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世家望族弘农杨氏 被隋朝杨氏冒领

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很有名的人,像姜子牙、诸葛孔明等,他们有的人成名之后,就会把自己的家族慢慢地发展起来。

比如姜子牙,因为辅佐君王建立周朝有功,被分封到齐国去,之后姜氏家族也是在那里蓬勃发展起来。

比如魏晋时期的王家、谢家,唐朝时期的李家等等,都是很有名很强大的家族。但是不管这些家族有多么的厉害,也抵不过时间的流逝,很多家族到现在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家族,却从西汉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都过去了一两千年了,这也可以看出他们生命力的强大,也是他们的子孙一直很有能力。

那这个家族究竟是哪个呢?先卖个关子。

聊起汉末三国时期的世家大族,您首先会想到哪一家呢?

常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会脱口而出:汝南袁氏!袁绍这家伙,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广告牌”!当然,“四世三公”,这本身也足够吹个几代人了。

可是,如果单论官职的话,在当时,汝南袁氏也得仰望另一个世族——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是关中名门,在东汉时期就已经非常显赫了,出现了“四世三公”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弘扬杨氏更是享誉天下,将相辈出。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他自称出身弘农杨氏,还说自己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第十五世孙。然而事实证明,隋朝皇室根本不是真正的弘农杨氏,实际上他们是来自山东的寒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弘农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而杨氏就是杨姓郡望,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后来隋朝的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唐代的“李武韦杨”。弘农杨氏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武有宋代的杨家将,文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等人。

嗯……注意一下,是“单论官职”,如果您觉得不爽,拿“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来反驳,那我可不接受,因为这和官职高低是两码事。另外,袁、杨两家还有姻亲关系,所以咱们别打架……

在聊弘农杨氏之前,咱们先弄清几个概念:

“四世三公”,是指一个家族中,有四代人先后担任过“三公”一职,他们未必都是直系亲属,比如袁家就不是。

所谓“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尉居首,司徒次之,也就是说,三公内的晋迁顺序为司空、司徒、太尉。需要说明一点,这里的“三公”,专指东汉时期,自光武帝刘秀改“大司马”为“太尉”,至董卓自拜“相国”。

那么,汝南袁氏为啥能得到四世三公的荣誉称号呢?

咱们以袁术的角度来看:袁术高祖袁安,官至司徒;曾叔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汤,官至太尉;父亲袁逢,官至司空。

至于弘农杨氏,且看下文分解(其实我很烦这句话)。

一、姓氏由来

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弘农杨氏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晋国公族羊舌氏,太傅羊舌肸(xi一声)之后,羊舌肸,字叔向,也有一说是叔誉,由于食邑在杨,所以羊舌肸又被称为杨肸。

杨肸的名号可能不太响,但他的丈母娘,那是相当出名,即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夏姬。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不少人说她妖淫成性,因为有记载的丈夫便多达七人,而她的情人以及为她而死的男人,那就多了去了。关于她的故事,咱们赞叹一下就好,这里就不细聊了。

杨肸所娶,是夏姬与申公巫臣的女儿,或许是夏姬的名声太臭了吧,以至于杨肸的母亲(《列女传》称其为“叔姬”)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儿媳,这种厌恶,也转嫁到了她的孙子身上,由此引出一段封建迷信:

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曰:“长叔姒生男。”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左传》

咱们解释一下这段记载中的几个名词:

伯石,本名羊舌食我,也叫杨食我,是杨肸与夏姬女儿所生的儿子

子容,是杨肸的大哥羊舌赤的儿子,那么子容之母,自然就是杨肸的嫂子了;

长叔姒,简单翻译就是“大弟弟的媳妇儿”,这里指的是杨肸之妻;

“姑”,并不是“姑姑”,而是“婆婆”,也就是杨肸的妈。

在明白这些之后,这段话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叔姬是个很“神”的“老太太”,她多次准确地预言了家人的命运,其中就包括“杨食我灭族”。这一过程同样记载于《左传》,大致是说,由于杨食我受到祁家两个家臣的“换妻案”所牵连,以“助乱”的罪名被杀,进而族灭

诶?既然被灭族,又怎么会有接下来的弘农杨氏呢?另有史料记载,杨食我被杀后,他的儿子杨道逃往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并以杨肸的封地为姓,自此,杨氏于弘农(大概在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生根发芽”,这与《新唐书》所载相吻合。

也有人说,杨氏出自春秋时期晋献公诡诸的弟弟杨伯侨,因为伯侨封于杨,被称为杨侯,因而得姓。其实杨肸正是杨伯侨的后人。

总之,弘农杨氏,大概跑不出羊舌氏这一支。

(司隶弘农郡地图)

二、第一世祖

虽然在西汉以前,杨氏已于弘农生活了几百年,其中也不乏名臣名将,比如于东城斩杀项羽的杨喜,楚汉之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时,项羽被围困在垓下,刘邦为了一举定鼎,向大军发出了诱人的悬赏令:得项羽首级者,赏千金,封万户。项羽乌江自刎后,汉军为了抢夺项羽的尸首而自相残杀,最终项羽遗体被分为五部分,五个人各抢到一部分,其中一人抢到了项羽的一条腿,他就是弘农杨氏的祖先杨喜,杨喜也因此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军官上升为千户侯,封赤泉侯,食邑1900户。虽然之后被汉惠帝贬为庶人,但是次年又复封,死后被追赠为严侯。

从一个岌岌无名的小军官,一跃而上,位居朝堂之上,这无疑是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家族地位,而且赤泉侯的爵位可以世袭,其子孙不犯错基本可以在西汉衣食无忧,大概其后代也是如此想法,所以其后三代都无功绩传世,弘农杨氏的发展停滞不前,暂时沉寂了下去。

但是,后人通常以杨喜的曾孙杨敞,为弘农杨氏的第一世祖

那么,杨敞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首先,他于汉昭帝末年受封为丞相,这时丞相的权力还没有达到顶峰,但实际上已是文官之长了。

其次,他是帮助汉宣帝刘询登基的功臣之一。

当然,这两个“过人之处”的水分还是比较大的,比如废立这件事,他听说大将军霍光有此想法,吓得不敢说话,最后受他媳妇儿的提醒,方才顺从。

在霍光的安排下,杨敞与群臣谒见上官皇太后,太后随即下诏“废刘贺、立刘询”。这个上官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家与霍家还有一段恩怨,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杨敞在帮助刘询登基后仅一个月便撒手人寰,谥号为“敬”。敬这个字,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夙兴夜寐、小心恭事……总之,杨敞这个人,行事比较谨慎。

也有人说,杨敞性格懦弱,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这并不为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非常勤勉,而且能力出众,为官期间,受到霍光与汉昭帝刘弗陵的重用,不仅如此,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司马迁之女为杨敞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杨忠(这个有争议)、次子杨恽,其中,杨忠在杨敞死后袭爵。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关系,才让那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得以流传。

咱们简单聊聊这段故事:

司马迁之女见小儿子杨恽聪颖好学,便将珍藏的《史记》送给了他,杨恽对此爱不释手,一字一句,反复阅读。待到杨恽被封侯时,他认为朝政清明,于是将《史记》献给了汉宣帝刘询,自此,这部巨著得以时人共读、世人流传。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个小问题:《史记》确实为私修。

或许是受司马迁的影响吧,杨恽一身正气,敢于冒死直谏,这与他老爹完全相反。这种性格,大概率是活不久的,因为很容易得罪小人,而事实亦如此,杨恽因为得罪宣帝亲信而被免官

郁闷啊,杨恽本以为汉宣帝是个明君,没想到也如此亲近小人,所以当他的好友孙会宗写信劝他闭门思过时,杨恽回了一封文气豪宕的信——《报孙会宗书》。这封信让人看了非常过瘾,当然,除了汉宣帝……

最终,因为这封回信,杨恽落得个腰斩的下场,倒霉的孙会宗也受此牵连,被免官。看来“我以为的,未必是我以为的,人们总在为这三个字不断付出代价”。

其实,史家对汉宣帝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只是在杨恽这件事上,他并没有表现出“明君”的模样。

随着杨恽被腰斩,弘农杨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直到一个人出现。

(弘农杨氏名人——杨震)

三、关西孔子

杨震,杨敞玄孙,他的父亲杨宝是位大儒,或许杨恽的教训影响了杨宝,以至后者不愿做官,哪怕是篡了大汉江山的王莽征召,也敢拒而不受,当然,跑路是免不了的。刘秀登基后,非常敬重杨宝,派人用车辆征召他,可惜,此时的杨宝年迈多病,未及赴任便病死家中。

杨震与他父亲一样,一直不愿做官但杨震的名气比他爹还要大,甚至得到了“关西孔子”的美誉。

既然声名在外,自然会不断被征召,杨震在多次推脱之后,终于选择出仕,当时的他,已有五十岁了

这段文字,简略记载了杨震出仕的缘由,以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出处。

杨震,于公元120年升任司徒,成功跻身“三公”之位,后于123年接替刘恺,升任太尉。刘恺是汉宣帝刘询的后人,他的儿子刘茂官至司空,如果不是受党锢之乱的影响,很可能也会升任太尉。

看起来,杨震的仕途很顺,可是,杨震传承了杨恽的风骨,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多次上书直言时政之弊。正如我上文所说,这种性格很容易得罪人,

这不,公元124年,由于一次“星变倒行”的异象出现,宦官樊丰联合大将军耿宝,共同诬告杨震对皇帝执政不满,汉安帝一怒之下,削了杨震的官

我还是用原文来说杨震之死吧。

四、四世三公

自杨震起,弘农杨氏开启了“四世三公”之路:

杨震之子杨秉,博通书传,起初也是不愿为官,到了四十岁才接受司空府的征辟,被任命为侍御史。

可惜,到了这个时候,东汉最好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

公元146年,杨秉因明晓《尚书》而被征召入宫,给刚刚即位的汉桓帝刘志讲学,他也由此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左中郎将。

此后的十三年,一直由梁冀掌权,而刘志似乎也有自己的打算,对于杨秉的劝谏,刘志基本是不听的,于是杨秉告病离开了京城。当时的太尉黄琼认为可惜,请求将杨秉调回,杨秉或因梁冀的缘故,总是称病。

简单说说黄琼吧,他是名臣黄香的儿子,黄香就是那个“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如果黄香您不太了解,那么他的几位后人您一定不会陌生,比如东吴三代老臣黄盖。此外,从地理位置以及个人仕途来看,黄忠很有可能也是黄香之后。好啦,咱们说回杨秉。

公元162年,杨秉接替刘矩升任太尉,这个刘矩也是个奇人,他多次被罢免,又多次被征召,单“太尉”一职就担任过两次。杨秉在接任太尉期间,多次上书弹劾中常侍侯览等宦官,最终汉桓帝刘志在压力之下被迫批准。

至公元165年,杨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汉桓帝刘志在皇陵附近特赐墓地来陪陵安葬。

杨秉之子杨赐,以忠正而闻名,又精通儒学,然而他和他爹、他爷爷一样,喜欢隐居教学,并多次拒绝出仕,哪怕是“跋扈将军”梁冀的征召,也因病未能赴任(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后以司空高第,再迁侍中、越骑校尉”

公元176年,杨赐代袁隗为司徒,袁隗出自汝南袁氏,他的妻子是名儒马融的女儿,马融就是在卢植等人学习时“蹦迪”的那位,当然,他是故意的,目的是考验学生们的定力(鬼知道这是不是借口),这几人各自有传,我就不多聊了。

公元182年,杨赐接替许戫任太尉。从司徒到太尉的这六年时间,杨赐也是多次被罢官。到了184年,又因黄巾起义被免。

公元185年九月,杨赐接替张温,再次出任司空。张温的故事,我在《三国很有趣》系列中聊了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公元185年十月,杨赐去世,汉灵帝刘宏身穿丧服,三天不上朝,赠东园棺椁、衣物,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并下诏哀悼,命左中郎将郭仪为使持节,追赠杨赐骠骑将军司空印绶。

说到这里,请允许我叹息一声:我们总说汉桓帝、汉灵帝是昏君,甚至诸葛亮也有“痛恨于桓灵”的感慨,可是,从杨秉、杨赐等人的结局来看,被唾骂千年的桓灵二帝,恐怕比汉安帝,甚至评价颇好的汉宣帝都要强一些吧……当然,从整体来看,二帝确实该骂。

杨赐之子杨彪,同样以忠直而闻名,也同样拒绝了多次征辟,这似乎是弘农杨氏的传统。

熹平年间,杨彪被公车征为议郎,至185年,杨赐去世,杨彪袭爵。

189年九月,以太中大夫的职位接替董卓为司空,这就到了董卓乱汉的时候了,而弘农杨氏也就此晋升为“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同年十二月,杨彪接替黄琬出任司徒。194年7月,接替朱儁任太尉。

或许您已经发现,弘农杨氏,不仅是“四世三公”,还是“四世太尉”,更加难得的是,这四人互为直系亲属,说“血统相对更纯”有些不太礼貌,但这确实是非常值得炫耀的。

杨彪的妻子,是司徒袁安的曾孙女,袁安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第一人。

杨彪与袁氏所生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修了,三国迷们几乎都知道他吧,“一人一口酥”、“鸡肋”等故事想必各位耳熟能详。

所以,身为两大名门之后,杨修有牛的资本,而且他确实有才,曹操等无数牛人都说过同样的话——我才不及杨修。

五、杨修之死

很多史料记载了杨修的死因,比如:

再如:

那么,曹操杀掉杨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咱们慢慢聊。

在不少人看来,曹操因为“鸡肋”事件,觉得杨修动摇了军心,所以杀他以震三军,其实杨修自汉中回来之后,仍能与曹植共酒,可见曹操并没有因此事重罚杨修。

不过,杨修虽然聪明,却是个政治白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曹操的不满,反而越发的随性。219年秋,曹植发生了著名的“司马门飙车”事件,上文引用的《续汉书》中提到过,车上除了曹植之外,还有杨修,但最终,曹操只是杀了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

一连两次触怒曹操,正常人都应该有所自觉了,可杨修却第三次触怒了曹操,因为他谤讪鄢陵侯曹彰,至于什么内容,我没有看到过相关史料,总之,曹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有人说,这不合理啊,曹操打汉中,是为夏侯渊报仇,虽然杨修不是汉中失利的关键,但煽动军心是大罪,还有曹植,那可是曹操心目中的接班人啊,这分量难道都不足以让曹操下定决心杀掉杨修吗?

其实,黄须儿曹彰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比他同父同母的兄弟曹丕与曹植还要重,曹操对自己的继承人摇摆不定,但有一点是曹操从来没有怀疑过的,就是将来稳固曹魏势力的“扛把子”,是从小立志当将军的曹彰。可惜,对政治颇为敏感的曹丕,或被权力蒙蔽了双眼吧。

再来看看《后汉书》的说法,“袁术之甥,虑为后患”,这恐怕会有很大争议,虽然杨修确实大才,可在他被杀时,袁术已经死了二十年,如果真的怕有后患,那曹操的心该有多大啊……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让曹操下定决心杀掉杨修呢?我认为是有的,因为杨修,他姓杨,弘农杨氏那个“杨”。

弘农杨氏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曹操对世族一向怀有戒心,虽然在选用人才方面能做到一视同仁,但不可否认,他每每在亲征时务求速战、在僵持不下时饮恨撤兵,这其中必有“防止后方生变”的因素在,谁会变呢?当然是有实力、有影响,而且利益被侵犯的人。

裴松之注引《曹植传》中说,杨修临死前曾长叹: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可见,杨修早知道自己会被杀,如果周不疑、孔融等人的死,能告诫杨修收敛锋芒,那么崔琰的死,便让杨修看清了自己的下场,所以他无所顾忌,一而再再而三地触怒曹操。

总结下来,曹操之所以要杀杨修,是因为曹操要立威,杨修无论从身份、才能等等各方面,都符合曹操的“要求”,所以,杨修是一定会被杀的,恐怕正如裴松之所说,杨修自己也知道这一点。

六、隋文帝杨坚是弘农杨氏的后裔吗?

在杨修之后,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了名人名臣,而在权力方面,他的族侄杨炳、杨骏这一支成功崛起。

杨炳的女儿杨艳、杨骏的女儿杨芷,先后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皇后,只是好景不长,由于太过张扬,杨骏等人被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也就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联合楚王司马玮,共同诛杀,并夷灭三族。

杨修是杨震中子杨秉这一脉、杨炳与杨骏是杨震少子杨奉这一支,而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人,虽然在三国时期不太出名,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是牛得一塌糊涂啊。

弘农杨氏在南朝杨佺期被灭族之后南朝没有弘农杨氏后裔,西晋杨骏被灭三族后北方也没有了弘农杨氏的后裔。弘农杨氏的记载有好几十年的断片,后人大部分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冒入弘农杨氏。实际上不是弘农杨氏的后裔。也有一些人人为编撰墓志铭已达到与弘农杨氏联系的目的。现今的家谱主要是宋明清时期编修的,在记载上对唐末、五代之前的基本属于杜撰(有国内学者研究并有确论)。

不过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以及杨忠的儿子、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弘农杨氏的后裔吗?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弘扬杨氏更是享誉天下,将相辈出。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他自称出身弘农杨氏,还说自己是东汉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然而事实证明,隋朝皇室根本不是真正的弘农杨氏,实际上他们是来自山东的寒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隋朝杨氏冒充名门弘农杨氏,实际上是山东寒族

1、漏洞百出的世系

唐朝初年,官方编修了许多部史书,其中有几部都涉及了隋朝皇室与弘农杨氏的关系。第一步是《隋书》,里面说杨坚祖先是“汉太尉震八代孙铉”,杨铉之后是杨元寿、杨惠嘏、杨烈、杨祯、杨忠(杨坚之父),所以说杨坚是杨震的第十四代孙。然而《周书》在记载杨忠的先祖时,是从杨元寿说起的,而且中间少了杨惠嘏。

换言之,在《隋书》中,杨元寿是隋文帝的五世祖,到了《周书》就成为四世祖了。在《隋书》中,杨铉是杨坚的六世祖,是杨震的八世孙,但是根据《新唐书》中宰相谱系的记载,杨铉是杨震的十七世孙。按照《隋书》的记载,杨元寿、杨惠嘏、杨烈、杨祯这些人都做过太守、将军,但是在史书上没有任何事迹的记载。这说明,这个世系应该是伪造的!

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小字奴奴,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之父。看杨忠的字和小名都不是汉人该有的。杨忠不过是发迹之后,附会的的汉名罢了,依照六朝人取名的习惯,揜于应该是杨忠的本名。如高欢,本名贺六浑,发迹后,改名叫高欢。

六朝人善于附会高攀,李唐很可能是赵郡李氏后裔,为自抬身价冒认陇西李氏(因为门阀时代,看重这个)。北周让李家改姓大野,是真的改姓。而不是说他们是鲜卑大野部后裔冒认李姓。而是他们本来就姓李。真正的大野氏,汉化的时候改姓谢了。所以说,陈寅恪虽然没有下绝对性的论断,但根据他的推测,就是李唐先祖是汉人门阀中地位不高的赵郡李氏,最后发迹了自抬身价为陇西李氏。然而……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本就是同祖,只是在门阀时代家族后裔发展有了区别而已。所以这个问题的重点只是在李唐冒认自己出生高门阀,而不存在冒认祖宗的问题。

2、父亲杨忠的婚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弘农杨氏这样的名门来说,婚姻必须要门当户对,绝不允许与那些寒门通婚。可是,杨忠的老婆,也就是隋文帝的母亲却来自贫寒之家。杨忠的老婆名叫吕苦桃,来自山东济南一带,就连《隋书》都承认“其族盖微”。早年间,杨忠与吕苦桃成婚,之后夫妻二人几经辗转,来到了关中地区,并且生下了杨坚。

北周灭掉北齐后,杨坚就曾派人到山东去寻访母亲的族人,结果一无所获。到了隋朝建立后,济南郡上报皇帝,“有男子吕永吉,自称有姑字苦桃,为杨忠妻”。后来验明,吕永吉确实是杨坚的表弟。与此同时,吕苦桃还有一个堂弟名叫吕道贵,他见到杨坚后言语粗鄙,搞得隋文帝十分难堪。这说明,吕苦桃出身寒微,如果杨忠真是弘农杨氏,他不可能娶吕苦桃。

3、出身山东寒门

562年,杨忠出征经过武川镇时,“过故宅,祭先人”,似乎表明他就是武川镇人。其实不然,因为杨忠的老家是山东的。除了杨忠与吕苦桃的婚姻外,还有一点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北齐灭亡后,杨坚在邺城找到了他的堂兄弟杨弘,原来,杨弘的祖父与杨坚的祖父是亲兄弟。杨坚对堂弟很好,“为买田宅”。隋朝建立后,杨弘被封为河间王,这说明他与杨坚确系亲族!

之后,杨弘的儿子杨庆继承郇王的爵位。隋朝末年,李密曾给杨庆写信劝降,其中说到“王之先代,家在山东”。后来,杨庆归降唐朝,仍被授予郇国公的爵位,毕竟隋、唐本是亲戚。相反,那些真正的弘农杨氏反而没有得到杨坚“认亲”,比如隋朝时期的重臣杨素,他就是杨震之子杨奉的后裔。隋文帝自称弘农杨氏,实际上是出于政治的原因。而杨坚也确实为弘农郡华阴县人,是胡汉混血人。父亲是胡人,母亲是汉人。弘农杨氏在南朝杨佺期被灭族之后南朝没有弘农杨氏后裔,西晋杨骏被灭三族后北方也没有了弘农杨氏的后裔。

历史学家王桐龄曾提出以下几点质疑,认为杨隋先世应非汉族:1、杨隋先世家于武川,其地为匈奴鲜卑人杂居之地;2、隋室自谓系出弘农,但其世系中断,颇多暧昧不清之处;3、隋室之家族关系常与儒教道德伦理相抵触,而与西北民族风俗习惯暗合;4、隋室好与外族通婚。

参考资料:1.《隋书》;2.《周书》;3.《新唐书》

武则天也和弘农杨氏有关

除了这些人之外,可能还有一位您意想不到的大名人与弘农杨氏有关,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因为她的母亲,那是隋朝始安郡侯杨达的亲闺女,正儿八经的弘农杨氏(这个也有争议)。

关于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还有一段趣事,我这里只说民间流传的版本:

武士彟因为资助唐太宗李世民有功,便想娶弘农杨氏之女为妻,无奈杨家鄙视自己商人身份,所以只好求李世民赐婚,即便这样,杨家也只肯嫁一个四十四岁的老姑娘。

我不知道当时女人生孩子的年龄有没有上限,总之这姑娘一连生了三位美女,其中二女儿便是武则天。

至此,历史已经来到了唐朝,而此时,弘农杨氏依旧昌盛。

从东汉的“关西孔子”,到隋朝的“开国皇帝”,再到武则天的母族,其间或许因为某些人被打压,甚至有些分支被灭族,由此没能形成像王、谢一样的高门豪族,可弘农杨氏也足足昌盛了几百年。

有人说,杨家将也是弘农杨氏的后人,这就不可考了,而且史料与文学创作掺杂不清,究竟是与不是,看您各位如何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