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帅辈出。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凯撒大帝、拿破仑这四位是欧洲历史上威名贯耳的四大军事名帅,他们的文治武功和军事才能,不仅让当时的世界战栗,直至今天,其排兵布阵依旧被军事历史爱好者颂扬。但是他们的死因却使人扼腕叹息,感叹天妒英才。
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很多英雄将领,值得被后世记住。
好事者曾排出”中国古代四大名将”,杀神白起、兵仙韩信、军神李靖、大明王朝的奠基者徐达,这四位战神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四位可是秦、汉、唐、明四个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足可堪比欧洲名将。
同样,他们中有的人也命运坎坷,死状凄惨。
杀神白起与秦昭王君臣不相安,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结果!”
最终被迫以自杀宣泄自己的不满。
韩信与刘邦共贫困,但是不能共富贵。大汉王朝建立后,这对君臣矛盾显现,最终不可收拾。开国功臣的人生却以死在女人手中的下场谢幕。
相比这两个君臣关系的反面典型,李靖和徐达可谓是”聪明人”,君臣相安,相辅相成。李靖生逢明主,李世民可谓是知人善用,李靖也知投桃报李。635年,李靖不顾足疾,亲自出征,替太宗平定了心腹大患吐谷浑。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莫过于此吧。
徐达自幼”务桑农”,幸遇朱元璋,陪他打下了大明江山。徐达能够在明太祖朱元璋继位后诛杀大量功臣的危机背景下存活,明太祖甚至将其列为功臣之首。除了深得明太祖信任外,明哲保身之术也是用的极妙。臣知激流勇退,君则感恩抚恤。
君臣关系如何处理,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同级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决定一个人能否在官场走的多远。李靖和徐达恰当地处理这几对矛盾,方能官运亨通。
但是,明末”一生为辽事,粉骨亦何辞”的大将袁崇焕却不能处理好这几对矛盾,最终在京师西市被处以凌迟极刑。
有人说,袁崇焕是民族英雄,一生捍卫这个当时已经日暮西山的王朝。
有人说,他是一个奸臣,为个人恩怨诛杀毛文龙,与皇太极相勾结,颠覆了大明王朝。
如何评价这位有争议的民族英雄,我们尝试着走进袁崇焕的人生。
袁崇焕,广东省东莞水袁屋坪人。他出身低微,父亲子承父业,是个商人。四次科举考试都落榜的袁崇焕按理说应该学做生意,但是这位少年很任性,即便不为官,也不愿意从商。无论是在乡里还是父母眼里,他都是一个不务正业之辈,没人能够想到这个少年日后将与大明王朝命运息息相关。
当时大明王朝是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这个皇帝绝非等闲之辈,躲在深宫,三十年不上朝,却运筹帷幄,打倭寇援朝鲜,北征蒙古,南战苗疆, 四合八荒,无不臣服,何等威武。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终是在努尔哈赤称帝、辽东沦陷、大明存亡危机下再度登上朝堂,任命曾出征进攻朝鲜并获得胜利的杨镐为辽东经略使,抵抗女真铁骑。
袁崇焕就是在此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也注定了他与辽东一生的渊源。是的,袁崇焕是读书人,而不是武人,但这又怎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京师对辽东战事也是议论纷纷,这一点也反映在了科考题目上。
袁崇焕对辽东形势的分析鞭辟入里,他主张以守为主,步步为营。但是在朝廷大举用兵,企图一劳永逸平定辽患的背景下,当然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同,但却引发了其他朝臣的关注,当这份策论被首辅方从哲进呈给万历帝时,这对君臣打了个赌,”如果杨镐凯旋,就杀了满嘴胡言的袁崇焕;若是败了,说明此人有些远见,给他个官做。”
袁崇焕丝毫不知自己的人头正处在刀剑边缘,离死亡只有咫尺之距。若非杨镐兵败,他恐怕被以扰乱朝政,非议时局罪判个身首异处。
当然,这场战争的结局也不幸正如袁崇焕所料。四路大军,抢功心切,各自为战,配合不默契,辽东战局失败。熊廷弼自动请缨,经略辽东,同时,四次科举落败,曾产生”故园泉石好,归去把鱼竿”的归隐之心的袁崇焕也在此时正式进入官场。
他并未进入权力中枢,朝廷有心让其历练,因此仅仅被任命为南方的一个小小知县。
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可能谁也不会想到,这两个人会有交集,而大明王朝的命运也因两人的相逢而彻底改变。
远话先暂且不提,我们先看袁崇焕为政一方时,做了什么?
南方素来开放,崇武风气流行。何况,穷乡僻壤出盗贼,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他的前任的死因更是莫名其妙,袁崇焕不免对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担心。
但是,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夙愿却使他不能退缩。
袁崇焕遇到他上任后的第一个问题——匪商勾结。更可怕的是,他们身后还有漳州知府方天平的撑腰。不除,对于这个新上任的官员来说,这不太现实。
如何除,才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他的眼光自然是卓绝的,他深切明白,匪患不除,此地难安。袁崇焕招揽林凤祥等江湖人士,用以武会友的名义,在凤鸣山擒到土匪头子路虎。趁热打铁,进一步审理商人秦道明侵吞百姓良田的案件,抄没其家产,还地于民,休养生息。
自此老百姓相信这位县太爷也并非寻常人物,是一位真正可以给他们做主的县令。故县内所辖地方,百姓无不臣服,安心劳作,邵武县终于恢复了平静,进入正轨。袁崇焕已经在邵武县实现了保境安民的愿望。乱象环生的明王朝,给了他人生真正的机遇。
一朝天子一朝臣,万历驾崩,泰昌登基。袁崇焕在感恩悼念万历帝的同时,辽东的命运更让其捏了一把冷汗。
熊廷弼被免职,袁应泰任辽东经略使,辽宁失守,这一连串的事件使他悲感交集。借上京述职的机会,向皇帝请缨前往辽东,甚至夸下狂言,”只要给臣兵马,防守辽东,臣一人足矣”,大有不复山河不还朝的气势。
属于袁崇焕的时代,才刚刚向他打开。
袁崇焕亲自拜见了前辽东经略使熊廷弼,两位惺惺相惜的英雄至此终被命运安排相逢。熊廷弼可谓是袁崇焕的良师益友了,袁崇焕的战术战策受其启发颇多。
战场与官场是紧密联合的,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袁崇焕自是不会尸位素餐、浑浑噩噩的度日。新官上任,就得罪了上司王在晋;越级上报,扰乱内部团结,更是违背朝廷规则。按理说,哪条罪拉出来都是死罪。
但值得庆幸的是,袁崇焕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任老师,也是其靠山天子讲师孙承宗。孙承宗自幼研习兵法,为人不拘小节,奉帝命巡访辽东。两人对后金形势的分析,更使他们站在了同一阵营。
后金军队扣押十万难民,以挑衅明朝军队。孙承宗面对后金下的战书,决心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派一路为诱饵,吸引后金军队的注意,另一方面则派人营救十万难民。
袁崇焕主动要求吸引主力,与后金铁骑直接对抗。
孙承宗自镇关门,对袁崇焕颇加倚重,袁崇焕也借此时机,安抚军民,整备边防,功劳显著。
当然,用功过猛,会引起反弹。朝中有人看不下去了。当时朝局混乱,皇帝又不务正业,忙着做木工活。魏忠贤借此机会把握朝政,甚至称”九千岁”。为保证自己权力的稳固,他向天启帝进谗言,撤回孙承宗。将帅格局很快将被打破。
孙承宗呕心沥血的经营才换来了大明军队的崛起。但当辽东局面焕然一新时,他却不能从政治漩涡中挣脱,被迫离开了苦心经营的辽东。
孙承宗这样总结自己的衰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是对官场风气的忧心,也是对年轻气盛、树敌众多的袁崇焕的告诫。
面对宁远边防外野心勃勃的敌人,面对恩师的离去,袁崇焕感觉人生迷茫。
新上任的辽东经略使高第却坚决下令撤除宁锦一线所有的器械装备,命运再次给了他选择,但他的理想抱负不容许他有弃城而走的念头。
他甚至怒视斥责上司高第:”如此做法,何异于自毁长城,将我大明江山拱手予人?”
他改变不了大明王朝退守躲避的心态,但他却不会选择龟缩关内,宁愿战死在宁远这片土地,证明给天下人看,辽东是可以保的,后金是可以被打败的!赵率教、祖大寿、满桂等将领也被其大无畏精神所震撼,自觉团结在他的周围。
他们不怕死的勇气,令敌方震撼,自战争开始顺风顺水的清太祖努尔哈赤也畏惧了。
宁远保卫战赢了。
但胜利后的袁崇焕似乎有些飘飘然了,已经忘记孙承宗被撤时留给他的忠告。
正当此时,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继位。袁崇焕借吊丧之名,去查看敌军虚实和拖延时间以修筑宁远防线。但是在战争敏感时期,去敌营难免落人口实,有通敌之嫌啊!但身份一下拔高的人显然听不进忠言,这也无怪乎明廷中有人对袁崇焕恨得牙根痒痒。
当皇太极击败了明朝的毛文龙这支右翼势力,便露出了森然獠牙,向宁锦方向扑来,宁锦战役的进程挽救了袁崇焕,也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宁锦之战虽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毕竟还是胜利了,时局似乎平静,但劳苦功高的将领们心中却怒潮翻涌,他们没有在论功行赏时得到应有的待遇,袁崇焕愤而辞职。
但是他可能没有预料到,命运使他再次被启用。改变命运的这件事是什么呢?
天启七年,天启帝驾崩,崇祯帝朱由检即位。这位皇帝励精图治,企图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恢复祖宗的基业。
朱由检在内整顿内政,设计将魏忠贤除去,重用东林党人,整顿贪腐,减轻民众压力。在外重视边疆危机,任用杰出将领。
苍天不负英雄,袁崇焕的时机再次到来,他即将步入权力的巅峰。同年七月,袁崇焕带妻返回京城,上疏陈述兵事。崇祯帝的愁苦,使他不禁放出”计五年,光复辽东全境”的豪言来宽抚君心。
话出口后,袁崇焕就后悔了。但是,已成定局,只能为接下来的战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袁崇焕就恳求皇帝,希望朝廷能够增加支持,给予物资和将士,更重要的是获得皇帝的全面信任。只要环境具备,在稳定防守的基础上,全心全意整顿内部军务,未必不能靠长期战略将后金铁骑打回老家。
此时,努尔哈赤已经逝世,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可不是个蛮人,他清楚汉文化。他在前线调动将领之间的矛盾,在朝廷内部实行反间计。这两计,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极大危机。
袁崇焕和毛文龙作为同样抗敌前线的将领,不但不能和睦相处,更是矛盾尖锐,受后金的离间,担心毛文龙兵变,袁崇焕亲自登上毛文龙的大本营皮岛,斩杀了毛文龙。袁崇焕也能预料到此举会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但是他无法做出其他选择。
五年复辽的狂言,使他不能容忍有任何风险的存在。
但危机并没有解除。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八旗兵十万余人,避开宁远、锦州,分兵三路入关,直指京师。
袁崇焕火速回援,但这时袁崇焕引后金入关,企图逼迫崇祯帝签下城下之盟,以逃脱五年复辽责任的传言,已经使崇祯帝对袁崇焕失去信任。袁崇焕率领援军在城外向清军疯狂反扑,但还是难以打消朝野上下的信任。京师依旧不让其入城,这也意味着袁崇焕已经失去崇祯帝的信任,也将袁崇焕逼向死亡的边缘。
袁崇焕接到圣旨的时候,这位单纯的书生并未往坏处想,而是迎着朝阳露出了久违的笑意,他在城外浴血御敌,未使后金侵入京城,是他的赤诚之心,感动了皇上吗?他也没有将这道圣旨当做是阎王的催命符,但结果却是崇祯帝下令逮捕了袁崇焕。
独坐狱中,袁崇焕写下了”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绝命诗。
1630年,明朝一代大将袁崇焕被处以极刑。至此,明之大将,犹如星辰,渐渐寥落,死伤殆尽,大明王朝不可挽回地走上了败亡之局。
袁崇焕之死,归根结底,在于崇祯的庸、皇太极的诈、袁崇焕的纯。袁崇焕出现在大明的舞台,就像一名”手术师”,试图挽救这个病入膏肓的王朝崩溃之势,但还是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从东南小吏到位极人臣,一介书生,却执掌帅印,抗击后金铁骑,屡破八旗劲旅,袁崇焕的人生经历可谓是精彩非凡。但万事万物,物极必反,生为国,死为国,是是非非终难定;誉满天,谤满天,千秋功罪后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