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好大喜功摆千叟宴 结果成为老人最后的晚餐

战乱频繁的年代,众人食不果腹、流离失所,长命百岁之人更是屈指可数,长寿老人在当时是备受关注的明星人物,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从长寿之人身上获得长寿秘诀,这是在生死面前的本能反应。英明一世的秦始皇可以为了长生不老服用含汞的所谓仙丹维持生命,结果不幸暴毙身亡。渴望长寿是帝王的通用心愿,他们为了这个心愿可以付出所有、倾尽一切。

乾隆皇帝平生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祖父康熙,在他的眼中,康熙就是清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皇,康熙是八岁登基成为皇帝的,他在自己的皇帝宝座上坐了61年的时间,是我国历史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所以从乾隆当上皇帝开始,他就展开了追寻康熙脚步的路途。他为了致敬自己的祖父,他就开始挥霍清朝国力极尽夸耀武力地打了不少仗,最后还自封了个十全老人的名号。

乾隆为了不超过康熙皇帝所保持的纪录,他就在他在位第60年把皇帝宝座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自此成为了一个幕后掌握大权的太上皇。

从种种历史事迹来看,我们都能看出乾隆皇帝对康熙皇帝的崇拜。

而我们这里所说到的乾隆千叟宴则也是乾隆皇帝向他祖父康熙致敬的一个举动。

清朝前期,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期间,为了彰显皇帝的仁德和对年老者的特殊恩待,曾经数次在宫中宴请国中老人,形成了数千位老者欢聚一堂的盛大宫廷御宴,称作千叟宴。清朝共举办过四次千叟宴,每一次都是规模巨大、盛况空前。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适逢康熙帝六十岁寿诞的万寿庆典,他当政时间已超过历朝历代的所有皇帝,时天下承平已久,人民安定,社会上对他也是颂声一片。有不少各地的老人专程到京城来给皇帝祝寿,康熙觉得不能让这些老人白来一趟,于是下令,在畅春园宴赏各地来祝寿的老人,这就是第一次千叟宴。与宴的老人达一千余人,规模空前。

康熙六十年(1721年),再次举大宴,康熙御制《千叟宴诗》,宴会由此得名。

乾隆五十年(1785年)和乾隆六十年(1795年),两次再举千叟宴。

后人称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已过八旬,五世同堂,宣布明年举行归政,自己居太上皇,由嘉庆帝继位,是为亘古罕有之事,下令再举千叟宴。

在《四库全书》中记载:尊老者,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在清朝,尊重老者的行为,最佳者当属举办千叟宴了。

看过宰相刘罗锅的读者,应当会对千叟宴有印象。当刘罗锅辞官回乡之后,便受皇帝召回京,去参加千叟宴,当时可以看到在大殿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头老太太,场面一片祥和。

从表面看来,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是一件大功,是与民同乐、尊敬老者的好事。可在真实的历史上,在乾隆办的千叟宴中,可是害苦了这帮老人家们,甚至很多人是有来无回,死在了京城或者回乡的路上。

第一次举办千叟宴的人是康熙皇帝

千叟宴最早是由康熙皇帝举办的,康熙不仅是以上我们所说在位最久的皇帝,他还是乾隆之前我国历史中最为长寿的皇帝。

因此为了纪念自己好不容易逃过了历史皇帝普遍短命的魔咒,他就在他60岁那年举办了这个所谓的千叟宴。

千叟宴顾名思义来说,就是几千个老人组成的一个宴会,虽然当时老人的数量加起来并不一定只有几千人,但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当时康熙皇帝为了举办这个宴会,他就提前给各地官府下了命令,让他们把他举行宴会的通知传达到了各位年龄达到65岁的老人耳中。

让他们如果想参与这个宴会可以自行前往北京参与,只要年龄合适,无论是退休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参加,甚至还有可能看到皇帝的龙颜。

而如果是从省外赶往北京参与这个宴会的老人,还能从康熙手中得到来回的路费。

因此在康熙60岁这年的3月份,历史中的第一场千叟宴展开了。

这场宴会的排场非常巨大,康熙为了确保能容纳得了那么多老人,他就下令让人在道路两旁摆了很多棚子、桌椅。

由此从皇宫内部的道路一直延伸到皇宫外的畅春园,一路都摆满了很多桌席,桌上有着从御膳房里准备出来的山珍海味。

乾隆效仿康熙举办千叟宴

这样的宴会在康熙在位年间曾经举办过两次,因此乾隆在成为皇帝后,他也举办了两次这样的宴会。

康熙举办宴会一次是为了庆祝60大寿,一次为了是预祝70大寿。

而乾隆皇帝不同,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是为了庆祝自己的第五世孙出生。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乾隆的第五世孙并不是他孙子的孙子的儿子,而是他孙子的孙子,因为第一世是从他本身算起的。

而他第二次举办千叟宴则是为了庆祝自己成为太上皇,因此在退位第三天的时候,他再度举办了这个宴会。

乾隆举办这两次宴会的细节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举办的时候,他规定了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去参加宴会。

在第二次举办宴会的时候,情况又开始变得有所不同,这一次只有超过了70岁的老人才能参与这个宴会。

而参与千叟宴的老人是分不同等级,年龄徘徊在六到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只能在距离皇宫比较遥远的道路上吃喝。

但是达到了90岁的老人就会有所不同,90岁的老人将可以享受到一品大臣的待遇,和乾隆手下的一品大臣们一起坐在乾隆御座的下首,和他一起同吃同喝。还有90岁的老人也将可以获得乾隆赐给他们的御酒。

至于其他年龄稍小一些的老人,则能得到来自于乾隆的皇子、皇孙、皇曾孙敬给他们的酒。

而在第二次的时候,老人们除了能吃喝到皇宫的御酒御席之外,他们还能获得另一个荣耀。

如果他们的年龄到达了90岁,那他们就能获得来自于乾隆赏赐的七品品级,获得一个如同现在县长一般的地位。

如果是年龄达到了100岁的老人就更加不一样了,他们能获得六品的品级,地位相当于现如今县长和市长之间徘徊的位置。

当政者自然希望在和平年代创造新的“时代文化”,康熙非常渴望长寿,为了吸取长寿经验,他曾开启了“千叟宴”取经的先河,在重大节日会邀请老人前来聚餐,通过言行举止、相互交谈来总结长寿秘诀。

“千叟宴”在有清一代仅仅举行过四次

第一次“千叟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北京畅春园

康熙五十二年农历三月,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岁寿诞。按中国人的习俗,人到甲子之年一定要庆祝,何况当朝皇帝呢,加之康熙主政颇得人心,为了庆祝皇帝寿辰,各省的官吏召集当地老人,前往北京为皇帝祝寿。所以当时便有一些老人不辞辛苦,行程几十里、几百里乃至上千里地从四面八方赶到京城,自发地为康熙祝寿。大批老人从全国各地齐集京城,一时间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白发苍苍、策杖徐行的老翁老妇。消息传到宫中,康熙大为欣慰,为了不让祝寿老人空手而归,康熙决定在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畅春园举行盛大的敬老寿宴招待会,下诏布告天下耆老,凡年六十五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参加。邀请年龄在65岁以上,现任、退休的满蒙汉文武官员、兵丁及闲散老人,共2000人,分两天进行宴请。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赐宴汉族的现任和退休官员、绅士及老年庶民。从西直门城楼直到西郊皇家园苑畅春园的二十里大道两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省官员士绅搭建的彩棚,一辆辆乘坐着老人的骡车和马车,在万人注目中由西直门驶向畅春园。白发苍苍的车队绵延十余里,成为京都旷古未有的奇观。在畅春园正门外的广场上,康熙皇帝接见了众叟,向他们赐予寿桃及精美食品,然后赐宴。席间,康熙皇帝让皇子们到各席向老人们执爵敬酒,又派年龄在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宗室子孙为老人们执杯斟酒。酒过数巡,康熙皇帝又命左右侍卫,搀扶着致仕大臣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来到圣驾前,由皇帝亲自依次向他们敬酒。

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赐宴八旗文武大臣、官兵及老年庶民,仪式与汉族老人相同。三月二十八日,又在畅春园皇太后的宫门前宴请七十岁以上的老年妇女,赐茶果酒食等物,有诰命封号的老年贵妇还赐予衣饰、彩缎、素珠、银两等。三次宴会,参加者多达六七千人,耄耋欢聚,皓首满堂,其盛况一时传为佳话。

(清)王原祁等绘 《万寿庆典图》局部

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为庆贺大清盛世,在这一年的正月新春,此时六十九岁的康熙皇帝又邀请年龄在65岁以上的满蒙汉文武官员2000人,在紫禁城乾清宫举办了两天千叟盛宴,分两次分别宴请了八旗和汉族年六十五岁以上的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人员共一千多人。宴席上,康熙皇帝和老人们飞觞走斝,皇子皇孙及宗室成员侍立在旁,给老人们斟酒及分发食品。

席间老态龙钟的康熙赋了一首《千叟宴诗》,并命文武大臣们也赋诗记此盛事。

《六十一春斋戒书》诗,诗云:

性理参天地,经书辅国朝。

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氛嚣。

不误农桑事,须轻内外徭。

风高林鸟静,雨足路尘消。

视察焉能隐,行藏岂可摇。

桑榆虽景暮,松柏后霜凋。

长养春容盛,宽严君德调。

倦勤应不免,对越愧明昭。

这次设宴的由头是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这次设宴的由头是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日,在紫禁城干清宫前,设宴招待八旗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65岁以上者680人,诸王及闲散宗室成员出来为老人们授爵劝饮,分发食物。

“千叟宴”之名即由此而来。三天欢宴结束后,康熙皇帝赏赐每位老者一幅字画,礼送回家。

正月初二日,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六十五以上者、六百八十人、宴于乾清宫前。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

初五日,召汉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六十五以上者、三百四十人宴于乾清宫前。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如前礼。

时年十二岁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这也成了他要办的初衷。这一年也是康熙帝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年。同年十一月,康熙帝病逝于畅春园。

第三次千叟宴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乾隆12岁的时候,人们还喊他弘历。那一年在乾清宫,他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席,他爷爷康熙拉着十二岁的弘历给给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敬酒,康熙皇帝举起酒杯,底下跪满了一群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老人。

那场面年少的弘历不理解,和一帮老头喝酒有啥意思呢?一个漂亮的小姐姐也没有。

转眼他也到了爷爷的年纪他忽然理解他爷爷了,人生七十了,什么事情都体验过了,什么欲望都淡了,唯独想看看同龄人中是不是自己活的最好呢。

乾隆五十年,七十五岁的乾隆皇帝自认四海承平,天下富足。这一年乾隆朝有两件大喜事,一是《四库全书》编纂告竣,二是乾隆得了五世元孙,加之当时国力比康熙朝更加殷实富足,好大喜功的乾隆便效仿祖父康熙,乾隆皇帝决定效法皇祖举办千叟宴。这次千叟宴的总体规模和隆重程度远远胜过康熙年间,参加宴会的老人约有三千多人,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共列筵席八百桌。参加者的年龄条件是,六十五岁以上者官民不论,京城年满六十岁的四品以上官员均可参加宴会。九十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和七十岁以上的文武大臣,经特许由其子孙一人搀扶入座。

正月初六,盛典在紫禁城的乾清宫举行。王公、各国使臣和众叟由外膳房大臣率员引导入席,然后恭候皇帝驾临。在鼓乐齐鸣的“中和韶乐”中,乾隆皇帝御驾来到乾清宫,升入御座后,鸿胪寺赞礼官赞行三跪九叩礼,乐队奏起“丹陛大乐”,数千耆老群臣伴随着乐曲一同向皇帝叩拜。音乐停止后,大家正式入座。

宴会开始后,内侍们穿梭般地依次送茶、进酒、上菜,大家尽情畅饮,大快朵颐。乾隆皇帝召一品大臣和年届九十以上者至御座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为殿内王公大臣敬酒,并分赐食品。宴会结束时,皇帝赐赴宴的老人每人一根鸠杖,同时按赴宴者的地位品级赠送金玉如意、貂皮、锦缎、文玩、养老牌、诗刻等礼品。

这次大规模的千叟宴盛典,参加宴会的除了王公贵族、普通百姓,甚至还有藩国使者和部落首领,都是年过60岁的长寿老人,可谓囊括四海,福泽八方。这次宴会参与的老人共有3000多人,皇族、大臣更是不计其数,紫禁城内一共布置了800多席,菜肴极其丰盛,被人称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参加此次宴会的老人中,年纪最大的是一位叫郭钟岳的105岁老人,乾隆破例允许其与一品大臣同桌。据说宴会上乾隆皇帝还以寿星岁数为题,出了一副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则对以“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下联都暗含141岁,成为我国楹联史上的一段佳话。不过在《乾隆朝上论档》清楚写着这位老人活了105岁,四年后的乾隆五十四年,他还活着,还准备赴京去恭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寿。

乾隆五十年御制《千叟宴恭依皇祖原韵》诗,有“追思侍陛髫垂日”之句,注云:“皇祖于壬寅岁举行千叟宴,实从古未有之旷典。维时与宴王大臣,命诸皇子赐觞,以示慈恵。至年未及岁之皇子、皇孙,并命侍立观礼。余时年甫十二,躬逢嘉会,亲见耆筵,庆锡龙光,燕誉之隆。阅今乙巳,凡六十四年矣。”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北京紫禁城宁寿宫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已经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了。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六十一年的纪录,他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当上了太上皇。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在紫禁城宁寿宫的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这是满清最后一次千叟宴。考虑到此时乾隆已是高龄老人,参宴的普通老人年龄改为七十岁以上,而受邀王公和官员的年龄仍然是六十岁以上。此次寿宴,规模更大,列名参宴者三千余人,而应邀到场观礼者达五千人。不仅全国各地均有老人出席,甚至还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老人代表,以及朝鲜、安南、暹罗、尼泊尔等藩属国的老人代表,形成清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敬老盛典,就要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了。

在清昭梿的《啸亭续录·千叟宴》中,记录了千叟宴的盛况:“康熙癸巳,仁皇帝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纯皇帝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 ,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乾隆皇帝在皇极殿举行千叟宴宴会座次位置示意图

因为它是集乾隆禅位、嘉庆即位、元旦节等三项重大国事活动于一身的隆重庆典。

宴会开始后,“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升上宁寿宫皇极殿宝座。嘉庆皇帝亲率众多耄耋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等给众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乾隆、嘉庆二帝亲自给90岁以上的寿星斟酒祝贺,并另加恩赐赏106岁老寿星熊国沛、100岁寿星邱成龙以六品顶戴,乾隆称他们为“百岁寿民”“升平人瑞”,其余90岁以上的寿星梁廷裕等人赏以七品顶戴。

为了纪念千叟宴盛会,乾隆皇帝还赐予参与宴会的七十岁以上老人每人一枚养老银牌,养老银牌的重量根据年龄递增,七十岁赏十两重,七十五岁赏十五两重,八十岁赏二十两重,以此类推。据传老人回家后凭此御赐养老牌还可到地方衙门直接领取养老费用。

荣禄墓出土的乾隆御赐银质养老牌(首都博物馆藏)

此次宴会规模最大,参加宴会的老人达五千多人,而且,经乾隆帝的多次谕令筛选,不少无官职的平民老人也得以参加大宴。

宴会筹备的大半年前,就开始了复杂的准备工,远在边陲的与宴人员要在开宴前几个月就上路赶往京城,如云南、蒙古等地的老人就得数月,水陆兼程,长途跋涉赶往京城。所有进出的宫门、设宴的殿宇要油饰一新;木库和铁库还要添制各种炊具、厨具、灶具等。宴会所需餐具、菜肴原料等也源源不断由各地运至京中。

宴会从乾隆六十年中开始筹备,至次年,即乾隆六十一年正月举行。千叟宴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美食美器的一次大展示,也是饮食礼仪的大表演。

根据记载,宴会开始前,在外膳房总理指挥下,依照赴宴者官职品级的高低,预先摆设席面。盛器和肴馔有显著的区别。宴桌分一等、二等,一等为王公、一二品大臣及外国使节等,二等为三至九品官员及无官品的兵民人等。

一等桌张设摆膳品是:火锅两个,“银、锡火锅各一个”,猪肉片一盘,羊肉片一盘,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盘,乌木箸两只,另备肉丝汤饭。

次等桌张摆在丹墀甬路和丹墀以下,为三品至九品官员、蒙古台吉、顶戴、领催、兵民等宴桌。

每桌摆“铜制”火锅两个,猪肉片一盘,煺羊肉片一盘,烧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师盒小菜二盘,乌木箸两只,同备肉丝汤饭。

宴桌全部摆完后,用宴幕一一盖好,以保持饮宴食品卫生。

宴会开始时,首先是皇帝在中和韶乐声中步出暖轿,升入宝座,赞礼官宣读行礼项目,接着奏丹陛大乐。管宴大臣引两边及阶下的大臣由两旁分别走到正中,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回到自己的的座位,再向皇帝行一叩礼后入座。

接下去,就是皇帝给王公大臣及90岁以上的老人赏茶、赐酒、赐给食品,每一次被赏赐者要离座向皇帝行一叩礼。最后由内务府护军人等执盒上膳,分赐各席,乐声也随即停止。宴会完毕后,全体赴宴者向皇帝行一跪三叩礼。

皇帝在韶乐声中起座回宫,至此,宴会结束。

此次大宴,在宁寿宫、皇极殿前举行,摆桌席八百张,仅参加传菜的人员就有156人之多。

有学者依据中国第一档案馆藏的清宫内务府档案“御茶膳房簿册”过统计,此次宴会,共消耗主副食品如下:

白面,750斤12两;白糖36斤2两。澄沙30斤5两。香油10斤2两;鸡蛋100斤;甜酱10斤,白盐5斤,绿豆粉3斤2两,江米4斗2合,山药25斤,核桃仁6斤12两,晒干枣10斤2两,香蕈5两,猪肉1700斤,菜鸭850只,菜鸡850只,肘子1700个。

再据清宫内务府档案“奏销档”记载,千叟宴每桌用玉泉酒8两,800席共用玉泉酒400斤(每斤为十六两)。同时为举此次盛宴,内务府荤局还要烧柴3848斤,炭412斤,煤300斤。(刘桂林:《千叟宴》,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

宴会中及会后,还大行赏赐参宴的耆老们,以乾隆五十年第三次千叟宴为例,赏赐参与宴会耆老们的银制养老牌从十两到三十两重不等,分发给从七十至九十岁的老人们,仅手杖就购置了三千根。耗费可谓巨大。

乾隆之后,清朝国力渐趋衰微,无力举办如此规模宏大的宴会了。

所谓乐极生悲。乾隆皇帝的两次千叟宴举办时间都在正月初。北京正月的天气是非常寒冷的,由于参会人数众多,很多酒席是摆在露天广场上的。老人们一路舟车劳顿,在瑟瑟寒风中吃了顿饭,饭后还得长途跋涉回家,许多人在宴会结束后不久纷纷病倒、去世。这恐怕是乾隆皇帝当初没有想到的。

相比乾隆,康熙办的两次千叟宴都在三四月份,气温不至于那么寒冷。而乾隆皇帝办的两次,却都在正月。

对此,和珅也发现了冷饭冷菜的问题,于是他就提议乾隆说,第二次不如改吃火锅,吃火锅可以暖和身子。对此,乾隆皇帝也是采纳了,所以在第二次宴会中,老人因此去世的情况,也就大大减少了。

尽管如此,作为清代,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规模空前的盛大敬老典礼,千叟宴还是永远在中国的养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什么样的老人可以参加这次“千叟宴”?

根据清宫朱批奏折内政职官类档案记载:官员在三品以上满60岁以上者,三品以下满65岁者,其余人员在70岁以上者可入选。

另外还有皇帝亲自指定的,例如福建有一位104岁的进士郭钟岳,当年乾隆南巡时曾负责在浙江迎銮送驾,做得既得体又周到,乾隆回銮后一直对他念念不忘,于是特意传旨,郭钟岳如精力充沛,尚能行走,即令于本岁内到京预宴。

当然,除了年龄达到要求的老人,各省立有军功的总兵,为清廷效劳的各类臣工以及各藩属国使臣,也都受到了邀请。

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进宫入宴者只有3000人,但入册受邀者一共有8056人。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邀请的是60~65岁的老人,到了嘉庆元年,乾隆皇帝八十六了,那些六十左右的老人比他小了整整二十岁,隔了一辈人,所以这次千叟宴提高了准入门槛,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参加,九十岁的老人才能在太上皇的御座前就坐,能获得六品顶戴。

安徽105岁的老人熊国沛在家人的照料下,也来到了宁寿宫,获得了太上皇的亲自接见。

千叟宴对于官员也许意义不大,尤其那些顶级官员,但是对于这些底层百姓来说,家里有人能参加千叟宴,是他们一辈或者几辈人的荣光,千叟宴是他们在地方上身份的象征。

所以只要家境殷实,家里有老人够格参加千叟宴,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送老人来参加,参加一次,就如范进中举一样,从此在自己家乡也可以是老爷了。

有了康熙的举办经验,乾隆以“后来者居上”的态势举办更大规模的宴会,1785年,乾隆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邀请大江南北、全国各地90岁以上的老人前来祝寿,觥筹交错、饕餮盛宴、满汉全席、人声鼎沸。在这片充满愉悦的氛围中,老人们不知:这些八珍玉食会成为他们的最后晚餐。

当了六十年皇帝和四年太上皇,活了将近九十岁的清朝乾隆皇帝,早年算得上英武睿智,有所作为。可到了晚年,却渐渐地失去了早年的清醒,慢慢地走向了早年的反面。史书称他“性喜夸饰”,“好大求功”,“晚年倦勤”,“蔽于权幸”。这些中国历代老年统治者的毛病,他都拥有。想想也是,都耄耋之年了,还在那儿发号施令,能不误事误国吗?

其实,皇帝也真不是什么真龙天子,脱下龙袍后,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譬如乾隆,到了晚年,就和中国很多老年人,尤其是曾经功成名就,处于高位,颐指气使的老年人一样,有四怕和四好的人性弱点;四怕就是:怕冷清、怕冷场、怕被冷落、怕人们对他冷冷淡淡。四好就是:好热闹、好排场、好被恭维、好大家向他鞠躬致敬。

最有意思的是,晚年的乾隆皇帝居然找到了祛除四怕,满足四好的办法。具体办法就是在紫禁城里举办盛大的宴会,招待王侯将相、宗室耆老,热热闹闹地让这些人大唱赞歌。因为,凡赴宴者,吃满汉全席,喊万寿无疆,只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何乐而不为?于是,乾隆皇帝想出许多名目,把人找来陪他吃饭。在大宴小宴,贺宴寿宴上寻找那种被人吹捧得美滋滋的感觉。可时间一长,觉得老是现任官员在给他唱颂歌,看的都是熟面孔,听的都是老调子,老头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发明的词)嫌不够过瘾。于是,别开生面,让己致仕为百姓的老官也加入到礼赞大合唱中来。这就是清人昭连在《啸亭续录》中描写的“千叟宴”。

据昭连说,千叟宴始于康熙。“癸巳年,仁皇帝(康熙)六旬,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一千九百余人。乾隆乙巳,以五十年开千叟宴于乾清宫,预宴者凡三千九百余人,各赐鸠杖。丙辰春,圣寿跻登九旬,适逢内禅礼成,开千叟宴于皇极殿,六十以上预宴者凡五千九百余人,百岁老民至以十数计,皆赐酒联句。”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决定开千叟宴,庆祝乾隆登基五十年。原来规定四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者可以入席,一算,人数己近三千。他觉得不过瘾,又将与会者年龄标准降低,凡在京四品以下,现任、原任各员,年过六十(含六十),均准入席。这样,吃宴席的人数就达到三千九百之多,超过他祖父康熙千叟宴人数的一倍有余。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弘历八十六岁时,正好是他登基六十年,又逢禅帝位于嘉庆。于是,搞了个排场更大的宴席,六十岁以上的与会者达近六千人,其中百岁老翁就有十多位。又是作诗,又是联词,大吃大喝连续好几天。其盛况超过了他前几次的生日庆典,登基庆典。

那种得睹天颜之激动,得吃华宴之兴奋,得以进紫禁城之三生有幸,得以远远朝皇上磕头之终生难忘。雀跃之状,欢呼之声,热烈之情,响遍皇城各个角落。虚荣好胜,喜谀夸功的十全老人,自然是找到了被众人赞颂的感觉,自然是龙心大悦。

高兴是高兴,愉悦是愉悦。可这样的饭局,该忙煞几多人?开几千人的饭,摆几百张台,厨师、采办、服务员、卫生保洁员等等火头军,恐怕也得大好几千人。而且,还得忙上好几个月,才能保证这顿饭局不出任何纰漏。这还没算上为了使这顿饭局能安全和谐地吃下来,所动用的拱卫京师的禁卫军呢!

哄一个老头子高兴,若是放在普通百姓家,所花费的成本应该不会太高。而要满足一国之君的虚荣,找几千个老头子来给一个老头子磕头喊万岁,那可就不是一点点银子可以打发的了。因为不用皇帝老头子自己掏腰包,所以,偌大一笔巨额开销,就得由全国老百姓来为他买单了。清朝其实从乾隆后期已经开始衰退了,乾隆帝死后41年就发生了鸦片战争。

“千叟宴”膳桌上吃什么 都有哪些美酒佳肴?

此次“千叟宴”共设800张膳桌,席位依据入席老人的品位高低分而排列。

据内务府《御茶膳房》档案记载:大殿内按亲王、贝勒、贝子、公、公吉、一二品大臣顺序摆放,藩国使臣在大殿廊下,三品官员在丹陛甬路旁,四品以下官员在丹陛左右,拜唐阿、护军、马甲以及兵民匠役等在宁寿门外依次排列。

800张膳桌上的菜品、餐具,根据入宴群臣老人的品位高低分成两等。

一等桌就座的是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藩国使臣。每桌摆放的膳品是:火锅2个(银制和锡制各1个)、猪肉片2份、煺羊肉片1份、鹿尾烧鹿肉1盘、煺羊肉乌叉(臀部肉)1盘、荤菜4碗、蒸食寿意1盘、炉食寿意1盘、螺蛳盒小菜2份、乌木筋2份。

此等桌就座的是三品至九品官员、蒙古台吉、顶戴、领催、兵民等。每桌摆放的膳品是:火锅2个(银制和锡制各1个)、猪肉片2份、煺羊肉片1份、煺羊肉1份、烧袍肉1盘、蒸食寿意1盘、炉食寿意1盘、螺蛳盒小菜2份、乌木筋2份。

酒是皇家御用的玉泉酒,每桌8两。

“千叟宴”的礼仪是怎样的?

第一项礼仪是进茶,即“就位进茶”。

御茶膳房大臣先向太上皇、皇帝呈递上一碗红奶茶,二人面带微笑举杯向大家点头示意,然后一饮而尽。这时侍卫手捧银里椰瓢碗分别为殿内及东西檐下王公大臣倒满茶水,其余人等以此类推。

众人接茶后叩头行礼谢过皇恩,一饮而尽,饮茶的器皿可以带回珍藏。

第二项是进酒,即“奉觞上寿”。

此时茶膳房首领二人抬进金龙膳桌一张放在宝座前面,御茶膳房总管首领手持黄盘蒸食、炉食、米面奶子等15种果宴,依次摆好。

之后,群臣众叟在礼乐中齐刷刷地站立起来,内务府掌仪官手捧爵台壶卮(zhi)将爵倒满酒,由进爵大臣跪递太上皇、皇帝,二人跟进茶时一样,先微笑,再一饮而尽。

完了,群臣众叟叩头行礼。

对于年迈老叟而言,佳肴没吃上,已经是四跪十三叩了,这样的繁文缛节确实将他们折腾得不轻。

第三项是进馔,也就是开宴吃饭。

开宴吃饭前,还有一套礼仪。

太上皇、皇上会先招呼一品大臣和年届90以上的老人到自己御座前举杯亲赐卮酒,这时候老叟们又得下跪谢恩,磕头行大礼。

接下来,皇子、皇孙、曾孙们领旨为殿内王公大臣等长辈进酒;侍卫们为群臣老叟进酒。

进完酒,就可以正式进食了。

有的朋友说,这时候一些从没进过宫,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老叟一定会大快朵颐,其实看看上面的菜品,再加上庄严的氛围就知道了,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老叟们一定是喝的凉风比吃的菜多。

乾隆皇帝办这次“千叟宴”花了多少钱?

3000人的膳食要耗费多少银两,咱们在此就不多说了,关键是乾隆的各种赏赐。

需要说明的是,乾隆赏赐的可不是3000人,而是入册受邀的8000多人。

当时,凡预宴的文武官员,各赏如意一只并加赐绸缎。兵丁匠役和无职衔人员,70岁者各赏10两重养老银牌一面,75岁者赏的是15两重养老银牌,80岁是20两,85岁是25两,90岁以上是30两。

除此之外,乾隆爷还谕命在座老者每人赏赐寿杖一只。寿杖长约188cm,多为黄花梨,手柄为犀牛角,有的木杆上还镶嵌有银牌。

还有,内务府造办处作坊另又赶做了御赏小荷包,数量达4800多个。

关于乾隆办的这最后一次“千叟宴”到底花了多少钱,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乾隆四十九年那次倒是有据可查,那一次至少花了100万两白银。

自乾隆禅位之后,所谓的盛世其实已是虚华,所以从那以后,清朝再也办不起如此规模盛大的千叟宴了。

参加乾隆皇帝千叟宴的老人,很多被“折磨死了”吗?

乾隆请三千老人吃饭,宴会上都吃了什么?很多老人刚回家就去世了

乾隆举办过两次“千叟宴”后,为什么后世的皇帝再也不举办了。

乾隆大办千叟宴,为何吃完这顿饭后,老寿星们接二连三的死去?

乾隆摆了“千叟宴”,邀请全国老人参加,很多人吃完后回家就暴毙。

在乾隆举办完这些宴会之后,有不少原本逃过了岁月折磨的老人在路途中或者回去后没多久就怆然离世了。

原因很简单,参加这样一场千叟宴,其实就是遭受各种折腾。对老人而言,千里迢迢的来回是折腾,京城的大冷天是折腾,千叟宴上的繁文缛节是折腾,甚至既激动又要小心翼翼的心情也是一种折腾。

所以说,千叟宴看似是盛世下很有人情味,很讲孝道的盛典,但归根结底是劳民耗资的形象工程。

老人们参与乾隆千叟宴后大规模去世的原因

至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很多原因造就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路途的问题。

那个年代里还没有现如今那么平坦的道路,如果是城内的道路还好,但如果是从外地通往北京的道路,即便修得再好,也少不了有各种碎石颠簸。因此在来回马车的颠簸下,就有不少老人承受不住了。

比如郭钟岳系福建莆田县人,现年一百九岁,饮食步履如常,并据郭钟岳告称,明岁赴京恭祝。万寿届期当饬令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等语谨奏。从福建到京城,在乾隆年间算得上万水千山,那个年代,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道路不好走,虽然文中要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但是从边远省份颠簸到京城真的能要了这些老人的半条命。

第二个原因则是食物的问题,因为宴会举办得浩大,所以就使得很多御厨们变得力不从心起来,最终当他们上完食物后,这些食物早已经变冷了。

再加上乾隆举办千叟宴的时间又是北京最冷的时候,不说当时,就算是如今,一般中年人在寒冷冬天吃这般冰凉的食物都是受不了,更何况是那个医疗不发达的年代和身体素质那么差的老人?

所以在他们吃完这些食物又没有合适的医疗条件下,就有不少人丢掉了性命。

不要说什么老人不会吃冰凉食物之类的话,要知道那可是皇帝赏赐下来的食物,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可是一辈子都享受不了的荣耀,他们求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不会下口?

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是有一些老人实在太过于激动了。

现如今我们无法理解古人看到皇帝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不过我觉得在那个皇帝已经被神化的年代,老人们看到皇帝可能就跟看到了神灵一般,说不激动那是假,由此因为太过激动而出现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心情大起大喜、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这些素食主义为主的老人无法快速吸收营养,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年代,他们肠胃、心脑血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没有及时检查出病因后,这些老人突发疾病、不幸去世,而他们的死因竟然是因为“破戒”,习惯了数年的素食清淡,撑到晕、喝到晕实在过于“逆天”,大多数老人来自民间,他们没见过顶级的御用膳食,吃到撑晕也不难理解,可惜乾隆的一番好意被错用,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封建时期“贫富差距过大的弊端。

千叟宴本身是一个出发良好的举动,但是在当时,却带来了不少出乎意料的后果。

所以说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并不是乾隆折磨死的,而是因为天气寒冷、食物冰凉、路途颠簸、心情激动等问题丢掉自己性命的,不过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见到了皇帝本人,在那个年代,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死无遗憾的事情。

对于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千叟宴就是他们留给儿孙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但是千里迢迢舟船劳顿,他们的身体未必能吃得消。

在千叟宴上就有老人晕倒、乐倒、饱倒、醉倒,大约有的老人这一倒就再也起不来了,参加完千叟宴还要千里迢迢舟船劳顿的回到老家,一来一回一些老人耗尽了他们的生命值。

不过为了自己的家族,大约这些老人不顾年老也愿奔波,这就是为啥郭钟岳109了还要给乾隆祝贺八十大寿的原因,他们的余生也许不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在为自己子孙后代的福祉奔波。

那一代老人不是这样呢?

所以他们也许路上很惨,身体受尽折磨,但是心中大多无怨。

【千叟宴碑】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睢阳区归德府城南护城大堤南侧八关斋院内。该碑记录了归德府老人李元会奉诏赴宴,于途中病逝,其子李师侗代父赴宴,得赐锡杖、诗卷等物,受封儒林郎。地方官员及李师侗为记此盛事,便刻立了此碑以永久纪念。该碑高3米余,宽约1米,两面皆刻文字。

很多人此刻会有疑问:乾隆请客,真的只是为了长寿吗?

四大目的揭开乾隆的另一面,这个饭,不简单

一:取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掌权人,乾隆身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和最长寿的皇帝,善待自己的乾隆从年轻时就非常注重养生,他年轻之际擅长骑射、喜欢锻炼,老年时期也经常锻炼、注重饮食,享年87岁。在物质匮乏、医疗落后的封建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大多在50岁,能够活到古来稀的70岁已属奇迹,乾隆的寿命几乎是封建时期的一股清流,他举办千叟宴是为了学习康熙的取经精神,融合各个长命老人的长寿经验,事实证明:他的这顿饭确实为他带去了不菲的收获,常年深居宫中,忽略民间的很多奇方,有了长寿方,自然可以长寿。

二:问情。乾隆日理万机、勤于朝政,一般不会做赔本买卖,身为一国之君,他急需了解全国各地的民情。虽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下,官员会定期上报民风民情,但疑心较重的乾隆自然不会全然信之。当时路途遥远、车马很慢。想要微服私访全国各地几乎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皇宫内政又不可一日无主,乾隆是分身乏术、束手无策。在冥思苦想后,他便以千叟宴为名,邀请各地老人前来出席,老人们年龄大、所见所闻更广更多、所思所想更能贴近大众。如果冠冕堂皇地询问老人们,他们在紧张情绪下,所言未必为真,在最放松的饮食中,才能倾吐心声,而问到民间百姓的真正需求才是乾隆的最终目的。这番操作不仅可以掩人耳目、隐藏真实目的,还能体现一国之君对天下苍生的体恤关爱,可谓一箭双雕!

三:收心。乾隆擅长帝王之术,自知“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既然不能到达百姓的身边送去爱的慰问,那就让百姓到自己身边感悟皇帝的“真情”。这场千叟宴菜品多、种类多,做了一系列“安抚人心”的演讲后,他和百姓共吃共饮,这让单纯朴实的老人们感激涕零。在等级观念极为浓厚的大背景下,皇帝是不容侵犯、不容置疑的天之骄子,他们高高在上,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的“神”,有的家族世辈几代都不一定能够见到皇帝,而这些老人不仅一睹皇帝尊容,还和皇帝一起吃饭,他们在言语间已被乾隆彻底收服,这也是有的老人为何欣喜若狂、吃到眩晕的原因之一,吃的越多越能代表自己的忠心。不得不说,乾隆这个饭局设得相当值得。

四:造势。清朝虽然已经统治全国,但依然有反清复明的势力存在,为了扫除异己、征服人心,乾隆以千叟宴之名留下“君爱民”的美名,以寿宴之意表现出天朝上国的威武霸气,不仅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方式,也是警告潜在势力的手段。清朝非常忌惮民间潜伏的一些势力,“山高皇帝远”,纵使有军队驻守,奈何中国地大物博、人员辽阔,想要对残余势力“斩草除根”几乎是难于登天。这批分布在各个村庄的老人是最好的突破口,长寿者在村子中德高望重,收服他们就意味着征服一个村庄,而言谈举止间或许还能收获“不明势力”的相关信息。

寿宴上的鹿肉、鸡肉、鲍鱼等十三样前菜都是大补食物,网友不由得感慨:乾隆为了大清也是煞费苦心,帝王果真都够狠。请众人吃饭本身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却因大补之物难以消化酿成如此悲剧,实在令人痛心。帝王心、海底针,自古帝王多薄情,不知乾隆看到自己好意酿成的苦果后会作何感慨。

其实,纵观清朝的四次千叟宴,其实都是皇帝的自我表演罢了,他们既不懂民间的疾苦,只是想当然的以自己的想法,意图与民同乐,但是民众想要的仅仅是一次的饱饭吗,并不是,而是长久的太平,只是可惜,康熙给不了,乾隆也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