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白俄将军在中国的奇妙冒险
作者:叶竹 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
在中国近代史上,“白俄”这个特殊的外国人群体扮演过各色各样的角色。他们或许是前沙俄军官、哥萨克或是皇族的达官贵人,也可能是兵痞或是流氓土匪,因为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反感在十月革命后纷纷逃往外国。在3年国内战争中,各色白军被依次击败,无数的逃亡的溃兵更是让白俄人数剧增。席卷俄罗斯大地的战火甚至把荒凉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也烧了个遍,大批白俄开始涌入临近的中国。他们如同一群没有依靠的孤魂野鬼在异国大地上游荡,却又不幸被残酷的历史洪流所裹挟。在这片军阀割据、积贫积弱的东方土地上,任何人都不会独善其身,相当多的白俄也卷入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血腥战火中。一些人成为了军阀争斗的马前卒,一些人则选择为国民革命军效力,一些人被日本军队收买,成为镇压中国人民抵抗的刽子手,甚至负责对自己曾经的祖国展开颠覆任务……而一名叫做因沃克济·姆拉奇科夫斯基的白俄将军却参与了抗日战争,指挥火力强大的装甲列车屡屡给予日本侵略者重创,甚至还潜伏敌后组建情报网,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位被历史埋没的外国人的故事值得挖掘。
一.白俄军团
提到在中国的白俄兵,就不得不提到著名军阀头子张宗昌。他早年混迹于东北的中东铁路,曾以华工身份到俄国西伯利亚做过苦差,在日俄战争中还被沙俄军队委任,收编土匪武装袭击日军后方兵站,其发迹史算是与俄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在吴佩孚等人的排挤之下,原本为直系效力的张宗昌转投到张作霖“张大帅”门下,开始成为奉军中的著名将领。
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为扩充手下部队的实力,张宗昌又想起了俄国人,不过这一次他成了手握大权的“老板”。
1922年末,张宗昌开始与一个叫做阿塔曼.谢苗诺夫的白俄军官接触。此人来头不小,在高尔察克被革命政权处决后就成为了远东地区白军的头号领导人物,甚至自封“帝俄国务总理”,手下曾有数万兵众。不过在强大红军的打击之下,谢苗诺夫的队伍早已树倒猢狲散,残兵败将纷纷从满洲里等地涌入中国东北落草为寇。与其围剿,倒不如出钱合作,张宗昌的算盘打得很精明。
经过一番洽谈,谢苗诺夫手下5000余人接受了张的收编。他们手上除了6000多枝步枪,还有为数不少的马克沁重机枪和野战炮,甚至还带来了一列名为奥列克号的装甲列车和几辆法制雷诺FT17坦克。这让奉军一下就拥有了“装甲部队”。在多为文盲、缺乏训练和组织能力的军阀部队中,白俄兵的价值特别高。他们不仅有基本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大量实战经验,指挥架构严密,作战十分凶悍。许多白俄兵都成为了张宗昌麾下技术兵种的骨干,担任炮兵、工兵的任务,甚至还开设过兵工厂。而当战局陷入胶着之时,俄国人又成为了冲在最前面的突击队:高喊“乌拉”,端着刺刀发起冲锋的“毛子”们让许多对手都闻风丧胆。
就在这时,我们的主角登场了。
姆拉奇科夫斯基生于1889年,是西伯利亚的一名哥萨克,生性喜欢冒险,少年时代就以打架凶狠而著称。他在一战期间加入沙俄军队服役,十月革命后则成为了远东地区白军的一员。部队被布尔什维克击溃以后,他和一些幸存者茫茫雪原中挣扎着跨过了中俄边境,后来便在俄国人控制的中东铁路上讨生活。当得知张宗昌四处网罗白俄兵的消息后,渴望战斗的姆拉奇科夫斯基放弃了和平生活,再次踏入军营,担任白俄军团的一名炮兵指挥官。姆拉奇科夫斯基选择参加中国内战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他被绿了。生性风流、在中国青岛当豪宅管家的弟弟挖了自己的墙脚,利用一些浪漫的小手段成功俘获了姆拉奇科夫斯基深爱的未婚妻——这位名叫卡缇娅的漂亮姑娘已经受够了独守空房。如此绿帽令姆拉奇科夫斯基心灰意冷。他在日记中透露了自己的绝望:“如果没有战场的硝烟味,我或许会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死掉……”
二.装甲巨龙
加入奉军后没多久,姆拉奇科夫斯基便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指挥手下的野战炮消灭了敌方多个阵地。战争结束后,奉军利用缴获的直军机车头和车厢,打造了多列装甲列车,与之前的奥列克号一起组成了装甲车大队。姆拉奇科夫斯基则调任该部担任指挥官,并获得少将军衔。
装甲列车在俄国内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幅员辽阔、地势平坦的俄罗斯大地特别适合这些装甲巨龙驰骋,而因为公路基建糟糕,再加上气候恶劣,双方调兵作战都十分依赖铁路线。中国内战的情况和俄国有些类似:缺乏最基本的公路路网,也无力负担汽车运输,只能依靠少量的铁路线展开重火力并进行快速调动。在乌合之众般的军阀武装中,如果能依托火力强悍的装甲列车,辅以少量敢打敢杀的精兵组成突击矛头,那无疑将称霸战场。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奉军开始沿津浦线大举南下,进兵富饶的华东地区。由姆拉奇科夫斯基指挥的装甲车大队利用铁路机动,所向披露,打得直军丢盔弃甲。他在日记中写道:“吴佩孚的部队被我们吓破了胆,每当我们的装甲列车吐着蒸汽出现在战场上时,中国兵就惊恐地呼喊着‘老毛子来啦!’,丢弃阵地四散奔逃。敌人装备落后、组织松散、缺衣少粮,不过是一些强征的农民士兵而已。只要我们开上几炮,用机枪扫上几梭子,就能轻松取得战斗的胜利——这根本就不叫战斗,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让装甲列车往前开,一直冲到长江边上……”配合装甲列车作战的步兵突击队同样表现凶悍:张宗昌特别喜欢让体格高大的白俄兵打头阵,光是“洋大人”的“光环加持”就足以吓退不少敌人。
不过手伸得太长的奉军没能风光多久 。1925年10月,盘踞在浙江的直系军阀孙传芳联合冯玉祥的国民军向奉军发起夹攻,面对优势敌军顾此失彼的奉军很快溃败而去。火力凶悍的白俄装甲列车也遭了殃,在对手野战炮和炸药的打击下瘫痪在半路上,随后遭遇大群步兵的围攻,大部分白俄兵都没能逃脱。姆拉奇科夫斯基和他的警卫员好不容易杀开一条血路,虽然伤痕累累,却总算捡了条命。
三.梁华
后来,奉军重建了装甲列车部队,姆拉奇科夫斯基再次担任指挥官——他要求工厂为列车加上更多的钢板以提高防护能力,还搭载了额外的机枪车厢和炮塔增强火力。不过此时此刻的中国局势已经发生了剧变:1926年秋,以广州为根据地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目标是扫平盘踞在大江南北的军阀割据势力,实现统一。之前还厮杀不已的直奉两军,如今却都面临生存危机,成了一个战壕里的难兄难弟。姆拉奇科夫斯基指挥装甲列车再次开赴长江一线,支援防守华东地区的直奉联军作战。
在1927年春的战斗中,白俄军团第一次遭遇了斗志旺盛的国民革命军。姆拉奇科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蒋介石手下的队伍与军阀军队迥然不同,他们并不会被庞大的装甲列车吓倒,而是用一切武器对我们开火,还不停地破坏铁路阻碍列车的前进。他们会隐藏自己的火炮,然后在关键时刻突然射击,威胁巨大……”在数次战斗后,姆拉奇科夫斯基手下的钢铁巨龙再次损失殆尽,“不得不通过步枪、刺刀和拳头突出重围”。他和手下的残兵败将退到了济南城内休整。
祸不单行的是,他收到了自己弟弟的结婚请帖:深爱的卡缇娅就这样成为了自己的弟媳。如此“滑稽”的关系让这位将军心情低落。在后来的济南战役中,姆拉奇科夫斯基还指挥白俄督战队参战,用火力凶狠的马克沁机枪打死了数量不少的奉军溃兵。但兵败如山倒,北伐军的胜利已经不可阻挡。被赶出山东的白俄军团又开始继续流浪漂泊,并最终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被彻底解散。这一下,姆拉奇科夫斯基算是彻底“失业”了。
可没过多久,国民政府就向姆拉奇科夫斯基伸出了橄榄枝。他们希望这位老对手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国军训练炮兵。姆拉奇科夫斯基欣然赴约,成为西安炮兵学院的校长,授予上校军衔,负责教授测距、计算、射击和指挥技巧。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有人问我为何钟情于战争,再次加入中国军队。那我应该怎么办呢?到街上摆摊卖柠檬汁?算了吧,无聊的惬意生活根本不适合于我!”
不过热爱冒险的姆拉奇科夫斯基也是人,在结束了一天繁重的工作后,他感到彻骨的孤单,远离故土的他需要亲情。西安街头有很多因为战乱或是贫穷流离失所、奄奄一息的难民,姆拉奇科夫斯基看到了一个在大雨中瑟瑟发抖、衣着破烂的小女孩,便动了恻隐之心,将她带回家收养。这个12岁女孩的名字叫做梁华,父母都死于战火,当时得了重感冒——如果没有姆拉奇科夫斯基,她的生命或许就戛然而止了。
在上校和佣人的精心照料之下,女孩很快恢复了健康。身为养父的姆拉奇科夫斯基希望改变梁华的命运,就把她送到学校里读书。目不识丁的梁华在学校进步很快,而且展现了惊人的数学天赋,这让上校很欣慰——因为自己青年时代最擅长的也是数学,这个强项让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炮兵军官。姆拉奇科夫斯基鼓励梁华:“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工程师,成为中国真正有价值的人!”少女眼泪汪汪地抬起头:命运凄惨的她第一次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而这一切,都是这个有些大大咧咧的俄国人带来的。家庭的温暖对于梁华和上校而言都是久违的。
四. 抗日烽火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侵华狂潮。1932年1月,日本在上海刻意挑起事端,并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在28日对驻沪的第十九路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
在战斗中,日军不仅投入重炮和飞机进行轰炸,还出动了部分坦克战车参战,局势危急。在奔赴淞沪的援军当中,姆拉奇科夫斯基上校指挥的装甲列车赫然在目!他将麾下的这条巨龙命名为“鬼魅”号,准备在新的战斗中再立奇功。
由于日军掌握了制空权,庞大的装甲列车如果贸然出现在前线,将沦为轰炸的活靶子。于是姆拉奇科夫斯基决定和日本人打游击战。他让列车在白天藏入隧道躲避空袭,养精蓄锐,然后在夜晚开到上海北站向日军阵地猛烈开火!日方战报承认,中国军的装甲列车火力凶悍,致命炮弹将阵地炸成一片火海,造成很大伤亡。日方的炮兵和装甲兵都难以抵挡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当天快亮的时候,“鬼魅”号立即撤出阵地躲回隧道,让前来报复的日本飞机扑了个空。姆拉奇科夫斯基在日记中提到了中国民众的抗日斗志:“无数的中国人拿着各种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好了被炸坏的铁路。他们有时必须在白天顶着轰炸施工,以便让我们夜晚出击。但他们不怕牺牲……”养女梁华也在列车与上校并肩作战,承担一些后勤任务,并初步接触了无线电通讯。
在很多天的报道中,“鬼魅”号装甲列车都登上了头版。文章语焉不详地提到,这件令日军无比头疼的强大兵器是由一个参加过一战的流亡俄国上校指挥的。日军开始把姆拉奇科夫斯基称为X上校——他就和麾下的列车一样,是一个难以捕捉、却又无处不在的“可憎幽灵”。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姆拉奇科夫斯基日记的说法,“装甲列车强大的火力命中了黄浦江上的出云号战舰,并让这艘该死的日本旗舰燃烧了起来。”不过日方并没有相关记录——到底是上校的误记,还是日方隐瞒了相关事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出云号的确担任日本派遣到华东地区的第三舰队旗舰,出现在了海面上。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姆拉奇科夫斯基又回到了平静当中,与养女梁华、佣人们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但这样的情感却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情窦初开的少女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大20多岁的俄国人。在封闭、阴暗、充满硝烟的装甲列车内战斗的经历,让梁华已经彻底离不开姆拉奇科夫斯基。正是这个男人保护着自己,给了自己光明、知识和对未来的憧憬……她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上校,她多么希望自己不是被收养的弃儿,而是一个名门闺秀,可以大大方方地向亲爱的上校展开狂热的追求攻势。名义上的父女关系让梁华感到痛苦,她无时不刻地希望能砸开这个锁链。她想办法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天都以最优秀的姿态出现在上校面前,她仔细斟酌自己的每一句话,关心姆拉奇科夫斯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但她不敢表露自己的心迹,对上校仍以“爸爸”或是“老师”相称。而没有子女的姆拉奇科夫斯基则对梁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父爱,并没有感觉到养女悄然之间的改变。
五.结局
1937年七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姆拉奇科夫斯基指挥的装甲列车再次参加了战斗。1938年,上校迎来了新的挑战:军统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依靠自己俄国人的身份优势,到上海发展情报网。在经过一番培训以后,姆拉奇科夫斯基带着梁华重新回到了浴血奋战过的上海,公开身份是一名白俄工程师。对于渴望冒险、而且憎恨日本人的上校来说,打入敌人后方成为隐蔽战线的工作者,是更为“有趣”的一次冒险。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姆拉奇科夫斯基不仅与军统的上海潜伏人员建立了可靠的联系,还发展出了自己的情报网。白俄贵族身份让他可以更加轻松地扩展人际关系、出入各类场所,从而获取了大量价值不菲的战争情报。而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的梁华则担任他的报务员,操纵隐蔽的电台向重庆方面发去讯息。
到1941年,姆拉奇科夫斯基的潜伏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军统中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甚至吸引了“大老板”戴笠的注意:这位谍报头子曾多次表示,想亲自见一下这个白俄军人,给他颁发勋章,并着手向其工作提供更大的支持。
但姆拉奇科夫斯基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觉得狡猾的日本人已经闻到了什么味道。随着战争的进行,他发出的情报越来越重要,他不能半途而废,只能继续坚持。唯一令上校担心的就是梁华:她已经是一个20多岁的大姑娘了,应该有美好的未来,不应该被残酷的战争所吞噬。
姆拉奇科夫斯基开始劝梁华离开,并且多次强调了工作的危险性:“我们不知道明天会迎来什么,日本人随时都会捉住我们,你是个女孩,他们会疯狂的蹂躏你,让你生不如死的……你太累了,去杭州那边休息吧……”但梁华却一口回绝了上校的请求:“虽然我们中国人习惯服从长辈的命令,虽然我忠诚地执行您的每一项指令,但这一次我不会听您的。我会与您并肩作战,永远不会一个人跑掉,无论生还是死……”在繁重的工作中,梁华放松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买许多漂亮的衣服,然后精心打扮一番。姆拉奇科夫斯基经常夸赞梁华,这令她感到十分开心——哪怕仅仅是父亲对女儿常见的关怀。
姆拉奇科夫斯基没有忘记卡缇娅。他一直深爱着这个已经成为自己弟妹的女人。卡缇娅生活得很幸福,或许当年没有与自己这个冒险家结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1941年中旬,姆拉奇科夫斯基用化名悄悄给卡缇娅写了一封信——他预感到会有灾难降临,自己将不久于世,想留下对爱人的最后祝福。在姆拉奇科夫斯基的桌子上,一直放着一张卡缇娅与自己的合影:
已经发黄的照片是在一战爆发前拍摄的,那时两人都很年轻,笑得很甜,一切都那么美好……
灾难时刻最终在1941年的平安夜降临了。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加强了对上海地区抗日谍报力量的打击,在白俄密探的配合之下,特高科最终挖出了姆拉奇科夫斯基的真实身份。大批宪兵在寒风之中团团包围了上校位于拉菲德路的公寓。日本人一开始试图劝降,活捉上校和他的手下,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当他们冲开公寓大门后,姆拉奇科夫斯基已经倒在了血泊之中:他拿着一把消声手枪饮弹自尽。梁华也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陪伴自己的养父走到了最后一刻。焚毁文件的焦味在大厅中弥漫,卡缇娅的照片摔在地上,相框支离破碎,但这个俄国少女定格的笑容却仿佛在嘲笑着迟到一步的日本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