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故宫“太和殿”的那副对联

故宫太和殿,是朝廷议政和处理政务的最严肃的场所。满清故宫太和殿的一副对联,贯通了中国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也揭示了“政通人和”这四个字的精神内涵。把太和殿的对联内涵理解清楚的人,才真正的贯通了中国文化的文理和命脉。这副对联,综合了《黄帝.阴符经》及从中演化出的尧舜禹三代之嘱的精神内涵,一脉相承几千年:

建极绥猷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建极绥猷,极指天道与世道两极之天人合一洪范。古代宫廷都有掌管天文的官员,负责观天象,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才配天子的名号与德行。猷,指四海之藩属,泛指天下。世道人心与天象变化相对应,以相适应的具体制度理顺天下而和万物。和万物就是太和,建极绥猷匾挂太和殿实属点睛之笔!其表面意思是以制度管理天下,从上古的礼乐制度到礼崩乐坏以后,周朝建立的礼制与法制同治的礼法同治,一脉相承。

建极绥猷体现在国家制度与政策,行政要符合世道人心的变化,具体制度及相关政策符合民众精神状态才行的通。否则,天下大乱不治。治天下如御马。御马不能违背马的习性与马产生对立情绪,而是视其好的一面顺其自然的将其导向正道,这就是上合天理,下顺民众状态的无为而治。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帝王受天命而绥猷于九州,治理天下的道路艰难,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对上天的尊敬,行政要符合天道运动规律;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上天佑帝王天下昌盛的根本,是基于帝王的德这种物质的多寡,德多而厚才能承载万物,德厚而不衰者上天才会保之永享天下!遵行对天道及宣德于天下的德治,以遏制人心的泛滥,天下才能安宁。

人们有的时候看到圣贤的像,一指指天;有的道人点悟人,也是一指指天地,涵义都是吃苦耐劳才能积德,厚德才能载物才能演化万物而开天辟地的意思。要明白这副对联的真正含义及“遹求厥宁”,必须要明白尧舜禹三代之嘱。否则,人云亦云而不知其所以然。

中国王道文化有心法,这是过去历朝历代的王者和上流社会有觉悟的人必须要掌握,否则所有的良好愿望都会事与愿违。这句心法就是尧舜禹三代之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文化源头为道家,道家修真。修真讲究说真话,做真事。说真话要明白真理,做真事要掌握专业技能。道心,指生命最初的善良本性,也就是《黄帝.阴符经》中的天心!符合不同高境界道理的精神状态为本真,返本归真及维护人善良的本性与天良理性所谓的良知,就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文理和文脉。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人心的本质是为私的!与天性相反。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与天性渐行渐远的过程。人的物欲之心越来越强盛,反之世人的道心象星光一样的越来越微弱,对于人类而言最强大的敌人从来就不在身外,而是时时支配自己而无可奈何的人心!对于人类而言,古往今来最危险的就是人心!历朝历代的正道君王,都是以弘扬正道文化而遏制人心的泛滥,以具体制度,使人能安宁而理性的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道以化人、建极绥猷以术安抚与遏制人心恶化,道与术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中西最古老的原始宗教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佛家道家有戒律和清规,基督教有摩西十诫?清规戒律和摩西十诫都是为清除人心而来,儒家的克己反省,克制的就是人心。包括中医也一样,最终的目地都是清净人心而达同化天理的无为境界,真正自由自在而与天地同存。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前半句讲的是为王者要注重修心养性,不断修去人心强大道心而同于天道规律,精一不退!严以律己而守真从一,不断修正偏差以完善自己;后半句讲的是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集思广益以折中而平和社会各阶层大众,符合世道人心的民众状态而平衡发展。如果不能安抚人心而平天下,人心惟危!就会导致战争、骚乱频繁起伏,社会就不得安宁。

允执:允许天下人说话,集思广议。这是执政的第一要素,掌握民心民情后再理论而顺之。黄帝当年在路口立木柱,木柱上有一块木扳,叫诽谤木。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在木扳上留言,形成后来皇宫大门外的华表,“允执”倾听民声的意思。

中国人的修养,首先是能听進不同的意见,闻善不喜、见恶不怒而集思广议。后來形成喜怒不形于色、内敛等的修养方面名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品质德性的高低都以“允执”而显。

厥中:厥是折的意思,集思广议而折中为符合天象与人心之变迁就是大和、太和。形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正意见,大家都能接受才能跳出矛盾而执行。从集思广议的理解矛盾根本而跳出,到集思广益不受人心干扰而中和,看起来平平淡淡的不表现自己的善意理解而从善如流,中庸之道是这个意思。

厥中的精神核心,就是克制私心杂念、克己反省而“和众”!为什么故宫朝廷办公的宫殿为“太和宫”?有和才有合,人们求真向善而彼此克制中完善一统,抑恶扬善才有中国人的和合与太平盛世的太和!

下半句,包涵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和天下为公的王道及文武之道的精神!这样才能平衡天下人心,与“人心惟危”相对应。为政及为人处世的言行如果脱离实际,不能顺应世道人心而食古不化,必定大乱不治。

中华文武之道的精神,天下事为天下人的公事,官家就是公家。社会大众人心不平则天下不平!平天下首重诚心正意的正心。欲修其心,必先诚其意,然后才有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些概念都与尧舜禹三代之嘱一脉相承。因此,儒家道统以黄帝为源头,修理的都是自己,平服的都是人心。

中华人文始祖的黄帝,在为政之道中精一修心而返本归真。以修道中的智慧上同化天理,下包容启蒙民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修道治天下两不误。黄帝花了上百年时间,奠基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衣、食、住、行、礼、乐及医理基础以后,功德圆满而得道成仙,奠基了中华半神文化的基础。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敬天知命,顺天意而尽人事,这是中庸之道的更高境界。

尧舜禹三代之嘱,包涵了中华文化修心养性至中庸之道的为政之道、文武之道及不同社会阶层各层面为人处世之修养精神。其源头就是《黄帝.阴符经》,中国文化的人文始祖这个称号,就是这个意思。

中庸之道符合老子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境界越高者,把自己摆得越低!圣人没有高高在上的心态,而是同于光而和于尘,先他后我,无私无我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视百姓具体状态而言传身教,为别人而活著。以圣人的标准及君子的品行要求百姓是行不通的,因此要符合世道人心而“厥中”,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

尧舜禹三代之嘱的为政心法的王道,对应的国家的管理技术就是建极绥猷。对古代具体名词的解释,不能脱离历史背景。大禹时有一万多诸侯,商朝三千多,武王问政道于箕子时还有一千多诸侯国,当然是怎么管理天下诸侯,后来演变为藩属国。

建极绥猷最表面的意思,就是以上合天理、下符人情的制度管理国家。中华法系是世界最古老的法律体系,以礼制和法制的礼法同治为要旨。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律与周礼一脉相承,如《大唐律》、《大明律》等。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中国古代管理制度一直在顺应天道与世道人心而维新变法,最初的禅让发展到王朝建立,再由王朝到皇权一统,可惜的是满清是少数民族导致最终革新的失败。近代以中华文化圈中的日本为案列最为合适,日本借鉴的周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施行“明治维新”从最为古老的王朝到近代和现代制度的演变,都因天象变化之下世道人心的变化而“绥猷”,顺之者昌,逆之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