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史迪威?他到底有多看不上蒋校长和国民党高级将领们?

作者:寺内正道

引言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而这位援华将军和蒋介石之间有很大的矛盾,史迪威和蒋委员长的矛盾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史迪威看不上蒋公和蒋公的高级将领们

史迪威是个中国通,他对中国民众和中国士兵的观感很好,他对中国民众的看法是“不屈不挠、吃苦耐劳、诚实正直,坚韧不拔”。对中国士兵的看法是“所求甚少,却随时准备奉献一切”。而对中国军官们的观感就是腐败无能,而蒋介石就是一个独裁者,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评论是“中国政府是个以恐惧和恩惠为基础的结构,掌握在一个武断、倔强的人手里”。

史迪威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军官,他对中国士兵很好,为了杜绝国民党军官贪污抗日战士的军饷,他对普通士兵的工作非常重视,对负责整训的中国士兵做到了“补给到连,供应到人”,根除了国民党军队落后的补给制度,防止了士兵的利益受损,当然也得罪了想发财的国民党军官。而且他和中国驻印官兵在一起的时候,他对待普通士兵的态度平等,和士兵们打成一片,赢得了士兵们的好感,士兵们称他为“一个挺好的老头”。

但是他对中国军官很不屑,关于远征军,他甚至提出了只要中国士兵不要中国军官,理由是中国军官除了贪污腐败啥本事没有,得罪了一大票中国军官。

在驻印远征军开始反攻缅甸时,是史迪威制定了作战计划并亲自指挥。他总是亲临前线督战,比如说一个日军阵地久攻不下的话,他就自己开吉普车到前线团部蹲着不走,表面从容不迫,国民党的团长就只好带着团部军官亲自到前面指挥作战。如果作战不顺利他就到前线蹲着不走,也不害怕日本人的枪炮,逼着国民党的师长也不得不亲自去前线陪着。什么时候攻下敌人阵地了,他讲几句鼓励的话再走。总之在史迪威的领导下,反攻缅甸的远征军的战斗力发挥很强,赢得了胜利。

二、史迪威和蒋公的指挥权斗争

因为史迪威本来就看不起 蒋公 ,所以对蒋公的许多命令都嗤之以鼻。比如说,有一次蒋公微操瘾犯了,给身在缅甸的史迪威发个电报命令他给每个班的士兵都发一个西瓜,来体现最高统帅对战场上官兵的体恤和关心。而史迪威认为这简直有病,是对他指挥权的干涉,他在日记里点评蒋公“大元帅来信,尽是废话和胡言乱语”,然后把蒋公那个电报公开了。这事让蒋公非常愤怒,认为史迪威在冒犯他的尊严。

当然远征军的指挥权的确是个问题,比如说1942年远征军的主力,第五军和第六军开始进入缅甸,虽然蒋介石已经一再命令远征军服从史迪威指挥,然而处于惯性,远征军代理总指挥、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还是不放心:如果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命令相左,自己怎么执行?还有如果美国人指挥失误怎么办?

塔奇曼在《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一书中解释道,“对蒋介石来说,美国人每训练一批人就意味着他对这批人的控制削弱了。”

杜聿明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缅甸,中美英三国的战略利益根本不一样,部队指挥权混乱,因此远征军有危险,对此蒋介石的指令是“到时候你向我请示”。

很快就出问题了,3月下旬,第五军200师在缅甸东吁阻击日军,激战十二天,结果被优势日军包围。这支部队是中国的精锐部队,史迪威给200师的命令是坚守,而杜聿明担心被歼灭,根据蒋介石的意思而下令突围,为此史迪威和杜聿明爆发冲突。史迪威愤怒的在日记中记载“十足的懦夫,由于愚蠢、恐惧和态度消极,我们失去了在东吁打退日本人的绝好机会,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的插手”。

不过,虽然蒋介石喜欢微操前线部队是个毛病,但也不能说史迪威的指挥就没问题,中方将领对他的指挥有不信任情绪也可以理解。前面说了,中美英三国在缅甸的战略利益和目的不同,就说第一次远征的野人山惨剧,其最主要责任就在于英国军队放弃缅甸退往印度,把中国军队扔下当炮灰。而史迪威就一味迁就英国人,造成了战场形势的不可收拾,导致中国远征军主力沿着滇缅公路撤退的道路被日本截断,被迫通过野人山回国,结果数万远征军将士就白白牺牲在野人山。

因为大敌日本当前,就算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互相之间厌恶感很严重,但还是得合作。只不过指挥权斗争始终存在。直到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大会战打出的惊人战绩,美国人对国民党失望透顶。从美国的战略目的出发,中国军队必须把日军拖在中国,等美军解决完德国再回来解决日本。如果中国战败,“整个亚洲岌岌可危”,如果日本占领中国大陆的话美国就必须再多投入几十万军队才能对抗日本。

当罗斯福对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军队丧失信心后,他于1944年7月给蒋介石直接发了电报,要他把中国战区的指挥权委任给史迪威,统领对日作战。毕竟在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一溃千里的同时,史迪威率领中国驻印军正在连战连捷。这个事件也就是国民党对美国最为诟病的事件之一,蒋介石是不可能把自己的指挥权交给史迪威的,这次他对美国硬气的很,直接把罗斯福给拒绝了。

三、史迪威无意间卷进了中国内部的派系斗争

史迪威对蒋介石越来越失望,认为他无心抗战,只知道揽权捞钱。心情沮丧的他就把目光转向了此时在抗日战场上充满活力、不断壮大的中国共产党身上。1944年美国派出迪克西使团访问延安,使团在考察陕北根据地后向史迪威报告中共军队年轻力壮,士气旺盛,只是很缺乏装备。于是史迪威提出应该和共产党合作,将美国租借物资的一部分用来武装八路军;另一方面他也卷进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为了给蒋介石施加压力,史迪威对外宣称,任何中国地方军事势力只要参加怒江作战的话,美国可以把部分战略物资分拨给他们,因此龙云等地方势力也开始跃跃欲试。

这犯了蒋介石的大忌,对于独裁者来说,唯独权威是绝不能被分享的。

双方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在1944年9月18日,史迪威怂恿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语气异常严厉的要求他“立即让史迪威将军不受限制地指挥你的部队”,并且以停止租赁物资供应为威胁。史迪威原以为蒋介石会听罗斯福的命令,但是他还是太不了解独裁者的本性了,独裁者为了自己的权利可以跪舔外国,但是绝不可以威胁到他自己的权利,谁敢分权他敢要谁的命,这就是史迪威事件,最终得到了蒋介石的强烈反对。

蒋介石在9月通过美国生产局局长纳尔逊转告罗斯福:“以下三件事绝不接受商量:凡于三民主义不合之事,有损中国主权之事,有损坏中国国格及我个人人格只事”。后面又通过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转交罗斯福一封信,拒绝罗斯福要求,表示“是史迪威将军没有和我合作的诚意”,并要求把史迪威从中国战区调走。

史迪威在他9月19日的日记里是这么写的“我把这包辣椒面(罗斯福电报)交给了他,然后叹口气坐了下来,这一枪打中了这个小东西的太阳神经丛,然后穿透了他…..”

赫尔利在转交蒋介石信件的时候劝罗斯福说,“如果你在这场争议中支持史迪威,那你就会失去蒋介石,也就可能失去中国”。罗斯福当然不可能因为史迪威失去中国,最终同意召回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职务由魏德迈将军接任。

9月26日的史迪威日记不无凄凉:“两年零八个月的奋斗,得到的是一个嘴巴。”

史学家郭庭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关于史迪威事件的评价说:“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关系的最低潮,几乎走到最后一步。蒋有其个性,更有其立场,最大原因是不令武力落入外人之手,尤不愿共军受史迪威节制,否则史迪威必然以租赁物资供应共军,中共如虎添翼,逾不可制。美国之所以让步,怕的是如果与蒋决裂,中国战局可能瓦解,美国纵攻占日本本土,中国境内日军或将继续抵抗,另一可能为中共得利,整个中国或成为苏俄之附庸”。

史迪威将军归国后,1945年1月被任命为国内陆军地面部队司令,6月担任驻冲绳美军第十集团军司令,9月率部在琉球群岛接受日军投降,46年1月担任美第六集团军司令,于1946年10月12日,因胃癌在旧金山病逝。

后来,美国历史学家巴巴拉·塔奇曼以史迪威将军的视角写了一本有名的著作《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上文的绝大多数内容都能在《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中找到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