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义为什么改名为“赵光义”?后面又改名“赵炅”

核心提示:宋太宗,第一次改名是为了避太祖的名讳,那时候还没想到自己今后会当皇帝,后来当了皇帝,光义两个字在民间用得太多了,难以完全避开,所以才又改成生僻的炅字,有利于别人避讳。

赵匡义改名为“赵光义”其实一点探究的价值都没有,但是改名为“赵炅”我倒是觉得很有玩味性。

赵光义其实对哥哥赵匡胤一直都不服。

陈桥兵变,赵光义和其他将领一同将哥哥送上皇位。前后经历很多的大战,赵光义鞍前马后,立功很多。在赵匡胤的眼中,他有一个好弟弟,也是一个好臣子;但是在赵光义的眼中,天下是兄弟俩一起打下来的,况且他自己也是一位雄才伟略的人物,对于皇帝的位子嘛,我也喜欢坐坐。

但是当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之后,他心中就只有自己家人,而赵光义等兄弟却被排除在外,这一切都让赵光义大为恼火。

野史有说赵光义是贪恋花蕊夫人的美貌,心里一直忿忿不平。我特意去查了下这个花蕊夫人,其实她还是被赵光义杀死的,理由是红颜祸水。

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赵匡胤登基之后建隆元年,也实行了古代的避讳,为了避讳“匡”字,他要弟弟赵匡义和赵匡美改名为“赵光义”和“赵光美”。

赵光义对于这一点也是无可奈何,毕竟自己的哥哥是皇帝,按照礼制来说,自己确实需要避讳。所以这个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地方,我觉得真正有必要考究下的是赵光义登基之后改名为“赵炅”。

赵光义改名赵炅

唐朝和宋朝之间存在了一个五代十国,五代的很多帝王在称帝的时候都会改名,而且改名都很有特色。而像赵匡胤这样不改名的并不多见,有哪些呢?我们列举下:

后梁太祖朱温,也就是灭了唐朝的那人,登基之后改名朱晃;

后汉的高祖刘知远,称帝后改名为刘暠;

北汉太祖刘崇,称帝之后改名刘旻;

南汉中宗刘弘熙,称帝之后改名刘晟;

还有南唐烈祖徐知诰,称帝后改名李昪;

南唐中主李璟,原名徐景通,后改名李景通,称帝后改名李璟,后又改李景。

大家仔细分析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在五代时期,很多帝王都有称帝之后改名字的喜好,同时也很喜欢带有“日”的字体。而赵光义登基之后,也改名为“赵炅”。我始终认为,赵光义改名赵炅的缘由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社会上一股潮流的影响。

赵光义在位21年,加上赵匡胤在位16年,前后接近40年的和平时期,这种潮流在后期早已经销声匿迹了,所以没有流传下来也是正常的。

宋代皇帝爱改名

其实大部分都是即位之后改名:

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即位,未更名。

宋太宗赵光义,976年即位,改名赵炅。

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997年即位,改名赵恒。

宋仁宗赵祯,原名赵受益,1022年即位,改名赵祯。

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1063年即位,改名赵曙。

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1067年即位,改名赵顼。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1085年即位,改名赵煦。

宋徽宗赵佶,1100年即位,未更名。

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或赵煊,1126年即位,改名赵桓。

宋高宗赵构,1127年即位,未更名。

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1162年即位,改名赵昚。

宋光宗赵惇,1189年即位,未更名。

宋宁宗赵扩,1194年即位,未更名。

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1224年即位,改名赵昀。

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1264年即位,改名赵禥。

宋恭宗赵㬎,1274年即位,未更名。

宋端宗赵昰,1276年即位,未更名。

宋怀宗赵昺,1278年即位,未更名。

皇帝即位改名为生僻字+单字其实算是个传统。宋朝皇帝相对宅心仁厚,如果自己的名字中的字比较常用的话,都会改成相对生僻的名字,而且基本改成一个字的。

宋朝的两位亲兄弟,赵光义和赵匡胤究竟差距在哪里?

除了名字、年龄、出身差距不大以外,其他方面的差距还真是不小!

赵大和赵二是亲兄弟,但是差距却不是一星半点,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赵匡胤做到了,但赵匡义并没有。

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太祖开国皇帝,赵匡胤文治武功都属前列;而作为继承者的赵匡义却给哥哥丢尽了人,不但没能将北宋发扬光大、甚至可以说是自毁前程的存在。

赵匡胤在位时,宋辽对峙中宋朝处于优势状态,经过了赵匡义的一顿乱捶,北宋处于守势,等到了赵二继位后,则彻底处于劣势。

你说都是姓赵,差距咋那么大呢?

军事人品层面,兄弟二人的差距和李文忠父子相近

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名将,功勋卓越能征善战,为大明立下不世之功;李景隆是“顾盼伟然”的大帅哥,手握重兵却错失良机,葬送了朱允炆的江山。

赵匡胤自不必说,从他陈桥兵变登上皇位开始,无论是对于南蜀的征讨还是对北汉的讨伐、还是说对于南唐的蚕食,都表现出一个卓越军事家该有的战略眼光,用兵如神这个评价给到赵匡胤是实至名归的。五代十国如此混乱的战局,在他的韬光养晦下,得以实现局部的统一,已经是很难得了。

再者说,后期在和契丹的对峙中,赵匡胤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说一度压制契丹,大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气势,只可惜还未完成便壮年暴毙,也是可惜。

反观赵二,真的是除了二就没有别的了。手中握着哥哥留下的超级强军,却在对契丹的作战中屡屡失利,不仅不能收复失地,还损兵折将、耗费军资,让几十年的军备急需全部损失。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想象赵二因大腿中箭丢下千军万马、骑驴狂奔的狼狈样子!真有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缺乏眼光、缺乏魄力、缺乏实力的赵匡义,打烂了手中的一副好牌,甚至说无故损失王牌猛将杨继业跟他也脱不了干系。

个人素养方面,不说赵大是心胸开阔吧,至少赵二心眼是有点小的。

讲道理,宋朝皇帝对于功臣的对待方面还是很够意思的。前有刘邦屠戮功臣、后有变态老朱杀光一切,反观赵大还真的是善良的很!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把兄弟们,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得到了善终。

杯酒释兵权后,完成权力集中的赵匡胤并没有卸磨杀驴,而是赏赐给他们良田美宅、娇妻美妾,让他们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甚至说,对待前朝皇族上,赵匡胤也做到了仁至义尽,不仅优待后周皇室,连南唐后主李煜在他这儿都是好吃好喝;对待大臣方面,就不用多说了,无论是忠是奸,只要不是叛国谋反一律不杀也是他定下的传统。

回过头来看看赵二,先是心眼小,首先他把自己哥哥的两个儿子都逼死了,一个被逼自杀一个不明不白的就死了。而且他还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甚至连投降的南唐国主李煜都不放过,一杯毒酒解决了他的生命。倒不说别的,不能让这个天才词人给我们留下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已经足够遗憾了。除了心眼小,赵二的个人品质也有问题,后宫那些事儿就不一一展开了,什么强幸小周后啊之类的,总之一句话,这个赵二不是啥正人君子就是了。

最后,来聊聊两个人的其他差距

赵匡胤怎么死的?史书中有斧声烛影的记载,而且根据推测,赵大很有可能是被赵二谋杀的!而在这之前,赵大已经发现赵二的不臣之心,却选择了原谅!结果这个好弟弟,反手就是一刀,结果了自己的哥哥(此事有争议)。

再看看赵匡义即位后,是如何对待自己哥哥的,先后多次修改太祖实录的赵二,将哥哥描述成了一个“溜须拍马”之人,为何这么说呢?史书中记载,赵匡胤曾跟身边人说过,自己长得又土,走路还挫,自己的弟弟就不一样了,不仅长得帅,走路还霸气啊。试想一下,作为皇帝,赵匡胤怎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赵大的一生辉煌,是从陈桥开始的,而这场本该属于他一个人的精彩演出,却也在赵二这里易了主,不仅全程策划是赵二,甚至说那句提醒赵大切勿重蹈郭威覆辙的关键话语,也是赵二所说。你相信吗?反正我是不信,我更相信这是赵二篡改后的版本。

赵大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传奇人物,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实力水平,甚至说连他的武功造诣都很高,作为太祖长拳的鼻祖,如果不是皇帝的身份限制了他,或许他会成为一代武林盟主也未可知。反观赵二,腿上中箭就立刻吓破了胆,也是没谁了。

赵匡胤在中国历史帝王中,算是非常有作为的一个,如若不是壮年暴毙,他或许会有更高的成就也未可知,只是伴随着那场疑点重重的酒局结束,他也在斧声烛影的记载中神秘落幕,说来真的可惜。

赵匡义呢,作为宋朝第二任接班人,似乎没有接过帝国的接力棒带领宋朝跑出好成绩,反而是迷恋这个精美的接力棒无法自拔,甚至蹲了下来仔细欣赏起来。等到他想要往前跑的时候,却因为太急躁、加上竞技水平有限,不仅没有跑出好成绩,反而是将接力棒弄的破败不堪。

待到赵二传给下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前面的契丹了!但是接力赛就是这样,无论装备多好,能力多优秀,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就是满盘皆输。

大宋王朝,就输在了宋太宗这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