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芝兰学社
保加利亚人(bulgar).也叫保加尔人。保加尔人的来源不清楚,可能属于西伯利亚的突厥系民族。其民族名称bulgar来源于突厥语“bulgha”,意为混合,与古突厥人一样,保加利亚人信奉“腾格里”教,称呼自己的部落首领为“可汗”,其风俗习惯也与突厥类似,例如他们也疏发辫,从种种迹象看,保加尔人的祖先当是来自中亚一带的突厥系民族,而后迁入欧洲,在民族大迁移的浪潮中,融合了许多各类民族,“混合”而成。在匈奴(匈人)入侵欧洲中,保加尔人随匈奴(匈人)进入欧洲,充当匈奴人的走狗和打手。在匈人帝国崩溃以后,保加利亚人留在了当地,一部分匈人联合了保加利亚人建立了新的匈人国家,国王姓杜罗(咄陆),即阿提拉的幼子埃尔纳克(Ernac)作了保加利亚人的王。这时,5-6世纪,;另一支进入欧洲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可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柔然)迁徙到欧洲中部和东部。跟着进入欧洲的匈奴人,充当帮凶和走狗,在匈奴帝国解体后,阿瓦尔人进入东欧及巴尔干地区,征服当地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到了6世纪,阿瓦尔人驱使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和保加尔人充当炮灰,几乎年年骚扰罗马帝国边境。626年,阿瓦尔人联合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围攻君士坦丁堡,被罗马军队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势力大衰,到了7世纪,在一代首领——库弗拉特汗的率领下,保加利亚人终于摆脱了阿瓦尔人,独立建国,建立所谓“大保加利亚汗国”(或称大保加利亚联盟),库弗拉特汗采取对罗马帝国友好的态度,访问君士坦丁堡,皈依基督教,甚至成了罗马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在位)的好朋友,后者亲自主持库弗拉特汗的洗礼。依靠与罗马帝国的结盟,保加尔人的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走向定居化与文明化。
早期的保加尔人“大保加利亚汗国”在建国后不久,即遭到另一支游牧民族——可萨人的进攻,650年,库弗拉特汗去世,他的几个儿子爆发内战,不久在可萨人的进攻下,保加利亚汗国即宣告解体。许多保加利亚部落四散而去,留在当地的部分保加利亚人,在首领阿斯巴鲁赫(库弗拉特汗的三子)率领下,迁徙至多瑙河下游南岸。征服当地斯拉夫人,开始壮大起来,阿斯巴鲁赫与当地斯拉夫部落与贵族达成协议,共同进行统治,如此,标志着所谓“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建立。
阿斯巴鲁赫保加利亚人深入传统上被视为罗马边界线的多瑙河南岸,引起了罗马帝国的极大恐慌,使得两国之前的友好关系也走向破裂,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在位)决心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680年,他亲自指挥一支舰 队航行到黑海沿岸,在多堪河北部河口登 陆,与 此 同 时,罗马骑兵 队伍也从安纳托利亚开赴而来,通过色雷斯地区到达多瑙河面对强敌,保加利亚人运用游牧民族经典的“坚壁清野”战术,不与罗马军队交锋,而是坚壁清野,撤军诱敌,撤往多瑙河北岸,罗马军队一路追击,补给未能跟上,士气大跌,君士坦丁四世中风,罗马军队被迫撤退,遭遇保加利亚人反击,最终大败,君士坦丁四世仅以身免,次年,罗马帝国被迫与保加利亚人签订条约。承认其地位,并承诺每年缴纳贡金。此战, 也标志着保加利亚王国的正式诞生与旷日持久的罗马——保加利亚战争的开始。在此后百余年,保加利亚持续为捍卫自己的独立,而与罗马帝国进行战争。
保加利亚王国控制着黑海北岸和多瑙河下游 的广大地 区,南面进入到巴尔干山脉,北界到达德涅斯特河,相 当 于今天的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乌克兰等国家的领土 范围。国家的首都设在曾经是罗马帝国边防 战略要地的莫西亚东部地区的普利斯卡。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处于罗马帝国与游牧民族的夹缝之中,因此,在不断的战争中得以走向强大。在9世纪的罗马军事著作《战术》一书中,罗马皇帝利奥六世认为,保加利亚人的战略战术与同为游牧民族的托尔克斯人(即马扎尔人)十分类似,大同小异,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受到罗马影响开始皈依基督教(然而,讽刺地是,马扎尔人在日后也皈依了基督教),在书中,利奥六世认为托尔克斯人和保加利亚人“他们蔑视誓言,也不遵守他们定下的协议,礼物无法满足他们,甚至在收到礼物之前,他们就已经在考虑背信弃义了。”“善于骑马作战,花大量的精力练习骑马与射箭 不善于步战”“他们狡猾的选择时机依靠欺骗突袭与断粮对付敌人,而非依赖蛮力” “他们喜欢在一定距离外作战,发动伏击,包抄,诈败,调转方向,分散行动等。”“一旦击退敌人后就会忘掉一切,全力追击,他们所考虑的是追击本身。”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保加利亚人与马扎尔人一样,其战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色彩,利奥六世建议对抗他们时,“注意警戒与补给”“尽量使用结阵步兵”“不要仓促追击”在军事组织上,保加利亚可汗位居顶端,内部高级贵族被称为“波雅尔”,低级外部贵族被称为“巴盖恩”,构成保加尔国家的精英,为汗国提供军官和精锐部队,上层贵族负责领导指挥全副武装的重甲骑兵,保加利亚人的主力是重甲骑兵与轻装弓骑兵。也会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来补充军队,要求自带装备参军,可汗鲍里斯曾经颁布法令加入集结部队却没有适当装备之人,未曾备战以及战前、战中的逃兵,一律处决。同时,保加利亚军队中有大量的斯拉夫人,携带盾牌、标枪作为轻步兵战斗。保加利亚人非常善于利用地形,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高水平的战略规划、强悍的纪律和军队的凝聚力,在伏击战中,会用木栅等工具将敌人围困住。
保加利亚军队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长时间,保加利亚与罗马帝国冲突频发,但都不是决定性的大战,以边境冲突为主,究其原因,保加利亚此时国力与军力与强大的罗马帝国存在不小差距,保加利亚没有海军,技术水平也非常低下,甚至无法铸造硬币,而情愿使用罗马人的货币,因此,在历次战争中,以争取自保为主,以守势为主,致力于击退前来进攻的罗马军队,例如,688年至689年,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借口他父亲君士坦丁四世允诺的给保加利亚的年贡已经失去效力可以不再履行,发起对保加利亚人的战争,阿斯巴鲁赫重病在身,无法阻挡,罗马人取得一定胜利,吞并了一些斯拉夫部落,迫使保加利亚人撤退。阿斯 巴 鲁赫 死 后,他 的 儿子特 尔 维尔 可汗(700—721 年在位)继位。保加利 亚 王 国在其统治下,发展迅速,实力 大增。695年,军官列昂提发动军官推翻了查士丁尼二世,并且割掉了他的鼻子。走投无路的查士丁尼二世先是流亡可萨汗国,后流亡保加利亚,特尔维尔可汗认为查士丁尼二世“奇货可居”,不仅不计前嫌,反而热情款待,出兵帮助其夺回皇位,查士丁尼二世投桃报李,赐予特尔维尔“恺撒”称号,赏赐大量金银财物,与保加利亚“约为盟国”,无疑,这些举措使得保加利亚得以发展。然而,君士坦丁堡富足的城市和奢华的皇宫生活给保加利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更加刺激了他们持续南下的欲望,因此,712年,在查士丁尼二世去世后,保加利亚人立刻借口“和约失效”,入侵罗马帝国,一度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大掠而还。716年,面对阿拉伯大军的威胁,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乌斯三世被迫向保加利亚人割地赔款,换取保加利亚人的支持,稳固后方,次年,阿拉伯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罗马将领利奥三世废狄奥多西乌斯三世,自立为帝,组织对阿拉伯人的抵抗,保加利亚可汗特尔维尔也出兵援助,最终大胜阿拉伯大军,保加利亚大军斩首阿拉伯人20000多人,掳获财物不可计数。俨然成为巴尔干的大国。再次引起了罗马人的极大恐慌。到了8世纪中期,保加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 战争开始频繁起来。拜 占庭人在暂 时处理 了 阿拉伯 人对小 亚细 亚 的进攻后,将军事打击的重点转向保加利亚人。于是,巴尔干半 岛,两大强国因实际利益的冲突越来越明 显,双方关系 迅速恶化。在罗马皇帝利奥三世(718-741年在位)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期间,罗马军队准备充分,整军经武,利用保加利亚人没有海军的特点,依靠海军配合取得一系列胜利,几乎打垮保加利亚王国,但胜利女神最终并未青睐罗马人,775年,君士坦丁五世病死于征讨保加利亚人的军中,由子利奥四世即位,在位不久即死,由利奥四世的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即位(780-797在位)年幼的君士坦丁六世起先由母后伊琳娜摄政,而后煽动贵族将母亲赶下台,自己亲政,在亲政期间,他沉迷酒色,倒行逆施,胡作非为,迫害教会与一众贵族,对外战争也接连失败,引起各阶层一致反对,797年4月19日,伊琳娜的支持者联合起来,将其赶下台,刺瞎双眼软禁,推伊琳娜为女皇,是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任女皇——伊琳娜,伊琳娜即位名不正言不顺,又是第一个女子当任罗马皇帝,也没有赢得广泛支持,连教会都宣布伊琳娜的帝位不合法,转而拥戴法兰克的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800),伊琳娜的处境变得十分悲惨,802年,贵族联合起来,推翻伊琳娜,拥立财政大臣尼基弗鲁斯即位,称尼基弗鲁斯一世,在一系列的内乱中,保加利亚王国获得喘息之机,又重新强大起来。
出身财政大臣的尼基弗鲁斯一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之后,首先从斯拉夫人手中收复了被占领已久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南部希腊(7世纪开始,乘罗马帝国对抗阿拉伯大军,斯拉夫人大举入侵南希腊,占领大片土地),并组织大规模的军屯于移民。同时,他改革财政,废除免税权,没收一些不法商贾的财产,大量推广军区制与农兵制(所谓军区制,非常类似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军区制的实质就是地方军政合一,地方军事长官兼有行政管辖权,一身二任,实际上使全国都处于军事管制之下,所谓农兵制,类似府兵制, 是由国家分给农兵田产,经营军役田产的农兵仍然保持军事编制 , 听从军区命令 , 随时集中 , 从事军事工程劳役或随军作战。他们战时作战,平时耕地,向政府交纳赋税,免除徭役)。尼基弗鲁斯一世建立类似税务连保制的军事联保制,即某个村庄如果没有人能达到农兵的财产要求,则由这个村庄每年出18.5诺米斯玛(金币)的钱财来供养一名农兵,国家每年再发10诺米斯玛的军饷。通过这一政策,农兵数量大量补足,帝国军事实力大大加强,为了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尼基弗鲁斯一世在巴尔干半岛设立了一系列新的军区(themata)。在802年设立了马其顿军区以加强对色雷斯西部和北部的控制。公元809年,又在希腊原斯拉夫领土上建立了塞萨洛尼基、凯法利尼亚和都拉齐翁这三个军区。公元810年左右设立达尔马提亚军区、811年设立伯罗奔尼撒军区。这些军区,在加上新创建的战团(Tagmata,或译皇家近卫军团)——冠军团(Hikanatoi),使得驻巴尔干半岛的罗马军队总数增加了10000人,加强了边境的防御。
尼基弗鲁斯一世同时,保加利亚方面,803年,出身旁系的克鲁姆成为可汗,克鲁姆原来是保加利亚潘诺尼亚部落首领,后成为保加利亚可汗,他骁勇善战,足智多 谋,曾经协助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击 溃 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同时借助法兰克人 的势力不断发展保加利亚国 家的势力,并且占据了多瑙河与喀尔巴阡山之间的大片土地,随时准备对抗罗马帝国。
807年,尼基弗鲁斯一世发动对保加利亚的远征,但却因国内政变被迫回国。这次失败的远征大为助长了保加利亚的嚣张气焰。次年,克鲁姆即以此为借口,入侵罗马帝国,大掠而还。克鲁姆攻下 了 斯特鲁马(struma)山谷,打败一支罗马军队并且索要大量金子作为军费赔偿;809年,克鲁姆亲率大军进攻塞迪卡要塞(Serdica,今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在攻克要塞后杀死了其中所有的6000罗马守备部队。忍无可忍的尼基弗鲁斯一世决定,再次发动对保加利亚的远征,一劳永逸解决问题,811年,尼基弗鲁斯纠合号称八万的大军(现代估计22000)来自帝国各地的大军,发动对保加利亚的入侵。罗马军队于 5 月首次集结,到 7 月 10 日在保加利亚边境附近的马塞莱要塞(今卡尔诺巴特)建立了一个营地。 尼基弗鲁斯打算迷惑保加利亚人,并在接下来的十天里进行了几次佯攻。克鲁姆评估了局势,估计他无法击退如此规模的军队 于是向罗马人求和,但尼斯弗鲁斯傲慢地拒绝了。尼基弗鲁斯的一些军事将领认为大军深入,入侵保加利亚是轻率的,但尼基弗鲁斯对他的最终目标充满信心。尼基弗鲁斯继续前进,入侵保加利亚领土,并穿过巴尔干山口向保加利亚首都普利斯卡进发,克鲁姆见无法阻挡,率主力诱敌深入,遁走避战,7 月 20 日,尼基弗鲁斯将军队分成三个纵队,每个纵队都沿着不同的路线向普利斯卡进发。他们几乎没有遇到阻力。 三天后,罗马人到达了普利斯卡,普利斯卡由 12,000 名保加利亚精锐士兵保卫。罗马人轻易击败了保加利亚守军和另一支由 15,000 人临时征召的保加利亚援军。7 月 23 日,罗马人攻破普利斯卡,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甚至将保加利亚小孩抓来推入石磨活活碾死,罗马人洗劫了城市和周围的乡村。克鲁姆再次求和。根据历史学家塞奥法尼 (Theophanes) 的说法,克鲁姆 (Krum) 向皇帝说:“在这里,您已经赢了。请拿走您喜欢的东西,然后和平地离开,勿扰民众” 尼基弗鲁斯对他的成功过于自信,拒绝克鲁姆求和,认为整个保加利亚都可以被征服,下令继续进军。
普利斯卡战役罗马人的暴行,激起了保加利亚人的一致愤怒,他们开始同仇敌忾,抗击敌人。克鲁姆已经动员起包括妇女和阿瓦尔佣兵在内的所有力量,打算在险要关隘设伏攻击归途中的拜占庭军队。当时尼基弗鲁斯一世原本计划全军南进,穿越默西亚(Moesia)地区,收复塞迪卡要塞后便班师回朝。但当他得知了克鲁姆正组织军队准备反攻时,归国心切的皇帝更改了行军路线、并无视了斥候的情报,打算穿越瓦比特萨山口回国(这一条路线最短)。过于自信的皇帝忽视了提前侦察,大摇大摆进军,7月25日,罗马军来到瓦比特萨山口,然而,先锋的罗马骑兵告诉 尼基弗鲁斯,这条路已被木墙挡住,这时,克鲁姆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杀出来,将罗马军团团包围,皇帝大惊失色,并反复对他的同伴说:“即使我们有翅膀,我们也无法逃脱危险”。众将建议乘保加利亚人立足未稳,全军突击,杀出一条血路突围。但尼基弗鲁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拒绝这一建议,反而下令原地固守,扎营待援。
手抄本中的普利斯卡战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罗马军队固守待援,士气大跌,保加利亚人昼夜敲锣打鼓,做出攻击姿态,罗马军队无法休息,疲惫不堪,到了第三天晚上,罗马军士气体力已跌入谷地,见时机成熟,保加利亚人乘机发起总攻,罗马军望风披靡,保加利亚军队集中力量攻击皇帝卫队,将其击溃,其他军队见皇帝卫队被歼,四散奔逃,许多罗马人争先恐后逃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许多军士在逃跑中被活活踩死或调入水中淹死,山谷中到处是罗马军队尸体,惨不忍睹。最终,罗马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尼基弗鲁斯的儿子斯陶拉基奥斯身负重伤(半年后伤重不治去世),与尼基弗鲁斯的女婿、后来成为皇帝的米海尔·朗加比等人侥幸逃出。尼基弗鲁斯本人因身着显眼的紫袍,很快被保加利亚人发现,杀死于乱军之中,首级被保加利亚人砍下,做成酒杯,用以饮酒庆祝。罗马军队大败。
普利斯卡战役,堪称罗马帝国最为惨重的失败之一,也是自376年亚得里亚堡战役之后时隔数百年罗马皇帝首次战死与对外战争的沙场,影响极其恶劣,对帝国的声望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接下来几年,克鲁姆乘胜追击,在810-811年攻入色雷斯地 区。为了一泄心头之恨,他所到之处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将农村变为焦土,整个巴尔干半岛 混乱不堪。813年7月,保加利亚军队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不克而还,罗马帝国向保加利亚割地求和,才勉强得以苟延残喘。不幸的是,次年,克鲁姆就在归途中因脑溢血去世(一说战死)。此战的战败,也使得罗马帝国内部发生动乱,尼基弗鲁斯的儿子斯陶拉基奥斯身负重伤逃回,不久即死,他的姐夫米海尔·朗加比自立为帝,米海尔拒绝与保加利亚求和,使得克鲁姆大怒,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米海尔也因此被赶下台,由将领“亚美尼亚人”利奥为帝,称利奥五世,利奥五世挫败了保加利亚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于815年与克鲁姆的继任者奥莫尔塔格达成了30年和约,稳定了与保加利亚的关系。此后几十年,双方没有再次爆发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加利亚——罗马的战争的结束,两大强权仍将在随后数百年内不断争雄。
参考文献《战术》(东罗马)利奥六世《保加利亚史》马细谱《巴尔干古代史》陈志强
《古代拜占庭与保加利亚关系的关系研究 5-10世纪》蔡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