白登,匈奴人莫名其妙地将他给放了。司马迁绕了一大圈儿,说什么刘邦通过人找到了匈奴单于的老婆,单于的老婆收了刘邦送去的礼,说什么“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急”如何等情,反正最后让刘邦虎口脱险了。今天的学者研究分析这不合常理,匈奴单于不会只是个听老婆话的好丈夫,于是认定这里面一定有“城下之盟”。这盟里有什么?粮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匈奴人每年需要吃很多粮食?

兰州民族学者谷苞过去曾经和笔者有过一些接触,可惜老人家前年已经离世。谷苞先生不但认为匈奴人需要粮食,而且还会造城种地。我们先从匈奴有多少人,他们每年需要多少粮食说起。

粮食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学者马长寿最早断定匈奴人口为70万,后来改写为50万,学者林干觉得这两个数字多了,就假定成了30万。不管是谁,这种断定、改定、假定都不足以让人信服,但是又没办法,因为这方面确实没有资料可以查询。但是,匈奴人在冒顿单于时有三十万军队,这在史书里是有记载的,是明确的。根据这个数字分析,匈奴人口为50万相对来说合理一些。

谷苞《论正确阐明古代匈奴游牧社会的历史地位》一文,对这些匈奴人口每年所需的粮食进行了算计:如果按照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计算,我们给每个匈奴人每天半斤粮食,那么这50万人每天要消耗25万斤粮,一年365天,即需要9000多万斤粮。显然,游牧的匈奴人是很难弄到这么多粮的。

关于粮食的来源,谷苞先生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匈奴在游牧区内自己种植;二是汉朝政府赠送;三是从内地的农业区去换或者去抢。

匈奴人通过自己种粮而自给自足是完全不可能的,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发现哪个游牧民族能同时主抓农耕生产,进而满足自身需要的。那么,贸易(交换)、抢、吃汉朝政府的“供应粮”就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

汉朝给了匈奴多少“供应粮”?

谷苞先生认为匈奴人一定是会种地的,但同时他也承认汉朝给匈奴人的“供应粮”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的史料也是有限的,但数量却很惊人:

1.汉高祖时“崇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

2.汉武帝时“故诏使遗单于秫蘖金帛它物数岁有”;

3.汉武帝时,匈奴单于在致汉朝的信中说:“岁给遗我蘖酒万石,稷米千斛,杂缯万匹,它如故约,则边不相盗矣”(意思很明显,你给我这么多东西,我就是到边境去骚扰你了);

4.呼韩邪单于时,“诏忠等留卫单于,助诛不服,又转米糒前后三万四千斛,以赡其食”;

5.“元帝初继位,呼韩邪单于复上书,言民众困乏,汉召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石斛以给焉”。

……

这些都是汉朝人给的,我们可以在这里做个参考。1斛=1石;1石=10斗=120斤。后两次共给了54000斛,约648万斤,相当于3240吨。刘邦给了多少,我们不知道,汉武帝在没开战之前年年都有、年年都送(岁有),匈奴在信里向他索要的东西也不少,蘖酒即曲酒,布匹当然也是钱,粮食是12万斤。

汉代鼎盛时期即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全国人口也不过五千多万,全国最多时设立了四十多个郡,平均下来每个郡也就100来万人。匈奴当时虽然人口不及汉朝一郡,但胃口这么大,这么能“吃”,老“供应”下去肯定不是个事儿。

更何况,汉朝给匈奴的“供应粮”以及其他物品,相当于汉朝养了一支生力军,而且还在别人的手里,养虎为患,会时不时地出来闹点事,杀人劫物,甚至对汉政权构成威胁。这正是汉朝政府向匈奴开战的重要原因。

突厥因天灾未抢到粮而被唐灭?

唐初,突厥是北方最大的边患,李渊时天下初定,只能委曲求全,多多赐与突厥,但这仍然不能使其满足。颉利可汗倚仗父兄的余荫,兵强马多,骄横万分,多次入侵中原。《新唐书》中说,突厥一般都是打赢了就再深入,吃败仗就请和,不以为耻,甚至使唐朝产生了迁都的想法。但到了公元630年,唐朝似乎没用什么力气便使东突厥汗国亡国了,这中间是什么原因?回答只有两个字:粮食!

《新唐书》记载,公元627年,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颉利可汗派突利前去讨伐,结果未能取胜。正好这一年突厥境内大雪,羊马冻死很多,人也遭灾。颉利可汗害怕唐朝落井下石,领兵入朔州,扬言要和唐朝会猎,但唐太宗当时并未吃他这套。11月,突厥进扰河西,唐朝军守将互相统兵结成掎角之势,坚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挡突厥骑兵,最终使突厥人无功而返。

这就是说,突厥来抢粮,但被坚壁清野了,没弄到,而这恰恰成了唐太宗反击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以突厥进攻河西为由,于23日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大军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到了第二年3月战争便胜利结束了,唐朝不但使东突厥灭亡,还活捉了颉利可汗。

胜利为什么来得这么容易?因为天灾,缺少粮食的突厥人遭逢瘟疫,长城以南,尸骨堆积如山。东突厥的灭亡就这样和粮食牵绊在了一起,如果在那个雪天里,能有足够的粮食或者说是抢到足够的粮食,他们也至于落到这般田地。

女皇武则天曾向突厥发放粮种?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便出现了,即是过去北方少数民族区域并非所有的地方都不适宜耕种,而他们为什么就不学着种地呢?答案是不是不想学,而是可以种植的地方实在是有限,但也确实存在着有些地方可以种却不会种的问题。今天的考古发现,过去生活在今新疆伊犁草原的孙乌人就多少会种一些,因为在那一带曾经出土过当时用以耕种的农具,但也有人说那是当时屯田的汉军留下的。这也恰恰是史籍中记载较少的,比方说匈奴人史籍在这方面的记载就相当模糊。

武则天时期后突厥迅速发展,成为唐朝北方的严重威胁。公元697年,后突厥向武则天索取安置在丰(今内蒙古五原南)、胜(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灵(今宁夏灵武南)、夏(今内蒙古白城子)、朔(今山西朔县)、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的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之地,又要求给与农器、谷种、缯帛、铁。武则天给予突厥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此事反映后突厥部众已不单纯以游牧为生,而开始了农业生产。

这四万斛谷种便是武则天向突厥发放粮种,但有了这些粮种,突厥并没有因此停止对唐朝的掳掠和入侵。公元698年6月突厥再次来犯,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副元帅招募士兵讨伐突厥。突厥默啜可汗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即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八九万人全部杀死,一路残杀百姓,饱掠而去。此后,突厥一再侵扰中原北边,他们采取时和时战的策略,与唐朝的关系时好时坏。直到八世纪中叶,在唐朝和回纥等势力的联合攻击下,后突厥才得以灭亡。而在诸多摩擦、冲突甚至战争中,人们都不难看到粮食的影子。

结语:今天在说这些时,我们除了看到掳掠的性质以外,更应该看到北方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与自身不足。粮食的不能自给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集团,始终不能战胜中原民族的重要原因,只能通过依附逐渐融合于中原民族。而历史上曾经的那些入侵、抢劫和骚扰也恰恰促使古代中国走上了民族融合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