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与蓝道士联手,赶走了严嵩
作者:彭小瓜子 历史的精神世界
嘉靖朝一共有六任重要的内阁首辅。每一任内阁首辅的更替,都经历一番惨烈的倾轧。
党争之剧烈,前所未有。
最初,前朝留下的老臣,杨廷和与杨一清先后担任内阁首辅。
但嘉靖帝登基以后,以“大礼议”来强化皇权,这两位前朝老臣,先后都被除掉了。
张璁为首的新贵,以支持“继统不继嗣”,迎合皇帝心意,在朝中攀缘而上。
大礼议案最终是以“左顺门廷杖”的惨烈为终局,皇帝取得完胜。
杨廷和死后,张璁资历尚浅,虽然已入阁,但首辅仍是前朝老臣杨一清。
杨一清同样是遭到了张璁的猛烈攻击,最后被逼退休,背部发疽而死。
在扳倒了杨廷和与杨一清之后,张璁成为内阁首辅。
张璁虽然人品为人诟病,但其本身是位能臣。他辅政的十年间,政绩斐然,成为嘉靖前期锐意进取的首功人物。
在张璁风头正劲时,内阁中的夏言又成为张璁的死对头。
夏言也因为支持“大礼议”而受到嘉靖帝提拔,在朝廷中对张璁“不肯居于下风”。
夏言的崛起也与迎合嘉靖帝有关,他善于创作青词,很受宠信。
张璁因病退休后,夏言就成为嘉靖帝心中的第一红人。
太子朱载壡出生后,就由夏言做师傅,可以看出嘉靖帝对他的信任。
夏言的首辅之路三起三落,数次被罢官,又数次起复。在他刚当上首辅后,嘉靖帝就提拔了严嵩,成为夏言政治上的对手。
严嵩本来靠着巴结夏言上位,但得势后便反戈一击。
两人明争暗斗多年,最终在嘉靖二十七年,先诬陷夏言独断专权,使嘉靖帝削夺了夏言的官职,赶回老家养老。
一不做二不休,严嵩一党继续弹劾夏言,终于撺掇嘉靖帝将夏言斩首。
继任内阁首辅严嵩,与其子严世蕃联手,把持朝政十五年。
严嵩父子最擅弄权,他们善于迎合嘉靖帝,把持朝政二十来年,但最后还是被徐阶、高拱、张居正扳倒。
徐阶很聪明,知道嘉靖相信道士,就将道士蓝道行推荐给嘉靖帝。取得信任后,蓝道行在嘉靖耳边说严嵩的坏话,严嵩逐渐失去了信任。
严嵩与他的几位前辈结局一模一样,也是被罢官赶回老家,晚景凄凉。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则被判斩首。
嘉靖朝几任首辅的结局都一样,先迎合皇帝得宠,然后任用一段时间,失宠后被一脚踢开。
嘉靖帝提拔的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基本都算同一类人。他们都算是有能力的能臣,但品德操守都有缺陷。迎合皇帝、趋炎附势、反目一击、踏入轮回。
真正的幕后高手还是嘉靖帝,他每提拔一个内阁首辅,必然要再提拔一个反对派,自己在两派攻讦中,稳坐江山。
他用人的标准颇为老辣,有能力、无节操、迎合自己、自相残杀。二十多年不上朝,照样把朝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其权谋水平在明代也是第一流的。
就在嘉靖君臣无休无止的倾轧中,明帝国的国势已每况愈下。
海瑞是成长于嘉靖朝的年轻一代官员,他比严嵩小三十多岁,比徐阶也小十一岁。
与这些进士出身,入阁拜相的高级官员不能比,海瑞出身寒微,幼年父亲去世,孤儿寡母守着几十亩薄田度日。
海瑞的科举之路也不顺遂,三十六岁才中了举人,后来会试落榜,谋了个南平县教谕的低微职位。
到了四十五岁年纪,海瑞才被任命为淳安知县,成为七品朝廷命官。
在淳安县令任上,海瑞展现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决心,对总督胡宗宪的儿子依法进行了惩戒,对首辅严嵩的党羽鄢懋卿巡盐,也只提供简陋的酒饭。
海瑞自身的生活起居也厉行简朴,只拿俸禄来生活,不贪一丝一毫。
海瑞堪称明代官场的奇葩存在。他不会巴结,不贪钱财,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这样的人在官场环境中,可以想象仕途肯定十分坎坷。所以到了五十岁,海瑞还是个七品知县而已。
到嘉靖四十三年,已经五十一岁的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主事,终于升到六品,赴京上任。
这时正是徐阶和严嵩斗争白热化之际,一个六品主事自然无法参与到权力斗争中,也就是在衙门里混碗饭吃,终老此生。
但两年后,海瑞在家中买了棺材,给嘉靖帝上了一份奏折《治安疏》。
《治安疏》开篇明义:“直言天下第一事。”所以也被称为“天下第一疏”。
这篇奏疏,没有客套,没有委婉,秉笔直书,句句直戳嘉靖帝的心窝子。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陛下之误多矣”,“不及汉文帝远甚”,“嘉靖者,家家皆净”,这些触目惊心的直言批评比比在目。
海瑞无法超脱道德史观的视角,他认为嘉靖朝的种种弊病,都是因为嘉靖皇帝不修君德。
海瑞也非经纬之臣,他也不可能像张居正那样给出改革纲领。治安疏中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
但《治安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疏”,就是这种直言死谏的态度,振聋发聩。
谁都知道问题的根源在皇帝,但谁也不敢说皇帝的不是,即使有误,也是臣下之误。这不仅仅是在嘉靖朝的现象,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即使在现在,你在单位直接言辞犀利的批评在位的一把手大领导,恐怕也得死得比较难看。何况是皇帝一言可定人生死的封建王朝。
嘉靖帝看完奏疏后,气得心脏病差点犯了。嚷到:“快把他逮起来,不能让他跑掉。”
宦官黄锦说:“海瑞是不会跑的,他已经买了棺材,诀别妻子,遣散仆人。”
嘉靖帝的聪明才智在明代皇帝里是一流的,只可惜平时用错地方了。
他立刻大彻大悟了,心里也清楚海瑞说的都是对的,只是自己的皇帝身份,无法低头而已。所以嘉靖并没有处死海瑞,当然也不肯释放他。《治安疏》则被留在宫中,嘉靖帝反复阅读,默默无言。
公元1566年,也就是海瑞上疏的同年年底,嘉靖皇帝驾崩。
提牢主事听到皇帝驾崩,认为海瑞的转机来了,于是置办酒菜款待海瑞。
海瑞以为是处死自己的命令到了,肆意吃喝一番,静等受刑。提牢主事悄悄告诉海瑞,嘉靖帝已经驾崩,先生可以出狱受重用了。
海瑞听罢,悲痛大哭,把刚才吃的全吐出来了,哭晕在地。
嘉靖与海瑞这对君臣,至死没有见面,直接的交流也只是一篇奏疏。但这两个人都绝顶聪明,如果不是身份相差悬殊,会成为精神至交。
嘉靖何尝不知道,身边这些阁臣、宦官、后妃,全是图权图利而来,何尝有过真心。自己对他们,也是利用操纵,也从未付出过真心。
做了四十五年皇帝,孤家寡人,体味至深。
海瑞洞悉了这一点,他不够油滑,只有他敢直言。
海瑞的忠君爱国,不是以歌功颂德,阿谀奉承的方式体现,而是从更高维度上,以批判的方式表达出来。
海瑞亦心如明镜,以嘉靖帝之资质,可以读懂《治安疏》的血泪。
嘉靖一死,朝廷换一番天地,但弊政仍会继续存在下去,毫无波澜。
自己以死相谏,并不求真正的改观,只为求仁得仁,但嘉靖一死,连求仁的目标都失去了,自己亦仅剩一副空壳,悲不自胜。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正是描写这一年的故事。
电视剧有些情节是虚构的,但风骨却入木三分,不愧为第一历史神剧的美誉。
4
嘉靖一死,熬了多年的朱载坖终于登基称帝,年号隆庆。
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隆庆皇帝用高拱赶走了徐阶,开始了新一代的锐意革新。这个戏码,我们在嘉靖登基伊始,也看到过。在之后万历登基伊始,还会看到。
但这种锐意进取,革除弊政,并不会改变历史的进程。
一遍又一遍,总逃不过的轮回,也难以抵挡帝国衰落的脚步。所以用经济史观取代道德史观,才能更好的解读王朝盛衰的密码。
隆庆新政的两个有代表性的政治成果,一个是“隆庆和议”,一个是“隆庆开关”。
蒙古人一直在侵扰明帝国的北部边境,而明帝国的对蒙政策,也是战和不定。
隆庆帝在位期间,与蒙古俺答议和,史称“隆庆和议”。
这种或战或和的选择,自古有之,本无对错,审时度势为佳。但后世评价则很有意思,每一个评论者,都会站在自己时代的角度,以自身视角为量度,来褒贬古人战与和的选择。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成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注脚。
嘉靖朝的两大害,除了北虏,就是南倭。
虽然嘉靖任用戚继光、俞大猷,击溃了倭寇之患。但倭寇的本质乃是武装走私集团。所以如果海禁政策不变,击溃了这批倭寇,下一波倭寇照样回来。
隆庆元年就废除了海禁,允许民间与海外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开关与海禁,是明清两朝特有的政治两难。
大航海时代已经如火如荼,世界贸易大环流也逐渐形成,中国即使想脱离于世界贸易圈,从长期来看,也脱离不了,就像资本主义萌芽也难以消灭。
现代视角当然觉得应该开放,主动加入近代化进程,似可避免近代以来中华之落后与屈辱。
但身处其间的人,绝无法拥有超越时代的视角,他们无法理解近代化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