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娶个媳妇不容易,为文成公主到底有多拼
松赞干布是吐蕃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吐蕃王,在他的统治期间,确立了吐蕃文字、法律、农牧、政府规划等等,可以说吐蕃地区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故事”都是在松赞干布时期确立的,他的本名也并不叫松赞干布,而是弃宗弄赞,因为百姓为了对他表示感恩,所以给他取了“松赞干布”作为尊称,意为“严正沉毅”。
但是松赞干布干得最出名的一件事,不是把吐蕃统治得如何井井有条,而是他娶了一位唐朝的公主,也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也成了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的大事被后人广为传颂,但是松赞干布求娶文成公主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甚至唐蕃双方兵戎相见、大打出手。
松赞干布为啥一定要娶一个唐朝公主呢?
首先声明一点,松赞干布并不是单身。632年,他就已经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为妻。根据这个时间点可以看出,松赞干布统治吐蕃的时期,正是唐朝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周边各少数民族纷纷朝贡,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而唐太宗也一改前人”华夷之变“的偏见,对少数民族也能做到一视同仁。为了维系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就会挑选宗室女作为和亲公主下嫁到各部落。中唐一朝,少数民族部落请婚40多次,大唐向7个部落送嫁和亲的公主共计16位。娶到大唐的公主,对少数民族部落来说,是至高的荣耀,是地位的象征。雄心壮志的吐蕃王,自然不想失去这个提升地位的机会,尤其是他发现身边的吐谷浑、突厥都娶到了大唐的公主,松赞干布也不想落后,便派了使者到长安提亲。
《步辇图》这幅历史画卷,描绘的就是唐太宗在宫内接见吐蕃迎亲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卷分左右两个部分,唐太宗和吐蕃使臣禄东赞分别是各部分的中心人物。右侧部分,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由宫女抬着的步辇(又称坐榻)上。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贤明君主,他统治唐朝23年之久,开创了“贞观之治”伟大时代。会见吐蕃使臣时的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正值四十二岁的盛年。画中的唐太宗,一付“帝王之相”,正襟端坐于步辇(又称坐榻)上,威严的神情中流露出对使者的盛情和嘉许。为了突出唐太宗的至尊风度,画家安排了九个宫女加以衬托。六名宫女抬着步辇,另有三个宫女分别在前后掌扇和持华盖。宫女们娇小玲珑,更突出唐太宗的高大硕壮。色彩上,在宫女红绿相间的宫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黄色衣衫、黑色靴帽尤显庄重严肃。
画的左侧部分,有三个人站立在唐太宗的面前。前面的那位,身穿红袍,手持笏板,是这次会见的引见官员;最后的那位,身穿白袍,手持笏板,是宫廷内官。中间的那位,就是唐太宗此次会见的吐蕃使臣禄东赞。
(小篆《步辇图题记》)画的后面,有北宋大学者章伯益用小篆书写的《步辇图题记》,记述了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经过。画卷的拖尾,有米芾等众多名人及收藏家的题跋。
638年,吐蕃使者带着大量珠宝来到长安,向唐太宗表明了来意。但是对于唐朝来说,吐蕃还是一个新兴国家,而且距离较远,交流太少,对于吐蕃的诚意还需要考察。再加上当时唐朝那个时候刚扶持吐谷浑新王慕容顺建立政权,要是贸然答应吐蕃的请求,容易引起两国之间的矛盾。再三思考之后,大唐拒绝了吐蕃的请求。
没有完成任务的吐蕃使者回去复命时,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吐谷浑:说自己在长安受到了礼遇,并且天子已经同意和亲了。正是因为吐谷浑从中挑拨,唐朝才没有答应。愤怒的松赞干布联合羊同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无力还击,逃往青海,吐蕃进而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松赞干布还率军20万,驻扎于大唐松州的西境。他甚至口出狂言: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
但是唐朝根本就没有把吐蕃的威胁放在心上,依旧对之爱理不理,松赞干布见状,开始攻打松州,松州都督韩威迎战失败,引得周围不少羌族部落投靠吐蕃。唐太宗眼见事态不对,立即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左武卫将军牛进达、右领军将军刘兰,率步兵5万分4路攻击,最终在松州打败吐蕃士兵,并斩首数千人。松赞干布只能退兵,派使者到长安请罪,并且又一次地提出和亲。经过这么一折腾,唐太宗答应了吐蕃的和亲请求。
贞观十五年正月,吐蕃大论,也就是宰相禄东赞作为迎亲使,带着黄金五千两和其他礼物到长安迎亲。为了完成任务,禄东赞自愿留在长安作人质,只让副使回吐蕃禀报。禄东赞在长安的这段日子,用自己卓绝的外交能力推动了唐蕃关系的友好发展,唐朝还授予他右卫大将军的职衔。并“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 ,却被他婉言推辞掉了。禄东赞深受西藏人民的尊敬,至今还流传着他在长安完成唐蕃和亲使命的美丽动听的传说:
相传,唐太宗给禄东赞出了六道难题,只有全部答对,才能迎娶公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由于吐蕃以外的使臣们有势力,所以他们抢先取去,绞尽脑汁,怎奈几晚也没有穿过去。而聪慧的禄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苫发现一只大蚂蚁,于是他灵机一动,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踊头则缝在绫缎上。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再借助禄东赞吹气的力量,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比赛开始,但见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区分,有的照老幼搭配,有提则以高矮相比,然而都弄错了。最后轮到禄东赞了,得到马夫的指教,他把所有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当众马驹被放回马群之中,它们口喝难忍,很快均找到了各自的母亲吃奶,由此便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紧接着,唐太宗李世宗又出题让指认百只雏鸡与百只母鸡的母子关系。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禄东赞便把鸡珊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食料,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只见大多数小鸡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仍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禄东赞学起鹞鹰“瞿就儿”的叫声,鸡娃听见,信以为真,急忙钻到了各自母亲的翅膀下藏起来,母鸡与雏鸡的关系再被确认开来。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别的使者和随从匆匆忙忙地把羊宰了,弃得满地又是毛,又是血;接着大碗地喝酒,大口地吃肉,肉还没有吃完,人已酩酊大醉,哪里还顾得上揉皮子。禄东赞则让跟从的一百名骑士排成队杀了羊,并顺序地一面小口小口地咂酒,小块小块地吃肉,一面揉皮子,边吃边喝边干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搓揉好了。
第四试:唐皇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让噶尔·东赞宇松分辨其根和梢。噶尔遂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一天晚上,宫中突然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禄东赞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就在关键路段做了“田”字记号(也有说是涂上颜色)。到了皇宫以后,皇帝又叫他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回到自己的住处。结果,禄东赞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第六试: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李世民及诸部大臣来到殿前亲自主试。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300名(也有说500名或25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宛如300天仙从空中飘来,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其他使者都没有主意,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惟独禄东赞因为事先得到了曾经服侍过公主的汉族老大娘的指教,知道了她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颈部有一个痣。禄东赞反复辨认,最后终于在左边排行中的第6位认出了公主。
但是公主入藏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长安到吐蕃,有八千里的距离,只能走唐蕃古道。从西安出发,经过天水、临洮,渡过黄河,翻过日月山,穿过切吉草原,经巴颜喀拉山、玉树清水河、唐古拉山口,到西藏聂荣,最后到达拉萨。文成公主及队伍从641年正月出发,到达拉萨时已经是643年的七月份。
藏族人民为鼓舞公主入藏的勇气 , 创作了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唉,马林儿》。歌中唱到:“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你。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有一百头驯良的牦牛欢迎你。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你。”
松赞干布率兵在柏海迎接公主,见到公主以后,他激动地对身边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这座城就是后来的布达拉宫,松赞干布还放弃了之前住帐篷的习惯,与公主一起住在王宫中,因为文成公主不喜欢藏人把脸涂成红色的习俗,松赞干布便下令禁止。
根据《王统世系明鉴》中所记,文成公主(加:入藏时)带了大量的金银丝帛、牲畜、种子和各类能工巧匠,还有佛经360部,奇珍异宝600种,各类书籍400余部,极大地推动了藏地农业、医学、教育的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使得唐蕃双方保持了长久的友谊。文成公主去世以后,每年藏历四月十五的萨嘎哒瓦节,吐蕃百姓都会聚集在一起纪念文成公主,以缅怀她对当地百姓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背后真实历史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八月,唐帝国西南边疆重镇松州,也就是现在因旅游胜地九寨沟而闻名的四川松潘。
睡梦中的松州居民突然被四周震天的喊杀声惊醒,起来后他们惊恐地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已经被敌人团团包围,这些装束奇特长着红黑脸膛的敌人漫山遍野数量众多,随后又传来消息说,这些敌人来自一个让当时的唐人听着十分陌生的地方——吐蕃。
松州人简直无法相信,天底下竟然还有人敢主动进攻自己身后这个庞大富强的帝国,这无异于在挑战无往不胜的天可汗的权威。很快,令人安慰的消息传来,本地最高军政长官、松州都督韩威已经迅速集结好部队并准备出城应战,松州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相信天可汗的军队无人能敌,于是在家里安心等着好消息的传来。
可他们等来的却是噩耗,唐军居然战败了!随韩都督败退回城的残余部队也证明了此事非虚。城内人心开始浮动,谣言更加变本加厉,说这些来自吐蕃的敌人极其野蛮,不仅没人读书识字,而且竟然以生肉为食,即令人恶心的所谓茹毛饮血;谣传这些吐蕃人很可能是狗的后代,因为听说他们连平时打招呼都是两手趴在地上学着狗叫。
据说,吐蕃的首领无比狂妄,胆敢要求我们伟大的皇帝把公主嫁给他,甚至扬言如果朝廷再不答应,就率兵到长安自己去娶!人们还进一步听说,这个敌人首领叫什么“弃宗弄赞”,啧啧,瞧瞧这倒霉名字,肯定是一个连祖宗都不顾的轻浮家伙。
随着初战失利和谣言四起,松州城笼罩在一片令人不安的阴云中……
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可怕的“吐蕃”其实并非妖魔鬼怪,而是古代藏族人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奴隶制王朝,其存在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原的唐朝,而入侵松州的吐蕃人的领袖即那个名字奇特的“弃宗弄赞”,其实就是后世家喻户晓的松赞干布,其头衔为“赞普”,相当于国王。
松赞干布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遣使节,首度与大唐接触,此时他已 经基本上统一了四分五裂的西藏本土。在他的治下,迅速崛起的吐蕃王朝狂飙猛进,势力向东渗入唐蕃之间的青海,后者当时由一个叫做吐谷浑的王国统治,它控制着丝绸之路上一条富庶的分支——青海道,引得各方垂涎不已。
不久后,怀璧其罪的吐谷浑,遭到志在天下的唐太宗猛烈打击,帝国最杰出的将军——李靖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唐军出人意料地穿越茫茫戈壁和无尽沙海,突然兵临城下。吐谷浑溃不成军,可汗在敌人的疯狂追杀下,于逃亡新疆途中神秘死亡。
贞观十年,李世民宣布将弘化公主下嫁由唐朝扶持起来的吐谷浑新可汗,但大唐皇帝当时肯定没想到,这一决定竟引来一场和吐蕃的突然战争,并进而导致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事件的发生。
原来,松赞干布当时正好派使者携带厚礼来长安求婚,希望能迎娶一位大唐公主。但是,对于这个自己不甚了解、且正对自己的属国吐谷浑虎视眈眈的新兴政权,李世民并没有表现出过高的兴趣,几乎没有怎么考虑就拒绝了这门婚事。
吐蕃使者感觉很没面子,不知道回去如何交代,就在这时候,他得知了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的消息,于是计上心来。回去后,使者对松赞干布说:“我刚到的时候,唐朝对我相当好,也答应了把公主嫁给您,可就在这时候,吐谷浑可汗挑拨离间,唐朝因此对我的接待标准下降了好多,再也没提嫁公主的事儿了。”
据说,深感受到羞辱的松赞干布大怒,马上抽调大批军队杀入青海,猛攻坏其好事的吐谷浑。尽管对方的战争借口相当拙劣,但养尊处优惯了的吐谷浑可汗却无力抵抗,只得逃走以避敌锋芒,人口牲畜被吐蕃掠夺一空。松赞干布并不罢休,率大军继续向青海四川交界的党项和羌族部落地区推进,一路如摧枯拉朽,一直打到唐朝西部边境的松州。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松州都督韩威出兵迎战,但唐军却出人意料地吃了败仗,这场失败诱发了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原来归降唐朝的当地土著首领纷纷转向投靠吐蕃,他们的叛变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帝国西南边境的稳定,史载“边人大扰”。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八月,意识到形势严峻的唐太宗终于做出了强烈反应,皇帝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总司令(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率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等各路将领,发步骑兵五万出征抗敌。
牛进达的部队最先抵达前线,此时松州已被围十余日。对于绵延两个世纪唐蕃战争所诞生的这第一位英雄,史书记载却相当不详,只知牛进达年轻时很可能参加过瓦岗军,后来归降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军功,官至从三品的左武卫将军。
这位在帝国统一进程中身经百战的将军飞速判断着形势,按照战场指挥官可以灵活决策的唐初军事传统,他果断决定不再按常规等待兄弟部队都到达后再请示总指挥侯君集下一步行动,而是要乘敌人不备,率本部人马趁夜发动突袭!
唐军果然初战告捷,猝不及防的吐蕃人在夜袭中被斩首上千。对这次战果,后人评价不一,或认为“大捷”,或认为“小胜”,但从整体战略态势来看,虽不足以决定战争全局的胜负,吐蕃主力也没遭受太大损失,但却扭转了唐军一再被动的不利形势,增加了大唐对吐蕃和谈的筹码,使唐、蕃双方以较为平等的地位对话。
不久之后,主帅侯君集以及执失思力等将领率领的增援队伍陆续到达前线,唐蕃双方进入了对峙阶段,都没有再出战。但是,相对于本土作战的敌人,战场胶着形势对远离后方的吐蕃军队带来的压力无疑更大。其实,从吐蕃刚攻入唐朝边界起,就不断有人主张见好就收,要求撤军回国,史载吐蕃大臣们以极其惨烈的“尸谏”方式向松赞干布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不满,且前仆后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
在这种不利情况下,随着粮草不继人心浮动,松赞干布终于先熬不住了,不得不主动提出和谈。公元639年秋天,双方终于达成和议,吐蕃大军撤回西藏,吐谷浑重新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是唐蕃默认的缓冲区。
一年后,吐蕃人又一次来到唐帝国的首都长安,献上黄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再次为松赞干布求婚。人们认为,这次来的使臣,应该就是吐蕃重臣噶尔.东赞域松,他被唐人称为禄东赞,当时担任着相当于宰相的“大论”,是松赞干布之下的吐蕃第二号人物,,而相传为阎立本所作的传世名画《步辇图》,记录的就是太宗皇帝接见禄东赞的情景。
与上一回不同,此次太宗皇帝已经了解了这个青藏高原新兴政权的强大实力,也从吐蕃派遣第二号人物亲自来朝中感受到了对方的诚意,遂欣然允婚。于是,一个即将远嫁西藏的大唐宗室少女就这样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让人遗憾的是,她的名字、生年均不详,亲生父母亦不知为何人,人们多怀疑她是太宗族弟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而在后来汉藏两族的史书上,则称呼她为文成公主。(关于文成公主的名字,正史确无记载,至于后世所传闻的‘李雪雁’等等,听听也就算了。)
西藏民间故事中,对于松赞干布派遣禄东赞求婚的这次事件,做了许多绘声绘色的描写,即使在后世喇嘛们撰写的藏族史书中,关于文成公主进藏过程的记载,其艺术性和文学性都远远超过了史书应有的范畴。
比如,藏族史书上说,唐太宗于禄东赞抵长安求婚时,多方刁难,歧视尤深,但禄东赞均一一化解,至于唐太宗如何五难吐蕃使的故事,早已在西藏民间广为流传。
据说禄东赞还给唐朝皇帝带来了松赞干布几封充满威胁性的书信,每当他解答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刁难,就让对方打开一封,里面不但准确预见了题目,而且每封信的结尾处都扬言“要是这样做了你还不许嫁公主,我就要派遣神变大军前来,杀死你,劫回公主,摧毁你所有的城市!”
藏史继续写道,后来,在吐蕃使者解决了所有难题后,皇帝不得不按约定同意出嫁公主,但却让送亲的队伍先行出发,扣留禄东赞为人质达三四个月之久。但狡猾的禄东赞却继续愚弄皇帝,“讹其将一切丝绸焚烧,屠杀猪羊,焚毁一切山林,煎炒种子播于田中,致全无谷实,使汉地福运为之衰减”,随后趁间逃走,追上公主后一起返抵吐蕃。
尤其,西藏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说禄东赞在护送文成公主的漫长旅途中寂寞难耐,遂设法引诱了文成公主,两人一路天雷地火,甚至还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寄养在民间……
事实上,从唐朝的记载来看,禄东赞这次出使,得到的待遇远远优于一般外交使者。比如,《步辇图》空白处的题跋写道:
“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少小夫妻,虽至尊殊恩,奴不愿弃旧妇。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取。太宗嘉之,欲抚以厚恩,虽奇其答,而不遂其请。”
这些内容在其他汉文史书中也反复提及。太宗对禄东赞其实相当赏识,对这位吐蕃重臣极尽拉拢之能事,赏赐他右卫大将军的待遇(正三品高官,与宰相同级),还强行把一位李唐皇族姑娘嫁给他。
如果按照藏史所述,那么太宗对禄东赞刻意推恩在前,又扣留为人质在后,这样肯定导致前功尽弃,就完全不合逻辑。同样,唐蕃双方经过战争洗礼,才达成和亲协议,太宗又为何要多方刁难他所赏识的禄东赞,又何苦去得罪一个极具关键性的重要人物。
因此后人认为,“这纯为藏中僧侣,于苦读佛经、辩经之余,揽史自娱,所作之无聊趣谈,纯戏谑之语,此正合藏人好开玩笑的本性。也可能是误会禄东赞所娶的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为文成公主,因藏人翻译汉文史料,常会有误解文意而错译者,因而指鹿为马。”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多是古代喇嘛们念经之余穷极无聊时的YY之作。
为了显示唐朝对吐蕃的重视,后世的藏文史书众口一词,说文成公主就是唐朝皇帝的亲生女儿,而西藏佛教史家则处于宗教目的,将她描绘成绿度母菩萨的化身,他们宣传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是为了得到释迎牟尼像和弘扬佛教,从而将唐蕃间充满政治色彩的联姻关系,叙述得面目全非。
其实,这是一场双赢的联姻。偏居一隅的松赞干布娶得大唐公主,无疑对自身声望和未来事业极有帮助;而中原王朝自汉朝起,就有同周边民族和亲联姻的习惯,这是所谓“羁摩”政策的重要内容,起着笼络少数民族人心的作用。
奉命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的,是大唐宗室将领的杰出代表江夏王李道宗,按照后代一些历史学家的猜测,他可能就是文成公主的亲生父亲,如果这种猜测属实,那么皇帝的这一安排,也许让后人在波谲云诡的政治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的人情味儿。
这支送亲队伍所走的路线,就是著名的唐蕃古道,它“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陇西、临洮至临夏,在炳灵寺或大河家渡黄河,进入青海民和官亭,经古鄯、乐都、西宁、湟源,登日月山,涉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然后经切吉草原、大河坝、温泉,花石峡、黄河沿,绕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过玉树清水河,西渡通天河,到结古巴塘,溯子曲河上至杂多,沿入藏大道,过当曲,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聂荣、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经过约半年的跋涉,送亲队伍终于在河源地区(一般认为在今天黄河上游的札陵湖)与吐蕃赞普率领的迎亲队伍会合。
史载,松赞干布与李道宗相见,执子婿之礼甚是恭敬。我们不知道,赞普恭敬的是泱泱大唐,还是未婚妻的亲生父亲,亦或两者兼有?
首先是禄东赞的问题。根据《旧唐书·吐蕃传》的记载,“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弄赞”就是松赞干布,禄东赞是受松赞干布带着聘礼迎新来的。这一年是640年,在此前的636年吐蕃就派人来长安求婚,但唐太宗并没有答案,第二次前来求婚是639年,这一回唐太宗答应了下来,所以,才有了640年禄东赞前来下聘礼,以及文成公主641年的正月出嫁。这是符合古代女性出嫁的礼俗的,在民间,不下聘礼连问婚权都没有,何况是在唐朝与吐蕃两个政权之间。而往返吐蕃与唐朝之间,在那个时候需要10个月左右,也是合乎时间流程的。
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禄东赞来到长安后有这样两条历史记载。当时,禄东赞是吐蕃唯一的大相,唐太宗发现他是个人才,就想把自己的亲姐姐的一个外孙女嫁给他。《旧唐书》中说,“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合旨,太宗礼之,有巨星诸蕃,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又以琅邪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
可是,禄东赞没有答应这个事儿,他说:“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唐太宗不勉强这事儿了。需要说明的是,“琅邪公主”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高密长公主”,太宗李渊第八女,李世民的亲姐姐,后来嫁给了段纶。亲情虽然在这些拐不了少弯,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禄东赞讨个唐朝的媳妇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至于与文成公主偷偷摸摸地搞绯闻。
第二条记载更直接,可让某些人的说法不攻自破。那就是在按《西藏王统记》等籍的记载,“公主离京时,禄东赞被扣在长安做人质,后经种种手段逃脱,追上送亲队伍已过去了五个月。”类似内容在班钦·索南查巴著述《新红史》里也有体现,即唐太宗在为公主送行时,突然觉得“如果(吐蕃)有位聪明的大臣留下来,则汉藏关系不至于中断”,因此,临时决定将禄东赞留下了。
从长安到今天的青海境内的日月山,文成公主走了近半年时间,那里是当时吐蕃与唐朝的分界线。松赞干布亲自远道前往黄河源附近迎接文成公主。那个时候,禄东赞怕还是在路上奔追文成公主的进藏队伍呢。
其次是文成公主入藏后的生活情况。文成公主虽只是唐宗室之后,但其在吐蕃的地位却很高。当迎亲和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拉萨,吐蕃人民为文成公主准备了最高规格的欢迎仪式。之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十分盛大的婚礼。
全吐蕃的人民都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高兴,松赞干布在宴会上对其大臣激动地说:“我的祖辈父辈,从来没有与上国通婚的先例,今天我能娶到大唐的公主,实在是太幸运了,我要为公主修建一座华美的宫殿,以留给后人观看。”自此之后,唐蕃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而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华美的宫殿就是后世著名的布达拉宫。
另据吐蕃史籍《贤者喜宴》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可以看出,文成公主是享有赞蒙(王后)尊称的,另在她去世以后还有祭祀,这也是吐蕃王后才有的待遇,在松赞干布的所有女人中,唯有文成公主有这个待遇。
文成公主在吐蕃不但地位高,而且还很富有。据成书于公元八至九世纪的《于田教法史》记载,她吐蕃修建了一个很大的寺庙,给寺庙献上土地与奴隶、牲畜。全体比丘(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来到这里,生活均由公主供养,吐蕃之地大乘教法更加弘扬光大。
最值得一说的是,松赞干布共娶过6个有名分的女人,文成公主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只有9年,但他们却在一起形影不离地生活地3年,这是松赞干布其他正妻子没有过的。一个女人,能够受到哪些宠爱,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新唐书》中说,说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几乎言听计从,如公主不喜欢吐蕃人“以赭涂面”的习俗,松赞干布当即下令予以废止。连松赞干布自己也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学习大唐文化。陈陶《陇西行》中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可见当时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对自身文化的巨大影响。
最后是文成公主到底是怎么死的。松赞干布在650年去世,如果按照当年的习俗,文成公主是可以回到唐朝的,但她深明大义,为了唐朝与吐蕃和平,牺牲个人幸福,独自在雪域高原又生活了30多年,直到680年因病去世。 关于她的死因唐书里说得很明确,即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成公主薨,高宗又遣使吊祭之)。
那么,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30多年文成公主是怎么过的呢?可以肯定的是,她依然享有王后的待遇,一直是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依然受到吐蕃人民的爱戴,并全力专注于吐蕃的文化的传播,她带去的各种谷物、工艺品、药材、先进技术、书籍,对吐蕃的农牧业、手工业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如此,著名的布达拉宫至今保存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婚的洞房遗址,拉萨的大昭寺里至今还供奉着她的雕像。另外,她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而她在藏传佛教中也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这并不是一个靠装疯卖傻过活的人能够做到的。
松赞干布娶了两个公主,那么这两个公主,谁才是正妻?
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谁才是正妻?布达拉宫是为谁而建?
关于尺尊公主的描述是少数野史里才有的。吐蕃的历史很朦胧,他们那些所谓史籍连演义小说都不如,尺尊是编造人物,历史上没这个人。
松赞干布有两个公主,分别是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的尺尊公主。这两个公主很多人都是认为泥婆罗的尺尊公主的地位更高。也就是正妻。
首先有人认为这个松赞干布是为了迎娶尺尊公主而修建的红日宫殿也就是布达拉宫,在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这个红日宫殿就已经修建好了。所以说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松赞干布是为了尺尊公主而修建的布达拉宫而不是文成公主。
还有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修建大昭寺,而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小昭寺。这个名字一听就会认为这个尺尊公主的地位要比文成公主的地位高。一个大一个小。
但是这些理由其实也并不能说明文成公主要比尺尊公主的地位低,因为最重要的就是尺尊公主是不是真的存在其实也是一个谜。
在吐蕃的记载当中,还有当时敦煌和汉史中都没有有关这个尺尊公主的一丝记载,就连泥婆罗这个国家也没有有关这个尺尊公主的一丝记载。后来因为佛教密教的产生。才有了有关于松赞干布迎娶尺尊公主的故事。
所以不说谁的地位高,尺尊公主这个人可能就根本不存在。
但是就算尺尊公主真的存在,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文成公主的地位高,因为当时松赞干布修建布达拉宫其实既不是为了文成公主更不是为了尺尊公主。还有这个大昭寺小昭寺这个名字的来源也是要比这两个公主要早很多。还有的记载这两个寺庙中途互换过名字等等。
而且在吐蕃中文成公主留下的记载是很多的,这样反映出了她当时的地位不低。
文成公主真的是妾吗?尺尊公主才是正妻?别被历史神剧欺骗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文成公主不是妾。
不,文成公主并不是松赞干布的正妻。但是,不是正妻,就一定是妾吗?
同样的,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就算是地位高于文成公主,难道她就是正妻了?
妻、妾,只是中国古代的观念(以及一些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一些国家,国王可以有情妇,甚至情妇可以公开,可以受到封赏,可以远比王后得宠和风光——但从法律角度来说,国王只有一个配偶。情妇呢,既不是“妻”,也不是“妾”。
伊斯兰教中,每个男子可以有四名妻子。从汉人的心理出发,不免要探究一下,四人中哪个是妻,哪个是妾?那么,你去伊斯兰教国家了解一下,四位妻子地位相同,甚至法律不允许丈夫对她们的态度有差异:丈夫要买包包,必须买一样的四个,一名妻子一个;一个妻子犯了错要受惩罚,另外三位也需要“连坐”一同受罚。你说谁是“妻”,谁是“妾”?
松赞干布生活的吐藩,相当于现在的西藏地区。到现在,西藏也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者“走婚”等多种婚姻形式并存,更不用说一千年前的古代了。
那时候,婚姻制度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存在“妻”与“妾”的分别。我们只能说,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众多妻子中的一个,尺尊公主也是其中一个。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建了大昭寺,为文成公主建了小昭寺。前者的规模要大于后者。
(现在大昭寺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但修建之初,这里供奉的是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后来才交换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大昭寺是为尺尊公主修建,小昭寺是为文成公主修建。)
宫殿规模大,女主人地位就高;宫殿规模小,女主人地位就低。这是一般的规律。“大昭寺规模大于小昭寺”,似乎可以判断两位公主的地位高低。但是再想一想,娶回个妻子来,是要夫妻合欢、生儿育女,却建一座寺庙,不奇怪吗?
松赞干布之前已经有很多女人了。求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的目的,不是在于女人,而是为了文化引进。最直接的,就是为了传教。两位公主的嫁妆里,都包括大量佛经,还有释迦摩尼的等身像,就是最好的证明。
说白了,松赞干布是为了引进佛教、佛经、佛像,才娶两位公主的。而娶回来以后,她们也都成为了他众多配偶中的一个。
至于“正妻”还是“妾”——唉,人家这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名分。
松赞干布娶公主是为了引进佛教笑了,那个是副产品不是主要作用。尺尊的存在没有信史佐证,松赞干布娶文成的缘由史书上可写得明白,吐蕃与大唐开战,互有胜负双方都损失不轻,所以约定和解,联姻作为和解证明。这样文成当然不可能没有身份,否则成为大唐战败送女人了,太宗丢不起这个脸。至于妻妾之别,楼主说得算清楚了,人家不是一夫一妻制,但史书写清楚了文成受过祭祀仪式,起码是正式妻子之一,且有整个大唐实力背书,地位杠杠的。另请注意,政治联姻实力远远大于感情,甚至她跟松赞各过各的都不影响她在吐蕃的地位。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中,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都具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拥有这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