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亲王奕譞的一生:父亲、哥哥、侄子,儿子,孙子都是皇帝
作者:史话名人
爱新觉罗·奕譞(xuān )(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奕詝(zhǔ)异母弟,同治皇帝的亲叔叔,光绪皇帝载湉(tián )生父,末代皇帝溥仪的爷爷。他的父亲、哥哥,侄子,儿子,孙子依次是晚清后五位皇帝。奕譞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他是晚清三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醇亲王,也是倒数第二代醇亲王,清朝的两代醇亲王即爱新觉罗·奕譞及其第五子载沣。谥号「贤」,后来称作醇贤亲王,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醇王府
醇王府,在北京曾占据过三处地方。
咸丰十年,即1860年,成婚后的奕譞依例粉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即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这是第一座醇王府,又称为「南府」。
1874年,他儿子载湉做了皇帝,依照雍正朝的成例,「皇帝发祥地」又被称为「潜龙邸」,需升为宫殿或者空闲下来或者仿照雍王府(雍正帝即位前居住的府邸)改为雍和宫的办法,改成庙宇,供奉菩萨。为了腾出这座「潜龙邸」,慈禧便把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了奕譞,并拨出十六万两银子加以修缮。这便是第二座醇王府。也就是被人们称为「北府」的地方。
1908年12月2日,他孙子又做了皇帝,儿子也成了摄政王,此时奕譞已经去世了,北府再一次成为了「潜龙邸」,于是隆裕太后便给醇亲王一家建造了一座全新的王府,地址选定在西苑三海(即南海)的集灵囿紫光阁一带,正大兴土木之际,武昌起义爆发了,该工程耗银206万两,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地。(「集灵囿」即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的新园林,但一直未开工。紫光阁为南海一景观,现在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
醇王府三修府邸,两度「潜龙」,一朝摄政的家世,也就和清朝的历史一起告终。
在清朝最后的年代里,慈禧太后给醇王府造就了荣华富贵,醇王一家给慈禧做了半世纪的忠仆。奕譞更是为慈禧效忠了一生。「前半生荣华富贵,后半生战战兢兢」这么形容奕譞再合适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一生的轨迹。
无所作为的少年时期
道光帝龙生九子,1840年,第七个儿子奕譞出生了,这一年,中国出了件很大的事,英国开始了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的国门。
1842年,奕譞的父亲道光皇帝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此后八年,道光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清王朝陷入危机。此时幼年的奕譞,做着皇子们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读书。
1850年,父亲道光帝去世,10岁的奕譞失去了父亲的庇护。这给他一生性格带来巨大的影响,就是谨慎有余,胆略不足,这也使得他在政坛上算是平静如水,没太大的波澜。奕譞有两个同母弟弟,一生都没什么作为。
1850年,哥哥咸丰帝即位后,奕譞被封为醇郡王。此后,在咸丰帝在位的十一年里,咸丰对这位弟弟并不怎么在意,因为在这十一年里,奕譞并没有得到什么「恩典」。醇郡王也只是作为皇族的一种特殊待遇而已,实则根本不是什么实际的官职。
在这悠闲的十一年里,慈禧看到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奕譞,又想到了被咸丰撂牌子的妹妹,慈禧打起了小算盘,虽然自己贵为懿贵妃,但还是需要外面有人帮助,于是便劝咸丰帝将小姨子嫁给奕譞,就这样,奕譞成了慈禧的小叔子兼妹夫,从这一刻开始,也就注定了奕譞的一生。
荣华富贵的前半生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慈禧的儿子,奕譞的侄子兼外甥,不满6岁的幼年天子同治帝载淳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大清朝第十位皇帝。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奕譞接二连三的得到了一大堆头衔: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事务,署理奉宸园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务,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这一年,他才21岁,一个21岁的青年,能出这样大的风头,不仅仅是因为摊上一个好亲戚慈禧。
奕譞的崛起,就是在咸丰帝死后,自己的妻姐当上了太后,而自己也在恭亲王奕䜣(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弟)与慈禧密谋政变中抓住了肃顺,这可以说是醇王一生的骄傲。抓肃顺也成为他事业的真正起点。正如他孙子溥仪写过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道:「我很小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王府里演戏,演的是’铡美案’,演到最后一场时,年少的六叔载循看见被包龙图铡的鲜血淋漓的陈世美吓的坐地大哭不已,我祖父立即声色俱历的当众喝道:「太不像话,想我二十一岁时亲手拿肃顺,像你这样,将来怎么能担当国家大事」。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屈辱的议和结束,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已经卧病不起,临终前,召集了随他逃亡的三名御前大臣和五个军机大臣,立了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这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赞襄:即协助,辅助之意)。第二天,咸丰帝驾崩,八位顾命大臣按照遗命,扶载淳即位,定年号为祺祥,同时也把朝政抓在了手里,发号施令起来。这八位顾命大臣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和额驸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个军机大臣。掌握实权的是两位亲王和一位协办大学士,而肃顺更是其中的主宰和灵魂。慈禧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最近的恭亲王奕䜣、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䜣等人联合,发动政变。——《我的前半生》溥仪
同治三年,即1864年,奕譞被加封亲王衔。
同治四年,即1865年,两宫太后又任命为弘德殿行走,稽查课程。
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奕譞进封为醇亲王。
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同治帝亲政,罢免了他弘德殿行走的职务。
正在奕譞打算继续努力为侄子同治帝尽忠职守的时候,大清又发生了一件塌天大事。
战战兢兢的后半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他19岁的侄子载淳又患天花而不治身亡,奕譞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中经过了三代帝王,父亲、兄长、侄子,可是上天对他开的大玩笑还在后面呢。载淳无子,慈禧为了能够接着垂帘听政,掌握清朝大权,便要过继奕譞与大福晋慈禧之妹的儿子载湉,并册立为新帝。当时载湉不满4周岁。(光绪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
其实,慈禧想立载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第一个是年幼好管理,而且他是醇王奕譞的长子,慈禧的亲外甥,和同治帝关系很近,载湉过继后可以作为咸丰的儿子来处理,这样自己依然能够垂帘听政。第二,他的父亲是慈禧的妹夫,比较好控制,奕譞的性格是比较软弱做事没主见,很怕这个大姨子慈禧。
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什么亲血骨肉,外戚内臣,一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同治帝死后,可以说是慈禧在八个顾命大臣事件后进一步暴露了她的内心。奕譞看的很清楚,他太了解慈禧这个女人了,对于政敌下手从不留情,自己的儿子以后入了宫就如同羊入虎穴一般,否则他不会一听说叫自己的儿子去当皇帝就吓得魂不附体。参加了那次御前会议的翁同和在日记里写过:当慈禧一向王公大臣宣布立载湉为嗣,奕譞立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从那以后,奕譞的履历上,就出现了很有趣的记载。一方面是慈禧履赐恩宠,一方面是奕譞屡次辞谢。奕譞明白,自己的后半生必须谨小慎微,讨好慈禧是他唯一的本分。
1875年,光绪入宫当了皇上,奕譞便把一切官职都辞掉了。王爵的世袭罔替的恩典也是辞了很多次才接受的。
光绪二年(1876年),皇帝在毓庆宫入学,太后命奕譞加以照料。奕譞在这时才得到了和儿子相处的机会,也是他谦恭有礼的结果。
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赏赐奕譞食亲王双份俸禄,紫禁城内乘坐四人轿。
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䜣被罢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让礼亲王世铎代替,太后命令礼亲王遇到重要事件,一定要与醇亲王奕譞商办,这等于给了他比过去更高的职务。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廷开始设置海军衙门,任命奕譞总理节制沿海水师,以庆郡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为佐。
同年,在中法战争后,朝野内外对于海军的改革呼声很高,奕譞连同有名的议和大臣李鸿章一起上奏慈禧要求建立海军,慈禧同意了,于是成立了总理海军衙门,由奕譞做总理大臣。
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慈禧太后向朝臣表明了想让光绪帝亲政的想法。随后,许多请求太后收回成命的折子就到了慈禧的手中。这其中就有奕譞的折子。奕譞在折子中向慈禧太后表明:皇帝现在亲政不合适,即使亲政也要等到皇帝二十岁时再商量。亲政后也要「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再做决断。奕譞做事真是处处小心谨慎。
1886年三月,太后赏赐奕譞与福晋杏黄轿,奕譞一次都没敢坐进去。
1886年五月,奕譞奉命会同李鸿章代表太后去阅兵,奕譞觉得他自己的力度不够,还特意带来了太后的亲信李莲英做主理,替太后把关,有太后的亲信陪同,不管怎么样都避免了嫌疑,可以证明部队是效忠太后的。由此可见,奕譞还是有点小心机。两年后在李鸿章和奕譞的支持下,北洋水师拥有了大小战舰25艘,主力阵容包括定远,镇远两艘7000吨的铁甲舰和巡洋舰等。基本有了海军的阵容。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八强(英,美,俄,德,法,西,意,中)。实力高过日本。
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奕譞和李鸿章创办的海军衙门,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战舰领衔的北洋海军终于成军,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海上武装力量。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绪帝大婚礼成,除金银珠宝外,进封奕譞的诸子:载沣为镇国公,载洵为辅国公,载涛赐头品顶带、孔雀翎,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醇亲王突发疾病,不久便逝世,享年五十一岁。太后前往祭奠,皇上也亲自前往。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称本生考,遵从乾隆皇帝御批;仍原封,遵从醇亲王生前的的志愿。谥号为贤,配享太庙。
光绪十八年(1892年),葬于北京西山妙高峰。
看奕譞的一生,虽说荣华富贵,但也活得很累,如果把奕譞的一生看成一个圆,那么这个圆便是以慈禧为圆心,慈禧的利益为半径而画。一个童谣所言鬼子六,败家七。鬼子六就是奕䜣善于与洋人打交道不乏卖国的举动,败家七就是奕譞,说的是把扩建海军的钱都花了,败了大清的家。对待慈禧的一意孤行而顺从,只考虑自己的处境而不考虑国家的处境。把扩建北洋水师的钱都用在了给太后修颐和园上面。但是话说回来,奕譞这么做固然有他的不对,但他只能妥协,其实奕譞这么做也有自己的想法,是想让慈禧能顺当的归政给自己的儿子光绪,做父亲的哪有不为孩子想的,他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永远当傀儡。所以只好动用国家的钱来满足慈禧的欲望。曲线救救自己的孩子。可惜慈禧虽然住进了改名叫颐和园的清漪园里,但并没有归政。奕譞的想法落空了。
奕譞为西太后慈禧尽忠一生,他死后不久,他首创的所谓海军也就惨败于甲午之役。花了几千万两白银所建造的船只,除了颐和园的那个石舫,大概也没剩下别的了。据《我的前半生》记载,醇亲王府有一条家训特别有意思: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多胆也大,不丧身家不作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如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身家能自保。问题不在钱财,而是怕招灾惹祸。他用「退省斋」给新盖的书斋命名,在书斋里条案正中摆着」欹器「(一种铜器,水半满则器平衡,水全满则倾斜而水溢出)上面刻着: 「满招损,谦受益」的铭言,他把自己正房命名为「思谦堂」,无一不带着自我表白的内心痕迹。
死后余波,陵寝之树被奉旨挖断
奕譞老同志的陵寝位于北京西郊的妙高峰下,俗称七王坟,这个园寝是奕譞在30岁左右时选的,这个地方很不错,有山有水,泉水溪流还有唐朝时的古寺,又请风水先生来看,最后选定了在这里修陵寝。为此慈禧和同治还拨了钱款给奕譞修造陵寝。奕譞很感动,他的陵寝之内有一颗千年古银杏树很是茂盛,结果在他死后不久,一次一个风水大师要给慈禧选墓地时,谈到了这颗银杏树,说这颗树很不利于皇家本身,因为醇亲王是王,银杏树是白色的,王字加白是个皇字,意味着他家会出很多皇帝。
光绪不就是奕譞的长子就是皇帝吗?还是慈禧亲自挑选的。可是慈禧却丝毫不考虑,让人将树木砍断,不用告诉光绪。这些人怎么敢呢,就上奏给光绪,光绪自然不肯,当然不能让别人砍自己父亲陵寝上的树了,还说:「若有人要砍,先来砍我头」这些人又去转告慈禧,慈禧也是不改主意。后来一次光绪刚下朝就有人来告诉他,太后上西山妙高峰了,光绪明白不好,赶过去一看,树已经被砍断,还有人在树上浇石灰水呢,怕它重生。光绪很难过,自己父亲一辈子不招灾不惹祸什么都顺着慈禧,却连自己陵寝上的树都要被砍掉。自己身为皇帝连父亲的陵寝都保护不了,真是太窝囊了。其实慈禧和奕譞没有那么大的仇恨,奕譞的陵寝还是慈禧拨钱修造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光绪后期开始与慈禧对抗,形成了势同水火的对立。所以慈禧是拿树撒气呢,奕譞是吃了自己儿子的瓜落了。这也是奕譞的可悲之处了。
但是因果轮回,搬弄是非的内务府大臣英年在陪同慈禧逃奔西安时被斩了,慈禧在之后的没多久也驾崩了。白果树虽然砍了,但却依然没有断绝醇王一系的血脉,慈禧在临死前又将奕譞的孙子溥仪册立为帝,令其父亲载沣做摄政王。不知在九泉之下的奕譞会作何感想。