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诰:从流浪儿到皇帝,他靠这个技能站上C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国之君,有的本就生于帝王之家,有的是皇亲国戚,也有的是靠农民起义站上C位……今天的主人公——南唐烈祖徐知诰(即李昪)则经历了从流浪儿到皇帝的华丽转变。

陆游曾评价徐知诰说:“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这几乎是古代文人心中最好的帝王了。而徐知诰能走上帝王之路,离不开一项技能:化劣势为优势。

一个养子的隐忍

徐知诰本姓李,小名彭奴,889年出生于乱世中的一个贫苦家庭,从小就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流浪。6岁时,父亲在战乱中不知所踪,跟随伯父李球到了濠州,到了濠州之后,母亲不久也过世了,伯父也不管了,他成了流浪儿,只能在濠州的寺庙勉强度日,饥一顿饱一顿。

即便如此,命运还是给这个流浪儿打开了一扇窗。吴国的皇帝吴太祖杨行密攻打濠州时,晚上也来到开元寺。杨行密觉得徐知诰样貌长得不一般,而且还有一股子灵气,就带回家准备当作养子。但因儿子们反对,觉得这个小叫花子和整个杨家格格不入。杨行密只好将他交给部将徐温抚养,取名徐知诰。自此这个小流浪儿就有了大名,还有了一个稳定的家庭。徐知诰天资聪颖,乖巧孝顺,侍奉徐温远胜过徐温的亲生儿子们;徐温的妻子李氏因为同姓的缘故,也对他照顾有加。长大后的徐知诰面容标致,声音洪亮,喜欢读书,还学了一手漂亮的马上功夫,杨行密也时常夸徐知诰。

然而,徐知诰毕竟不是徐家血脉。徐温的几个儿子中,只有徐知谏把他当作长兄尊敬,而长子徐知训、次子徐知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徐温对徐知诰,也不可能完全做到视为己出。一次,徐温带徐知诰外出,因为心情不佳,乱杖驱赶他。到家时,却发现他已经在家门口叩头迎接。徐温惊讶地问:“你怎么在这?”徐知诰回答说:“为人子,怎么能舍弃父母,父怒而归母,是人之常情。”徐温因此更加喜爱徐知诰,让他当家管事,后来还封他做官。徐知诰侍奉徐温时,十分谨慎,任劳任怨,没发过一句牢骚。徐温常对其他儿子说:“你们能不能像徐知诰一样对待我?”

作为养子,徐知诰与徐温的关系,自然无法跟其他几个亲儿子相提并论。但他就是在这样的劣势中一步步努力,获得徐温的肯定。杨行密也对能文能武的徐知诰青睐有加,经常称赞道:“徐知诰是个俊杰,众将的儿子中没人比得上他。”

蓄势待发,主动出击

徐知诰开始为义父做事情,也很用心,就慢慢往上升职,从一个小小的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副使,就是平时巡视和管理船只。干了三年之后,随军出征,获得了一定的战功。

公元912年,徐知诰因战功升任升州刺史。当时,江淮地区刚刚平定,地方长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财来供养军队,而徐知诰则与众不同。他勤俭好学,遴选清廉官吏,革新政治,推广教育,重视儒生,宽仁为政,为此花光家里所有的钱都在所不惜。在徐知诰的治理下,升州越来越富庶。五年后,徐温看到升州变化如此之大,于是把驻地搬到了升州,改封徐知诰为润州团练使。自己辛苦经营起来的地方就这么拱手让人,这让徐知诰很不爽。

当时吴国的朝堂上,吴国开国皇帝杨行密因病去世,其他杨行密的手下都在外面,只有徐温和张颢留在身边,于是杨行密就让徐温和张颢一同辅佐儿子杨渥。但是徐温和张颢将杨渥杀了,徐温还把张颢杀了,于是一个人拥立了杨行密的次子杨隆演。杨隆演年纪尚小,大权旁落在徐温手上。为了控制军队和控制朝政,徐温自己在升州掌握着镇海军,徐温的长子徐知训则在京师广陵辅助朝政,一般都是徐温自己在遥控指挥。智囊宋齐丘提醒徐知诰说:“徐知训嚣张跋扈,随时都会出事,润州跟广陵只隔一条长江,你应该感谢这个机会才对。”徐知诰立刻明白此话用意,即刻到润州赴任。

如宋齐丘所料,徐知训很快就出事了。公元918年,徐知训的上级领导朱瑾派婢女到徐知训家问安,徐知训竟然非礼这个婢女。朱瑾盛怒之下将徐知训诛杀,随后自杀。在润州的徐知诰得到消息后,因为润州距离广陵比较近,立即率军抢先赶到广陵平乱,稳定了朝廷的秩序。当时,徐温的其他儿子都年幼力弱,于是徐知诰顺理成章代替徐知训,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他与徐知训截然相反,对南吴主杨隆演毕恭毕敬,以身作则,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尽管徐温位高权重,但人心大多已归向徐知诰。

对徐知诰来说,从升州调任润州,意味一切要从零开始,这确实很让人沮丧。但是零开始并不意味着零机会。转换思路让徐知诰丢掉负面情绪,调整心态,运筹帷幄,再次成功的把劣势经营成了优势。而润州也成为他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跳点。

把敌人变成亲家

徐知诰于是成为了徐温在朝廷的新的代言人。但是徐知诰并不想只是做一个传声筒。于是徐知诰一边在广陵发展自身的势力,另一边则和徐温虚与委蛇。

徐温的谋士严可求警觉到徐知诰威望日增,屡次提醒徐温让亲儿子徐知询代替徐知诰执政。这让徐知诰很头疼,于是谋划了一番,成功的将他贬到地方任职。没想到严可求接命后也没哭诉也没闹,而是跑去晋见徐温,献上建国大计。徐温大喜,于是再把严可求留下来参与决策。徐知诰发现无法摆脱严可求,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严续,两人成了亲家。当你不能消灭敌人时,就跟他做朋友。徐知诰的这个解题思路可谓智高一筹。

公元919年,杨隆演任命徐温为大丞相,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这时朝廷上,吴王杨隆演因为徐温、徐知训的欺侮,抑郁而死。徐温和徐知诰就拥立了杨行密的四子杨溥继位吴王。杨浦就这样作为傀儡,称帝改元,为徐温、徐知诰的篡位做准备。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趁机夺取兵权。自此,徐知诰完全控制了南吴政府。徐知诰继续采用徐温的做法,自己坐镇金陵,自己的儿子徐景通在京师广陵掌管朝政。

历经十年准备之后,公元937年,徐知诰以“禅让”的名义在金陵称帝,国号大齐。公元939年,他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自己的儿子徐景通,也改名为李璟,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就是南唐的开国之君。

李昪在位期间,对外坚持弭兵休战,对内兴利除弊,始终与周围的国家保持稳定良好的关系。其实经过杨行密、徐温以及李昪的长久经营,南唐在十国之中,是版图最大的国家,国家的综合实力都远高于周边。

但是李昪就是不愿意发动战争为自己开疆拓土。有一次邻近的国家吴越受灾,国力大减,大臣都劝说李昪带兵去征服这个国家。李昪不愿意,反而派出使者,带着粮食和物品去安慰吴越,帮助吴越救灾。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还曾被自己的大臣叫做“田舍翁”,也就是乡巴佬之类的称呼吧。

李昪之所以不兴战事的原因,大概跟他早年因为兵灾而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经历有关吧。正是李昪的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给江南的民众在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使得江南在短时间内富强、安定,一时间周边国家的流民、落魄士大夫都来到南唐寻找慰藉,南唐文风逐渐兴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造就李煜这种诗词皇帝。

李昪对待民众虽然仁厚,但是对待前代王室,却是无比阴狠,受到历代史家的诟病。李昪将南吴国王室的杨家族人囚禁在一处,禁止外人接近,里面杨氏族人不得不近亲婚配,杨氏后代出现明显的智障。北宋赵匡胤听闻这种人道惨案之后,想要对杨氏进行搭救,结果李昪赶紧将杨氏族人诛杀干净。有这种开国之君,南唐国祀不长,李煜自身妻子也被抢夺,其实也可以归之于轮回果报吧。

到了晚年,李昪笃信道术,服食丹药,所以重金属中毒,性情暴躁易怒,而且后背还长了毒疮,最终毒发身亡,享年五十六岁。

劣势与优势只差一个角度

在困境中发现机遇,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徐知诰凭借这个技能一路过关斩将,从流浪儿逆袭为一国之君,实现自己的抱负。

很多时候,劣势和优势都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只差一个角度。身处困境时,不妨冷静下来,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尝试发现将劣势转化成优势的机会。也许,下一个转角,你以为的劣势也会助推你站上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