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战争:史思明意外横扫20万唐军,大唐猛将李光弼绝地反击

来源: 历史总探长

乾元元年,唐朝两京之地被顺利收复,驻守范阳的史思明归降,整个大唐似乎又重新回光返照,再一次成为万里山河中最为强大的存在,可是让肃宗皇帝想不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因为,肃宗皇帝的梦境很快就被已经归降之后的史思明打破了!

李光弼作为成为史思明的老对手,看着史思明莫名其妙的投降,心里面百思不得其解。史思明为什么要投降?坐拥十三万大军的他为什么会束手就擒?乖乖投降呢?

于是李光弼上奏肃宗皇帝,希望派遣乌承恩前去试探史思明,有可能的话直接除掉史思明。

当乌承恩抵达范阳的时候,史思明作为降将盛情款待了这位大唐使者。乌承恩趁着夜里休息的时候,和自己的儿子商量着准备除掉史思明,这些话在无意之间被史思明安排的人听到了,史思明勃然大怒,处死了这一对父子。

同时,刚刚降唐不久的史思明再次扯起了反抗唐朝的大旗。

肃宗皇帝看到这种情况,火速召集九大节度使前往平叛。但是平叛史思明之前,他还必须解决另一个敌人,他就是逃亡到邺郡的安庆绪。

为了能够快速解决战斗,九大节度使一共统兵二十万浩浩荡荡的向着邺郡方向挺进。

可是此次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

九大节度使,将近二十万的大军竟然没有一个统帅,原因只有一个,肃宗皇帝害怕功高震主的郭子仪、李光弼有震主之危,所以他派遣了宦官鱼朝恩为监军(全称: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来制衡这九大节度使,并且作为朝廷特使,鱼朝恩拥有着节制九大节度使的最高统军之权。

肃宗皇帝不会想到自己此举无疑是将九大节度使置于死地,九大节度使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的统帅,他们怎么会听一个宦官的?

在二十万大军挺进邺郡的时候,郭子仪带领唐军亲自跨过黄河,兵锋直指获嘉、卫州。

驻守在邺郡的安庆绪看着咄咄逼人的郭子仪,亲自带领着七万军队前来援救卫州。双方交战正酣的时候,郭子仪带领军队佯装撤军,安庆绪不知有诈,随后落入了郭子仪提前安排好的神射手埋伏圈,在密密麻麻的箭雨中,安庆绪损兵折将退回了邺郡。

安庆绪眼看着自己已经无力反击,只能困守邺城,同时安庆绪开始向驻守在范阳的史思明求援,希望史思明能够及时支援自己。史思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带领着十三万的大军奔赴邺城将军队驻扎在了邺城背面的滏阳,随后又亲率大军攻占了魏州。

在魏州城的这段时间里,史思明并没有前去救援困守邺城的安庆绪,而是选择了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方式,准备坐收渔翁之力。

此时唐军的九大节度使都屯集在了邺城四周,一旦覆灭就将是亡国之祸。

李光弼建议分兵前去攻打史思明,可是监军鱼朝恩不同意,他唯一想做的就是要拿下邺城,最后亲率全部唐军挥师北上,将河北之地的叛乱全部平息。

可是大军围攻了邺城将近半年的时间,仍然无法攻下邺城。最后唐军将漳水“筑坝截流”,随后挖了三条河道将屯集的漳水全部从挖掘的这三条河道灌入了邺城。

被大水淹没的邺城已经成为了一座绝望之城,大家眼看着就要撑不住了。

而唐军也貌似看到了攻下邺城的希望,令唐军无奈的是,这个时候史思明带领着大军出手了。史思明亲自上阵,将大军驻扎在了离邺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随后的史思明开始频繁骚扰唐军的粮食补给线,而且史思明不是派遣大军团前去骚扰,而是采用了游击战术的方式进行骚扰。

史思明这么做就是为了唐军疲于奔命,同时又无可奈何。

看着已经因为缺粮而疲软的唐军,史思明开始发动了攻击,准备一举溃败唐军围攻邺城的二十万大军。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史思明亲自带领着五万的骑兵强行冲入了唐军的阵营,令人震惊的是,唐军以为史思明的大军在后面,竟然没有人去围攻这五万的燕军骑兵。

唐军不知道这五万的骑兵是史思明挑选出来的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史思明的这支骑兵部队在唐军无人设防的情况下,迅速冲垮了唐军的防线。

唐军这下才意识到史思明这支骑兵的重要性,开始倾注全部的大军围剿史思明这支骑兵部队。

大规模的大军团作战,最为忌讳的便是阵型大乱。正当唐军主力部队和史思明的骑兵交战的时候,突然一阵狂风刮来,交战双方乱成一团,完全不知道谁和谁在打,而这九大节度使也各自为战,根本无法统一号令。

郭子仪也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回了河阳,防止史思明趁乱反扑洛阳城。

大乱之后的史思明也亲自带领着军队退守沙河,邺城之战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束了,唐军损兵折将不说,九大节度使竟然全部逃回了自己的驻地,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此次交战之后,监军鱼朝恩为了摆脱罪过,便向肃宗皇帝状告郭子仪临阵逃脱,郭子仪被从战线上撤下来,取而代之的是猛将李光弼。

如果说战争是一场艺术的话,那么大唐猛将李光弼毫无疑问是一名杰出的艺术家。

在唐朝的二十万大军在被史思明意外击溃之后,李光弼再次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为唐朝战争史上增添了一丝丝光彩。

当唐朝大军和史思明的大军双双在战乱中撤退之后,曾经的大燕皇帝安庆绪上演了一场禅让的苦情戏,随后被史思明斩杀,此时的史思明已经成为了新的大燕皇帝,燕军名正言顺的最高统领。

随后,史思明带领大军侵逼洛阳,镇守洛阳的李光弼看着史思明的大军想了一个办法:

弃城而逃!!!

洛阳城就这样被史思明兵不血刃的攻占。

而李光弼之所以弃守洛阳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洛阳城根本无险可守,在丢弃了洛阳城之后,李光弼将大军屯集在了河阳城。

河阳城这个地方必须要重点说一下,因为它的战略价值要远远比洛阳城的战略价值重大。

河阳城其实是由三座防御性的城池组成的,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河阳三城”。

河阳城包括:南城(黄河以南)、中潬城(黄河沙洲之上)、北城(黄河以北)。

这三座完整的城池构建了一个合理的防御战线,比起无险可守的洛阳城来说,它的战略价值可谓是意义重大。

史思明为了能够切断这三座城池的联系,于是便准备对伫立于沙洲之上的中潬城发动进攻,中潬城的两侧都搭建了非常宽大的浮桥来和南城、北城联结在一块,只要史思明能够切断中潬城两端的浮桥,那么史思明就可以攻下河阳城。

于是,史思明派遣了上百艘的战船,在战船的前面还有燃烧这大火的小船,史思明希望用水军推着这些船只顺利烧掉中潬城的浮桥。

李光弼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下令士兵用铁叉拦截住了正在燃烧的战船,前面的战船无法行走,后面的战船有顺着黄河水顺溜而下,一时间燕军被自己家的战船烧死的不计其数。

史思明没有办法,准备去拦截前往河阳的粮草,可是李光弼也带领这军队亲自前往河清渡口和史思明对战。史思明让燕军在深夜的时候悄悄渡过黄河企图活捉李光弼,可是他不知道李光弼早已经在黄河对岸布置下了陷阱,等到燕军将领李日越渡过黄河的时候,突然发现中了埋伏,无奈之下投降了李光弼。

三番两次的失败彻底将史思明惹怒,史思明下令强攻河阳城,而率先攻击的便是河阳城的南城,驻守在南城的唐军将领李抱玉带领唐军将士浴血奋战,死死的守护着南城。

面对着久攻不下的南城,史思明又下令强攻镇守在中潬城的李光弼,李光弼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带领着士兵连夜深挖战壕,在战壕的内侧摆放了数不尽的栅栏,企图拦截不断侵逼中潬城的燕军,每次燕军展开攻势突破栅栏的时候,唐军就出城回击,然后迅速再次构建栅栏,这样三番两次的折腾之后,双方都人困马乏。

史思明再一次失败了。

可是,史思明仍然不甘心,他再次下令让驻守在怀州的燕军将领周挚带领军队南下进攻北城,自己亲自带领部队再次攻打南城。李光弼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又亲自前去防卫北城,在北城之上的李光弼看着围攻北城的燕军,选择了主动出击,他安排了几路骑兵部队出城强行冲到北城的燕军阵营中,就这样,围攻北城的燕军在唐军多股骑兵的冲锋之后,迅速败退,唐军大胜。

而仍然在围攻南城的史思明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无可奈何的带领着攻城的燕军撤军了。

李光弼再一次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一抹亮色。

大唐的历史曾经有多辉煌,猛将李光弼的形象就有多伟岸!

曾经的太原保卫战,如今的河阳保卫战,同样是史思明,可是结果同样是史思明的无可奈何。在大唐王朝这种分崩离析的战斗中,李光弼再一次用自己的决心和意志昭显了一代名将的风范,王朝的兴亡和荣辱在他的心中,始终是一种无法逾越的崇高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